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50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

洪武二年(4066年)冬季十月初一,高丽使者成惟得等人辞别回国。

皇上写信晓谕其国王王颛说:‘近来使者从你的王国归来,朕询问你王国的政治风俗,城墙、军队、住房情况如何?’使者说:‘当地习俗是没有城墙,虽然有武器装备但侍卫不严密,有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处理政务的地方。’国王一心喜好佛教,在离海边五十里或三十里的地方,百姓才开始有了安宁的住处。我询问原因,他说曾经被倭奴骚扰,如果真是这样,我很替大王担心。我虽然德行浅薄,但作为天下之主,你已经称臣进贡,这一做法合乎古代的礼仪。凡是诸侯的国家,形势将要接近危险的时候,所以挽救危局、保卫国家的方法,不能不明了,大王您要知道这个道理。古时候,王公设置险要地势来守卫自己的国家。现在大王您拥有百姓,却没有城墙,百姓将依靠什么来保护自己呢?治理国家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军备。现在大王不整治军事装备,那么国家的威望就会丧失。百姓把粮食视为生存的根本,现在沿海地区的土地没有被耕种,百姓的食物就会匮乏。凡是国家,都一定有发布政令的地方。现在大王有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处理政务的厅堂,那么就无法向臣下显示尊严,朕很不赞同这种做法。历代的君主,不分华夏与四夷,只需要修习仁义礼乐来教化百姓。形成习俗。现在大王放弃治理国家的政事,每天以持斋守戒为要事,想要以此求得福报,这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了。佛教的教义学说,在三皇五帝的时候没有听说有过,而那个时候天下非常太平。后代致力于佛教(事务)却能够保全自己国家的,(人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情况啊。梁武帝(萧衍)的事情,可以作为明显的借鉴,大王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大王之所以能成为高丽的国王,都是因为前代积累的功业。如果推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和百姓一起兴办有利的事、除去有害的事,使百姓人口增多,父母妻儿都能吃饱穿暖,各得其所,那么国家就能长久存在。修养德行、祈求福分,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大王为什么不做这件事而做那件事呢?身为一国之君,应该重视祭祀的典礼。听说大王的国家,不饲养祭祀用的牲畜,拿什么来供给国内山川城隍的祭祀呢?古人说过:‘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军事不整治,祭祀之事不周全,那凭借什么来治理国家呢?现在元朝的气数已尽,沙漠边塞的百姓没有统领者,我的军队还没到达辽东、沈阳,这期间或许有强横凶暴之人出现,(他们)即使不成为中原的祸患,也一定会骚扰高丽。何况倭寇在海岛出没,已经有十多年了,必定知道大王的虚实,这也是不能不考虑的(事情)啊。大王想要抵御敌军,如果没有雄武的将领、勇猛的士兵,就不能到边疆之外去进行远距离作战。大王想要守住它,不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内部有储备积蓄,外部有救援的兵力,就不能挫败敌军的锐气并擒获敌人。由此说来,大王您所承担的责任也很重啊。明智的人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防范,把危险转化为安全。之前的这几件事,朕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过是想与大王共同分担这些忧虑罢了,大王要仔细考虑这件事。并且知道你想要制定合乎礼法规范的服饰来供奉家庙,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赐给你王冠服饰、乐器、陪臣冠服,以及洪武三年的大统历、六经、四书、通鉴、汉书,你可以去领取。我写的这封信,就不再多说其他的事了。’仍然赏赐了魏惟得等人数量不等的绫罗绸缎。

