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57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

洪武三年(4067年)六月初一。在此之前,很久没有下雨了,皇上对中书省大臣说:“统治天下的人,不能一天没有百姓;养育百姓的人,不能一天没有粮食。”食物所依靠的是农业,农业所期望的是年岁丰收。如今仲夏不下雨,这实在让农民忧虑,祈祷祭祀这样的事,在礼法上是不被废弃的。我已经选定六月初一这天,到山川坛,亲自为百姓们祈祷。你们中书省的各位官员要代我祭告各个祠庙,并且命令皇后和各位妃子亲自烧火做饭,做往昔农家所吃的食物,让太子、各位王爷亲自送到斋戒的场所。

到了这一天的四更时分,皇帝身穿白色衣服,脚穿草鞋,徒步出宫前往山川坛,在露天铺上稿席,白天暴晒在烈日下,片刻也不移动,晚上躺在地上,不脱衣服睡觉。皇太子捧着食盒进献素食,里面掺杂着麻、麦、豆、粟等,总共持续了三天。

庚申日傍晚,皇帝回宫,仍然在西庑斋宿。

辛酉日,拿出皇宫内库的一万四千匹纱彩赏赐给将校,在常规之外给军士发放薪米,命令司法部门判决案件。又命令有关部门访求天下精通儒家学说、深谙治国之道的人。到了傍晚,云雾之气从四面聚合起来。

壬戌日早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城郊四周都下足了雨。

癸亥日,皇帝下诏确定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城隍诸神的封号。(明太祖)说:自从元朝失去统治能力,各路英雄纷起,天下大乱,疆土分裂,各地区的政令教化也不相同。朕从平民百姓中奋起,把安定百姓作为自己的信念,训练将领与士兵,平定中原和边疆,使天下正统得以匡正。我一直认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定以礼教为根本。考查各类祭祀典制,像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神被封赐祭祀,是从唐代开始的,它们被封予尊崇的名分、美好的称号,各代又有所增加。在朕看来,却不是这样。五岳、四镇、四海、四渎,都是高山大水,从天地开辟到现在,英灵之气,聚集成为神灵,一定都是受命于天帝,幽深微妙难以测度,难道是国家封号所能增加的?亵渎礼教,不合常法,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至于像忠臣烈士这样的人,虽然可以加封名号,但也只有在当时才是适宜的。礼是用来辨明神与人的等级关系,端正名位的,不能有所僭越。现在应该依照古代确定的制度,凡是五岳四镇、四海四渎,都去除它们前代所加封的名号,只以山水本来的名称来称呼它们的神灵,郡县城隍的神号一并加以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也应当依照他们当时最初受封时的称号作为实际的称号,后代超出实际的赞美性称号,都应该去除。只有孔子善于阐明先王的重要思想学说,成为天下人的老师,来救济后世之人,他不是那种只对一个地方、一个时期有功劳的人所能比得上的。所有的封爵,应该保持原来的样子。这样也许在神与人之间,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在礼的方面是合适的,用以表达我按照礼来侍奉神灵的心意。五岳指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分别是东镇沂山的神灵,南镇会稽山的神灵,中镇霍山的神灵,西镇吴山的神灵,北镇医无闾山的神灵。天下的人称呼东海的神、南海的神、西海的神、北海的神。四条大川被称为东川淮河之神、南川长江之神、西川黄河之神、北川济水之神。各个地方的府、州、县城隍,被称为某府、某州、某县城隍之神。历代忠臣烈士,都要根据他们当时最初的封爵名称来称呼他们。天下的神庙,对百姓没有功绩,不符合祭祀典章的,就是不合礼制的祠庙,有关部门不能对其祭祀。唉!人世间有礼乐制度,幽冥中有鬼神之事,它们的礼仪既然相同,那么它们的名分应当端正。所以特此颁布诏书,让大家都知道。

