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56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

洪武三年(4067年)五月己丑初一这天,大将军徐达分别派遣左副将军邓愈去招抚吐蕃,而自己率领军队去攻取兴元。

宁国卫指挥佥事陈德成跟随大军征讨西蕃,在岷州战死。皇上命令有关部门前去祭祀,隆重地安葬他,并且抚恤他的家人。追赠陈德成为指挥副使,授予他的儿子千户之职。

辛卯日,朝廷派使者寻访历代帝王的陵墓。当初,皇上曾经看到宋太祖下令修建历代帝王陵寝,感叹地说:‘这是件好事啊。’于是派遣翰林编修蔡玄、侍仪舍人李震亨、陈敏、于谦等人前往各地访求。仍然命令各行省的大臣一同到所在地查看,如果有庙宇祭祀(的情况),一并绘制地图上报。

壬辰日,朝廷命令工部制造皮鞋,发放给征讨北方的士兵,共计十四万八千多人。

癸巳日,端午节,(皇帝)祭祀太庙。皇上晓谕中书省的大臣说:“现在的人在书信当中大多写顿首、再拜、百拜(等词),(这些)都不是实际的礼仪。”他制定了礼仪,让人们遵守。又因为平民百姓不知道避讳,往往取用先圣、先贤、汉、唐国宝等字作为名字,应当禁止革除。于是礼部决定:凡是给尊者写信要称‘端肃奉书’,回复则称‘端肃奉复’,给同等地位的人写信称‘奉书’,回复称‘奉复’。上级与下级之间,称述书信、寄送书信、回复书信。地位低、年纪小的人与地位高、年纪大的人通信时,就说恭敬地回复家信。长辈写给晚辈就写‘书付某人’。那些名字中有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汉、晋、唐等与国号相冲突的字的,都让(他们)更改(名字)。

甲午日,重新设置司农司。皇上认为中原地区自从战乱以来,田地大多荒芜,命令中书省大臣商议按照人口授田的方案,设置官员负责管理。于是中书省大臣商议重新设置司农司,在河南司开设治所,设置司农卿一名,司农少卿两名,司农丞四名,主簿、录事各两名。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

