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41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

洪武元年(4065年)十二月初一,任命汪广洋、刘惟敬为中书省参政,杨宪为御史中丞,钱塘为刑部尚书,郭景祥为浙江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江西行省参政,安然为山东行省参政。

礼部尚书钱用壬因年老辞官,皇帝赏赐他居住在湖州。

钱用壬,广德人,原是元朝的进士,担任过翰林编修官。

张士诚占据吴地,任用他为淮南省参政,后来他归附,被授予按察司副使,升为中书省参议,改任御史台经历,不久后担任礼部尚书。

到这时他告老还乡,朝廷仍旧赐给他六千钱,让他与妻儿一同居住在湖州。

大将军徐达攻克太原,扩廓帖木儿趁夜逃跑,(徐达)收降了他的部众。

当初,元朝君主向北逃窜,命令扩廓帖木儿收复北平,于是扩廓帖木儿率领军队出雁门关,准备从保安州经过居庸关来攻打北平。

徐达听到这个消息,对众将领说:‘王保保率领军队远征在外,太原必定空虚,北平的孙都督统领六卫的军队,完全能够镇守防御。

我和你们趁他们没有防备,直接攻打太原,捣毁他们的巢穴,那么他们前进不能作战,后退没有依靠。

这就是兵法中所说的攻击敌人的要害,直捣敌人的虚弱之处。

如果他们回军援救太原,就已经被我们牵制住,前进后退都会失利,必定会被擒获。’

众将领都说好。

于是率领军队径直前进。

扩廓帖木儿到达保安州后,听到这个消息,果然回师,他的军队来势非常凶猛。

副将军常遇春和徐达商议说:“我们的骑兵虽然已经集结,但是步兵还没有到达,不能和(敌军)交战。

不如派遣精锐的士兵在夜里偷袭他们的营地,敌军的部众就会混乱,敌军的主将就会被我们擒获。”

徐达认为他说得对。

恰逢扩廓帖木儿的部将豁鼻马暗中派人约定投降,并且请求做内应。

徐达于是派兵在夜间袭击了敌军。

扩廓帖木儿正点着蜡烛坐在帐中,让两个童子拿着书在一旁侍奉,众人发觉情况有变,开始混乱骚动起来。

扩廓帖木儿仓促之间不知所措,急忙穿上靴子,还没穿好,光着一只脚从营帐后面逃出,骑上一匹没备鞍的马,带着十八个骑兵逃走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豁鼻马派他的儿子前来报告。

徐达等人率领军队前进,在太原城西扎营。

豁鼻马率领他的部将投降,徐达得到了四万士兵,四万多匹马。

扩廓帖木儿逃到大同。

常遇春率兵追击他,追到忻州,没有追上就返回了。

扩廓帖木儿于是逃到了甘肃。

己巳日,在午门外设置登闻鼓,每天派一名监察御史监督,凡是民间的诉讼,都从基层处理。

然而皇上或者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以及按察司不替(他们)伸张正义,以及有重大冤屈之事,自己无法向上申诉的,允许(他们)击打登闻鼓(直接向皇帝申诉),监察御史要随即引领(申诉者)上奏(此事),敢阻止(申诉者)告发的人处以死刑。

那些有关婚姻、田地等琐碎事务,都归相关部门处理,不允许击鼓鸣冤。

皇上退朝回到宫中,皇太子、各位王爷在旁侍奉。

皇帝指着宫中的空地说:‘这里不是不可以建造亭台楼阁,作为游览观赏的场所。

现在只是让宦官种植蔬菜,实在是不忍心耗费民众的钱财,劳累民众的体力罢了。

从前商纣王建造装饰豪华的宫室,不体恤百姓,天下人都怨恨他,最终身死国亡。

汉文帝想要建造露台,却因为要花费百金而感到可惜,当时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裕。

奢侈与节俭不一样,安定与动乱差别悬殊,你们应当记住我的话,常常保持警戒。’

庚午日,大将军徐达派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率领雄武、宁国、横海卫的步骑兵在石州拦截贺宗哲等人的军队,派戴复初暂代管州事务,丁玉明暂代忻州事务,蒋应宗暂代崞州事务,翁子奇镇守太谷。

辛未日,监察御史高原侃进言说:“京城的百姓遵循沿袭元朝时的旧习俗,凡是有丧葬之事,就设酒席宴请亲友,演奏音乐使死者欢娱,只是比较酒菜的丰盛或菲薄,没有哀伤悲戚的感情。

社会风气的败坏到了这种地步,这绝不是治理国家的好现象。

况且京城是天下的根本,是万民效仿的地方。

一件事不符合常理,那么天下的人就会辗转相互效仿,弊病多得说不完。

何况送终是礼中的大事,不能不慎重。”

请求禁止这种行为,以敦厚风俗教化。

皇帝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下诏命令中书省,让礼部官员制定官民的丧服制度。

壬申日。将宣徽院改设为光禄寺,设置光禄卿,为正四品官员;设置少卿,为正五品官员;设置寺丞,为正六品官员;设置主簿,为正八品官员。

所属的尚食等局,又将太常司的供需库划归其管理,局库官员的品秩仍按照旧例。

任命徐兴祖为光禄少卿。

任命刘绍先为尚宝司卿,邵礼为尚宝司少卿。

改太史院为司天监,设置监令一人,正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

监丞一名,官阶为正六品。

主簿一人,官阶为正七品。

有主事一人,官职为正八品;五官正五人,官职为正五品;五官副五人,官职为正六品。

灵台郎(官职名)设置两人,品级为正七品。

保章正设二人,官品为从七品。

有三名监候官,为正八品官职。

司辰八人,官阶为正九品。

漏刻博士六名,品级为从九品。

又设置回回司天监,设监令一人,正四品;设少监二人,正五品;设丞二人,正六品。

制定三师朝贺东宫的礼仪。

皇上因为太子的师傅都是有功勋的旧臣,应当用特殊的礼节来对待他们,(他们)朝贺太子,难以和一般的官员相同,所以命令礼官考察古代的事例来确定(相应的)礼仪。

于是礼部以及翰林院的诸位儒臣商议说:‘唐朝的制度,群臣朝贺太子,行四拜礼,太子答谢后二拜。

三公前来朝贺,皇帝在前边和后边都要答拜。

近代不再施行答拜群臣的礼仪,而对于太师、太傅、太保的礼仪却不能不重视。

现在拟定好相关礼仪,凡是遇到大型朝贺,在前期要在大本堂设置皇太子的座位,在堂中设置答拜时用的褥位,在堂前设置三师、宾客、谕德拜谒的位置,两位赞礼官位于三师的北面,两位内赞官位于堂中,全都东西相对。

到了那天,皇太子穿着平日的衣服登上座位,三师、宾客穿着平日的衣服进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面向北站立,皇太子站起来,面向南。

赞礼官高唱行鞠躬四拜之礼,皇太子接受前两拜,回拜后两拜。

礼仪结束后,皇太子返回宫中,三师以下的官员按照次序离开。’

大将军徐达派遣参政陆聚攻打车子等山寨。

癸酉日,皇帝诏令确定皇太子、亲王及士庶婚礼。

礼部官员和翰林学士等儒臣商议说:“但凡皇太子举行婚礼,婚礼之前,礼部要发文给司天监,选择纳采的日期,奏请皇帝任命某位官员作为使者。

某官担任副使,通告文武百官,准备好朝服排班侍立。”

前一天,内使监在奉天殿正中设置皇帝的座位和香案,和平时一样。

尚宝卿在皇帝座位的南面设置放置宝玺的几案。

礼部官员在丹陛上摆放大雁和其他礼物。

侍仪司设承制官位于殿上御座之东及丹陛之东南。

设置使者和副使行拜礼的位置在宫殿前红色台阶内道路的西侧,在东边的为上位,面向北方。

两名赞礼官站在宫殿台阶上面靠南的地方,一东一西,面对面站着。

司赞二人站在使者拜位的北边,知班二人站在司赞的南边,都东西相向。

文武百官在文武楼的北面侍立,东西相向。

安排四名文武班舍人站在文武官员的北边,稍微靠后一点,东西相对而立。

引领使者两人站在使者的拜位以北,站在西边面朝东。

拱卫司、光禄寺的官员分别站在奉天殿门的左右两边。

两位将军站在殿上帘子前面,六个人站在奉天门的左右两边,四个人站在丹陛上的四个角上,又有六个人站在奉天殿的左右两边,都东西相对。

四名负责鸣鞭的人站在丹陛上,面朝北方。

将捧着大雁和礼物的人安排在丹陛下的西边,面朝东。

这一天,金吾卫在午门外的东西两侧布置士兵和仪仗。

拱卫司在宫殿前红色台阶和红色台基的东西两侧陈设仪仗。

和声郎在丹墀的南边设置乐队,做好准备但不演奏。

侍仪司在奉天门外的正中间摆设仪仗和大型乐队。

天刚亮,初次击鼓戒严,催班舍人催促百官穿好朝服,导驾官、侍从官进宫迎接皇帝车驾。

其次是严官,由引班舍人引导文武百官入殿,在侍立位站立。

引礼官引导使者穿戴好朝服,站在丹墀的西边等候。

各位执事各自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三严之时,侍仪官上奏说外面已准备好。

御用监跪着上奏说:“请皇帝穿戴衮冕,尚宝卿手捧玉玺在前面引导,侍仪按照常仪引导皇帝。”

