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梦禁 > 第20章 无名纪年

梦禁 第20章 无名纪年

作者:笙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8:50

冬天的风很干,吹过旧梦权塔的残骸时,会发出一种低沉的回响,像远处有人压低声音说话。塔基周围新砌了一圈矮墙,砖缝里塞着石灰和碎玻璃,白天反光刺眼,夜里则像一圈冷的火。

夏堇站在高处,看着城市的灯一点点亮起。现在的电网不是统一调度,而是由各区自己管理,谁省电,谁就能多开一会儿灯;谁贪图明亮,半夜就得摸黑。她数过,东区通常在七点半之后才亮第一批灯,南区则更早。灯光参差不齐,却比任何一个整齐划一的年代都真实。

“你打算留下吗?”阮初问。她背着工具包,肩带勒出清晰的压痕,指尖仍有焊锡味。她最近负责把南区断掉的支路重新拉起来,白天爬杆布线,晚上写维护日志。

“我想留下。”夏堇说,“至少等风把这里吹干净。”

“风什么时候会吹干净?”

“等人不再指望它带走什么。”

闻叙从塔内走出来,袖口沾着灰尘,怀里护着一台旧调谐器。他把设备放在石阶上,敲两下,屏幕亮起暗绿的字。“频道起好了,叫‘无名电台’。”他说,“我想先播一周风声,之后再夹一点街头记录。”

张弛抱着一摞手抄本从档案馆小门挤出来,把书放在台阶上,喘了一口气:“你播风,挺好。人一听到风,心里就知道自己还清醒。”

他们围在门口,像一群准备开店的伙计。门内的走廊被刷成了灰白色,墙上钉满软木板,插着写有时间与地点的卡片。那是“无名馆”的目录系统: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记忆写在普通纸上,标注日子,插在任何一块板上,别人要看,就按日子去找。没有管理员,也没有权限分级,只有一条规矩:把你看的那页放回原处。

开馆的前一周几乎没人来。第二周,一位清洁工推门走进来,把一沓油渍纸包塞到柜台上,说是“工地挖出来的旧账”,上面记着梦时代的垃圾清运线路和夜间加班表。阮初把那东西洗了洗、烫平,才看清某些路段在梦权的年月里被标注为“不可达”,理由是“深夜安眠维护”。她边贴边骂,贴到第三页停下来,对夏堇说:“这就是他们不想让人记住的‘日常’。”

又过了几天,一个少年背着书包来借纸,他说学校改了新课本,第一章叫“梦的时代已经结束”,可老师发下来的讲义上又加了一行小字:“任何回忆需通过辅导员审核”。他不太明白为什么。闻叙让他坐下,递了杯温水,让他自己写他记得的那一天。少年写的是“第一次没做梦的一晚”。字写得歪,结尾画了一只小风铃。那页纸后来折了角,一直没被换新。

“你打算播什么?”那天傍晚,夏堇在门口问闻叙。

“先播风声,再播人声。”他把耳机戴好,“顺序很重要。要是先播人,人会互相争论;先播风,人会先听。”

“风能让人停一会儿。”张弛接话,“不然大家都急着说话。”他最近住在馆里,白天在市场里换纸张和墨水,晚上整理来稿,给每一份手稿装订。“我决定用最难撕坏的线。”他说,“万一哪天又有人想删,至少得多费点力气。”

过了周末,阮初还是动身了。她把工具包往肩上一甩,额前的碎发被风吹起来,整个人显得锐利又疲惫。“南区那边等我。”她说,“有一条主干线要从旧医院穿过去,里面的配电柜上还保留着梦时代的接线法,我得改掉。”

“注意脚下。”夏堇说,“那里地面是空鼓。”

“我知道。”阮初回头看她,“你也别总在门口守着,进去睡会儿。清醒也得换班。”