乙未日,册立妃子孙氏为贵妃,吴氏为充妃,郭氏为惠妃,郭氏为宁妃,达氏为定妃,胡氏为顺妃。其礼仪规定,皇妃穿戴九翚四凤冠、翟衣九等(的服饰)。车辂使用厌翟车。册封时使用两片镀金银册,其长短、宽窄、厚薄和册封诸王的册书相同。衣箱用浑金沥粉绘制的凤凰装饰,所用的物品和包裹也都与诸王相同。印玺使用金龟形的印钮,它的尺寸大小和各位亲王、郡王的印玺相同,印文是‘皇妃之印’。其余的制度都和各位王爷相同。匣子都用盘曲的凤凰图案来装饰。在举行册封仪式的前一天,礼部官员将册封用的册书、印玺带入,放在谨身殿御座的宝案前面,册书在东边,印玺在西边。侍仪司在奉天殿横街的南面、稍稍偏东的地方设立册礼使的位置,副使的位置在其西边,都面向北方。设置承制官、奉节官、奉册官、奉印官的位置在副使的东北方,面向西方,以北为上。设册使、副使接受册命、接受印玺的褥垫位置在接受制命位置的北面,面向南方,来等候册使接受册命,副使接受印玺。设置两名典仪分别站在丹陛的左右两边,两名传赞分别站在丹陛下的左右两边,文官和武官在丹墀两边相对而立。引导百官入班的四人站在文武官员的北面,赞礼二人站在册封使的北面,都东西相对而立。有关部门在奉天门外的正中位置设置龙亭,准备好仪仗、侍卫、鼓吹乐队来等待,迎接册书后立即出发。内使监令设置使者、副使的位置在内宫门的外面,面朝北,东边为上位。设置内使、监令的位置在册封使的东北方,面向西方。设置两名赞礼官,他们的位置在册命使者的北边,东西相对。在赞礼者的北边设置册书、印玺的几案,册书在东边,印玺在西边。内使设置妃子接受册命的位置于她本位的庭院之中,面朝北。在妃接受册书、印玺的位置的北边设置放册书、印玺的案桌,册书在东边,印玺在西边。在庭院中设置内命妇、诸亲的贺位。台阶的南边,面向北。又在妃的宫中设置接受祝贺的座位,面向南方。设置两名内赞官,其位置在妃子接受册命之位的北面,设置两名引礼官,其位置在内赞官的南面,(内赞官和引礼官)都东西相对。这一天黎明时分,文武百官都身着朝服,引班分别引导他们按次序站在奉天殿丹墀的两旁,东西相向而立。赞礼官引导正使、副使穿着公服进入,走到横街的南面位置,面向北站立。秉承皇帝旨意的官员、奉持符节的官员、奉持册书的官员、奉持印玺的官员以及掌管符节的人都进入(宫殿),来到谨身殿外,面向北站立,等待(下一步指示)。内臣传达完旨意,掌节官拿着节,奉册官、奉印官率领执事者举起册案、印案前行,奉节官、掌节官在前面引路,接着是册案,奉册官在后面跟着,接着是印案,奉印官在后面跟着,承制官押后,到横街南,将册案和印案放在使者、副使接受册封的褥位北面,册案在东边,印案在西边。承制官、奉节官、奉册官、奉印官各自站到位置上,面向西站立。掌管符节的人手持符节站在奉节官的左边,稍稍后退一点。典仪官唱赞,使者和副使都行再拜之礼。秉承皇帝旨意的官员走到正使和副使面前,声称有皇帝的诏令。典仪官引导使者和副使跪下,承制官宣读制书说:‘妃某氏,特封某妃,命令你们持节举行礼仪。’宣读制书完毕,回到原位。典仪官赞唱使者、副使行再拜之礼,奉节官率领掌节官。拿着符节的人走到册使面前,掌节者脱下符节的套子,把符节交给奉节官,奉节官拿着符节面向西授予册使,册使跪着接受,再把符节交给掌管符节的人,掌管符节的人接受符节,站在册使的左边。奉节官退下,回到原位。赞礼官引领两位使者来到接受册命时所站的褥垫位置站定,奉册官从放置册书的案子上取下册书交给册使,册使跪下接受册书,起身,将册书放置在案子上,奉册官和册使各自退下,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赞礼官引导正使、副使来到铺有褥垫的位置,面向北站立,掌管印玺的官员从放印的案桌上拿起印玺,面向西交给正使和副使,正使和副使跪下接受印玺完毕,起身,将印玺放置在案桌上,掌管印玺的官员以及正使、副使都退下,回到原来的位置。