到达奉天殿后,皇帝登上御座,卷起帘子,挥动响鞭,鸡人报时完毕后,引礼官引导正副使者到宫殿前红色台阶下的拜位上。

赞礼官唱赞行鞠躬礼,行四次跪拜礼,起身,身体站直。

秉承皇帝旨意的官员走到皇帝座位前跪下接受皇帝旨意后,从中间的门出来,来到宫殿台阶上宣读皇帝旨意的位置,宣称有皇帝的旨意。

赞礼官让使者和副使跪下,宣读制书说:‘奉命将某氏女子纳为皇太子妃,命你们前去行纳采礼。’

宣读制书完毕后,承制官从西门进入。

典仪官唱‘使者、副使俯伏,起身。’

赞礼官高唱鞠躬,行四次拜礼,起身,引礼官引导正使和副使退下站在西边。

执雁的人和拿着礼物的人从西阶上去,取了大雁和其他礼物从中间的台阶下来,执雁的人在前面,拿着礼物的人跟在后面,使者跟在最后,到达奉天门外,由仪仗队、鼓吹乐队引导前行。

使者出去后,侍仪官跪着奏报:‘礼仪完毕,皇帝起身,百官依次退出。’

在纳采的前一天,有关部门在妃子家的大门外设置使者和副使者的营帐,方向朝南。

假如正使、副使按顺序站立在大门外的东边,面向西方,以北边为上位。

设置主婚者,按顺序站立在大门内的西边,面向东。

在厅中设置香案,安排使者和副使站立的位置在香案的东边,面朝西,以北为上位。

设置主婚者在香案的南边接受制命(举行仪式),面向北。

在厅下主婚者拜位的北面设置赞礼的位置,东西相对。

设置傧相二人,让他们站在赞礼官的南边,东西两个方向相对站立。

引导两位使者站在厅上南边柱子的左右两边,东西相对而立。

那一天,使者奉皇帝的旨意,拿着大雁和礼物来到嫔妃的宅第,仪仗队和鼓吹乐队分别排列在大门外的左右两侧。

使者下了马,由引礼官引领进入休息的地方,办事人员在门外陈列礼物。

傧相引领主婚人穿着朝服,依次站立在大门里面的西侧,面向东。

引礼官引领使者出来,依次站在大门外的东边,拿着大雁的人站在使者的南边,都面向西。

傧相出来,走到使者面前说:‘可以开始(让宾客入内)了。’

(使者)恭敬地对(女方家的)使者说:‘(我)奉皇帝的命令,太子纳妃,要选择有美德的女子,国家有典章制度,(皇帝)让我来行采择之礼。’

傧相进去报告,主婚人说:‘我的儿子不熟悉婚礼礼仪,不足以供您选择,但是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我不敢推辞。’

傧者出来,报告完毕,又进来引领主婚者到大门口南边,面朝北站立。

赞礼主婚的人拜了两拜,使者不回拜。

主婚者向使者作揖,请使者先进门,站在西阶下。

引领使者从东边的台阶登上堂,站在香案的东边,拿着大雁的人站在使者的南边。

执事人员在庭中陈列礼物。

傧相引导主婚人到行拜礼的位置,行四次拜礼,从西边的台阶登上,走到香案前面,使者宣称有皇帝的诏令。

主婚人跪下。

使者宣读诏书说:“我奉皇帝的命令挑选女子。”

拿着大雁的人捧着大雁走上前,使者把大雁交给主婚的人,主婚者跪着接受大雁后起身,再把大雁交给身边的人。

傧相引导主婚人从西阶下堂,到达规定的位置。

赞礼官唱:“四拜。”

礼仪结束,傧相引领主婚人退到西边的台阶,让副使从东边的台阶下去然后出去。

主婚人带领执事们收下礼物,询问女子的姓名。

副使接受采礼后,出来站在中门外东边,面朝西,主婚者站在西阶下。

傧者进去接受命令,出来走到使者面前说:‘请问有什么事?’

使者说:‘太子妃的人选,已经挑选好了,将要占卜一下,奉皇帝之命询问女方的姓名。’

傧者进去报告,主婚者说:“诏命认为臣下我的女儿能够侍奉太子,臣下我不敢推辞。”

傧者出来告诉使者后,又进去引主婚者出来,在中门外的南边迎接使者和副使,面向北方拜了两次,使者不回礼。

傧相引导主婚者先站在西阶下。

引导使者和副使进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站在香案左边,拿着大雁的人站在使者的南边,都面向西。

执事官在庭院中陈列礼物。

傧相引导主婚人来到行拜礼的位置,行两次拜礼,从西边的台阶登上去,走到香案前面,面向北站立。

使者声称有皇帝的诏令。

赞唱‘跪下’。

使者说:“我奉诏令来询问名字,将要用占卜来决定这件事。”

主婚人说:‘臣下我的第几个女儿是某氏所生。’

拿着大雁的人捧着大雁前行,使者把大雁交给主婚的人,主婚的人跪着接受,然后起身,把大雁交给身边的人,从东边的台阶走下,回到原位行再拜之礼。

礼仪结束后,主婚人后退站在西边。

使者从东阶下堂,站在中门外的东边。

傧相接受主婚人的命令,走到使者面前请求说:某公奉皇帝的命令来到某(此处指新郎或新娘)的住处,请允许我以礼招待您的随从人员。

使者说:我既然已经接受任务,怎敢推辞。

傧相进内室禀告,主婚的人说:‘这是先人的礼节,冒昧坚决地请求您(遵从)。’

傧者出来告诉使者说:‘某推辞了,但没有被允许,听到了命令,怎么敢不服从。’

引领使者进入,登上台阶。

于是马上开始举行饮食的礼仪。

主婚人接受了使者的聘礼后,使者返回,主婚人把使者送到门外。

占问得到吉兆。

皇帝驾临奉天殿,派遣使者行纳吉礼,仪式和纳采礼一样。

前一天,有关部门在妃氏宅第设置使者和副使的临时住处,并在宅第内设立香案、拜立位,与前一天的礼仪相同。

当天,使者奉命拿着大雁和礼物来到妃子的宅第,仪仗队和鼓吹乐队分别排列在大门外面的左右两边。

使者进入,负责相关事务的人陈列礼物。

傧者像之前一样请示事情。

使者说:‘通过占卜和筮卦来商量,卦象和占卜的结果都显示顺从是吉利的。’

制使(我)告知吉祥之事。

傧相进内室禀告,主婚人说:‘臣下某某的儿子愚笨,担心他不能胜任。’

占卜结果显示大吉,这是我的幸运。

臣下恭敬地遵奉典章制度。

傧相出来,宣告完毕后,进去引领主婚人出来,在大门外的南边迎接使者,面向北方拜了两次。

傧相引领主婚人向使者作揖后,使者先进去,站在西边台阶的下面。

引礼官引导使者进入,从东边的台阶登上,站在香案的左边,拿着大雁的人站在使者的南边,都面向西。

办事的人在庭院里陈列礼物。

傧相引领主婚人到行拜礼的位置,面向北拜了两拜。

从西阶登上,走到香案前面,使者宣称有皇帝的诏令。

主婚人跪着。

使者宣读制书说:‘奉命宣告吉事。’

拿着大雁的人拿着大雁走上前,使者接过大雁,把它交给主婚的人,主婚的人跪着接过大雁。

起身,把币帛交给左右之人,然后从西阶走下堂,行再拜之礼。

赞礼完毕,引导主婚者退到西边站立。

带领使者出来,站在中门外东边。

傧者出来,请使者按照问名的礼仪来对待(相关事宜)。

纳征的前一天,有关部门布置的场面都与纳采的仪式一样。

这一天,使者捧着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成束的丝帛、谷纹玉圭,来到妃子家的大门外,仪仗分别排列在大门外的左右两边,在厅堂中设置放置玉帛的几案。

傧相请求像前面的仪式一样进行。

使者说:占卜算卦没有不吉利的情况,美好的配偶已经确定,皇帝派我来把礼仪方面的情况通报(你们)。

傧相进入(屋内)告诉主婚的人说:‘(我)奉皇帝的命令赏赐给我重礼,我恭敬地尊奉典章制度。’

傧相出来,报告完毕,再进去引导主婚者出来,在大门外迎接,面朝北拜了两拜。

使者不回拜。

傧相引导主婚者向使者行揖礼,然后使者先进入室内,站在西阶下。

引礼官引导使者、副使进入,执事者举着放置玉帛的几案先行,捧着玉帛的人跟在后面,各位拿着礼物的人又跟在捧着玉帛的人的后面。

到达厅堂后,负责相关事务的人把盛放玉帛的几案放置在香案的北面,使者站在玉帛案的左边,捧玉帛的人站在使者的南边,稍微靠后一点,抬几案的人退下站在西边。

各位执事人员各自在庭院里陈列礼物。

傧相引导主婚人到行拜礼的位置,行两次拜礼。

引导皇帝从西阶登上丹墀,来到玉帛案前,使者宣布皇帝的旨意。

主婚者下跪。

使者宣读制书说:‘我奉制书宣告祭礼完成。’

捧着玉帛的人走到案几前拿取玉帛,使者接过玉帛授予主婚者,主婚者跪着接受玉帛,起身,将玉帛交给身边的人,然后从西阶下堂,回到原位,行再拜礼。

赞礼的仪式结束后,引导主婚的人退下站在西边。

引领正使、副使从东阶下堂而出去。

主婚的人率领各位办事人员各自收取礼物,行礼的正副使者按照前面的仪式(行事)。

请期的礼仪与纳吉相同,只是使者的言辞有所不同,说:‘通过龟甲和蓍草占卜询问,某月某日是吉日,制使某人前来告知婚期。’