这一天,皇帝亲自签署祝文,派官员前往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以更改神号的事情告祭神灵。他祭祀东岳(泰山)的祝文说:‘东岳之神啊,您盘踞在东海之西,华夏之东,蕴含着上天的灵气,与天地同生,山势巍峨。’古时候帝王登上泰山来观看沧海,考察地理形势以便使百姓安定地生活,所以将泰山尊称为‘泰山’进行祭祀。恭敬就能显出诚意,符合礼仪就会适宜。从唐朝开始被加封为神。这个封号,历经各个朝代传承到现在。从前元朝君主失去统治,天下大乱,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我出身平民,承蒙上天后土的旨意,受到百神暗中保佑,才能平定暴乱,登上皇位,我应当敬奉天地,祭祀鬼神,按时供奉,统一百姓,效仿古人的制度。现在天下已经平定,特地准备了祭祀的仪式,因为神有历代的封号,我考虑了很久,感到敬畏而不敢效仿。大概神灵与天地同时诞生,镇守东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神灵之所以灵验,人们无法揣测,他们的职责一定是接受上天后土的命令,作为君主怎么敢干预呢?我不敢给你加尊号,特地以“东岳泰山”来称呼你,按照时节祭祀神灵,希望神灵明鉴。其余四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祭祀时的祝文只是开头的话各不相同,其余的都相同。仍然派遣秘书监直长夏祥凤等人到安南、占城、高丽去颁布更正神号的诏书。

命令僧人克新等三个人前往西域招抚晓谕吐蕃,仍旧命令他们绘制所经过的山川地形图后归来。

升大都督府都督佥事华云龙为都督同知,兼任燕王府的武相。

甲子日,礼部尚书崔亮等人进言说:‘朝廷礼仪重在整齐严肃,礼仪条文不可违背错乱。’现在制定大朝会、常朝以及朝廷内外官员辞行、谢恩、奏报事情、侍从值班等礼仪,交付侍仪司施行这些礼仪。侍仪司专门负责赞唱引导,凡是在站立班次上宣告指示,引进使、通赞、承奉、知班、都知舍人都要负责赞唱引导。殿中侍御史专门负责弹劾在殿廷中举止失仪的人;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纠察在大朝会中百官的失仪行为,知班负责检察。朝会那天,他们要与侍仪司的官员一起在朝班中出入。有行为举止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人,就报告给殿中侍御史,让他们进行检举惩治。听从了他的建议。

禁绝不合礼制的祠庙的制书说:‘我思考天地创造化育万物,能够孕育万物却不言语宣告,所以任命君主来代行管理天地之事。’前代的人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任凭百姓祭祀天地,进行祈祷,没有什么不做的。普天之下,百姓众多,一天之中,祈求上天保佑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亵渎礼仪、僭越本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古时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山川,大夫、士人和普通百姓,各自有适宜祭祀的对象与祭祀用品,民间共同祭祀的神灵,礼部要确定商议后颁布祭祀的相关规定,违反规定的人要治罪。于是中书省大臣上奏说:“凡是百姓祭祀祖先,每年岁末祭祀灶神,乡村在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凡是有灾祸忧患,就向祖先祈祷。如果是乡属邑属、郡属的祭祀,那么里社、郡县自行举办这些祭祀。那些僧人道士设立斋醮时,不允许向朝廷上奏奏章表文、进献青词。也不允许塑造和绘制天神、地只,以及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巫师、扶鸾祷圣、书符咒水等法术,一并加以禁止。这样,旁门左道就不会兴起,百姓就不会被迷惑。”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确定五等勋爵,凡是勋位正一品的叫上柱国,从一品的叫柱国,正二品的叫上护军,从二品的叫护军,正三品的叫上轻车都尉,从三品的叫轻车都尉,正四品的叫上骑都尉,从四品的叫骑都尉,正五品的叫云骑尉,从五品的叫武骑尉。爵位正一品的,有国公、郡公;从一品的,有郡侯;正二品、从二品的,有郡伯;正三品、从三品的,有县伯;正四品、从四品的,有县子;正五品、从五品的,有县男。

