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梦禁 > 第40章 无名纪年·序

梦禁 第40章 无名纪年·序

作者:笙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8:50

第三天的清晨,新城区的第一批烟从屋顶升起。那不是战争的烟,也不是信号弹,而是柴火和潮木混合的味道。风从街头绕到巷尾,把湿气和灰尘往外推。远处的临时电网间歇地亮一下,像心脏在测试自己的传导。

他们四个在城北边缘的空地上扎了一个不显眼的营。张弛用废钢筋和旧帆布搭了棚,阮初把终端、纸笔和几只干净的玻璃瓶排成一列,闻叙给收音机换了新电池,调到只剩底噪。夏堇在营地外围走了一圈,确认没有“集体动员”的痕迹——这里的人忙着修屋、接电、分粮,没有闲心去弄口号和队列。

中午,一个戴着油污头巾的男人来借钳子。他站在营地外,手背贴着额头,说自己姓杜,修电,缺一把能咬住螺丝的钳子。夏堇递给他,没问归还时间,男人接过时眼睛有些亮,像拿到一种长期缺席的诚实。傍晚他把钳子送回来了,多带了一小袋盐和一束干草。张弛笑笑,没推。“以后用得上。”男人说。

夜里,城南的广播短暂响了一次,可能是在试运行。音量很低,只重复:“请按照街区编号领取食物配额。”没有祈愿,没有“更好的明天”,甚至没有“团结”。声音像一块泥坯,没来得及打磨的那种。闻叙听了会儿,关掉收音机:“我宁愿它笨一点。”

第二天,阮初开始做一件她早就想做的事:用最笨的方式记录时间。她在营地的柱子上刻下第一道短刻痕,说明今天是“风起后的第零日”。刻痕旁边,她贴上一张纸,写:风向西南,温度偏冷,城里无口号,个体动机强。夏堇看了一眼,说:“像给未来的陌生人写备忘。”阮初回答:“更像给我们自己写赎回条。等懒得记时,看一眼,提醒还在活。”

第三天,有人上门问是不是能教他们“风律”。那是两个年轻人,穿得利落,眼神直。他们说在北区听过“呼吸法则”,想学一套“不会走偏的节奏”,最好能给出“标准操作”。夏堇摇头:“没有标准。”对方愣住,问:“那你们靠什么活?”她答:“看情况,慢一拍。”两人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小声说:“慢一拍,活得了?”夏堇说:“快的时候,死得更快。”他们没再争,转身走了。临走前回头问:“你们叫什么?”闻叙“嗯”了一声,像要回答,又没说出口。那两个年轻人笑了笑:“知道了,你们是‘无名的’。”

“无名”,这个词在城里传得很快。一周后,城南的石墙上出现一行粉笔字:**“无名者在北边,只教呼吸,不给答案。”没有署名,第二天就被雨刷掉。第三天又有人写上:“不教人,教风。”**再过两天,墙面被抹平了,谁也不再写。人们忙起来时,话会自己掉队。

第九日,配给开始稳定。街角的手摇水泵能起水了,孩子靠着把手打水,手臂抖得发酸,还是不肯松。看他这样,守泵的妇人笑他:“认死理。”孩子不解释,继续摇,直到那口破桶满了,才侧身让开,像完成一件必须亲手做完的小任务。妇人给了他一块硬到嚼不动的麦饼,他接过,礼貌地点头,走回营地用水泡着慢慢咬。张弛问他好不好吃,他答:“像石头,但能填肚子。”这句话传开后,营地里偶尔会有人自嘲:“今天也是石头味。”

第十五日,城里定下了一套临时历法:以“风停—风起”为周期,把“停”的那天记作“元”,称为“无名纪年”。提出这套方法的不是某个委员,而是一群做买卖的,理由很实际:记天好做账。有人反对,说该沿用旧日历,理由是“看着舒服”。争了半天,最后摊主在摊布上写:“旧日历对得上星星,新日历对得上饭碗。”争论就此打住。

“无名纪年”这四个字传到营地时,闻叙笑出声:“他们把我们偷成了普适语。”阮初说:“挺好,‘无名’被说多了就真的无名。省得以后再有人来追谁是‘第一批’。”夏堇没笑,她拿起刀,默默在柱子上刻下“无名纪年·元—15”的新刻痕,把旧说法从“风起第十五日”改成了这套更接地面的叫法。

