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梦禁 > 第9章 风塔下的人

梦禁 第9章 风塔下的人

作者:笙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8:50

清晨的雾压得很低,像一层还没散尽的旧梦罩在城顶。风塔的金属片在雾里微微颤动,声音轻到像人的呼吸,听久了就让人分不出那呼吸来自自己还是塔心。夏堇站在塔脚,仰头看了片刻,才把注意力落回到面前的老人身上。老人不高,背有些佝偻,手里拎着一小桶油和半块布,布角被他用力拧得发白。他先把布蘸了油,再在金属牌上轻轻打圈,每擦一遍,牌面就从雾气里显出更实在的光。

“他从天没亮就开始擦。”闻叙站在台阶上,压低声音,“昨晚我路过时也看见他,一个人守在这儿。”

阮初合上小本,走过去。“每天都这样?”她问。老人没有抬头,只点了一下头,又换到下一块牌子。等这一块也擦出金属的亮度,他才直起身,像是终于注意到他们:“你们是外来的风。”他的声音不大,却穿过风塔的鸣声,准确落在每个人耳朵里。

“也算。”夏堇回答。她目光从老人移到塔身。金属片从塔心一层层向外铺展,大小不一、厚薄不匀,像一个被时间一点点补丁的器官。风一吹,片与片之间相互碰撞,发出密集却不尖锐的响声,远近不同,像一座城在用不同音高说着同一个词。

“坐下吧。”老人做了个简单的手势,示意他们在台阶边一排石块上坐。孩子把背包放下,坐得离塔更近些,又很快往后挪了一步,像在试探塔的脾气。老人看着他笑了一下,笑没有声,却不冷。“风塔不问来历,谁都能听。”他说。

他们坐定。老人又弯腰去擦下一块牌子,布与金属来回摩擦,带出一点淡淡的、并不讨厌的气味,像新开的罐头里被空气惊了一下的铁。牌子上的字逐渐清晰,有的刻着姓名,有的只有一个外号,有的干脆只是两三个字——“别删我”“我在”“我醒着”。阮初把布料纤维、刻字深浅记在心里,一边扫视四周的结构:塔基用的不是普通混凝土,掺了粉状金属,估计是为了导电或让金属片的碰撞形成更完整的回路。她问:“这些名字是谁刻的?”

“他们自己。”老人说,“我只是帮他们保持清醒。”

“他们都还在吗?”闻叙问。他视线扫过那些字,忽然停在一块只刻着年份的牌上——四个数字,后面跟了一个短横。老人看见他的停顿,淡淡说:“人不一定非得活在这里,名字在风里,也算在。”

“你怎么称呼?”孩子忍不住问。老人擦布的手顿了一下,又继续,不急不慢:“我不写名。风记得。”他抬了下下巴,塔上传来一串更清亮的鸣响,像是替他应了一声。

他们安静了一阵,只有塔心的节拍与雾气混在一起。风沿塔身盘旋,拐进城里的窄巷,再折回来。老人的动作始终有节奏,每擦完五块,就把布往桶沿上一抹,拧掉多余的油,再接着擦。夏堇观察着他,忽然问:“这塔的规矩是谁定的?”

“没人定。”老人把布搭在手背上,指了指四周,“谁想刻就刻,想刻多深就刻多深。有人只敢在边角划一道,有人能把整块牌子写满——风不管,风都记。要是有人开始排顺序,这塔就塌。”

“人要学会不排队,也真难。”阮初低声叹气。老人朝她看了一眼,眼神像在笑,“所以我守着它。”

闻叙把记录仪调到最低灵敏度,只收塔的主频。主频稳定,像一条均匀的心电波。他换了个角度,捕捉到塔体不同高度的辅频,辅频里夹着不规则的停顿。他把音量调高,停顿像是人为的标记。他示意大家听:“你们注意这个停顿——一长三短,再一长两短,有点像……”孩子先反应过来,用指尖在膝盖上敲出节拍:“w、A、K、E。”他抬头,“是我写的那个字。”

“也许不是巧合。”阮初看着塔身,“他们用风塔给城市上课,或者说,风塔自己在背书。”

老人擦完最后一块牌,坐到他们对面,拧开那小桶盖子,用布团把剩下的油封住。“风会带话。”他说,“它从不白吹。你们坐在这儿,风就把你们也算进去了。”

“算进去干什么?”孩子问。

“做见证。”老人侧过脸看向塔顶,“这城不留证词,只留声音。词会被改,声不好改。”

午后雾散,光从高处落下来,塔身的金属片像被均匀抛光过,既不刺眼,也不暗沉。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渐多,但没人靠近这圈台阶。有人抱着一袋盐,换走了铁匠铺做的几枚铆钉;有人扛着一卷旧电缆,和修工交换了两块蓄电片。交易发生得快,几乎不言语,给人一种“因为说过很多次,所以现在不必再解释”的踏实。夏堇看着那种踏实,知道这种秩序比灰区的牌子更稳,因为它没有中央服务器,也不要求大家抄同一份规章。

“你们城里烧芯片?”阮初问。老人点头:“铁片有些从旧仓库拆的,有些从塔心里拆出来——拆的时候用手,不用火,怕把字烫变形。烧的是别处流进来的残核,烧之前先拆开,确认没有连线。风不喜欢那种噪音,我们也不喜欢。”