她坐上北行的列车,窗外是被风刮得发亮的铁轨。列车没有广播,只有司机偶尔敲两下金属扶手作提醒。车厢里的人不多,彼此不说话。列车出了城,风就更干,车窗上的灰痕越积越厚。等车身回到视线终点时,阮初已经开始在本子上画电路图。

张弛留在馆里。他给档案馆门口那块破牌子翻新,牌面刷成哑光的黑,写上新的字:“无名纪年第一年·清醒归档开始”。字用的不是好看的书法,而是印刷体,线条略粗,间距紧凑,远远看去像一份冷静的账单。晚上他坐在柜台后吃罐头面,嘴里嘟囔:“把馆开得像小卖部,就没人怕进来。”

城市也在重排。市场重新划分摊位,谁愿意在风口摆,就付少一点摊费,谁要在背风处摆,就付多一点;信息栏改成了两类颜色,灰的是日常,蓝的是记忆回收,谁家愿意捐出梦时代的物件,社区就给他多一个用电配额。有人用梦票时代的塑封卡做成门挡,有人在阳台上挂旧梦权的金属标签当风铃。风吹过,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某种旧症被敲出骨头。

“他们需要习惯。”某个黄昏,闻叙在电台里说。他把麦克风拉近,声音平稳,不快不慢,“习惯没有广播的夜晚,没有统一的灯光,没有整齐的答案。刚开始会不舒服,像刚退烧的时候那样。别急,呼吸就会找到自己的节奏。”

电台播放时间表写在门口小黑板上:早六点,风声;中午,街头杂音;傍晚,读三封匿名信;夜里,十分钟静默。静默时段最受欢迎,周围的店主会把音量调大,让那十分钟覆盖整条街。后来有人问为什么要播“没有声音”,闻叙说:“因为那时候每个听的人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又过一个月,过渡委员会正式宣布解散,梦代偿局关停,剩下的设备统一封存。某些官员仍然喜欢写通告,但纸张贵,没人愿意贴。更多消息改成了“传人不传纸”,谁看见,谁回去跟邻居说。消息慢了一点,却更准。有人把这叫“风报”,还画了个小图案: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嘴里叼着一条纸带。

这期间,仍有人要求“重建秩序”。提出者大多来自旧系统,他们习惯于“统一”的安稳,认为“自发的市面”不可持续。有一次他们组织了一场公开辩论,选在市政大厅。辩方拿出曲线图,说“小规模的统筹会提高效率”,反方拿出另一个曲线图,说“效率常常是初期独裁的温床”。两边讲了三个小时,最后主持人说:“既然大家的曲线都好看,那就不看曲线,看谁愿意明天早上来把破路修好。”第二天一早,反方那位年长先生拿着锄头来了,辩方两名学生也来了,三个人一起把路修了。傍晚,大家一致通过一条决议:修路归修路,曲线回家看。

无名馆的来稿越来越多。有人写他第一次在风里闻到饭香;有人写他决定不再缴“清醒税”的那一刻;有人写自己在夜里害怕醒来,但决定不吃安眠药。张弛把这些稿子按日装订上架,编号从“0001”往下走。某个下雨天他发现编码用得太快,索性在扉页上加了一行“人类账本·分册”,把原先的“风账”并列起来。

“我们在写两种书。”他说,“一本是风,一本是人。”

“还有一本是沉默。”闻叙提笔在目录上加了第三栏,“没有写下来的,得留空。”

空白页引起了小小的争议。有人认为空白冒犯努力写下的人,有人认为空白才能说明“记忆权”的存在。夏堇没参与争论,她在每一册的最后粘了张小标签:“若无记,则留页。留页是对活着的尊重。”争论就此打住,因为修书的人最辛苦,他们说了算。