主婚的人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吩咐呢。’

在确定了迎亲日期后,要派遣官员用一头牲畜祭祀太庙,还要派遣使者带着册封文书,派遣使者带着册封文书的礼仪。

前期,司天监挑选日期,翰林院撰写册文,工部制造册书、宝玺、首饰、车驾仪仗,礼部准备好合用的礼物以及册书、宝玺的案几,然后上奏皇帝取得旨意。

任命某官员为授册、授宝使,某官员为奉册、奉宝官,某官员为主节官,承制官发布告示,文武百官都穿着上朝的服饰,在朝班侍候。

前一天,内使监令在奉天殿设置皇帝的座位、香案,按照平常的礼仪。

尚宝卿设置放置宝玺的几案,侍仪司在皇帝放置宝玺几案的南边设置放置贵妃宝玺、册命文书的几案,册命文书在东边,宝玺在西边。

设置主持礼仪的官员的位置在册书、宝玺几案的东边,拿着符节的人站在他的左边,稍稍靠后,都面朝西。

在主节官的南边、丹陛上的东南方设置承制官的座位。

设置奉册官、奉宝官的位置在册宝案的西边,面朝东;抬举册、宝案的舍人的位置在他们(奉册官、奉宝官)的后面。

册宝使位于丹陛内道的西边,面朝北,以东边为上位。

又在使者的拜位以北、丹陛下面的正中间设置册宝使接受册宝的位置,面朝北方,其余的陈设都与册封皇太子的仪式相同。

和声郎在丹墀的南边设置乐队,乐队只是摆设并不演奏。

鼓刚刚敲响第一遍,众官员都穿上朝服,导驾官、侍从官进入(朝堂)迎候皇帝。

其次,礼部官员在奉天门外陈设册封用的册书、宝玺和彩车,在册宝彩车的南面陈设皇太子妃的车辂、仪仗、冠服等物品。

引礼官引导捧册、宝的使者穿着朝服,进入宫殿,站在丹墀西边,等待册封仪式开始,执事们各自就位。

在三严这天,皇帝穿戴好衮服和冕旒,尚宝卿、侍仪引导皇帝到奉天殿登上座位,礼部官员把册书、宝玺分别放置在案几上,捧册宝官以下的官员各自到达自己的位置。

礼仪官引导册、宝使、副使各自到拜位,赞礼官唱拜,册、宝使以下的官员都四拜。

承制官走到御座前跪下承接制书,然后从中门出来,走到丹陛上的宣制位,主节官率领执节者从中门出来,沿着中陛下来,站在使者的东北面,面对着西。

抬起册书案桌,中书舍人抬起册书案桌,捧册官跟在他的后面;抬起宝玺案桌,中书舍人抬起宝玺案桌,捧宝官跟在他的后面,(这些人)都从中间的门出去。

校尉们各自举着红罗伞盖遮挡护卫册书和宝玺,从中间的台阶走下,把放置册书和宝玺的几案放在宫殿前红色台阶下的正中央。

捧册、宝案的舍人退到西边站立,捧册、宝的官员站在册、宝案的东边。

引礼官引导册使、宝使稍微向前,到达接受册宝的位置,面向北站立。

秉承皇帝旨意的官员宣称‘有皇帝的诏令’。

使者、副使都跪下,宣读诏书说:‘册封某氏为皇太子妃。’

皇帝下旨,命令你们(某等人)拿着符节捧着册书和宝玺举行册立的礼仪。

宣读诏书结束,执节者脱下节衣交给主节官,主节官接过节交给授册使,授册使把笏板插在腰间,跪着接过节交给执节者,执节者又接过节,站起,站在授册使的右边。

奉册官到放置册书的案子前拿取册书,面向西把册书交给授册使,授册使跪下接受册书,起身,再把册书放置在案上,拿出笏板,退下,回到自己的位置。

捧着册书的官员也退下,回到原位。

奉宝官走到宝案旁,取来玉玺,面朝西站着将玉玺交给授宝使,授宝使跪着接过玉玺,站起来,又将玉玺放在案上,拿出笏板,后退,回到原位。

捧着宝物的官员也回到原位。

引导礼仪的官员引导授册、授宝的使者退下,(使者)就到拜位面向北站立。

秉承皇帝旨意的官员从西门进入,回奏完毕后,行赞拜之礼。

授予册书和宝玺时,使者行四次拜礼,礼仪完毕后,抬起放置册书、宝玺的几案,中书舍人各自抬起几案走出奉天门,仍旧用盖(覆盖)加以遮挡保护。

拿着符节的人在前面引导,到达奉天门外,授予册书和宝印。

派人取来册书和宝玺放在彩轿当中,按照顺序出发前进,从午门的中门出去。

皇太子妃的仪仗走在前面,其次是车驾,其次是冠服,其次是礼物,其次是册宝舆,使者跟在后面。

到皇太子妃的府第举行册立的礼仪。

前一天,有关部门在妃氏大门外为正使、副使设置临时居处,又在中门外为内使监官以下设置临时居处。

设置女官的座位在太子妃的合外道路西边,面向东。

设使者按顺序站在大门外的东边,副使和内使监官站在使者的南边,执节者站在使者的北边,稍微退后一些,都面向西方。

设置主婚者依次站立在大门内的西边,又设置使者、副使站立在中门外的东边,面向西,拿着符节的人站在使者、副使的北边。

设置授予册书、宝玺的内使监官员的座位在正副使节的北面,面向西方。

在中门外的西边设置捧着册宝的内使监官员的座位,在捧着册宝的内使监官员的南边设置主婚人的座位,都面朝东。

两名赞礼官站在中门的左右两边,两名引导使者站在赞礼官的南边,都是东西相对。

又在阁的正中间设置皇太子妃的座位,在妃座的南边设置宝、册案,在合门外的庭院中设置香案,香案随着宫阙的方向摆放。

设置放着册书、宝玺的几案在香案的前面,册书在东边,宝玺在西边。

设置皇太子妃接受册书、宝玺的座位在案几前,面向北方。

设置两位捧着册书和宝玺的宫人,位于妃子拜位的西边,面向东方。

设置授予册宝的内使、监官的位置在册宝案的东边,面朝西。

安排保姆两人站在王妃的左右两边。

在傅母身后设置宫女的站立位置,东西相向。

设置宫人的拜位在庭院中,分两行面向北方。

典内二人站在妃拜位的北边,司赞二人站在宫人的拜位北边,都面朝东西方向。这一天清晨,册宝使捧着迎接皇太子妃的册宝、车驾、仪仗、冠服、礼物,来到妃子的住所,仪仗和鼓吹排列在大门外的左右两边,准备齐全但不演奏。

在大门外的正中央陈列册书、宝玺和彩色的车舆,使卤簿驾、仪仗以及凤轿等依次排列在大门外。

捧着册书、宝玺的使者进入临时休息的地方,宫中的使者邀请宫中使者、监官进入临时休息的地方。

宫女先捧着太子妃的首饰和褕翟衣进入侧室。

傧相引导主婚人穿着朝服站在大门内西边,内侍引导内使、监官按顺序站好。

站在中门外。

引礼官引导册使、副使走出宫门,来到彩舆前,取出册书、宝玺放置在案上,站在大门外东边,执节官站在他们北边。

傧相询问来意,使者说:‘我奉皇帝的旨意授予太子妃册书、宝印和礼物。’

傧者入内禀报,主婚者说:‘我恭敬地遵奉制命。’

傧相出来,禀报完毕后,进去引导主婚人到大门之外迎接,面向北。

主婚者再拜,使者的副手不回拜。

傧者引导主婚者揖请使者先进门,持节者在前面引导,举案者跟随其后,使者、副使跟随其后,到达中门外,各自就位站立。

手持符节的人解开节衣,使者到桌案前取册书,把册书交给授册的内使监官,内使监官接受册书后交给内侍,内侍接受册书,站在授册内使监官的右边。

副使前往案几上拿宝玺,交给授宝内使监官,授宝内使监官接过宝玺,交给内侍,内侍接过宝玺,站在授宝内使监官的右边。

负责抬案的人将案桌放下后退下,使者、副使也退下,回到原位。

宦官捧着册书、宝玺从中间的门进入,将册书和宝玺交给(相关人员),宦官、监官跟在后面,来到合门外面,将册书和宝玺暂且放置在几案上。

宫女捧着皇太子妃的礼服进入内殿,请太子妃穿戴好,保姆、宫女、内侍等人在旁边引导、随从。

皇妃走出内室,保姆在前面引导,接着宫女拿着扇子围护着,再后面宫女和太监各自拿着东西跟随在后面。

到合门外面,傅姆引领妃子从东边的台阶走下,来到香案前面,朝着宫阙站立。

保姆分立在左右两边,宫女、太监分立在他们身后。

内使监的官员宣称有皇帝的诏令。

典内禀报说:‘妃行再拜之礼。’

典内启奏接受册书,授册内使监官前往案前取册书进献给贵妃,贵妃接过册封文书,交给接受册封文书的宫女,宫女接过册封文书,站在贵妃的左边。

掌管礼仪的官员启奏接受宝玺,仪式和接受册书的仪式相同。

宫女接受了宝玺,站在接受册命的宫女下方。

典内启奏说:‘妃行再拜之礼,请求升座。’