典仪官传达赞唱之令,赞唱使者、副使都行再拜之礼。典仪官宣告礼仪完毕后,负责事务的人员抬着放置册书、印玺的几案走出奉天门外,负责捧册书、捧印玺的官员取过册书、印玺放在龙亭之中,然后负责捧册书、捧印玺的官员退下。赞礼官引领册使押送册书,副使押送印玺,手持符节的人在前面引路,仪仗、卫队、鼓吹乐队依次出行。引导官引导文武百官退朝。册封的册书、印玺将要送到内宫门外时,内宫使者请妃子戴上花钗、穿上翟衣,引着她出了宫阁,来到她本宫之中,面向南站立。等到册书、印玺送到以后,使者的副手在龙亭中取出册书、印玺,暂时放在门外所设的案几上,完毕后,引礼、内使引着使者、副使以及内使、监令全都就位站立。接着引导册使到内使监令的前面,说:‘册礼使某某、副使某某奉制授予某妃册印。’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内使监令进入到妃子本位所在的庭院当中,亲自传达(话语)完毕,出来,回到自己的位置。引导礼仪的官员引导内命妇、诸亲都进入就位。引礼官引领册使到内使监令面前,册使取出册封诏书交给内使监令,内使监令跪着接受,再交给内执事。引礼官又引导副使拿取印玺交给内使监令,内使监令跪着接受,再交给内执事,率领执事人员依次捧着册书印玺进入,前往妃子接受册书的位置前,各自放置在案几上。册案放在东边,印案放在西边。引礼官引导妃子下台阶,走到庭院中接受册封的位置站好,侍从的礼仪与平常一样。内使监令率领内执事依次拿着册印站在妃的东边,面向西。内使监的长官宣称有皇帝的诏令,内赞引导着皇妃行四拜之礼。内使监令宣读制书完毕,执事人员拿过册书交给内使监令,内使监令跪着宣读册书完毕,把册书交给妃子,妃子跪着接受册书,再把册书交给宫中执事人员。负责此事的人取来印玺,跪着交给妃子,妃子跪着接受印玺,再交给宫中负责此事的人。内赞赞唱皇妃行四拜之礼。内使监令出来,到使者、副使面前,躬身说妃接受册印。仪式结束后,让副使回去复命。引礼官引导妃嫔登上台阶,就位,面向南方坐下。引礼官引导内命妇、诸位宗亲依次进贺,一切如常。礼仪结束后,引礼官引领内命妇退下,内使监令引领皇妃向皇帝、皇后拜谢,都与宫中的礼仪相同。皇上认为元朝末年的君主,不能使后宫的政务严谨,以至于后宫的嫔妃、宫女私自与宫外的臣子勾结,并且收受他们的贿赂,有的将金银布帛施舍给僧人道士,有的让番僧进入宫中主持受戒仪式,而且大臣的诰命夫人也在后宫往来,荒淫亵渎,混乱不堪,礼仪法度丧失净尽,从而导致灭亡。于是深切地以前朝的失误为鉴,写成法令典章,使后世子孙永远遵守。皇后的尊贵,只限于管理宫中的嫔妃和妇女,宫门之外的事,一丝一毫都不能参与。从后妃以下到宫女,无论大小,衣食费用,金银钱帛、器用杂物的供应,都要由尚宫奏报,然后再发放,内使监官复查奏报后,才能到相关部门领取。如果尚宫还来不及上奏就稀里糊涂地把(事情)发给内官监,监官不再次上奏就擅自带领(相关人员)到所属部门的,都判处死刑;有人把私信带出宫外的,判罪也和前面一样。宫嫔以下的人遇到生病的情况,即使是医生也不能进入宫中,只需要把病情告诉医生,让医生开方取药就行了。各位大臣与受有封号的妇女(命妇)在庆贺节日、初一和十五朝拜皇后就可以了,没有缘由就不能进入皇宫之中,君主也没有接见宫外受有封号的妇女(命妇)的礼仪。天子和亲王的后妃、宫女等,一定要谨慎地从良家子女中选择聘娶,要禁止接受大臣进献的女子,以免他们勾结在一起作奸犯科,危害国家。至于外臣请求拜谒寺庙道观、烧香、祈祷星斗之类的行为,禁令尤其严格。