皇帝派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前去招降明升。杨璟到达蜀地,向明升说明祸福,让他献出国家,入朝拜见皇帝。明升被众人的议论所牵制,不能做出决断。杨璟回来后,又写信去开导他说:“我听说古代拥有国家的人,力量相同就比德行,德行相同就比道义,道义不足就不敢对抗,德行不够就归顺,所以能使自身和家族两全而得到保全,名声流传于无穷无尽的后世,福泽延及子孙,家族长久。反之,往往会招致失败。现在您凭借年轻的资历,继承前人的功业,占据了巴、蜀地区,安静地坐在那里,不向我咨询最高的策略,而是听取众人的意见,认为瞿塘峡、剑阁地势险要,只要一个人拿着武器守卫,一万个人也无法奈何,这都是不了解时势变化,而误导了您。为什么呢?过去占据蜀地且势力最为强盛的,没有谁比得上刘备,诸葛孔明辅佐他,训练士兵,但财物费用不足,就从南蛮获取(财物),然而仍然早晨不能为晚上打算(处境窘迫),仅仅能够保全自己。现在您的疆土,向南不超过播州,向北不到汉中,拿这个和中原相比,相差极远,而想靠着这小小一块地方,延续短暂的生命,可以说是明智吗?如果说险要阻塞之地可以依靠,那么三苗的旧址就不会被灭掉,有扈氏的国家就不会灭亡,蚕丛、鱼凫的属地就不会归您所有了。我们的皇帝仁义圣明,神武英明,调兵遣将,天下无敌,运用谋略,奇招迭出,神明也会响应他的号召,归顺的人都会受到恩赐,顽抗的人才会受到讨伐。因为您的先人与我们关系友好,所以我不忍心发兵攻打,多次派遣使者告诉您我的意思。又因为您年幼,没有经历过变故,恐怕会被狂妄无知的言论所迷惑,失去长远巨大的利益,所以又派遣杨璟,当面告知其中的祸福。我军深仁厚泽,对明氏的待遇也不薄,足下难道不能深思吗?而且以前那些犯上作乱的雄豪之人,如陈友谅、张士诚,他们偷偷占据吴楚之地,制造船只堵塞江河,囤积的粮食堆积得超过山丘,手下有强劲的将领和勇猛的士兵,自认为无人能敌。然而在鄱阳的这一场战役中,陈友谅被斩首;不久之后回师向东征讨,张士诚自缚投降。这不是凭借人的力量(做到的),实在是上天的旨意啊。您看看这个,觉得怎么样?陈友谅的儿子逃窜到江夏,朝廷派军队前去讨伐,他走投无路,出城投降,皇上宽恕了他的罪过,封他为侯爵,这样的恩德荣耀,天下人都知道。您没有他们那样的过错,而能幡然醒悟,独自判断,自我寻求更多的福分,就一定会享有分封的土地,保证先人的祭祀,世世代代不断绝,这难道不是很明智吗?如果你们一定要在一个角落里强硬抵抗,苟延残喘,就像鱼在沸腾的锅里游动,燕子在危险的帐幕上筑巢一样,祸患即将到来,自己却还不知道。田璟担心朝廷的军队一旦到来,其来势不可抵挡。前些日子您的大臣为您谋划,有的把郡县献给别人,有的把城池拱手让人,他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谋取富贵。在这个时候,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将要归向何处呢?纵使你年纪小不明白事理,提到母亲,难道你不为此痛心吗?灾祸、幸福、利益、危害,清晰可见,叛逆和归顺的抉择,就在您审慎思考之后做出决定罢了。”郭升不能听从。

任命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李思齐为江西行省左丞,两人都没有到任,在京城领取俸禄。

任命参军周彧为山西行省参政。

癸亥日,任命叚璟等八个人担任各道按察司佥事,每人赐给一套衣服。

甲子日,记录平章廖永忠所率领的征讨南方将校的功绩。皇上想要赏赐廖永忠,因为大将军徐达等人还没有回来,所以没有(赏赐)。等到赏赐时,皇帝下令先赏赐将校,指挥使每人赏赐六匹绫罗绸缎,千户、卫镇抚每人赏赐五匹,百户、所镇抚每人赏赐四匹,阵亡的将士加倍赏赐,病死的将士赏赐按照出征将士的一半赏赐,士兵按照等级赏赐不同数量的大米。第二天,各位将校入宫谢恩,皇帝对他们说:“论功行赏,是国家的常规法典,但仓库里的财物,都是百姓供给的,这些是上天的财物,皇帝只是替上天管理财物来等待有功劳的人,不敢随意妄用一分一毫。现在你们为国家效力,摧毁暴徒,平定祸乱,使天下百姓安宁,所以拿出这些来酬谢你们的功劳,这不是私人的恩惠。你们攻城略地,在箭石交加之中战斗,辛苦确实很多,但是今天功成名就,接受赏赐,也可以说是荣耀了。”各位将领感激喜悦地退下了。