“聪明。”闻叙说,“烧掉硬件烧不掉逻辑,但至少能让手安静一点。”

老人看他一眼,像在权衡这句话的分量。“逻辑最后也会被风磨平。”他顿了顿,“人只要不急着给逻辑命名。”

傍晚更近了。风塔的鸣声由细变厚,像从骨头里长出一层肉。孩子把背包枕在腿下,盯着塔顶看了会儿,忽然问:“你每天擦,会不会累?”老人拎起桶,显出一个很平常的笑:“累。可比起被梦权检查,累算什么。”

夏堇站起来活动了下肩,问他:“你为什么留下来守塔?”老人把桶放下,望了望城外的方向,“年轻的时候喜欢往外跑,以为远处有干净的风。后来见多了,才知道风不是干净才好,风是诚实才好。它边吹边改口,边改口边认错——我就留下来,听它认错。”

“风会认错?”孩子睁大了眼睛。老人笑意更明显些,“风不认,但它会示意。你听这会儿的声,比刚才低了一点。它在说今天吹多了,明天要慢些。”孩子像是听懂了,点点头,又把头仰得更高些。

黄昏时分,广场四周的灯亮起来,不亮到刺人,只够看路。风塔身上并没有电,金属片撞出的微光像细小火星,在塔心的位置一明一暗。闻叙收起记录仪,说今天的主频与辅频都很稳,不像有外界信号试图卡入。阮初记下“无干扰”三个字,又在旁边加了一句:“声音的词性偏陈述,不带命令。”她写完,自己也笑了:“我竟然开始给风做语言学标注。”

老人把桶提起来,说该收了。他最后绕塔一圈,像确认每一块牌子都能在夜里被听见。临走前,他忽然回头对夏堇说:“你们什么时候走?”夏堇答:“明早。风向要换,我们随风。”老人点头,像是对一个合理的行程安排表示认可,“记得回来。风要回信,得有人听。”夏堇说:“我们会听。”

离开风塔那会儿,夜已经压实。塔的鸣响在城里铺开,像一层薄毯,盖住那些散碎的脚步和关门声。他们沿原路回住处,路过“交换区”,摊主收摊时把几枚梦片装进一只铁盒,铁盒上用划针写着两个字:已清。闻叙看着那两个字,心里浮上一种很久没出现的沉静。他明白这城的高明不在于“禁止”,而在于“不过度保存”。保存太多,就会有人来借口管理。

回到二层的小屋,窗外还能看见风塔顶端的那点微光。阮初把今天的记录按时间线整理,顺手在后页写了一行——“风塔像一颗去中心化的心脏”。她愣了下,把“去中心化”划掉,换成“没有指挥的心脏”。她知道这两个词表达的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技术词,后者是人的词。

孩子很困,却还是把石子从兜里掏出来在桌上排了排,排成“wAKE”四个字母的形状。他认真端详了几秒,又把石子推散,像在告诉石子:字是你们的,不是桌子的。夏堇看着他做完,拿起那支被磨钝的笔,在小册子的空白页写下三句话——不登记、不统一、不替人哭。她写得很慢,像是确认每个字都能在风里站稳脚。

夜更深,城逐渐安静。偶尔有路过的脚步在楼下停一下,又很快远去。风塔的鸣声更低了些,带着疲倦的味道。闻叙把窗口的帘拉上一半,只留一道缝让风进来。他忽然想起白天老人那句“风会示意”,又想起塔身那些牌子上不同的字迹:深的浅的、平的斜的、笨拙的和熟练的。每一块都不是答案,只是证词。证词多了,答案就不值钱,这恰恰是好的。

将近午夜,远处传来三次低沉的鸣响,间隔均匀,像是某种约定俗成的“晚安”。他们没谁说话,默契地把各自的东西收好,把火灭净。孩子在靠窗的那张床上很快睡熟,呼吸细而均匀。阮初反复确认终端离线,才把它塞回包里。闻叙把记录仪放在枕边,没有开。夏堇坐回窗边,最后看了一眼塔的方向。那点光还在,像一支缩小到极致、却不愿熄灭的灯。

“醒着的人,不孤单。”她在心里重复了一遍风塔白天留下的节奏。她没有把这句写下来,也没有对任何人说。写下便会有人去解,解了便会有人去组织,组织了就会有人开始发证。这城最宝贵的地方,恰恰在于有人选择只擦牌,不写规矩。

她靠在墙上闭目养神,身体放松下来。外面风轻轻一拐,从窗缝里摸进来,在屋里绕了一小圈,又从另一道缝出去了,像确实有礼貌。她忽然意识到,这里的风已经学会了“停”,而不是“压”。梦权最擅长用压的风,这座城把风教成了停——停一停,让人自己决定要不要说话。

夜彻底沉下去。塔的鸣声成了背景,像血流声,不提醒,不干涉。屋内只有均匀的呼吸,像另一个小小风场。片刻之后,夏堇睁开眼,从窗边起身,把那支笔塞回口袋。她望向南方的黑暗,像确认一条地图的空白边界。明天他们会离开,风会回信,塔会继续背书。这足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