丁酉日。派使者去祭祀王国的山川,是因为要封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皇帝下诏命令天下郡守县令访求推举有学识、德行笃厚的士人,以礼送往京城。

左副将军李文忠、左丞赵庸在白海子的骆驼山击败了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儿只八剌等人,随后进驻开平,元平章上都罕等人投降。

都督孙兴祖以及燕山右卫指挥平定、大兴左卫指挥庞禋等率领的军队驻扎在三不剌川,遭遇敌军,奋力战斗,都在五郎口阵亡。海宁卫指挥副使孙虎率领军队来到落马河,与元朝太尉买驴交战,战死了。孙兴祖,濠州人,性格刚毅,有胆量和勇气。起初他跟随皇上夺取和阳,在军队中默默无闻。等到渡过长江,攻下毗陵,他都率先登上城池,因此凭借战功被授予右都先锋的职位,攻克宣城、宜兴、马驮沙,他都有功劳。又跟从军队夺取婺州、越州、舒州、池阳,在龙江打败陈友谅,升任统军元帅。接着又捣毁了瑞昌的八阵营寨,进军讨伐南昌,升任为天策卫指挥使,镇守海陵,敌人不敢侵犯他的辖境,又被升任为骠骑大将军、大都督府副使,调去镇守彭城。等到大将军攻克元都后,皇上因为北方州郡是重要的地方,命令孙兴祖戍守。孙兴祖到了以后,纪律严明整肃,军民都安居乐业。到这时,他跟随大将军向北征伐,因为战死,享年三十五岁。这件事被皇帝知道后,皇帝非常悲痛,派遣使者前往北平去吊祭(他),下令(让他)在通州开平王常遇春的祠堂里附祭(共享祭祀)。朝廷追赠他为推忠宣力效节功臣、龙虎上将军、北平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封他为燕山侯,谥号为忠愍。孙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当初归附时,他被派去跟随其他军队支援池阳,攻克了于潜、昌化,安抚了严州、诸暨,因为功绩被授予千户的官职,在攻克新城,夺取桐庐的战役中,都有功劳,后来被提升为海宁卫指挥副使。嘉兴发生叛乱,孙虎带领军队前去征讨并将叛军斩杀,之后又被调往福建作战。他回来以后,跟随大将军征讨沙漠,战死了,皇帝下诏追赠他为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追封他为康安郡伯。

山西忻州官员安时敏、静乐县丞谭章等人,私下与元四大王勾结,暗中泄露军中消息,准备叛乱,事情败露后,被诛杀。

己亥日,皇帝下令开设科举选拔士人。诏书说:朕听说周朝的制度,从贡士中选拔人才,所以贤能的人在位,百姓就有君子的品行,因此风俗淳朴美好,国家容易治理,教化也很显着。汉、唐和宋这几个朝代,通过科举选拔士人,各自都有固定的制度。然而只是看重诗词文章方面的学问,却不追求品德和才学的全面发展。以前元朝按照古制设立科举,对待士人十分优厚,而权贵豪强的官员,经常收纳争名逐利的人,攀附权贵,窃取官位,他们获得的资历,甚至在贡士之上,那些怀有才华、坚守正道的贤人,耻于与他们同列,甘愿隐居山林而不出来。社会风俗的弊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统一了华夏与四夷,正要和百姓共享太平盛世的治理成果,所担心的是任用的官员不称职,会使我的百姓遭殃,希望得到贤能的人和君子并任用他们。从今年八月开始,特地设立科举,用来选拔有才华、有学识、有高尚品德的人。务必是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博古通今,文质兼备,名声与实际相符。其中中选的人,朕将在朝堂上亲自策问,观察他们的学识,评定他们的高下,任命他们官职,如果有才能学问出众的,等待以后提拔,让朝廷内外的文臣,都由科举而选拔,不是科举出身的人不能担任官职,那些到处游说、奔走钻营的人,自然容易淘汰。唉!设立科举选拔人才,希望能够得到全面的人才;任用官员只看他是否贤能,或许可以实现治国之道。告诉你们大家,要体会我的深切用心。

朝廷派遣使者向高丽、安南、占城颁布科举诏令。

辛丑日。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军赶赴应昌,距离应昌还有一百多里时,抓获了一个胡人的骑兵,问他:“四月二十八日,元主已经死了,现在我要从应昌前往开平报告国丧。”李文忠就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地前进。癸卯日,又遇到元军,与他们交战,大败元军,追到应昌,于是包围了应昌城。第二天攻克了那里,俘获了元主的嫡孙买的里八剌和后妃、宫女以及诸王、省院的高官士卒等,还缴获了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宣和殿玉图书一件、玉册两件,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以及不计其数的骆驼、马匹、牛羊。派人把他们都押送到京城。只有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几十名骑兵逃走了。文忠亲自率领精锐骑兵追击他,追到北庆州,没有追上就返回了。军队经过兴州,遇到元朝将领江文清等人,(江文清等人)率领军民三万六千九百多人前来投降。到达红罗山,又使敌军将领杨思祖等一万六千多人归降。军队返回北平后,派人押送江文清、杨思祖等人前往京城。

乙巳日,在圜丘的西边、方丘的东边修建斋宫,斋宫前后都是殿堂,殿堂左右是小殿堂,作为厨房和浴室的场所。外面是都墙,墙的内外是将士住宿守卫的地方。又在外面修筑了沟渠,前面修筑了灵星门,修筑了三座桥,左右和后面各修筑了一道门,各修筑了一座桥。