春天以前,城市以一种怀旧的方式恢复了“提审”。不是审人,而是审物:街头设一个摊位,每天摆三样梦时代的东西——一个旧梦权接口、一张梦票、一支安眠针。路过的人可以停下来说一句话:扔、留、改或者“我不知道”。这一点像仪式,又像练习。多数人选择“改”,把接口拆成小零件当风铃,把梦票压在书页里当书签,把安眠针交给医生回收。偶有几人说“我不知道”,摊主就点头说“那就下次再来”。没人催促。

阮初从南区回来那天,手臂上多一道新疤。她把工具包往地上一放,说到第一个字就笑了:“电网活了。那边把‘低谷用电’改成‘夜读配额’,家里有学生的多给一点。我第一次看见配电室贴科目表。”

“数学电,语文电,体育电?”闻叙笑。

“差不多。”阮初把工服挂到墙上,“他们给风也配了电,说‘晚上风大,风铃响太吵,就给风铃的传感器供电,让它夜里别响’。”

“你同意了?”

“我没意见,我只是布线的人。”她顿了顿,“但我把开关留给了住户自己。”

夜里,电台播放一段新的录音。那是城市另一头一个老人留的口述,他讲起梦权崩塌那天,楼下广播突然停了,他第一次听到自己家水管里流动的声音。他说:“我那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家里一直在响。”录音的最后,他用力咳嗽,停了一会儿,小声补了一句:“谢谢你们把风放进来。”录音室里一时很安静,闻叙把音量往下拉,留了两秒空白,才播下一段。

春分前夕,城里出现第一份“无名日报”。版面是从废弃厂里淘来的旧印刷机压出来的,油墨气味刺鼻。头版没有社论,只有一行干巴巴的日期:“无名纪年第1年·春·第1号”。第二版写的是集市米价,第三版是维修公告,第四版登了无名馆的地址,最后一栏印了电台频率。有人笑这份报纸“没有灵魂”,也有人把它叠成小帽子给孩子戴。

这一年中,仍有几个旧派人物试图重启“梦经济”。他们在城外废区搭了白色帐篷,挂出“赎梦一次十点”的牌子。前两天有好奇的人去,第三天就没人看。第五天帐篷拆了。后来有商人用同样的帐篷卖烤饼,生意意外好,原因是他把帐篷上的字没擦干净,远远看去像“熟饼一次十点”。张弛拿了两块回来,边吃边说:“这就叫市场自我更正。”

季节再往前推一点,城北小学开学。第一节课是“如何辨别广播”。老师把一个旧喇叭放在讲台上,让孩子们依次说这个东西的好处和坏处。一个小女孩举手说:“它让很远的人听到同样的声音。”说完又举手:“它也会把很远的人变成一个人。”老师让她把第二句话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念了两遍,铃响了。那一天,风不大,黑板粉末落在窗台上,像细雪。

有天傍晚,夏堇在档案馆门口换灯泡。灯口有点松,她踩着凳子,抬手的时候,风从袖口滑进去,冷得像一片新磨的玻璃。她稳住,拧紧。下来的时候,闻叙把一张新的电台节目单递给她:“今晚播你的声音。”

“我的?”

“你说一句就行。”

她站到麦克风前,第一次对着空房间说话:“这里是无名纪年。梦已结清,债未归零。我们还活着。”话音落下,她看一眼红灯,红灯灭了。那段录音被存进电台第一个频道的第一个文件夹,文件名“0001_human.wav”。张弛提议把它备份三份,分别埋在塔基的三角点下。没人反对。

后来的一些夜里,夏堇偶尔会在台阶上坐一会儿。远处风穿过楼群,带动老旧广告牌轻轻拍打墙面,发出空心的响。她不再数灯,也不再猜城市里有多少人在醒着。她只看风把一条旧横幅慢慢磨薄,直至只剩一根筋吊着,像词从口里退下的最后一笔。

又过多年,社会彻底脱离梦权体系。人们的证件上不再写“梦权编号”,而是写“居所坐标”;医院问诊不再先测“梦温”,而是先问“你昨晚有没有吃饭”;报纸的天气预报不再播“今日推荐睡眠时段”,改成“今日风向建议晾衣或收衣”。这些变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像是从某一天起,谁把世界轻轻拧正了一度。