己巳日,征召山西参政陈亮担任中书省左参政,掌管吏部、户部、礼部三部事务。

庚午日,皇帝下令将开平忠武王常遇春葬在钟山北麓,并将九十件随葬的器物放入墓室中。随葬的明器中有钲二件、鼓四件,红旗、拂子各两件,红罗盖、鞍笼各一件,弓两张、箭三支,灶釜、火炉各一个。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水罐、甲头、盔、有托的酒杯、勺子、壶、瓶子、酒瓮、痰盂、水盆、香炉各一个,烛台两个,香盒、香匙各一个,香筷两根,香匙、筷子、瓶子。茶钟、茶盏各一个,筷子两双,汤匙一把,匙箸瓶一个,碗两个,碟十二个,袋子两个。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锡制造的,外面用金包裹。班剑、牙杖各一把,包金的立爪、骨朵、戟、响节各两件,交椅、脚踏、马杌各一件,散马六匹,枪、剑、斧、弩、仓卓、床、屏风、拄杖箱、交床、香卓各一件,凳子两件。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木头做的。乐工十六人,举着仪仗的二十四人,控马的六人,女仆十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四人,门神二人,武士十人,都是用木头制造的。它的高度是一尺。杂物:翣六个,璧一块,箧笥、楎椸、??鞶各一个,苞两个、筲两个,粮浆瓶两个,油瓶一个,纱帐、暖帐各一个。三束黑色的帛,两束浅红色的帛,每束帛长一丈八尺。