丁未日。皇帝下诏举行大射礼。当初,皇上认为先王的射礼已经废弃很久了,射箭之类的事专门由武夫练习,而文人大多不了解。到这时,诏令太学生和郡县的学生都要练习射箭。凡是遇到郊庙祭祀,提前命文武官员执行任务,举行大射之礼。于是命令工部制作虎中、鹿中以及诸侯、卿大夫射箭所用射侯等器具,命令礼部考察确定射箭的礼仪,参考古礼与今礼斟酌确定,礼仪的繁琐与简略程度适中。于是礼部上奏说:“按照《周礼》中大司马的职责,天子举行大射礼时就要使诸侯两两配合(来参与射箭)。他的下属有射人这一官职,负责张设三种箭靶,司弓矢掌管六种弓、八种箭的相关制度。服不氏负责协助大司马将射侯树立起来,拿着旌旗站在乏的位置等候射中猎物(的人)前来。古代的大司马,就是现在的兵部尚书,应该让兵部尚书掌管此事。其中箭靶有七种:绘有虎的箭靶有五种颜色,天子射箭时使用;绘有熊的箭靶有五种颜色,皇太子射箭时使用;绘有豹的箭靶有五种颜色,亲王射箭时使用。豹鹄(箭靶上画有豹和天鹅图案)有四种颜色,一品、二品的文武官员射箭时使用它。画有白色装饰的靶子,靶心为红色,靶心外的装饰为黑色,再往外是白色,这是三采,从三品到五品的文武官员射箭时使用。狐鹄两种彩色箭靶,是六品至九品文武官员射箭时使用的。布做的靶子没有色彩,(射箭的是)文武官员的子弟。以及士人和百姓中选拔出的优秀人才参加射礼时使用。乏又叫容。凡是射箭的时候,要把旌旗放在箭靶右边,手执旌旗的人和待获者都要躲在旗子后面。设置木架和熟牛皮。(楅:一种放置器物的架子;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当射箭的时候,把它放在前面,用来整理箭。假设射中五张皮制成的箭靶,天子举行大射礼时就使用这种箭靶。闾中,是天子举行宴饮射箭比赛时使用的弓。虎中(这种箭靶),皇太子、亲王射箭时都通用它。用兕皮装饰的箭靶,一品到五品的文武官员可以使用;用鹿皮装饰的箭靶,六品到九品的官员、文武官员的子弟、士人和百姓中的俊秀之才都可以使用。他们的职责事务是,设置两名司正官,负责查验射箭者品级的高低、力量的强弱从而确定比赛分组,射中与否就记录在算筹上。兵部授予他官职。司射有两名成员,负责先用强弓射靶,通过示范射击来鼓舞众人的士气,由担任武职的官员来充任。司射器官设有两名官员,负责处理弓的力量强弱之事,将弓的力量分为三个等级,查验人的力量强弱情况然后把弓授予他们。于是工部任命他为官。举爵者,负责把马奶酒递给侍从中的人饮用。由光禄寺的官员来置办。请射的人,负责确定两人一组进行射箭,射完一轮后再次请某一组射箭。每次鹄射安排两名射手,由侍仪司负责。待获者负责将射出的箭交给司射器者,司射器者则将其放进盛矢的器具中,并且要和各隶仆一起完成这项工作。拿着旗帜的人,在射箭场地的后面拿着五色旗。如果射箭的人射中靶心,就举起红旗回应;射中彩色区域,就举起彩色旗回应;箭偏西就举起白旗,偏东就举起青旗。箭射过了鹄,就举起黄旗;箭没有射到鹄,就举起黑旗,由两名士兵掌管旗帜。设置两名引礼官,负责引导文武官员进退,命令侍仪司的舍人担任这个职务。皇帝批示说可以。仍然下令将(射箭的)仪式向天下的官府学校颁布,让他们每逢初一、十五就在官署或者空闲的地方练习。官府学校的射礼仪式,在前期告诫射箭之人确定比赛的对手,选拔办事人员担任司正、副司正、司射、司射器、请射、举爵、收矢、执旗、树鹄等,布置完成。到了这一天,负责相关事务的人进入(相应场所)并就座。请射箭的人引领主射正官以及各位官员子弟、优秀的士人百姓各自站到自己的品位位置上。掌管射箭器具的人把弓和箭放置在各位正职官员以及司射的面前。请射箭的人到主考官面前环绕作揖完毕后,带到掌管射箭器具的人面前,接过弓箭之后,回到自己的位置。司正拿着筹码进来,站在庭中靠后的位置。请射的人到司射面前说:‘请求为您表演射箭。’引导两位司射两两相伴进入,各自将三支箭插在腰带的右边,将一支箭夹在两个手指之间,按照年龄相互推让,年长的为上射,年幼的为下射。上射先到射位,面向箭靶站好,射出一箭,司正把投筭放在盛筭器中,举旗的人按照射中的情况相应地挥动旗子。射箭完毕,(射箭者)退下站在一旁,让下一个射箭的人到射箭的位置上去。射完后,邀请的宾客都回到原位。负责收取箭矢的人,把箭矢取回交给射者。司正取出中靶的筹签,先请射中靶心的人射,再请士人和百姓中的杰出人才射,再请官员的子弟射,最后请职位低的到职位高的官员射。他们到射位上射箭、收取筹码、记录射中次数、举起旌旗、收回箭支、回到原位,都与前面一样。射礼结束后,司正、副司正各自拿着计数的筹码向主射正官报告比赛成绩。举杯的人斟酒交给代献者,代献者饮下。射中靶心的人要喝三杯酒,射中靶边的人要喝两杯酒。饮完酒,负责射箭的人向属官以下的人员行礼致意,接着捧着弓箭放到掌管射箭器具的人那里,再回到主射正官面前,互相作揖后退出。