保姆引导王妃从东边的台阶登上座位,就座之后,宫女捧着册书、印玺各自放置在桌案上,退下站在左右两边。

保姆和宫女、太监各自升阶站在侍立的位置上。

内侍引领宫官以下的人各自走到庭院中的位置,排成两行向北站立,以西为上。

司赞官主持拜礼,宫官以下的人都要行四拜礼。

礼仪结束后,王妃走下座位,保姆引导她回到堂屋内。

主婚者和礼仪使者、副使者像行告期礼时那样行礼。

副使乘坐驿车返回。

醮戒仪前期,内使监官在奉天殿设置皇帝的座位,与平常的礼仪相同。

侍仪司在奉天殿东耳房内设置皇太子的座位,皇太子的席位在奉天殿的西边,面朝东。

席的底层是用桃枝竹编织成的筦席,铺上一层边缘绘有彩色云气图案的五彩蒲席。

在席位的左右两边设置两名司爵内使,在司爵内使的东边设置两名司馔内使,(这些人)都面对面(站着)。

设置皇太子接受醮戒的位置在御座的南边,面朝北方,在丹陛上设立皇太子的拜位,面朝北方。

设置太子属官的拜位在丹墀的两边,两行朝北。

两名赞礼官站在皇太子丹陛上拜位的北面,两名知班官站在赞礼官的南面。

文武百官站立在文武楼的北面,都面向东西方向(站立)。

其余的陈设与颁发册封诏书时相同。

这一天,天还没亮,太子侍从官引导太子到次所,各执事官也各自就位。

皇太子穿戴好衮冕服饰,文武官员在两旁侍立。

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缝纱袍,来到宫殿升上宝座,引进使引领皇太子从东边的台阶登上,到达丹陛(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处的位置,赞礼官赞唱行四拜之礼。

引领皇太子从奉天殿东门进入,到达席位,面向东站立。

司爵内使斟酒,将爵递给皇太子,皇太子跪着,将圭插在腰带中,接过爵,用酒祭奠少许,将爵递给内使,内使跪着接过。

掌管膳食的内使将膳食交给皇太子,皇太子接过膳食,又将膳食交给内使,内使跪着接过膳食,放在席上,起身站在皇太子的左边。

皇太子起身入席就坐,饮食结束后,将他领到皇帝座位前。

跪下。

皇帝命令他说:“去迎接你的相国,继续我的宗庙祭祀之事,努力啊,要恭敬。”

皇太子说:‘臣恭敬地遵奉皇帝的旨意。’

俯伏,起身,从东门出去,来到丹陛上,行四拜礼,赞礼官完成赞礼的工作后,皇帝回宫。

尹进引领皇太子从东边的台阶走下来,文武百官依照次序走出。

亲迎仪式的前一天,有关部门在太子妃家大门的外面设置太子的临时住所,朝向南方,东宫官员的临时住所设在太子临时住所的南边,东西相对。

设置皇太子站立的位置在大门外的东边,面朝西方。

皇太子在合门外设置献雁的位置,面向北。

设置主婚者站立的位置在合门(宫殿侧门等)外面的西边,面向东。

由妃氏主婚的人在天刚亮时备好酒肉到家庙祭告。

迎亲前三刻钟,东宫的官员们身着朝服,在东宫门外陈列仪仗、鼓吹乐队。

引进使启奏内严,东宫官员捧着玉玺到阁中恭迎。

仪鸾司将金辂车送到东宫门内。

引进奏报朝廷,做好对外防备。

皇太子穿着冕服,乘坐车驾出行,侍卫举着旗帜仪仗等在前面引导、跟从,依照常规仪节进行。

到达宫门,下车换乘辂车。

辂车启动,东宫的官员以下(人员)都跟从,拿着大雁的人捧着大雁跟在他们后面。

皇太子到达太子妃家大门外,掉转车头向南,仪仗队和鼓吹乐队分别排列在左右两边。

皇太子从车上下来,登上轿子,侍从在前面引导,来到帷帐,皇太子从肩舆上下来进入帷帐。

然后,东宫的属官各自在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上就座。

皇太子快要到达的时候,主婚的人要设宴款待女方。

皇太子进入帷帐后,宫女和保姆引导太子妃穿上褕翟礼服,插上花钗,前前后后簇拥着,走出帷帐,站在殿内席位前,面向南方站立。

傅姆站在太子妃的左右两边,宫女、内侍分别站在她们的后面。

主婚者身穿朝服,站在西阶之下。

引进官引导皇太子走出帷帐,站在大门东边,面向西,左右侍从护卫的人如同平常的仪制。

傧相穿着朝服进去接受命令,出来后,站在门的东边,脸朝西说:‘冒昧地请问您有什么事?’

引进跪着启奏完毕,皇太子说:‘我奉制命亲自来迎接你。’

引进官领受命令后,起身,将皇太子的话传达给赞礼的傧相。

傧者进入禀告,引导主婚者出来,在大门外西边迎接皇太子,(主婚者)面向东方,行两次拜礼,皇太子回拜。

引进官引导皇太子进入大门向左走,拿着大雁的侍从跟随在后面。

傧相引领主婚人从门的右边进入,引领皇太子登上东边的台阶,进来站在房门之前,面朝北站立。

主婚者从西阶登上堂屋,站在合门外的西边,面向东。

引进官启奏说:“跪下,启奏,献上大雁。”拿着大雁的人面向西跪着进献大雁,皇太子把圭插入腰带,接过大雁,然后把大雁交给主婚的人。

主婚的人插好笏板,跪着接受大雁(作为聘礼),起身,把大雁交给身边的人,退下站在西边。

皇太子拿出圭,俯伏(于地),起身,拜了两拜,从东边走下(台阶)。

皇太子出门,到门外次舍中等待,主婚者不下堂相送。

当初,皇太子进入大门,太子妃的母亲出来,站在合门外面,皇太子站在放置大雁(作为见面礼)的位置的西边,面向南方。

皇太子行完拜礼之后,宫女和保姆引导妃子出来,站在保姆的左边。

主婚人上前,告诫说:“要警戒啊,要警戒啊!要早晚谨慎勤勉,不要违背我的命令。不要对他说:‘努力啊,努力啊!’你的父亲有训示,你去接受时要恭敬。庶母劝告她说:‘恭敬地听从父母的话。’”

宫女、保姆恭敬地引领、指导、跟从着她。

太子妃出门,司闺启奏,太子妃乘坐舆车从中门出来,司闺启奏,太子妃下舆,乘坐凤轿。

皇太子揭开车帘,有关部门按规定排列仪仗队。

太子妃走出内宫门,来到大车的后面。

皇太子走出大门登上马车。

太子车驾开动,东宫的侍从官员都骑上马,按照来的时候的礼仪跟从出行。

到了东宫门外,侍从官员都要下马进入。

皇太子的车驾到门内后,下车,换乘舆车进入,侍从官员跟随,到达宫殿旁门时,皇太子下轿进入,在宫殿内殿门外的东边等候,面朝西。

合卺仪式前一天,内使监将太子妃休息的地方设置在东宫内殿的西边,朝向南方。

司闺在内殿的正中间设置帷帐,在帷帐的东边设置皇太子的座位,面朝西方,在帷帐的西边设置太子妃的座位,面朝东方,与皇太子的座位相对。

在东房的殿中放置一个洗。向东南方向。

有一名掌管巾帕的宫女位于洗具的南边,有一名掌管盥洗之事的宫女位于洗具的北边,(她们)都是面向西。

在殿北设置太子妃的盥洗器具,司巾宫一人站在盥洗器具南边,司盥宫一人站在盥洗器具北边,都面向东。

在帷幄正南方的中间设置酒案,把酒樽摆放在酒案上,在酒樽的北面放置四个酒杯、两个卺,这些酒杯都用现在的酒器来代替。

在酒樽的北边设置两个食案。

这一天下午三至五时,太子妃的凤轿将要到来,内使监在东宫内殿专供休息的大帐篷前设置步障、地毯,一直延伸到帐幕内,等待太子妃的车驾进入东宫门,仪仗队分别排列在宫门两侧,宫内外的人各自举着仪仗拥护,进入到宫殿前,司闺引导太子妃下轿登上肩舆,宫女侍从依照前面的礼仪侍奉。