当初,常遇春的讣告送到朝廷,皇上悲痛哀悼,停止上朝,立即命令礼部讨论天子为大臣举行哀悼的礼仪,并且命令中书省、兵部叙述常遇春历任官职的功勋事迹,交付翰林院撰写,不要让他的事迹埋没。礼官说:‘按照周朝的制度,天子哭吊诸侯,由大宗伯担任上相。’檀弓说:‘天子哭诸侯的时候,要戴雀形花纹的弁(一种帽子),穿黑色的衣服。’自周朝以来,天子为各位王妃、公主、大臣、宗戚、外祖父母、后父母、内命妇以及藩国国王的丧事,都要举行举哀仪式。哀悼的礼仪:东汉东海恭王去世,汉明帝亲临津门亭发丧。晋朝的长乐公主、扶风王司马亮去世,晋武帝都下令为他们举哀三天。唐朝永安王李孝基去世,唐高祖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宋朝汝南郡王、晋王夫人符氏去世,皇帝都为她们穿着素服举行哀悼仪式。这是为了诸王妃主而举行的哀悼仪式。魏国的司马曹真去世,皇帝亲临城东,设帐幔哭吊他。唐朝太子右卫率李大亮去世,唐太宗为此在另外的宫殿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宋朝太师赵普去世,宋太宗为他穿上白色的丧服举行哀悼仪式。乐安郡公惟正去世,宋仁宗身穿素服在后苑为他哀悼。这是为大臣和宗戚而举行哀悼的礼仪。现在请求以宋太宗为韩王赵普举哀的先例为参考。其礼仪为,听到讣告那天,在西华门壬地设置皇帝的帷帐,面向南方,在正中间安放皇帝的座位,座位上放置白色的褥垫。侍仪司在皇帝的营帐前的南边设置占卜的人位置,在御幄前设置文武官员陪哭的座位,东西相对。奉慰者站立的位置在报丧者位置的北面,面向北方。设置赞礼二人,站在报丧者拜位的北面,引导报丧者二人,站在赞礼者的南面,引导文武官员四人,站在文武官员陪位者的北面,都东西相对。这一天,拱卫司在奉天门准备好仪仗,恭迎皇帝的车驾。引礼官引领文武百官身穿素服从西华门进入,站在陪哭的位置上。报丧的人也从西华门进入,站在西南方向。侍仪官奏报(皇帝出行等事)在外面已经准备停当。皇帝身穿素服,乘坐舆车前往帷幄,仪仗分别列在帷幄前面的左右两侧。和声郎在御幄的南边陈设乐器,不演奏。太常卿在幄帐的西边跪下奏报:‘某官来报丧,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臣某官因某病去世。’请开始举行哀悼仪式。皇帝哭,在位的文武百官都哭。太常卿跪着上奏,‘停止哭泣。’皇帝停止哭泣,在位的百官也都停止哭泣。引礼官引导文武百官到奉慰位面向北站立。引领领班到皇帝面前唱喏跪拜。赞礼官(主持礼仪的官员)一同(指挥),高喊‘跪下’,班首(官员朝拜队伍的排头者)和百官都跪下。班首进行慰问。引领的礼节也是这样。赞礼官唱‘俯伏’‘起身’‘平身’,班首和百官都俯伏下拜,然后起身,再站好。引导礼仪官引导文武官员分别按班次站立。引礼官引导报丧的人到拜位。赞礼官高唱行鞠躬礼,行四次拜礼,然后起身站直。引导行礼的人引导报丧的人退下。太常卿跪着上奏说:“礼仪结束,皇帝起身,乘坐车驾回宫。”引礼官引导报丧的使者以及文武百官依次退出。皇帝批示说可以。第二天举行哀悼仪式,礼仪和昨天一样。

皇帝下诏书追赠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为开平王,谥号忠武,又推恩封他的三代子孙为王。

常遇春,是濠州怀远人,世代以务农为业,他生性刚毅,力气超过常人。壬辰年,各方英雄豪杰纷纷起兵,长江、淮河一带局势动荡不安,常遇春当时二十三岁,被强盗刘聚所俘获。吴聚看到他相貌奇特雄伟,就把他从行伍中提拔出来任用。常遇春每次出战,都一马当先,奋勇杀敌,刘聚很喜欢他。常遇春看到刘聚每天把抢劫掠夺当作正事,没有长远的谋略,推测他最终不能有什么成就,想要选择可以依附的人。乙未年春天,听说皇上在和阳驻军,常遇春就率领几十个人前来归附。过了两个多月,(他)请求担任前锋。皇上说:‘你来这里,是因为士兵们断粮了吧。’你有自己的主人,我怎么能留下你呢?常遇春再三请求,甚至哭了出来。皇帝说:‘你暂且跟随我渡过长江,等攻克太平以后,再侍奉我也不晚。’六月,皇上渡过长江,到达采石矶,元军在矶上列阵,而矶下的巨舟像织布一样密集,两军相距仅三丈多,明军难以登岸。常遇春乘坐小船到达,皇上指挥他前进,常遇春就弃船持戈先登,敌军都溃散了,于是攻占了采石,又乘胜攻占了太平,常遇春跟随皇上守卫太平,皇上就任命他为总管府先锋。十月,(他)被提升为管军总管。丙申年二月,元中丞蛮子海牙又派兵驻守在采石,使南北交通断绝。皇上考虑到将士虽然渡过长江,但他们的父母妻儿还留在淮西,按形势没有办法把他们接过来,就命令常遇春率兵攻打淮西。常遇春赶到,设下疑兵分散敌人的兵力,然后用主力部队与敌军交战。等到交战的时候,他又另外派出奇兵去袭击敌人,俘获了敌人所有的精锐士兵。从此元兵控制长江的形势衰落。不久镇守溧阳,攻打建康,功劳在众将领中位居第一。三月,常遇春跟随徐达攻克镇江。