丙寅日,皇帝下诏追封故去的皇姊为太原长公主,夫婿王七一为驸马都尉,皇姊孝亲公主为陇西长公主,太原长公主册文说:“我认为古代君临天下的人,既要追尊祖宗,又要顾及到兄弟亲人,这是为了叙说伦理,彰显恩义,这是帝王首先要做的事。我的姐姐朱氏以温柔、善良、贞洁、贤淑的美德嫁到了王家,谁知道没过多久,就和丈夫相继去世了。朕在艰难的时候,依靠祖宗积累的德行,承蒙上天眷顾,平定祸乱,统领华夷。我每每想到我的父亲、母亲生下我和兄姐一共六人,如今我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却不能报答父母养育的恩情,而兄姐也都不在人世了,对亲人的思念,我常常悲痛不已。考查古代的典章制度,他们应该得到褒奖表彰,以与追念崇敬他们相匹配。可以追封她为太原长公主。皇姊夫王七一诰曰:朕君临天下,考察历代敬爱亲人长辈的道理,这是帝王首先要做的事务,所以一定要极尽遵循这种道理的礼仪。姐姐的丈夫王七一,二十岁就做了我家的女婿,没想到他和我姐姐相继去世,所以没有留下后代。我拥有天下,但是推广恩泽却未能到达他们那里,深感悲痛哀伤。可以追赠他为荣禄大夫、驸马都尉的官职。您的英灵如果有知,请接受这恩宠的诏命。”又派潭府承奉正程安准备好衣服和棺木重新将徐王葬于盱眙。祭文说:‘古代拥有天下的人,必定会把恩德推广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不管他们是在世还是去世。’朕即位以来,诸位兄弟子侄都已追封王爵,只有朕的姐姐和姐夫早逝没有留下后代,因为战乱,也不知道葬在何处。近来外甥李文忠访求其葬处,在泗州的盱眙县寻得灵柩,依照她生前的衣被棺椁的规格,改葬在盱眙县的太平乡段家庄。追念亲人的情义,悲痛之情难以承受。于是朕遵循古代典章制度,特意对你进行追封和加赠,以此告慰九泉之下的你。现在准备好牺牲和甜酒来祭祀,同时举行了焚黄的礼仪,希望神灵能够明察知晓。

丁卯日,皇帝命令赐给武官指挥使以上官员的命妇冠服。

调任浙江行省参政张本为湖广行省参政,湖广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浙江行省参政。

戊辰日,任命广西卫指挥使蔡仙担任广西行省参政。皇帝下诏,从今往后武官犯罪,不经过奏请不得逮捕审问。

庚午日,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将广西的庆远安抚司改设为庆远府。

壬申日。左副将军李文忠的捷报送到了。当时文武百官在奉天门奏事,听说元主去世,就一起拜贺。皇帝说:“元朝皇帝在位三十多年,荒淫放纵,于是到了这种地步。”于是对治书侍御史刘炳说:“你本是元朝大臣,对于今日的胜利,你不应当祝贺。”于是命令礼部张贴告示,凡是北方传来捷报的时候,曾经在元朝做过官的人,不允许参与庆贺。接着又因为元主没有交战就逃跑了,能够知晓天命,所以加给他顺帝的谥号。

设置陕西、北平、山西行都督府。

在各府设置惠民药局,在州县设立提领,称为官医,凡是贫困患病的军人和百姓,都供给医药。

皇帝下诏,凡是担任王府属官(王相)的武官,给予兼任职务的俸禄。

癸酉日,中书省把左副将军李文忠奏报的胜利消息,张榜向天下公布。皇上看了它,看到其中有夸大的言辞,严厉地责备宰相说:“你们身为宰相,应当效仿古时贤相,使君主成为圣贤,为什么竟学小官吏轻浮浅薄的话语,不懂大局,胡乱加以诋毁讥诮?何况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然而统治中原将近百年,我和你们的父母都依赖它而得以生存养育,元朝的兴亡,自然是气数命运,和我有什么相干呢?又何必用这些东西来张扬呢?四方有见识的人,嘴上虽然不说,但他们心里不一定认为这是正确的。可以立即改正它。”

左副将军李文忠派人将俘获的已故元朝皇孙买的里八剌等人及其宝册送到京师。行省大臣杨宪等人请求将买的里八剌押到太庙献俘,带上玉册和金宝让百官身穿朝服进献。皇帝说:‘宝册先存放在库中,不必进献了。古代虽然有献上俘虏这种礼仪,周武王讨伐殷商的时候,曾经使用过这个礼仪吗?’宪说:‘周武王的事情大概不可知晓了,唐太宗曾经这样做过。’皇上说:“太宗对待王世充,如果遇到隋朝的子孙,恐怕不会行这样的礼。”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中原地区,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人口众多,家家富裕,人人丰足,我的祖父也预先享受了那时的太平,虽然古代有献俘的礼仪,我也不忍心这样做。只让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来朝见,朝见结束后,赐给他们中原的衣冠,让他们谢恩。”又对杨宪说:‘原来元朝的妃嫔来朝见君主,原本就有这种礼仪,不必效仿。’也让他们按照本国的风俗穿戴,到中宫朝见皇后,朝见完毕,赐给他们中国的服饰,也让他们向皇后拜谢。

福州府发生地震。

安南国王陈日熞派遣他的上大夫阮兼、中大夫莫季龙、下大夫黎元普等人前来呈递奏表谢恩,并进贡地方特产。阮兼在南安去世,皇上赏赐给季龙数量不等的布帛,又赏赐给日熞纱和縠各两匹,拿出五十两银子作为阮兼的丧葬费用,命令有关部门护送棺柩回他的国家。