戊申日,夏至,在方丘祭祀皇地只。在这之前,赐给陪同祭祀的执事官员白色的祭服布,乐舞生每人发给新衣服。祭祀前两天,到仁祖庙去祭告请求配享。他的祝辞说:‘孝子皇帝元璋,冒昧恭敬地向皇父仁祖淳皇帝宣告,这个月的某一天是夏至,(我)将恭敬地在方丘祭祀皇地只,恭谨地请皇父作牌位配享神灵。’到了(规定的)日子举行礼仪,那些器物、礼仪、音乐都完全依照旧有的仪式。祝告皇地只说:继位的天子臣元璋,冒昧地恭敬地告知皇地只,此时正值夏至,万物都顺利生长,因而遵循常法,恭谨地率领臣下僚属,用玉帛、牺牲、盛在祭器中的谷物、众多祭品,奉行这埋物祭祀的典礼。皇考仁祖淳皇帝配享祭祀,牌位写为仁祖。祝词说:‘孝子皇帝臣朱元璋,谨向皇考仁祖淳皇帝宣告,此时正值夏至,万物都顺利生长,我恭敬地率领臣僚,恭敬地祭祀皇地只,献上玉帛、牺牲和齐酒、谷物祭品、各类物品,用来举行典礼,恭敬地希望您庄重地接受瞻仰,永远作为配祭之位。’礼仪结束后,皇帝起驾回宫,驾临奉天殿,文武百官举行庆祝大礼。

己酉日,升兰州卫指挥使张温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

辛亥日。命令礼部考定百官和内官在皇太子、诸王面前的称谓礼仪。尚书崔亮等人一同开会商议:“各级官员以及内使监的官员在皇太子、亲王面前称殿下,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东宫属官和太子宫里的太监在太子面前称“殿下”,自称“臣”。王府官员以及王府承奉司官员在亲王面前称‘殿下’,自称‘臣’。百官在皇帝面前称呼皇太子,称呼亲王为某王。哀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诏令考察历代所崇尚的服饰颜色。礼部上奏说:“历代崇尚的颜色不同,夏朝崇尚黑色,商朝崇尚白色,周朝崇尚红色,秦朝崇尚黑色,汉朝崇尚红色,唐朝服饰崇尚黄色,旗帜崇尚红色,宋朝也崇尚红色。现在国家继承元朝之后,取法周朝、汉朝、唐朝、宋朝来治理国家,服饰颜色所崇尚的,以红色为宜。”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大将军徐达和都督冯胜、参政傅友德、左丞李思齐,从徽州向南,经过一百八渡,到达略阳,擒获元朝平章蔡琳,随后进入沔州。又派遣副将金兴旺、张龙从凤翔进入连云栈,合兵一处攻打兴元。兴元的守将刘思中、知院金庆祥出城投降。徐达留下金兴旺、张龙镇守,率领军队返回西安。