四月,(常遇春)被授予承信校尉的官职,率领军队充任先锋。

九月,徐达率军攻打常州,恰逢青衣军叛变离去,与张士诚联合。徐达在牛塘被包围,常遇春和各位将领奋力作战,把敌军打得大败,擒获了张士诚手下勇猛的将领张将军。

十一月,他被提升为统军大元帅。

丁酉年三月,攻克了常州,升任中翼大元帅。

四月,跟从徐达攻下宁国。

八月,攻克了马驮沙。

十月,占领了池州。

戊戌年春天,升任江南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十二月,跟随太祖攻取婺州。

己亥年四月,被授予镇国上将军、同佥书江南等处行枢密院事,驻守婺城。不久后命令他攻打衢州,使衢州投降。

十月,升任佥院。

十二月,攻打杭州。

庚子年三月,被召回。

四月,跟随徐达在池州打败陈友谅的军队,俘虏和斩杀了一万多人。

闰五月,陈友谅攻入太平,进犯龙湾,常遇春与朱元璋共同谋划击败了他。不久,皇上整治水军讨伐陈友谅,留下常遇春镇守京城,军队和百姓没有敢喧哗的。

辛丑年三月,被任命为江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七月,跟随皇上夺取安庆,攻破江州,回来守卫龙湾。

十一月,张士诚侵犯长兴。皇上当时正驻军九江,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回到京城,派遣常遇春去支援长兴。张士诚的军队被打败,俘虏和杀死了五千多人。

壬寅日,修缮安庆城。池州的罗友贤发动叛乱,占据神山寨,打算与张士诚勾结,杭州、歙县都感到震惊,常遇春前往攻打他。

癸卯年正月,擒获并斩杀了罗友贤,其余党羽全部被平定。

三月,张士诚派兵在安丰包围了刘福通,常遇春和徐达前往攻打他们,常遇春冲入敌军阵营,三次交战三次获胜,敌军大败而逃,俘获的士兵和战马不计其数。于是包围了庐州。一共三个月,城池即将被攻破。恰逢陈友谅攻打南昌,皇上(朱元璋)命令常遇春解除南昌之围后返回。

七月,常遇春跟随朱元璋率领各位将领支援南昌,在鄱阳湖的康郎山遭遇了陈友谅。常遇春和他的战船连接在一起大战敌军,敌军将领张定边向来号称勇猛,奋不顾身地迎上来与常遇春战斗,常遇春用箭射中了他,张定边中箭逃走。不久之后朱元璋的船搁浅,常遇春指挥船只一起前进,用水涌的力量来使船脱离浅滩,但常遇春的船又被包围,奋力战斗才得以解围。第二天,又进行大规模战斗,于是放火焚烧敌军的船只,风猛烈火势旺,几十里的范围内,湖水都变成红色。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以及平章新开、陈等人都被烧死了。连续交战了三天,敌军士气被挫败。等到我军从湖口出发,各位将领都认为江水湍急,想要放船东下,只有常遇春一言不发。皇帝知道了他们的情况,命令他们在长江上游阻止敌军,常遇春答应了。各位将领将战船横向排列,遮蔽了江面,控制湖口长达十五天。陈友谅的军队缺乏粮食,率领一百多艘楼船赶赴南湖觜,想要突出湖口,逃回武昌。我军战船拦截攻击他们,于是和敌军战船连接在一起,顺着水流上下激烈战斗,从辰时到酉时,陈友谅被流箭射死,他的部下又拥立他的儿子陈理逃到武昌。