阮初留在南区,她喜欢那里的噪音与密度。每当新的线路完成,她会在配电箱内侧贴一个小贴纸,写“无名纪年第x年·x月·x日·完工”,没有署名。偶有好事者掀开看到了,就在外侧又贴一张同样的,算是致意。她从不承认。

闻叙的电台越做越简,节目单几乎固定:风声、脚步、街头讨论、匿名口述。有人劝他做访谈,他摇头:“我怕把人变成故事。”

张弛把无名馆经营得像个市场,他会和孩子们讨价还价:“你这页写得太短,换不了两张纸,只能换一张。”孩子笑着点头,转身又跑回角落多写了两行。

某个下午,一个路过的少年在馆门口停下,问夏堇:“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名字?”

“因为名字总有一天会被遗忘。”她回答,“但活着的人不会。”

少年点点头,照例留下了一页纸:他写的,是第一次在黑暗里不害怕的夜晚。那一页被归到“无名纪年第四年·夏·无标题”。

又一个黄昏,城里下小雨。雨不大,像有人用细刷子轻轻扫过屋檐。电台在播街头收来的对话,两个老人坐在路边说他们年轻时排队领梦票的事,说着说着都笑了,其中一个突然正色:“我挺担心的啊,现在小孩子声音太大。”另一个说:“声音大没事,别被同一种声音盖住就行。”录音到这里卡了一下,风声挤进来,把两人的笑声拉细。

夜深一点,档案馆贴出新牌子——“无名纪年第一年·清醒归档开始”,被改成“无名纪年第一年·清醒归档持续”。有人提议换“常年”,张弛摇头:“‘持续’这个词有耐心。”

后来,城里成立了“公共沉默日”。不是纪念谁,只是那一天尽量少说话,少播音乐,少放广告。有人不习惯,觉得冷清;也有人在那天把窗全开,听风把走廊的鞋垫吹翻。电台那天只播一行字的合成音:“我们仍然清醒。”

再往后,外地来的人渐渐多了。他们学会了怎么在风里找路,也学会了把自己的梦放回口袋。经常有人在馆门口问路:“无名纪年的起点在哪儿?”夏堇指着台阶:“这里就是。”他们抬头看一眼残塔,往往点点头,然后低头把坐标记在掌心。

冬天又来。塔的阴影更硬,风在砖缝间走直线,偶尔绊倒一只流浪猫。傍晚时分,街面亮起不齐的灯,孩子们从巷口跑过,背后拖着“无名电台”的广播声。有人关门,有人开窗,有人把旧报纸叠成花,插进玻璃瓶里。

夏堇坐在台阶上,手里转着她第一天留下来的那枚空弹壳,金属边缘已经被磨得圆润。她想起从前很多个夜晚,自己举着它,仿佛握着某种坐标。现在不用了,坐标已经长在街上:每一盏灯、每一条电线、每一本手抄本、每一台没有节目的电台,都是。

“梦禁结束。”她轻声说。不是宣告,更像给自己一个准确的注释。

她抬头看向星空。天并不澄澈,城里的光把星星压得隐约,但她并不在意。她知道,风会走,灯会灭,孩子会长大,记忆会缺页,人会犯错——而世界会继续。

远处的电台开始播新的节目。第一段仍是风声,其次是街角一位摊主和顾客争吵米价,最后是一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念出今天的日期:“无名纪年第五年·冬。”读完,他笑了一下,说:“我念错了吗?”收音机里传来另一个孩子的回答:“没有。”

无名馆里,张弛把今天最后一本账本合上,在扉页上写下:——梦结清,人未完。

他把灯关了一半,留下一半。门外风吹过台阶,掀起门帘一个小角,又放下。

这里是无名纪年。

他们仍然清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