左副将军邓愈从临洮进军攻克河州后,派人招抚晓谕吐蕃各部的首领。

皇帝下令停止寿星、司中、司命、司民、司禄等祭祀活动。

夜里三更时分,有一颗星大小如同杯子,颜色赤黄,尾巴的痕迹有光亮,从文昌星的位置升起,向东运行,到天船星的位置消失。

癸丑日。礼部上奏说:大明(神)、夜明(神)、星辰、太岁已经在圜丘(祭天之处)配享祭祀了,而五岳、四海、五镇、四渎也已经在方丘(祭地之处)配享祭祀了,唯独风云雷雨以及天下山川不能按照类别配享祭祀,这不是对神明广泛敬重的做法,应该把它们增加排列在圜丘、方丘配享祭祀的序列之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下令在圜丘坛下的??内增设祭台,附带祭祀风云雷雨之神;在方丘坛下的??内增设祭台,附带祭祀天下山川之神。祭祀的礼仪和祭祀太岁、五岳、四镇一样。

甲寅日,礼部上奏说:“按照古时的礼仪,每祭祀一位神明就用一枚玉帛,所以如今在郊外祭祀天地以及岳、镇、海渎等神明,都是按照这个数目,比如五岳就用五枚玉帛。至于太庙每个室里安奉着帝、后两位神主,应当用两块币帛,却只用了一块币帛,恐怕在礼节仪式上不相称。各个宫室应该增加一匹币,这样才合适。况且祭祀天地、山川等神灵所用的币帛也应依照古代的制度,祭祀天神用青色,祭祀地神用黄色,祭祀日神用红色,祭祀月神用白色,都用它们本身的颜色,而祭祀五岳、五镇、四海,也都应该各自用它们所在方位的颜色。那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条大河以及天下各条河流,应该用黑色(来表示)。”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湖广行省平章杨璟攻打覃厚,没有攻克,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军饷。当初,杨璟率兵攻打覃厚寨,贼人(覃厚寨的贼寇)众多下山迎战,官军打败了他们,趁着胜利追击到半山腰。山势高峻,看那寨子三面都是险峻的山岩,并且向下俯视着江水,只有一面有道路,仅仅能通过一个人,官军不能上去,于是回转驻扎在山下。而贼人也凭借险阻之地自我防守。不久,贼寇率领三千人下山挑战,官军又打败了他们,贼寇又逃入山中。杨璟于是率军逼近他们,覃厚派人假装投降,杨璟没有发觉,派部下黄永谦前去答复,结果被覃厚抓住,于是他完全了解了我军的虚实,一直坚守城池不肯投降。璟想要做持久战的打算,派人来请求军饷。皇上于是派遣使者责备他说:“你违背我的话,轻举妄动却不能平定贼人,已经失败了,又中了他们的诡计,从而使部将陷入(危险境地),你的智谋在哪里呢?现在再次命令参政戴德率兵跟从,凡是各个小村寨都限定日期平定它们,仍然要安抚慈利等地的百姓,使他们安心生活,不要让他们产生惊恐疑虑。如果再违背朕的命令,就一并按照在潞州失利的罪责惩治你。”诏令下达,杨璟于是督促将士全力攻打,盗贼逃入溪洞,官军才回去。