乙亥日。买的里八剌前来朝见,皇帝头戴皮帽,身穿礼服,在奉天殿接见他,百官身着朝服分班侍立。侍仪使引导买的里八剌穿着本民族的服装,行五拜礼。到了东宫,见到皇太子,行四拜之礼,百官穿着便服排列班次等候。朝见结束,赏赐给他衣服和帽子。买的里八剌的母亲和妃子到坤宁宫朝见,有封号的妇女都戴上帽子、穿上礼服排班侍立,朝见完毕后,皇帝都赐给她们中原的服饰。于是在龙光山赏赐宅邸给买的里八剌,命令优厚地供给他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诰令上说:‘从前帝王拥有天下之后,必定分封前代帝王的子孙,让他们在王室成为宾客,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了。’从前因为元朝失去了政权,天下分裂纷争,我凭借军事才能削平了各路群雄,统一了天下,成为天下之主。而买的里八剌实际上是元朝的宗室。近来派遣将领向北征伐,你的祖父已经去世,在攻克应昌之后,你才前来归降。我顾念他是帝王的后裔,于是考察古代的制度,赐给他侯爵的封位。希望你能日夜恭敬谨慎,不辜负朕对你的优待。

皇帝对中书省大臣说:“朕看到前代帝王改朝换代的时候,俘获了前朝的后妃,往往不以礼相待,欺负孤儿,虐待寡妇,这不是大德之人该做的事,朕很不认同这种做法。如今元脱忽思皇后在这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只知道吃肉食喝奶酪,而且忍受不了暑热,她的饮食和居住之处,一定要使她舒适才好。如果他们想回去,就应该将他们遣送回沙漠。”

丙子日,因为抓获了买的里八剌,在圜丘祭告天地,第二天,又在太庙祭告。

赏赐天策卫知事朱友闻绮和帛各五匹。

当初,指挥张温守卫兰州,元朝将领王保保率兵包围城池,张温督促将士们守备防御。夜里二更时分,围城的士兵登上城墙。千户郭佑喝醉了酒卧倒在地,没有发觉(敌军来袭),巡城的官军击退了(敌军)。包围解除以后,张温抓住郭佑准备杀掉他。王友闻争辩说:“当敌军侵犯城池的时候,将军斩杀张佑来号令众人,这就是按照军法来处置,别人没什么可议论的。现在敌军已经退去,却要追究他的罪责,不但对事情没有帮助,而且会有擅自杀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这样做不可以。”张温醒悟,打了郭佑几杖就把他放了。皇上听说这件事,对辅佐大臣说:“朱友闻作为幕僚能够遵守朝廷法令,直率地劝告长官,这是正直的人,应该给予赏赐,来勉励其他人。”

都督同知汪兴祖与指挥常守道率兵到达大同北口,与元朝将领速哥帖木儿等人交战,把他们的军队打得大败,斩杀和俘获的敌人不计其数,俘获王保保的弟弟金刚奴、平章朱真等四百多人。

丁丑日。向天下颁布平定沙漠的诏书。诏书说:‘我本是农家出身,很乐意生活在元朝。庚申年在位的君主,荒淫无道、昏庸懦弱,法纪制度被严重破坏,因此英雄豪杰纷纷崛起,天下四分五裂。虽然元朝派出军队四处作战,也无法挽救混乱的局面,这是天意。然而那些带头作乱的人,首先在天下制造祸乱,谋划夺取土地疆域,想要成为霸主,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不符合礼义,所以都灭亡了,这也是上天的旨意啊。朕当时只有二十四岁,避难周旋,始终没有安定的居所,于是投身军旅,奔波了三年。我看到各路英雄都没能成功,只是扰乱百姓,于是率领众人渡过长江,训练将领、训练士兵,奉上天旨意征讨敌人,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消灭了残暴的势力,统一天下。正统的地位已经确立,百姓也都安居乐业。而元朝的残余势力,时常侵犯边境,使我军烦劳。今年六月十五日,左副将军李文忠、左丞赵庸等人派使者来上奏,五月十六日,率兵向北到达应昌,俘获了元君的孙子买的里八剌以及他的后妃宝册等物品,得知庚申君已于四月二十八日在应昌去世。大军到达的地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王庭就空无一人了。中书省上书说:‘应该把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作为俘虏在太庙举行献俘礼。’我心里想,他们国君的灭亡,是由上天的命运决定的,他遗留下来的年幼的孙子,如果对其施行献俘(的仪式),实在是于心不忍。何况当时天下纷乱,朕并不是有意为之,不过是想救患保生罢了。如今平定四海,使我的百姓在田间得以休养生息,这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也是上天的运势致使这样的。但我担心臣民不明白我的心意,所以特此宣告天下。左副将军以礼相待,将他护送回来,买的里八剌已经到达京城,朕怜悯他是帝王之后,不忍心将他和庶民一样对待,以及带头作乱、僭越称王的投降者,特意封他为崇礼侯,统领他的眷属,以及他的母亲等人一起居住,饮食和日常用品,都比官员百姓要优越,让他保存元朝的祭祀,学习前代帝王的礼法,不敢亏待他。唉!天命无常,应该以殷商为鉴,怎么能不畏惧呢?’仍然派遣使者带着诏书去告知安南、高丽、占城。