十月,皇上亲自征讨陈理,命令徐达进军包围武昌。

甲辰年二月,陈理捧着玉玺出城投降,荆湖地区全部归附。常遇春被提升为中书平章政事。

七月,和徐达一起攻取庐州。

八月,率军平定临江的沙坑、麻岭、十洞、牛陂等营寨。

乙巳年正月,军队进攻赣州,攻克了赣州,于是又攻下南安、南雄、韶州。

三月,军队返回。

五月,攻取了安陆、襄阳。

十月,跟随徐达攻克泰州。

丙午年三月,他又跟随徐达攻克了高邮。

四月,在淮河一带作战。安、徐、宿、安丰等地都被攻下。

八月,与诸位将领攻打浙西。军队驻扎在太湖,伪万户尹义等人前来迎战,擒获了他们,然后径直奔赴湖州的毗山,与敌军在水上和陆地激战,敌军大败,于是明军抵达湖州城下,堵住湖州的四个城门,日夜围攻湖州城。伪丞相张士信出动他所管辖境内的全部兵力来援救,在旧馆屯兵,出现在我军背后。常遇春率领奇兵由大全港进入,在东阡扎营,又绕到敌军身后,填埋沟港,截断敌军的归路。张士诚知道事情紧急,派出亲兵抵御作战,常遇春一鼓作气战胜了他们。张士诚又派他的将领徐义统率赤龙船的亲兵前来支援,常遇春又在乌镇打败了他们。

十月,旧馆投降,吴军得到了六万人。

十一月,湖州也被攻克,于是大军继续前进,包围了姑苏。

丁未日,朱元璋的军队对苏州城的包围更加紧迫,张士诚召集残余的士兵,仍然背靠城墙抵抗,常遇春将他的将士全部降服。

九月,攻克了姑苏,活捉了张士诚,将他押回了京城,清点他的军队,一共有二十五万人。又被加授为中书平章政事、录军国重事等官职,被封为鄂国公。

十月,常遇春被任命为征虏副将军,和徐达一起向北征伐。

戊申年正月,皇上登上皇帝之位。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攻占了山东各郡,随后赶走了汴梁的敌军。元朝的守臣李景昌,进攻河南,五万敌军驻扎在洛水的北岸,准备迎击。作战时,常遇春布好阵之后,单人匹马冲入敌军的阵营,敌军派出二十多个骑兵,用长矛刺常遇春,常遇春一箭射中敌军最前面的骑兵,敌军纷纷败退,我军趁此机会出击,把敌军全部打败。于是河南各城相继被平定。皇帝前往汴梁,谋划夺取元朝的都城。

七月,徐达与常遇春渡过黄河,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各个郡县。

八月,军队抵达元朝都城,当时元朝皇帝已经向北逃走,于是明军就攻占了都城。派兵攻打太原,元朝的守将廓扩帖木儿率领部众前来抵御,他的军队气势非常锐利。常遇春与徐达商量说:“我们的骑兵虽然已经集结,但是步兵还没有到达,不可以与敌军交战。不如派遣精锐骑兵趁夜偷袭他们的营地,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混乱,军队混乱了,就可以绑住主将了。”徐达按照他所说的行事,扩廓帖木儿果然听到变故就逃跑了。

洪武二年正月,徐达进攻大同,元将竹贞弃城逃走,河东地区又被平定,于是徐达率军向西进入关中。张良弼逃跑了,李思齐迎接并投降,奉元、凤翔、巩昌、临洮都被平定。

五月,元朝将领也速的军队侵犯通州,皇上命令遇春率领他所统率的军队返回北平,于是遇春从永平直捣会州,俘获江文清的士兵和马匹数以千计。到达大宁后,也速逃走了,转而攻克开平,元朝君主又向北逃窜,明军追赶到北河,俘虏了元朝宗王三人,以及平章鼎住等人,总共俘获士兵一万人,车辆一万辆,马匹三千匹,牛五万头。军队返回,驻扎在柳河川,他突然患病去世,当时年龄四十岁。