第十九日,一支外来商队到了。他们带来盐、麻绳、粗布和一台还能动的老式磨面机。换来的是电、废铜、还有“防风片”。所谓防风片,是几块弯成弧的薄钢片,固定在窗外,能把风的方向掰一点,避免夜里掀翻棚布。张弛喜欢这个东西,摸着边缘说:“比广播好使。”商队临走前,领头的汉子问:“你们这里会不会开市?规矩是啥?”夏堇说:“自己订。”那汉子笑:“你们真管得少。”她说:“管多了就成梦。”汉子点点头,没再问。

第二十一日,城里的第一次争吵发生在配水点。两个队列因为“谁先谁后”差点动手。守泵的妇人把手一撑,让两队都停了两分钟。她什么都没说,只用手指着泵把手,做了个“慢一拍”的手势。队伍安静下来,水声重新有了秩序。有人小声嘟囔:这跟“呼吸法则”一样吧?旁边的人回:一样就好使。大事就这样被一件小事缓解,没有口号,也没有教育。

第二十八日,北门外铺了第一段新路。路很窄,只够一辆手推车通过。铺路的人在路边插了根木棍,上面挂一块破布,写:**“从这里走不会陷。”**有人看不惯,说得换成标准牌。另一个人回他:“能看懂就行。”风把布吹得晃来晃去,字时隐时现,像话本来就应该在风里晃。

第三十日清晨,孩子兴冲冲跑回来,说南区有人开了小学,不教字,只教“怎么不被广播骗”“怎么在风里找到家”。这些课听起来像笑话,但报的人越来越多。校门口没有门牌,只在墙上写:**“想来就来,来就坐下。”**有人嘲讽,说这叫“无学”。开学的那个人回答:“能学会坐下,够一辈子用。”这话被人传了半城,到傍晚已经变样,变成:“会坐的人不容易倒。”谁都不记得原话是谁说的。

第五十二日,营地迎来第一场大雨。雨很密,像把城市洗了两遍。雨停后,风清得不真实。夏堇把刀拆开擦干,重新装好,确认每一节卡榫都稳。她做完这些,抬头看天,没有说话。张弛递给她一块干布,她没接,示意他留着自己用。她已经很久没有做梦,连片段也没有。夜里她只听风,风累了,她就听自己的呼吸。她渐渐明白,不做梦并不意味着清醒,清醒是每天把刀放回鞘里的那个决定。

第六十日,新城区开始做第一笔“外账”。一位做面食的女人收了北边两个乡镇的碎粮,换回十桶清水。她在账本首页写:**“无名纪年·二月一日(风停后第二月)。”**这写法不规范,却清楚。她把账本往抽屉一塞,抬头冲窗外招一声:“下一位。”排队的人没有鼓掌,也没有称赞,只往前迈一步,把自家的小袋子放到秤上。

这天傍晚,城里最安静的一刻出现了。不是夜深,而是风刚停的一瞬。电线不响,泵不响,广播也不响。世界像把长呼吸憋住,准备开始另一个周期。营地的柱子上,刻痕已经刻到“无名纪年·二月一日”。阮初把刀递给孩子:“你来刻第二个字。”孩子握刀不稳,刻出来的“二”有些歪。他扭头看夏堇,像怕被责备。她点头:“歪得好,看得见是人写的。”

闻叙把收音机关到底,只留下几乎听不见的底噪。他忽然提议:“要不要把营地往外挪一点?”张弛说:“挪去哪里?”闻叙指向城外:“再靠近风一点。等第四卷翻开,我们就不该在‘城’的边界停太久。”

夏堇沉了几秒,点头:“明早走。把能带的带走,把该留的留在这。”她看向柱子上的刻痕,补了一句:“有一天我们也会不在,但刻痕在,谁都能接着刻。”

夜色落下来,城里零散的灯像星星,风穿过它们时不会停下脚。营地里收拾的声音不大,足够让彼此知道:还在、在忙、在为第二天准备。没有誓言,没有告别。到清晨时,他们会像来时那样无声地离开,把这个“无名纪年”的起点留给城里人继续书写。

风起。柱子上的纸被掀了一下,又落回去。那页纸的末尾写着一句话——不是座右铭,不是口号,只是某个傍晚阮初随手补的一句:“记得呼吸,别急着定义。”

第三卷到这里结束。

无名纪年的第一日,已经被写在风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