这一天,文武百官向皇帝上表祝贺。皇上对他们说:“你们试着说一说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我为什么能兴起。”刘基上前说:“自古以来,少数民族没有能统治中原的,而元朝以胡人身份统治中原几百年,他们的习俗充满了腥膻之气,上天实在是厌恶他们。又何况末代君主荒淫无度,政令败坏,百姓被贪婪残暴的官吏所困,怎么能不灭亡呢?陛下顺应天命、合乎人心,神明英武而不嗜杀戮,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所到之处没有敌手,怎么会不兴盛呢?”皇帝说:“在元朝末年,君主安逸地处在上面,臣子专横地处在下面,国家的用度不按常规,征收赋税一天比一天紧迫,水灾旱灾,连年不断。上天愤怒,人民怨恨,盗贼像蜂群一样纷纷而起,各路英雄竞相争逐,(他们)窃据州郡。我是迫不得已才起兵的,只是想保全自己。等到兵力日渐强盛,他就东征西讨,铲除首领,开拓疆土。在这个时候,天下已经不再是元朝所有了。如果元顺帝能敬畏天命,不贪图享乐,他的臣子都能尽到自己的职责,不敢骄横,天下豪杰怎么能乘隙而起呢?我从众多英雄豪杰手中夺取天下,而不是从元朝手中夺取天下。如今获得他的遗孤,沙漠安定,若不是上天降下的福泽,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诗经》上说:‘商朝的子孙,人数众多,不止十万。’天帝既已降下意旨,命令商的子孙臣服于周。天命是这样的,这多么可怕啊!”

皇上派遣使者下诏书告知元朝宗室部落的臣民说:自古以来,上天降生圣人,统治天下,建立法律,创建制度,来使百姓安居乐业。夏、商、周三代以及汉朝、唐朝的君主,暂且放置一边不谈论。况且拿近代来说,像宋朝开国的君主,能够施行好的政令,他的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上天保佑他。后来他们的子孙渐渐弱小,疆土日益缩小,所以上天把天命给了您。元世祖取代了他们。到了妥欢帖木儿在位时,他荒淫昏庸懦弱,不治理朝政,不体恤百姓的艰难,所以奸诈凶恶之人纷纷起兵反叛,天下大乱,百姓没有了君主。我当时不忍心看到百姓遭受毒害,于是起兵拯救百姓,那些倾慕正义的豪杰,相继前来归附,我们一起铲除暴虐势力,平定天下,于是他们推举拥戴我做皇帝,国号为大明。这是上天保佑我,所以才能成功得这么快。我即位之初,派遣使者去告知,交址、占城、高丽等各国,都来朝贡,奉上表章称臣。只是西北的势力违抗命令、阻拦我军,我没有派遣使者送去诏书的原因,是因为庚申君还在应昌拥有部众的缘故罢了。最近我命令将领向西出征,直达吐蕃,又派遣偏师向北讨伐,最终攻克了应昌。元君去世之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知道元朝的气数已尽,凭借人力难以挽回局势,便望风而逃,于是(明朝军队)将他的孙子买的里八剌俘获并送到京城。朕可怜帝王的后裔,封他为侯,让他和他的母亲、妃嫔住在一起,赐给他宅邸,供给衣食,让他奉祀元朝,地位在臣民之上。现在又派官员去寻找爱猷识理达腊。如果能够恭敬地顺应天道,仔细揣度我的心思,前来安抚妻儿老小,我会效仿古代帝王的礼仪,使(你)成为我朝的宾客。那些以前跟随元君,仓促间逃走的人,要明察天命,真心来归附,不论等级,根据才能委以重任。漠北宗王、驸马、部落臣民,能够尽职来朝见的,朕会给他们更换印信,恢复他们原来的职位,依旧居住在他们原来的部落所在地,民众恢复原来的产业,羊马牲畜,任其随意牧养。我拥有天下,物产丰富,各地进贡的赋税收入,用于军队和国家的封爵赏赐等费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哪里需要你们那沙漠中荒僻冷落的地方呢?只是因为元君的子孙流离失所,如果一旦发生意外,那朕恐怕就违背了古人使灭绝的国家复存、使断绝了的世系再续的本意,使你们这些人没有归依之处。所以我派使者来传达我的旨意。我既然是天下的君主,不管是华夏还是夷狄,我都会一视同仁,虽然姓氏不同,但抚育的心意是一样的,你们不要执迷不悟,以免日后后悔。那些边塞的鞑靼百姓,因为元朝灭亡时的战乱,赋税徭役繁重,供应军需十分辛苦劳累,我非常怜悯他们。诏书到达之日,都要安心居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要自己惊慌扰乱,以致荒废了耕种畜牧之事。