常遇春为人深沉勇猛且果敢,能爱护士兵,虽然他没有学习过诗书和史书,但在战胜敌人方面,他都符合法度。每次与敌军交战,他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从来没有失败过,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跟随大将军出征讨伐,能够谦逊地遵守军队的纪律。等到他亲自率领军队作战时,善于用少量的兵力当作众多的兵力来使用。建国初期虽然名将很多,但是天下人所称赞的,只有徐达和常遇春,因此并称“徐常”。常遇春曾经自称能够率领十万军队横行天下,所以人们又把他称为常十万。

甲戌日,甘露降落在钟山上,大臣们都来祝贺。皇帝说:“吉凶的征兆,虽然会与人事各自对应,但朕德行浅薄,不足以导致这些祥瑞出现。”翰林应奉睢稼回答说:“圣人的恩德,上达太清,下达太宁,中达万物生灵,那么膏露就会降下。陛下恭敬地对待天地,团结和睦民众,所以吉祥美好的征兆非常显着。”起居注魏观说:‘帝王对万物施予恩德,顺应民心,就会有甘露降下。陛下减免租赋,减少徭役,百姓欢乐,神灵的回应非常灵验,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啊。’翰林侍读学士危素说:‘帝王尊敬奉养老人,就会降下甘露,而松柏也会接受甘露的滋润。现在甘露降临在松柏树上,这是陛下尊重贤能的人、供养老人所导致的。应该向宗庙宣告此事,在史馆颁布公示,来永保千秋万代无尽的美好。’皇上说:“你们引用典籍,说得不是没有根据,然而朕心中一直保持警惕,只怕还做得不够,哪里敢当此等赞誉?一旦忘记了这些鉴戒而产生了骄奢淫逸的念头,又怎么知道吉祥的兆头不会成为灾祸的兆头呢?把这些事告知各个宗庙,把这些事颁布到史馆,这不是用来向天下后世传布示范的正确做法啊。”群臣都叩头谢罪。

戊寅日,将宾、融、象三州隶属于柳州府,将融水县并入融州,将罗城乡改为罗城县。又把藤州、容州、郁林州隶属于梧州府,把贵州改为县,隶属于浔州府。

庚辰日,命令在鸡笼山功臣庙中绘制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开平王常遇春等的攻战事迹,以此表示不忘他们的功劳。

赏赐平章韩政随从征讨的将士六千二百五十人白银和数量不等的绫罗绸缎。白银总共一万一千零二十两,绮和帛各有七百七十八匹。这是因为平定榆行、梁城、峄州、滕州的功劳。

辛巳日,皇帝对中书省大臣说:“学校教育,到了元朝末年,弊端已经达到了极点,使得先王衣冠礼义的教化,与夷狄的风俗混杂,上下之间,风俗败坏,所以学校的设立,名存实亡。何况自从发生兵变以来,人们习惯于战斗,只知道使用武力,不知道礼仪。我一直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优先推行教化;推行教化的方法,在于以学校为根本。现在京城虽然有太学,可是天下的学校还没有兴办起来。应该让郡县都设立学校,延请儒师教授学生,讲解圣道,使人们逐渐受到感化,恢复先王的旧制,革除受到污染的习俗,这是最紧迫的任务,应当迅速施行。”

癸未日,任命潭州卫指挥同知丘广为总兵官,宝庆卫指挥佥事胡海、广西卫指挥佥事左君弼担任他的副职,率领军队讨伐左江地区上思州的蛮贼黄龙关等人。黄龙关又名英杰,当时聚集了一万多人侵犯郁林州,知州赵鉴、同知王彬召集百姓士兵抵抗坚守,盗贼围攻了半个月都没有攻下。广西、海北等地的卫所官军前来救援,叛贼趁夜里逃走,官军追击到上思州境内,打败了叛贼,叛贼又逃了回去,仍然聚集在一起而不解散。这件事被朝廷知道后,所以朝廷命令丘广等人前去讨伐。