到达幄帐前面时,司闺启奏请求太子妃下轿前行,(这时有人)拿着伞扇、灯笼,宫女们排列在(太子妃的)前后。

保姆引导着太子妃进入临时休息之处整理妆容服饰。

司闺引领太子妃来到内殿门的西边,面朝东站立。

内侍引导皇太子向太子妃行礼后进入。

皇太子先上台阶,司闺引导太子妃随后上台阶,进入内殿,内侍引导皇太子到洗手的位置。

内侍上前开启(太子)洗手的用具,宫女往盆中倒入水,皇太子洗手。

内侍展开擦手巾,宫女拿毛巾进献,皇太子擦手。

内侍上前启奏请求皇太子到座位前,面朝西站着,皇太子洗了手。

这时,司闺禀报请求太子妃前往盥洗的地方,司闺禀报开始洗手,宫女倒水,太子妃洗手;司闺禀报擦手,宫女递上毛巾,太子妃擦手。

司闺启奏请求太子妃到座位前面,面向东方站立。

内侍、司闺各自启奏、请求皇太子和太子妃都入席就座。

皇太子的侍从站在帷幄的东边,太子妃的侍从站在帷幄的西边。

掌管膳食的宫女各自举起食案进送到皇太子和太子妃面前,掌管膳食的人进上食物,皇太子和太子妃都吃完后,掌管膳食的人各自撤下食物。

司酝宫女将酒爵取来献给皇太子和太子妃,两人都饮完后,司酝各自撤去空酒爵。

掌管膳食的人各自将食物进献给皇太子和太子妃,进食完毕,撤下食物如同前面(礼仪所规定)的那样。

司酝官再次取爵酒进献,皇太子和太子妃饮完酒,像之前一样撤去爵酒。

皇太子和太子妃吃完三道膳食之后,司酝官取来瓢盛酒进献,皇太子和太子妃各自接过瓢,饮完酒之后,司酝官撤下空瓢。

礼仪完毕,皇太子和太子妃都起身。

内侍、内使、监官以及宫女等人引导护送皇太子进入宫中,司闺以及傅姆、宫女等人引导护送太子妃进入宫中。

内侍奏请皇太子更换礼服,司闺奏请太子妃穿上平日所穿的衣服。

皇太子的侍从吃太子妃的饭食,太子妃的侍从吃皇太子的饭食。

太子妃朝见的礼仪。

当天,太子妃早上起床沐浴。洗浴后要穿浴衣,戴翟鸟图案的首饰。

司闺请示太子妃离开内室,宫女、内侍等引导随从。

太子妃离开,到了内宫门,启奏请求升上安车出宫。

到达内东门时,司闺启奏请太子妃下轿,内使和傅姆引导太子妃入宫,障扇侍从按照常规礼仪进行。

到了内殿台阶下面,内使监的官员进去启奏: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就登上了御座面向南方(而坐),左右的侍从按照平常的礼仪(站列两旁)。

司闺引导太子妃进入庭院,来到庭院前,面朝北站立。

内赞唱“行再拜礼”,太子妃行再拜礼。

司闺引领太子妃从西阶登上(朝堂之类的地方),宫女捧着盛有枣和栗的笲一同登上去,到了皇帝的御座前,宫女把盛有枣和栗的笲递交给妃子,太子妃接过盛有枣和栗的笲走上前,把它放置在御座前(进行祭祀之类的仪式),尚食上前撤下(枣栗笲)拿到东边去。

司闺引导太子妃从东边的台阶走下来,回到原位,面朝北站立。

内赞唱礼,太子妃行再拜之礼。

礼仪结束后,司闺启奏请求太子妃前往皇后的宫殿,由傅姆、宫女等人引导随从,来到皇后宫殿后,站在门外。

尚官进宫启奏:‘皇后已经穿上祎衣、佩戴好首饰,就面向南而坐,左右侍奉之人依照平常的礼仪(在旁伺候)。’

司闺引导太子妃进入,来到宫殿庭院中的位置,面朝北站立。

内赞唱礼“太子妃再拜”。

司闺引导太子妃从西阶登上,宫女捧着盛有猪腿的笲跟在后面,太子妃来到皇后御座前,面朝北站立。

宫女捧着肉脯和榛子进前交给太子妃,太子妃接过肉脯和榛子,进献到皇后的御座前,掌管膳食的官员上前撤下(这些东西)拿到东边去,司闺引领太子妃从东边的台阶走下,回到原位,拜了两拜。

礼仪完毕后,傅姆引导太子妃退下。

皇帝、皇后与醴妃的礼仪和在宫中的礼仪相同。

第二天,新娘要举行拜见公婆、侍奉公婆吃饭的礼仪。

那一天,太子妃妃早起沐浴,穿上翟衣,佩戴首饰。

司闺女官启奏请求(出行时的)前导和扈从依照先前的礼仪(安排)。

到皇帝的宫殿外面,等候皇帝进餐的时候,司闺引领太子妃进入,站在庭院中面朝北的位置。

内赞官唱赞礼拜,太子妃行再拜礼。

司闺引领太子妃来到御座之前,尚食局的宫女把食物进献并交与太子妃,太子妃接过食物,进献到皇帝面前。

司闺引导太子妃从西阶走下,回到原位,行再拜之礼。

礼仪结束后,司闺启奏请求前往皇后的宫殿。

保姆、宫女、内侍等人引领太子妃来到皇后宫殿,站在殿门外面,等候皇后进膳,司闺引领太子妃进入,站在庭院的北面。

内赞唱礼,太子妃行再拜礼。

司闺引导太子妃从西阶登上殿堂,来到皇后面前,尚食宫的宫女把食物进献给太子妃,太子妃接过食物,进献给皇后。

司闺引导太子妃从西阶下来,回到原来的位置,行再拜之礼。

礼仪结束后,司闺引领着太子妃走出房间。

皇帝、皇后宴请太子妃,礼仪和朝见的礼仪相同。

已经完成这些事之后,选择日期拜谒宗庙。

亲王的婚礼都与皇太子的婚礼相同。

只有纳采、发册等礼,宣读的制词说:“册封某氏为某王妃,命令你们举行纳采礼。”颁发册书就说举行颁发册书的典礼。

他们的使者与主婚者所说的话也稍有不同。

如果是纳采,使者就要致辞:某王的配偶,是个非常贤良美好的女子,派我来行选择礼仪。

问名的时候,使者传达言辞说:我已经接受命令,准备进行占卜,尊奉制度来问名。主婚的人说:按照制度,(安排)臣下某某的子女可以侍奉某某亲王,(臣下)不敢推辞。

纳吉的时候,使者致辞说:‘占卜和筮卦都和谐顺遂,派我来告知吉祥。’主婚者说:‘我的儿子愚昧无能,占卜的结果是吉利的,我感到非常荣幸。’恭敬地奉行法典制度。

纳征,使者致辞说:‘某王的配偶,占卜结果已经吉利了,制使某人带着礼物来报告完成(占卜之事)。’男家派人到女家请求商定结婚日期。使者致辞说:‘某月某日是良辰吉日,制使某来通知婚期。’主婚的人说:‘恭敬地接受您的吩咐。’

其余的如颁发册书、行醮戒礼、新郎亲自迎娶、新人喝交杯酒、新妇朝见公婆、新妇侍奉公婆进食等礼仪,都和皇太子纳娶妃子的礼仪相同。

皇上说:“古代的礼仪有新郎亲自迎接新娘,拉着登车时用的绳索,亲自驾车车轮前行一段路,现在既然用轿子迎亲,那么新郎为新娘掀起轿帘就相当于古代的亲迎礼仪了。他们的合卺之礼依照古代的制度,用瓢饮交杯酒,用玉制作大雁。皇妃朝见皇帝,进入宫中时,乘坐小车,用帷幔遮蔽起来。拜谒宗庙时皇太子一同前往。婚礼完成后的第三天,皇帝设宴款待群臣和命妇,其余的都按照原来的礼仪。

品官的婚礼,凡是品官结婚,都要派媒人送书信给女方,女方同意。

选择纳采礼的日期的前一天,主婚的人要在大门外设置宾客的临时住所,在厅堂设置宾客的坐席。

到了纳采那天,要在厅堂和庭院里摆设大雁以及礼物。

媒人巡视检查礼物,执事的人拿着礼物上前,新郎和媒人跟在后面。

天亮以后,主婚人备好祝版,向宗庙祭祀,然后出发。

宾客来到女方的宅第,媒人进去通报,赞礼的人邀请宾客进入休息的地方,办事的人各自在大门内陈列礼物。

女方家、主持婚礼的人穿着官服到大门外迎接。

赞礼的人引领宾客走出帷帐。

主婚人向宾客拱手作揖,请宾客进入(婚礼场地)。

宾客和媒婆从东边的台阶走上去,主婚人从西边的台阶走上去,来到厅堂,宾客站在左边,主婚人站在右边,媒婆站在宾客的南边。

办事的人各自在厅堂和庭院里陈列那些物品。

宾客和主婚人都拜了两拜。

使者到主人家说:某官因为婚姻之事十分重大,(将婚事)施加于某某(女方),遵循礼仪制度,恭敬地派我来行纳采之礼。

主婚的人说:我的女儿不熟悉女师的教导,既然承蒙您家选择(为儿媳),怎敢不拜谢您的美意!

主婚的人拱手行礼,请宾客到西边面向东坐下,主婚的人在东边面向西坐下,办事的人撤下礼物完毕,宾客再次进入,在厅堂里陈列大雁以及询问女方名字的礼物。

宾来到主婚者面前说:‘某官重视婚礼,将要占卜,请问新娘的名字。’主婚人上前说道:‘我家第几个女儿为某氏所生。’有的用红罗,有的用销金纸写上女子的排行。行年岁。

宾客辞谢,将要下阶出门的时候,主婚的人说:请对宾客的随从以礼相待。

宾客又回到原位,于是举行饮酒进食的礼仪。

结束以后,宾客从东边的台阶走下然后出去,主婚的人送到大门外,纳吉的礼节与纳采的礼节相同。

傧相致辞说:某官接受美好的使命,用龟甲和蓍草进行占卜考察,龟甲和蓍草的占卜结果都很吉利,派我来告知吉祥(的结果)。主婚的人说:‘我这个没有教导好的女儿,既然您已经送来聘礼(表明这是吉事),我怎么敢推辞呢!’