翰林院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奉诏从安南回来,说安南馈赠黄金、吉贝等物品,已经推辞没有接受。皇帝说:“不接受他们的礼物,这是对的。”皇帝命令中书省对使者莫季龙进行赏赐,然后送他回去。

济南府知府陈修和司农官进言说:‘北方郡县靠近城邑的地方大多荒芜,应该召集没有田地的乡民开垦,每户大致(分给)十五亩地,再给两亩地,让他们种植蔬菜。’如果有人还有余力垦荒,无论多少亩,都可以免除三年的租税。那些在马驿巡检司、急递铺服役的人,各自在本地开垦(荒地);没有耕牛的,官府提供(耕牛)。防守抵御的军队如果屯驻的地方离城较远,也要转移到靠近城的地方。如果在王国所在的地方,在离城五里的地方留出来,用于练兵牧马,其余的地方都下令开垦。于是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戊寅日,朝廷派遣使者拿着诏书晓谕云南、八番、西域、西洋、琐里、爪哇、畏吾儿等国说:“自古以来,天下的君主,看待天地所覆盖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不管是远是近,所有的百姓,没有不想让他们安于故土而乐于侍奉君主的。然而一定要先使国内安定太平,然后四方外国才会前来归附。近来元君妥欢帖木儿荒淫昏庸懦弱,心思不在百姓身上,各地的英雄豪杰割据郡县,(元君所能控制的郡县)十成失去了**成。朕怜悯百姓遭受的苦难,于是起兵起义,扫平了叛乱,天下的军民,推举我登上皇帝的宝座,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前年攻克了元大都,各地陆续平定,占城、安南、高丽等国家,都已经向我们朝贡。今年派将领巡查北方边境,才知道元君已经去世,俘虏了他的孙子买的里八剌,将他封为崇礼侯。朕效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只是想让中原和周边的人民都安居乐业,又担心你们地处偏远,不能完全明白朕的心意,所以派使者前往宣谕,让你们都能知道。”

应天府溧水县奏报:久雨成灾,江水泛滥,淹没了居民的房屋。皇帝命令户部去赈济抚恤灾民。

皇帝下诏命令天下府州县都设立城隍庙,城隍庙的规格高度和广度都要与官署的厅堂相同,供桌的样式也相同,在座位上设置神主。旧有的庙宇中能够使用的就修改一下来使用。

嵩县典史刘某任期已满入京朝见,皇帝看到他的衣服又脏又破,就对中书省的大臣说:‘官员们因为衣食的缘故侵害百姓的太多了。’蒿县的典史如此贫穷,难道不是廉洁的官员吗?中书省大臣趁机上奏说,某人做官廉洁谨慎的情况,皇帝就下令赐给他布帛。