乙酉日。设置延安卫,命令怀远卫指挥使许良率领军队守卫延安卫。

提拔翰林应奉睢稼为中书省参政,吏部侍郎汪河为御史台侍御史。

辛卯日,命令郡县设立学校。诏曰:“古代的帝王,培养人才,端正风俗,没有比学校更重要的了。自从元朝入主中原,少数民族的腥膻之气,污染了华夏大地,学校教育废弛,人们的纲纪荡然无存。再加上自从战乱以来,人们习惯争斗,很少懂得礼义。现在朕统一了天下,恢复了华夏的统治,先王的制度,应该大力弘扬华夏的风尚,来振兴国家的政治教化。现在虽然在京城设立了国子监,但恐怕还不能完全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下令天下郡县都要修建学校,用来培养读书人。府学设置教授一名,官秩为从九品,训导四名,生员四十人。州学设置一名学正,三名训导,三十名生员。县学设置教谕一名,训导两名,生员二十名。老师和学生每月领取的食米每人六斗,有关部门供给鱼肉,学官每月俸禄多少不等。学者专心研习一门经书,将礼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数设立科目分别教授,致力于培养实用的人才。对于那些顽固不化、不遵从教导的人要罢免他们的职务。”

这个月,太祖派遣使者送信给元朝皇帝说:我本是平民百姓,过去身处乡野之中,依赖着太平的安乐。忽然妖人发起叛乱,国内局势一片混乱。在这个时候,出征的军队,将领不是不勇敢,士兵不是人数不多,城墙不是不坚固,兵器不是不锐利,但最终没有成功。妖邪之人越发猖獗,于是导致英雄豪杰纷纷起兵,这是上天的意旨明显地昭示而不用言说就能明白的。可见朕因为群雄扰乱天下,不能安宁,因此被众人推举拥戴,趁机渡过长江,安抚建业的百姓,等待天下太平。为什么您不能控制驾驭局面,致使将帅们各自怀着不合法度的心思,对外作为首要的大臣,内心实际各自谋划私利,没有能够平定祸乱,来使百姓安定生活的人。我静静地观察众多英雄豪杰分割占据土地,残害百姓,我内心实在不忍心,于是亲自率领各位将领,向西平定洞庭湖、湘江、汉水、沔水流域,向南攻取交州、广州,向东平定吴地、越地,福建(八闽)和江南(两江),都归入我的版图。现在我想停止用兵,看看您的打算。而您手下的将领,叫张、叫李、叫王,这三个人,不为国家谋划,分别占据秦地、晋地,互相仇恨残杀,百姓遭受了极困苦的境遇。朕于是命令大将军,从前年出兵,由齐、鲁经过黄河、洛水,一直到达燕城。我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您就已经抛弃宗庙社稷逃走了。朕认为你自己知道胡人没有百年的国运,能够顺应天道,归还我中原故土,这是上策。不久,边将来报,您率领残兵在开平徘徊。我想你以前国家安定,国家财用富足殷实,尚且不能平定众多盗贼,现在只带着少量的军队,远居沙漠之地,如果想要效仿汉朝时的匈奴、唐朝时的突厥,军队出没无常,成为边境的祸患,这是你的计谋不周全啊。现在中国的疆土都被我占领,拥有两千座城池的财富,掌控着各路人马多年积攒的精锐兵力,华夏已经平定,外族都已归附,壮士无处施展他们的勇猛,智者无处施展他们的谋略,而您却想要与我为敌吗?您如果不考虑保卫国土来延续宗庙祭祀,却想要在已经熄灭、如同寒灰的局势中死灰复燃,这是不懂得天命啊。朕出动精锐骑兵,四面出击塞外,百万精兵,排兵布阵两千多里,直接抵达阴山的北边,就算你能够逃跑,也只是侥幸而已。春天天气和暖,沙漠中的草开始发芽,这就是汉朝军队出塞的时候,到了霜雪冬天,汉朝军队就会返回守卫险要的地方,单于您虽然有百万大军,又能怎么样呢?我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人,明白地告知应对的计谋策略,让你听到这些,希望你改变意图和想法,安守本分顺应天命,从而留存宗庙祭祀的香火,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请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