交纳聘礼的仪式就如同纳吉的仪式,增加了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成束的丝帛、用匣子装着的书信。

傧相致辞说:某官员因为婚姻关系重大,给予某官员恩赐,遵循礼仪制度,有不丰厚的财物,冒昧地请求(女方)接受聘礼。主婚人说:“某官赐给我们这么重的礼物,我怎敢不拜谢接受呢?”说完话后,男方的使者就把装有书信的函件交给主婚的人,主婚的人接受书信后交给办事的人。主婚人的随从也拿着书信上前交给主婚人,主婚人接过(书信)交给宾客,宾客接过书信再交给身边的人,完毕之后,主婚人拱手行礼后走到席位站定。婚礼的执事各自撤去礼物。

请期的仪式也和纳吉相同。

在迎亲的前一天,主婚的人在大门外设置临时停留休息的地方。

当天,女婿的父亲穿着公服到祢庙中告祭。

天亮后,女婿身着公服亲自迎娶新娘。

主持礼仪的人在厅堂的正中央设置新郎父亲的席位,新郎父亲就座后,赞礼的人引领新郎从西边的台阶走上去,走到父亲的座位前,面朝北行两次拜礼,再向前走。

站在父亲的座位前。

父亲吩咐他说:‘亲自去迎接美好的配偶,让她治理你的内务。’

女婿上前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命令。’

回到原位,再次行拜礼。

媒氏引导新郎前往女方家中。

那一天,女方主持婚事的人穿着礼服祭告宗庙完毕后,宴请亲戚,用甜酒招待女儿,就像平常人家的礼仪一样。

新郎到达女方家门口后下马,媒人进门禀报,赞礼的人引领新郎到临时休息的地方。

女子的侍从请她穿上盛装,坐在寝室门口,面向南方。

赞礼的人引导新郎出来。

接着,主婚者出来,在大门的东边迎接女婿,脸朝西,作揖请女婿进门。

主婚的人进入大门后站到右边,新郎进入大门后站到左边,拿着大雁的人跟在新郎后面,来到寝室门前,面朝北站立。

主婚的人站在寝室门的东边,面向西,拿着大雁的人把大雁陈列在庭院里。

女婿拜了两拜。

新郎出去到临时的馆舍休息。

主婚的人不必行送亲降阶之礼。

女婿出去以后,女方的父母就在正厅面朝南坐下。

保姆领着女子来到父母座位前,面向北拜四拜。

父母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要把顺从当作准则,不要忘记恭敬。’

母亲告诫她说:‘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公婆的意愿。’

庶母告诫他说:希望你们能够诚恳地听从(我的)教导之言,不要做让父母蒙羞的事情。

保姆和侍女在前面引导,后面跟着。

女子出门登上车子,仪仗队在前面引导,应该送行的人乘车跟在后面,女婿先返回,来等待(和新娘)一起行同牢礼。

女子即将到丈夫家时,负责事务的人在寝室里设置座位,丈夫坐在东边,妻子坐在西边,设置丈夫洗漱的器具。

一个放在室内的东南方,供新妇洗手用;一个放在西北方,供新郎洗手用。

酒案放置在室门南边的正中间,在酒尊的北边放置四只爵、两只卺,在酒案的北边放置两张食案。

黄昏刚刚开始的时候,新娘乘坐的车子到了门口,保姆请求新娘下车,赞礼的人引领新郎出来,在大门里面迎接。

新郎迎接新娘一同进入。

到寝室门口时,新郎先登上台阶,保姆等人引导新娘随后登上台阶。

进入室内,新女婿在南边的洗盆洗手,新妇的侍从拿着毛巾递上清水为他浇水洗手。

新娘在北边的洗手盆洗手,新郎的侍从拿着毛巾进前,浇水为她洗手。

洗手完毕,随从的人请新婿新妇各自入座。

执事的人把饭案举到新郎新娘面前。

掌管酒器的人斟酒,侍女把酒放在桌上。

女婿和媳妇喝完酒,撤去筵席。

掌管饮食的人送上食物,侍女把食物放在桌上。

女婿和媳妇吃完饭,撤下饭菜,再次饮酒、再次上菜如同开始时一样。

侍女将酒倒入合卺酒器中,送到新婚夫妇面前,两人各自喝完,赞者请他们起身,站在座位的南边,东西相对。

赞礼的人唱拜时,新郎新娘都拜两次。

侍从引导新郎新娘进入室内,更换衣服,新郎的侍从吃新娘剩下的食物,新娘的侍从吃新郎剩下的食物。

新妇在婚后三个月到夫家的宗庙去祭告祖先,完成婚礼的最后一个仪式。

新妇嫁入夫家的第二天,要去拜见宗庙。

设置主婚人的拜位在东阶下面,女婿的拜位在主婚人的后面,主妇的拜位在西阶下面,新娘的拜位在主妇的后面。

各位亲属行拜礼的位次,男子和女子分别在主婚者和主妇的后面。

这一天,新妇早早起床,洗发洗澡后穿上华丽的衣服,主婚人和主妇也都穿上华丽的衣服,各自到自己的位置上,行两次拜礼。

赞礼的人引导新妇进来,到庭院当中,面向北站立。

主婚人从东阶登上祭台,到神位前跪下,三次上香,三次祭酒,读祝文,站起来,主婚人站在神位的西边。

新妇行四拜之礼,然后退下,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

主婚的人从东边的台阶走下来,走到拜位,主婚的人以下的人都要再拜。

礼仪结束。

拜见公婆。

新妇已经拜谒家庙,拜见公婆,主持仪式的人预先在堂上设置公婆的座位,公公的座位在东边,婆婆的座位在西边。

新媳妇沐浴后穿上华丽的衣服,站在堂屋下,等到公婆就座,赞礼的人引导新媳妇到拜见的位置,行四次拜礼。

保姆引着新妇从西阶上堂,走到公公面前。

侍女捧着枣子和栗子交给新妇,新妇接受了,把它们放在面前的几案上,走下台阶又拜了四拜。

完成之后,到婆婆跟前,献上肉脯和肉酱,如同在公公跟前时的礼仪。

负责相关事务的人各自撤下(相关物品)完毕后,新妇退下,从西阶走下,来到庭院中的拜位,行四次拜礼。

礼仪结束,新妇退下。

公婆用醴酒款待新妇,如同家人一样。

新媳妇拜见公婆的第二天,要举行盥馈之礼。

那一天,女方家准备了丰盛的饭食送到男方家,新娘的随从在堂上设置公婆的座位,在堂中摆上餐桌。

妻子早早起床,洗澡沐浴,穿上华丽的衣服,站在庭院之中。

公婆入席后,媳妇要行四次拜礼。

保姆引导新妇从西边的台阶走上去,走到公公的位置的南边,新妇的随行者把饭菜高举到新妇面前。

在公公面前设好矮脚桌案,执事者把食物交给新妇,新妇捧着食物放在公公面前,执事者摆上勺子和筷子,新妇把食物进献给婆婆,也是这样(的做法)。

吃完饭,妇人的随从撤下食物。

新娘走下台阶来到拜位,行四拜礼,拜礼结束。

公婆用醴酒招待新妇,礼仪与新妇初见公婆时相同。

平民的婚礼,凡是娶媳妇,先要让媒人往来沟通求婚的事,女方家答应了,然后男方家才送聘礼。

这天早晨起来,主持婚礼的人祭告祠堂说:某人的儿子某人,年龄已经长大成人,还没有配偶,现在商议某氏的女子,按照礼仪举行纳采(古代婚姻六礼之一)之礼,(心中)非常感伤。

媒氏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女方家,到达大门外面时,主婚的人出来迎接媒氏。

媒婆从门的右边进入,主婚人从门的左边进入,登上堂屋,东西方向相对站立。

执事者陈列礼物。

媒婆到主婚人那里说:您对某家有恩赐,(愿意将女儿)许配为妻室,某家的亲人某某有先人的礼节,派我来请求采择(女方)。

主婚的人说:我的孩子愚蠢笨拙,我又不能很好地教导他,您对他有所吩咐(要娶他的女儿为妻之类的事),我不敢推辞。

媒婆把婚书交给主婚的人,然后退下回到自己的位置。

主婚的人捧着书信到祠堂祭告,然后出来迎接。

媒婆登上厅堂,主婚人把回信交给媒婆。

媒氏接受文书后,请求退下。

主人在中堂用醴酒礼谢媒人,在别室用醴酒礼谢媒人随行的人员,都要赠送礼物。

纳币那天,男方、主婚人在庭院里准备好婚书和礼物。

媒氏检查完后,就护送着出发了。

到达女方家,女方家长出门迎接。

媒婆登上厅堂,陈列完礼物后,到主婚人面前说:您家已经与某某家结好(议婚),某某家派我来请求行纳征之礼(下聘礼)。

主婚的人说:‘准备的礼物比原来更多了,怎敢不再次行礼!’