庚辰日,朝廷罢免了中书右丞相汪广洋,将他贬到高邮居住,这是因为侍御史刘炳弹劾他侍奉母亲不孝。

派遣使者将宋理宗的顶骨埋葬在绍兴的永穆陵。在此之前,皇上和侍讲学士危素谈论宋、元两朝的兴衰更替,危素于是说:元世祖至元年间,吐蕃僧人嗣古妙高想要毁掉宋朝会稽地区的各个皇陵。当时西夏人杨辇真加担任江南总摄,他上奏请求按照那两个僧人的说法做,于是挖掘了各个皇陵,取走陵墓中的金银财宝,将各位皇帝的遗骨埋葬在杭州的故宫,在上面修筑佛塔来镇住他们。又截取理宗的头顶骨做成西方僧人的饮器,天下人听到这件事,没有不悲痛心酸的。皇上听闻此事后,叹息了很久,对危素说:‘南宋各位君主并没有什么大的失德之处,与元朝又不是世代的仇敌,元朝既然趁着南宋衰弱,将其吞并,为什么又放纵奸恶之人如此肆意地施行酷刑呢?’(明太祖)当即命令北平的守将吴勉寻访探求(宋理宗)顶骨的所在之处,果然找到了它。西方僧人卢中已经被送到了,皇帝命令有关部门将他埋葬在京城的南边。到这时,绍兴府把永穆陵的地图进献上来,于是皇帝下令将孟皇后葬在原来的陵墓中。

升兴元凤翔卫指挥佥事金兴旺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仍旧镇守兴元。任命秦王府武相耿炳文兼任陕西行省右丞,都督佥事郭子兴为秦王府武传,仍然兼任陕西行都督府佥事。都督同知汪兴祖担任晋王府的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同知,处于武傅(这个官职)的职位上。谢德的官职在他们之上。都督佥事张温兼任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张温起初守卫兰州有功,到了这时入宫拜谢,皇上对他说:“兰州的胜利,可以说是奇功。”做将帅的原则是,有功劳却不自我夸耀,那么功劳就会更加显着;依仗功劳骄傲放纵,那么名声就会更加败坏。所以只有仁爱的人不居功自傲,而有智慧的人能够成就他的美名。仁义和智慧全都具备,所到之处没有敌人。如果缺乏仁爱、缺少智谋,即使有上百万勇敢的将士,也是不值得依靠的。古代那些仁义智慧的将领,安抚百姓,了解情况并能随机应变,安坐军中就能克敌制胜,从而在当时建立功勋、树立威名,国家没有不倚重他们的,他们的功绩和声名自始至终,万古不朽。其余那些凶悍骄纵、肆意横行的人,等到他们取得成功之后,就又开始放纵肆意妄为,从而导致失败灭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有余,而仁爱和智慧不足的缘故吧。《左传》说:‘地位尊贵而不危险,财货充满而不溢出。’又说:‘功劳超过天下所有人,也要用谦逊来保持。’你能遵守这个作为警戒,就可以长久地保持富贵了。”

原来元四大王侵犯大同、武州,太原卫指挥桑桂等人将其击退。四大王,是元朝宗室。当初,大军攻克元都后,元军残部逃入太原、静乐、岢岚山中,聚集兵众构建营寨来坚守。到这时,贼寇侵扰武州,抢劫杀害百姓。桑桂和指挥郑亨率兵攻打他们,追到牛尾庄,四大王逃走了,俘虏了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送到了京城。

辛巳日,下令让民间设立义冢。皇上告诉礼部大臣说:‘古代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会有掩埋枯骨的命令,将恩德推及到朽骨。’近来习俗受胡风影响,有人死后会被火化,骨灰被撒入水中,那些孝顺的子孙,又怎么忍心这样做呢?伤害恩情,败坏风俗,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因此,应该禁止这种行为。如果贫穷的人没有土地,所在的官府要选择靠近城市的宽敞空闲的土地作为义冢,让他们埋葬死者。有时有外出做官游历远方,不能归葬故乡的人,官府就提供财力费用让他们归葬故乡。

山西行省上书说:“大同的粮食储备从陵县、长芦运到太和岭,路途遥远,花费沉重,如果让商人在大同仓交一石米,在太原仓交一石三斗米,就给他们一引淮盐,一引是二百斤。”商人卖完盐之后,就拿原来官府发给的引目(盐引凭证)到当地的官府去缴纳。这样一来,转运粮食的费用节省了,军队的储备也充足了。”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皇帝下旨给中书省的大臣说:‘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这五个郡土地狭小但人口众多,小百姓没有田地耕种,往往去做小生意,结果衣食不继。临濠(凤阳),是我的故乡,那里有很多未开垦的田地,还有可以利用的土地。应该让这五个郡中没有田产的百姓前往临濠开垦耕种,把所耕种的田地作为自己的产业,官府提供耕牛、种子、船只和粮食来资助他们,并且三年内不向他们征收赋税。’于是迁移的百姓总共有四千多户。