丙辰日,免除苏州拖欠的秋粮三十万五千八百多石。在此之前,户部上奏说:‘苏州欠交的税,应当依法追究相关官吏的责任。’皇上说:“苏州刚刚归附(朝廷)的时候,军府的费用,大多依赖它(苏州)的力量。如今所拖欠的赋税累积两年都没有偿还,百姓的困苦就可以知道了。如果逮捕了那些官员,一定会向百姓索取,百姓畏惧刑罚,一定会倾尽所有财产来交给官府。像这样,想要捉蝉就不可能了。把他们所拖欠的租税一并免除。”

山西蔚州定安县刮起大风,降下大雨和冰雹,损害了田里的禾苗。

丁巳日,皇帝对大都督府和中书省的大臣说:“建国初期设立都先锋府和十大元帅、都尉、指挥的官职,任职的人很多。现在回想起来,有很多人战死或者因病去世了。追念往昔的功绩,我心中十分悲伤。如果有子孙继承爵位,那么俸禄足够供养他们了。如果没有后人继承家业,那么他的父母妻子又将依靠谁呢?应该给他们提供禄米来养活他们。有起初是同室而居,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分开的,要分给他们禄米,让他们能养活自己,不要让他们失去生计。

皇上派遣使者再次送信晓谕纳哈出说:从前因为上天变革元朝的命运,天下大乱,英雄豪杰们竞相争逐,百姓遭受苦难。朕率领一支军队,从淮河渡过长江,在姑孰取得了胜利,当时你也在那里。当时我还不知道上天的意旨,到处作战,并没有一定要取得天下的心思。凡是遇到元朝的大臣忠诚于自己所做之事的,(我)未尝不怜悯他们的辛劳,并且惋惜他们没有成就(大业)。我依靠天地神灵庇佑,将士们同心同德,军旗所指向的地方,没有不顺从的。如今天下已经平定,南边最远到朱崖,北边最远到燕云,一时间的豪杰,顺应天命爱护百姓,都来归附我。只有河东的首领,率领部众向北逃窜,与关中的那些人相比,稍微有些倔强。然而他顺应天命、爱护百姓,谋划计算的才能,大概不如李思齐了。大将军徐达还没有到来,吐蕃的军队像蜜蜂一样聚集起来,再次前来攻城,战败后被俘虏和擒获的吐蕃人,就像孤独的小猪一样。所以势如破竹,直接指向川蜀,云南六诏,(双方)使者往来不断。交趾、占城,不远万里前来朝贡,高丽向我国称臣,乘船渡海前来朝见。在这种情况下,卢龙的戍边士兵,登莱、浙东沿海的水军,都想要迅速行动,一举打到辽东沈阳。我听说你统领着你的部众,不忍心再加重侵扰,特意命令使者,把我的意思告知你,使者回来后一点也没得到关键信息,难道是因为辽海(距离)遥远,我的军队不能到达吗?还是因为人谋划时犹豫不决,所以瞻前顾后、迟疑不决呢?如果不是这样,一定是因为上次来归附时,没有尽情享受宾主的欢乐,(你)是认为我不能虚心(对待你)吗?为什么相互忌恨得这么深呢!从前窦融率领河西归附汉朝,功劳在众将领之上,我难道就不能为辽东的旧友用心考虑吗?现在我再次派人前往,是顺从还是违抗,都要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明智的人懂得见微知着,不要留下后悔。

凤翔府宝鸡县进献祥瑞的麦子,有一株麦子一根茎上长着五个麦穗,有一株麦子一根茎上长着三个麦穗,有十多株麦子一根茎上长着两个麦穗。皇帝对朝廷大臣说:“以前凤翔闹饥荒,我怜悯那里的百姓,所以特地派人去赈济抚恤,还没过几个月,(他们)就急忙来进献祥瑞的麦子。假使凤翔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即使有祥瑞的麦子又有什么用呢?如果百姓都能得到很好的赡养,即使没有瑞麦又有什么关系呢?朕曾经观察自古以来的情况,天下没有战争之事,时节和顺,年景丰登,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有道义,妻子恭顺,兄长友爱,弟弟敬重,风俗淳朴美好,这些足以成为兴盛时代的祥瑞。像这样麦子的变异,只是一种事物的祥瑞,不是全天下的祥瑞。”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