媒氏把书信交给主婚者之后,主婚者也把回信交给媒氏。

媒人又上前说:‘某使某请求您定一个良辰吉日。’

主婚的人说:‘我本来就听从您的吩咐。’

媒氏说:‘请定在某甲子日。’

主婚人说:‘不敢不奉命。’

媒氏退下后,主人家按照纳采时的礼仪招待他。

亲迎前一天,女方派人到男方家布置新房。

这天刚亮,新郎的父亲穿着隆重的礼服,拿着祝版祭告宗庙完毕后,坐在中厅,面朝南,新郎穿着隆重的礼服站在他西边稍微靠南的地方,面向东行再拜之礼。

主持礼仪的人把勺子斟上酒递给女婿,女婿跪着把酒洒在地上祭神,稍洒一点,尝一点酒,然后把勺子交给侍从,完毕后,起身,走到并站在父亲的位置前。

父亲对他说:“治理好你的内政,去寻找你的配偶。”

女婿进前说:‘我不敢不奉命。’

女婿行再拜礼,下堂出门,由两名手持蜡烛的人在前面引导,执事拿着大雁跟在后面。

到了女方家,主管接待宾客的人(司宾)邀请(新郎)进入临时休息的地方。

这一天,女方父母宴请亲戚来款待女儿,就像对待自家女儿那样的礼仪。

女婿到了以后,主持婚礼的人用祝版向祠堂祭告说:某人的第几个女儿在今天出嫁到某家,(我)非常感伤悲怆。

禀告完毕,出来迎接新郎。

在中门外,主人向女婿作揖,请他进门。

主婚人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新郎从东边的台阶走上来,向前走,到寝室门前,面朝北。

捧着大雁的人在台阶前的庭院里陈列大雁。

女婿说:“我接受父亲的命令,来举行这个嘉礼,恭敬地听您的命令。”

主婚者说:‘我本来就愿意听从您的吩咐。’

女婿拜了两拜,走下台阶出门,到门外的帐篷里等候。

主婚的人不出来送行。

新郎出来以后,新娘的父母穿好礼服,向南而坐,侍女引导并跟从。

女子来到堂上,到父母面前向北面站立,行四次叩拜之礼。

父亲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不要忘记恭敬端庄。”

母亲告诫她说:‘从早到晚都要思考,不要违背命令。’

各位伯母、叔母反复告诫她说:‘不要违背你父母的命令。’

女子又拜了四拜之后,侍女引导跟从她出了门,登上轿子,两名持烛者引导前行。

女婿先回来,在门外等候。

新娘到了,赞礼的人请求新娘下轿。

新娘进门后,面朝北站立。

新郎出来,来到中门外,向新娘作揖,请她进入新房。

新郎的随从在室内西边为新娘铺席,新娘的随从在室内东边为新郎铺席。

新妇来到席位之处,与丈夫东西相向而立,都拜了两拜。

女婿向新娘作揖,请新娘坐下。

新娘的侍从将食案举起放在新郎面前。

女婿的随从把食案放在了新娘面前。

第二次献上酒食,妇女的随从把瓢斟满酒交给新郎,新郎的随从把瓢斟满酒交给新娘,两人一起喝完,新郎新娘都站起来,进入寝室,各自换上常服。

新郎的随从吃新娘剩下的食物,新娘的随从吃新郎剩下的食物。

在新媳妇到来的第二天,拜见祖父、祖母按照品官的礼仪。

拜见公婆之后,又拜见祖先的神主。新妇在堂下等候公婆,公婆坐在堂上,在前面放置桌子,家中男女分别站在东西两厢。

侍女引领妇人站在东阶下面,行四次拜礼。

新妇从西阶登堂,来到公公面前,侍女把见面礼交给新妇,新妇接过礼物后放在桌子上,公公抚摸了一下。

新妇走下台阶,又拜了四拜,来到婆婆面前,像之前那样向婆婆行再拜礼。

礼仪结束后,公公婆婆用醴酒来招待儿媳,如同家中平常的礼仪。

参政陆聚攻打凤山、成山、帖山三座营寨,使他们投降。

甲戌日,右副将军冯宗异等人率领的军队从潞州向西行进到猗氏,擒获了原元朝的右丞相贾成。

第二天,进攻平阳,攻克了平阳,生擒了右丞李茂。

这天夜里,有颗像钵盂般大小的流星,颜色青中带白,有光亮,从九斿星开始出现,向东南方运行,到浮游的云气中消失了。

乙亥日,守保定府指挥李杰率领军队进攻孔山寨,战败被俘。

丙子日,在此之前,都督副使顾时在崞州抓获了之前沂州逃跑的将领王信,又在忻州抓获了他的叔父王仁。

到了这个时候,李文忠派遣佥指挥将他们送到大将军徐达的军营中,一共四十八人,还有两颗印信,七十九匹马、两只骆驼。

戊寅日,大将军徐达派遣平章俞通源前往平阳,督促右副将军冯宗异等人带兵到太原会合。

己卯日,提拔户部侍郎杭琪担任户部尚书。

大将军徐达派遣常文显、马良等人去招安、晓谕忻、崞两个州的山寨,何文质去招安、晓谕太和岭口的山寨,在这时榆次大窑寨的头目郝兴前来归降。

徐达于是派遣士兵驻守石岭、天门二关。

庚辰日,参政陆聚率领军队攻取了故关山寨,将其攻克。

辛巳日,重新起用济南府知府崔亮为礼部尚书。

崔亮是真定府稿城县人,元朝时在浙江省做掾史。

丙午年,朝廷的军队到达旧馆,崔亮前来归降,被授予中书礼曹主事的官职,经多次升迁后担任济南府知府,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到这时朝廷命令他守丧期未满而重新起用任职。

壬午日,诏令中书省,命令京城兵马指挥司和管市司,每三天一次校正街市上的量具,核查经纪人的姓名,按时公布物价。

在外府州的各城门兵马,都要兼领市司。

右副将军冯宗异攻克绛州,擒获了原元朝左丞田保保、徐伯昌,俘获将士五百多人,缴获战马三百多匹。

癸未日,皇帝下诏制定官员亲属的冠服制度。礼部尚书崔亮等人议定:凡是朝廷内外官员的父亲、兄长、伯父、叔父、儿子、孙子、弟弟、侄子,戴乌纱帽、软脚垂带,穿圆领衣,系乌角带;在外地守门的人穿圆领衣,系乌角带,帽子的四角稍微下垂。

内外衙门的差役,戴乌纱平顶巾,穿双环圆领衣,用?绢布做腰带,系黑色皮带,束铜、铁、骨、角做的束子。

士兵和军中的装擂手,和杂役的待遇相同。

曾经被委以重任的间良官员,穿戴乌帽、软脚、垂带、圆领的衣服,用乌角束带。

于是答应了。

大将军徐达派遣指挥周房率领军队攻取榆次关,以打通前往潞州的道路。

命令千户张允在灵石县征收粮饷,并且收服还没有归附(朝廷)的各个山寨。

参政陆聚率领军队夺取半坡寨,将其攻克。

甲申日,大将军徐达派遣指挥曹崇、周贤、王约率领军队前往介休、平遥,讨伐搜捕红莲沟的山贼。

乙酉日,太常司上奏说:‘《周礼》中记载,用烟祀的方法祭祀昊天上帝,用堆积木柴燃烧的方法祭祀日月星辰,用升烟的方法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天府。’

如果祭祀上天的司民、司禄神,向他们献上人口数量和谷物数量,那么就要接受并收藏起来。

汉高祖下令各郡国设立灵星祠。

唐朝的制度规定,立秋之后的辰日祭祀灵星,立冬之后的亥日派遣官员用羊和猪祭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

宋朝的祭祀制度与唐朝相同,而在秋分日祭祀寿星。

现在打算在立秋后的辰日祭祀灵星,立冬后的亥日祭祀司中、司命、司人和司禄,依照唐朝的制度,在城南建造祭祀的坛台。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阳曲、皮皮等十个村寨的首领各自率领他们的部众向大将军投降,皇帝命令他们各自恢复原来的职业。

丙戌日,改顺州为顺义县,东安、固安以及河南辉州、淇州都改为县,又改檀州为密云、怀柔二县。

当时朝廷议论认为,各州的州治有的管辖几个县,有的不辖县而直接管理民事,在体制上不太合理。

皇帝下诏书听从他的建议。

于是凡是不辖县治的州而改为县的,有六十五个。

丁亥日,皇帝下令在鸡笼山修筑祭坛,祭祀死去的功臣胡大海等人,把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去的文臣,参军李梦庚、郎中王恺、都事孙炎等人合祭。

戊子日,中书省上奏说:‘吏部侍郎樊鲁璞不称职,请求免去他的官职。’皇帝下诏免去他的官职。大将军徐达派遣指挥叶国珍攻取韩村寨,攻克了它。

己丑日,向天下郡县颁布社稷坛的制度。祭坛都设置在城的西北方向。

右边是社坛,左边是稷坛,每个坛的边长都是二丈五尺,高三尺,四面都有台阶,台阶都是三级。

社神以石头作为主体,形状像钟,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一寸,上部削尖,下部埋在地下一半,放置在坛的南边。

在天坛的周围修筑围墙,东南西北四面每面都是二十五步,祭祀的时间是在春季和秋季的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

各坛的正位和配位都各用四个笾、四个豆、两个簠、两个簋、一个登、一个铏、两个俎,祭祀用的牲畜,正位和配位共用一只羊、一头猪。

庚寅日,建立旗纛庙。在此之前,礼官上奏说:‘军队出征时,应当祭祀旗纛。’

考察古代的记载,旗指的是牙旗。

《黄帝出军诀》说:‘牙旗,是将军的精气所在,是全军的行动标识。’

凡是开始立木柱,一定要在阳日举行祭祀。

祭祀军牙的那天,有吉气降临,这是军队将要大胜的征兆。

纛是指旗帜的顶部。

《太白阴经》上说:‘大将军在营垒中间树立大旗。’