监察御史郑沂进言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是四方之人仰望的地方,爵位的设立,应当使京师尊贵而外地低贱,京师重要而外地轻微,这是用来使国势兴盛并且安定天下的方法。如今南京、北京的知府和在外地的知府同样称呼,非常不符合京城与外地的体制。应该把应天府知府改称为南京尹,这样才能彰显国家的尊严,才能使爵位与职责相符。人的生命非常重要,这是古人所珍惜的。各府应该设置一名推官,专门掌管刑事诉讼之事,不参与其他政务,这样大概责任就有所归属,而人们就不会有冤屈压抑之事了。又设立殿中侍御史,是为了让他们可以作为皇帝的顾问,负责谏诤,这个职位一天都不能空缺。如今这个职位已经空缺很久了,难道是因为天下这么大,人才这么多,却没有能胜任这个职位的人吗?应该按照选拔官员的程序进行,来整肃朝廷的礼仪。另外,各地虽然设立了递运(所),但凡是转运官用物资,大多租用民船,常常导致烦扰百姓。现在应当大量增加递运船只的数量,在税粮征收范围内确定资财力量雄厚的百姓来充当(这项差役)。国家进行征伐之事,必定要依靠马匹,应该在两淮地区空闲的地方设置管理牧马的官员,挑选母马在那里饲养,几年之后,繁殖增多,完全能够满足军事方面的需求。”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只有开封设置了行省府,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壬午日,命令秦王府武相、陕西行省右丞耿炳文署理行都督府事务。将宜兴卫改设为守御千户所。

二十二日(癸未)。国子学典簿周循理进言说:‘国学是教化的根本源泉,请挑选精通经学、品行端正的士人担任学官,并且增加学官的名额。’民间的子弟中如果有资质俊秀的,十五岁以上愿意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允许免除他们的劳役(“复其身”)。京城官员的子弟,一品至九品,年龄在十二岁以上的,都要进入学校读书,并且确定他们的出身资格(即做官的资格)。大学生被举荐到朝廷,与科举进士一样,都能获得优等而被提拔任用。像这样的话,在京城国学中的学生就会逐渐增多,在地方有常规的贡举和科举选拔出的进士,就不用担心没有可用的人才了。”皇帝认为他的话很对,命令中书省增加太学生的名额,确定他们入仕为官的资格,仍旧选择文章学问好、品性操行端正高洁的人担任学官。

乙酉这一天,把陕西的兴元府改名为汉中府。设置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最初设立拱卫司,官秩正七品,掌管校尉,隶属于都督府。后来改名为拱卫指挥使司,级别为正三品。不久,因为拱卫司与前代的卫尉寺相似,又将其改名为都尉司。到这时才确定为亲军都尉府,管理左、右、中、前、后五卫的士兵,仪鸾司隶属于亲军都尉府。

泉州府惠安县百姓陈同发动叛乱,侵犯永春、德化、安溪三个县。泉州卫千户姚得、龚胜等人率领四千士兵前去讨伐他们,贼寇抵抗迎战,姚得等人作战失利,指挥周渊又率军进击,又被贼寇打败。当时驸马都尉王恭镇守福建,听说贼寇的势力凶猛而放肆,于是亲自率领精锐的军队去讨伐他们。等到官军赶到,贼寇全部出动迎战,官军奋勇攻击,贼寇大败,俘获了陈同,将他斩首,其他叛军于是投降。

永平府、滦州发生大水灾,陕西延安府下冰雹砸坏了庄稼,皇帝下诏免除这些地方的田租。

绥宁县百姓萧天佑等人聚集民众作乱,平章杨璟派遣军队抓捕并斩杀了他们。

这个月,倭寇侵犯山东,转而掠夺温州、台州、明州。沿海的百姓(应指倭寇),于是侵扰福建沿海的郡县。福州卫派出军队去追捕他们,缴获了十三艘倭寇的船只,擒获了三百多人。

中书省的大臣进言说:‘临濠府(凤阳府)从吴元年(1367年)到洪武二年(1369年)的税粮都已经免除了。’统计凤阳府夏季税收的小麦有一千二百八十三石,以及安丰千户所、濠梁卫屯田应当征收小麦税收的(数量),从今年开始,按照旧例进行征收。皇上仍然下令不要征收(赋税等),来使百姓的财力得到恢复。

原元朝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人带着元朝所授予的金银牌印、宣敕来到左副将军邓愈的军门归降。镇西武靖王卜纳剌也率领吐蕃各部落前来投降。在此之前,朝廷命令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招抚吐蕃十八族、大石门、铁城、洮州、岷州等地,到这时,何锁南普等人前来投降。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