天子有六军,所以使用六面大旗,用牦牛尾制作而成,位于驾车左边骖马的马头(前方)。

秦朝设置旗头骑兵,作为先驱部队。

汉武帝设置灵旗作为军中指挥之物,祷告时太史就捧着灵旗指向所征伐的方向。

孙权制作了黄龙大牙旗。

后齐天子亲自出征,竖起牙旗。

唐朝、宋朝和元朝都有旗纛祭祀。

现在应该建立庙宇,每年春秋两季派遣官员前去祭祀。

春天用惊蛰日,秋天用霜降日。

于是皇上命令在京城的都督府官署后面建立庙宇,还命令天下的卫所都在公署后面建立庙宇。

京都举行祭祀,祭祀用的牲畜用牛、羊、猪三牲,祭祀用的丝织品用黑色的。

器具用品:竹笾、木豆各八个,竹笾里盛放着形状像虎的盐块、干鱼、枣子、栗子、榛子、菱角、芡实、鹿肉干,木豆里盛放着韭菜做的腌菜、带汁的肉酱、蔓菁做的腌菜、鹿肉做的肉酱、芹菜做的腌菜、兔肉做的肉酱、笋做的腌菜、鱼肉做的肉酱。

簠和簋各有两件,用黍稷、稻粱装满;登和铏各有一件,用大羹、和羹装满;牺尊、象尊、山罍各有一件,用醴齐、泛齐、事酒装满,演奏当时的音乐。

在祭祀之前,献官及各执事官要散斋两天,致斋一天,献官由都督充任。

祭祀前一天,献官穿着公服视察祭牲,查看鼎镬、洗涤用具,有关部门按照礼仪进行陈设。

冬至那天清晨,有关部门安排好仪仗,百官穿着朝服等待排班。

皇帝身穿皮弁服,驾临奉天殿,将香授予献官,献官从中道出发,到达午门,将香放置在龙亭内,由仪仗队、鼓吹乐队引导,前往祭祀场所,献官和陪祭执事官各自就位。

迎神,拜两拜。

举行奠帛礼,献官到盥洗所,把笏板插在腰带上,洗手、擦手,抽出笏板,到旗纛位前,乐声响起,跪下把笏板插在腰间,上香、献上帛,抽出笏板,俯伏在地,再拜,乐声停止。

回到原来的座位。

进行初献礼时,献官来到爵洗的位置,把笏板插在腰带间,清洗酒爵,抽出笏板,到放酒尊的地方舀取醴齐(甜酒),来到神位前,音乐奏响,跪下把笏板插在腰带间,上香,把酒洒在地上进行祭祀,放下酒爵,抽出笏板,俯下身伏地,拜两拜,音乐停止。

读祝官取过祝文,跪着读完,音乐响起。

献官俯下身去伏地叩拜,拜了两拜之后,音乐停止。

亚献官斟泛齐酒,终献官斟事酒,仪式都和初献相同,只是不用祝辞,饮福酒,接受祭肉。

献官来到神位前拜了两拜,跪下,把笏板插在腰带间,祭洒酒浆,饮下福酒,接受祭肉,抽出笏板,俯身伏地,起身,再拜两次,回到原位。

陪祭的官员都拜了两拜。

撤下祭器,遥望焚烧祭品的火焰。

献官前往望燎位,执事人员捧着祝版、丝帛放到焚烧的地方,焚烧到一半的时候,礼仪完毕。

天下的卫所祭祀时用少牢(羊和猪),礼仪用品比京都要减少一些。

任命徐本为平阳府知府。

孟州又反叛了,官员们都沦陷(被叛军俘获)。

大将军徐达听说这件事后,派兵驻守祈县、清源县,还派人在石岭关巡逻来防备敌军。

辛卯日,任命宋冕为开封府知府。皇上告谕他说:‘元朝用六件事来要求太守和县令,只是徒有形式的空文。’

如今在战乱之后,中原地区长满野草,人口稀少,(皇上)所说的开垦田野,增加户口,这正是中原地区如今的紧急事务,如果是江南地区就没有这样荒芜的土地和流亡的百姓了。

你去治理郡县,务必安抚百姓,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以求得实效,不要学习迂腐的儒生,只会空谈。

壬辰日,派遣符宝郎契斯捧着盖有玉玺的诏书赐给高丽国王王颛,说:‘自从宋朝失去统治(天下的能力),上天断绝了它的祭祀(使它灭亡)。’

他们原本就不是我们汉族同类,入主中原,已有一百多年,上天厌恶他们的昏庸荒淫,也因此断绝了他们的命数,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侵扰混乱,(这样的情况)已经有十八年了。

当各路英雄豪杰刚刚起兵的时候,我还是淮西地区的一个平民百姓,突然遭遇乱兵到来,不小心被裹挟其中,看他们成不了大事,我心里忧虑恐惧,很不安宁。

承蒙上天的眷顾保佑,将文治武功授予我,让我从东边渡过长江,到了江南,学习修养民生的方法,已经有十四年了。

在这期间向西平定了汉王陈友谅,向东擒住了吴王张士诚,向南平定了闽地、粤地,征服了八番,向北驱逐了元朝君主,肃清平定了华夏大地,恢复了中国原有的疆土。

今年正月,臣民推举拥戴我,(我)登上皇帝位,确定拥有天下后的国号为大明,建立年号为洪武。

只是四方的少数民族(的事情)还没有上报,所以派遣使者上报大王让大王知道这件事。

过去我们中国的君主,与高丽接壤,他们的国王有的是臣子,有的是宾客,这都是仰慕中国的风俗,为了安定百姓的生活而已。

我虽然德行不够,比不上中国古代的圣王,能使四方的夷狄归附,然而也不能不让天下人都知道,其余的就不多说了。

派遣知府易济前往安南颁布诏书,诏书说:“昔日帝王治理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无论远近,都一视同仁,所以中原地区尊贵安定,四方都能各得其所,并不是有意要他们臣服。

自从元朝的政治失去纲纪,天下发生战争达十七年之久,四方偏远之地,音信友好不能相通。

我在江东建立基业,扫平群雄,平定华夏,臣民拥戴,已经主宰了中国,建国号为大明,改年号为洪武。

不久前,我们攻克了元朝的都城,疆域统一,已经继承了正统,正要与远近各方相安无事,一起共享太平之福。

只有你们四方少数民族的君长、酋帅等人,因为地处偏远没能听到(这个消息),所以发布这道诏书告知(你们),想来应该都知道了。

确定优厚赏赐将士的条例。

凡是两淮、中原地区的武官和军士,遇到出征、驻守、因病去世、作战阵亡的情况,每月的粮米都全额发放。

如果是两广、湖湘、江西、福建等地的人家,(家中有人)阵亡的也全额发给(抚恤金)。

因生病去世的人(其家属)第一年全额给予(补贴之类),第二年给予一半,第三年再给予一半(的一半,即四分之一)。

如果有应当世袭而没有儿子,以及没有应当世袭的人,朝廷就会给他们原本俸禄,赡养他们的父母终身。

派使者带着书信劝降夏主明升,说:“今年秋天大将军平定了元朝都城,承蒙你派使者远道而来祝贺。

只是那元朝以昏庸荒淫的君主,任用世袭俸禄的将领,他们不明纲常伦理而且没有操守节义,沉溺于财宝货物而且贪恋歌舞女色,上天授予的使命已经失去,攻克它并不困难,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他的将领王保保拥有十万骑兵,步兵的数量是骑兵的两倍,中原地区的将领没有比他强大的了。

既不能为君主尽忠效力,又不能顺应天命保全百姓,这种人不可不加以讨伐。

十一月,大将军率领军队从真定出发前往井陉,径直抵达太原,与敌军交战。

与敌军决战,大破敌军,俘虏了敌军的将领步骑王保,王保仅与十八名骑兵脱身逃走,我们的军队正在追击他们,等他们回来,就能知道敌军的存亡情况了。

现在山西、河北一带,都已纳入我们的版图,天下的混乱,已经平定了十分之九,所以写信告知您。

我过去因为你的先父办事老练稳重,又能够(与我)互通使者建立友好关系,来安定百姓,哪里料到你的先父突然长逝,使我失去了与我交好的人。

我想到这里,不知不觉间泪水流下沾湿了衣襟。

您在年幼的时候,处在刚刚建立的国家(政权)之中,战战兢兢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驭狂奔的马一样令人恐惧。

我感念两国的旧好,怎么能不为你考虑呢?

自从丧乱以来,已经将近二十年了,现在人心思治,正是孟子所说的定于一的时候了。

您的旧臣,顾念令尊平日对他们的恩情,竭尽全力,以真诚相待,侍奉您极为周到。

然而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仔细观察时机,认清形势的变化,这都在于您自己怎样处理了。

如果能每天召见群臣,向他们询问安定百姓的方法,那么那些老成练达的大臣中,一定会有能筹谋善后之计的人,选择合适的计划来实行,这就会像窦融、钱倜在今天重新出现一样。

太平盛世的福分,应当与您共同享有。

书信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意,你自己好好考虑吧。

指挥周房攻克了各处山寨,派人到大将军那里报告胜利的消息。

癸巳日,大将军徐达被调往东昌驻守,平章韩政驻守顺德,(朝廷)命令(韩政)守卫辉县,镇抚王处仁率领军队驻守真定,听从调遣和征发,并且命令彰德的守将另外派遣千户率领三百名士兵守卫辉县。

孟州的贼人占据乾河口寨,大将军徐达派遣太原的智德前往驻守祁县灵树口。

甲午这一天,大将军徐达派人前往保定,命令右丞薛显去招降白崖寨的李知院。

这个月,设置温州卫。

这一年,中书省上奏说:‘朝廷内外铸造铜钱八千九百多万(枚),全国州县开垦的田地有七百七十多顷。’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