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87章 异僧一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87章 异僧一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释摩腾

中天竺的晨光,总带着股檀香的暖意。在都城郊外的竹林精舍里,常有个身着僧衣的僧人,盘腿坐在青石上,给围坐的信徒讲解经文。这僧人眉目清朗,身姿挺拔,说起话来声音温和却有力量,他便是释摩腾。

释摩腾自幼在寺庙修行,不仅精通大小乘佛法,还能将深奥的经文讲得通俗易懂。他不喜欢待在固定的寺庙里,总爱背着经卷四处游走,走到哪里,就把佛法的道理传到哪里。有人说他“狂”,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偏要去偏远地方受苦;释摩腾却笑着说:“佛法本就该护佑众生,若只守着一方精舍,怎能让更多人得安乐?”

有一年,他游化到天竺的一个附庸小国。这小国土地贫瘠,百姓却格外虔诚,听闻释摩腾来了,纷纷围到他住的草庐前,请他讲经。释摩腾便选了块开阔的空地,开讲《金光明经》。他说“善念能消灾”,说“和睦能安邦”,百姓们听得入迷,连国王都亲自来听他讲经。

可没过多久,邻国突然派兵侵犯边境。小国的国王慌了神——本国兵力薄弱,根本不是邻国的对手。他找到释摩腾,急得直跺脚:“大师,如今兵临城下,百姓要遭难了,您说的‘安乐’,还能实现吗?”

释摩腾放下手中的经卷,神色平静:“《金光明经》中说,能宣讲此法者,会得到地神护佑,让所居之地平安。如今战火将起,或许我该去试试,用佛法化解这场灾祸。”

国王愣住了:“大师要亲自去敌国?那太危险了!”

“若能让两国百姓免于战乱,我这点危险又算什么?”释摩腾说完,便收拾了简单的行囊,独自一人朝着敌国的军营走去。

敌国的士兵见一个僧人走来,立刻举着刀拦住他:“你是谁?来这里做什么?”

“我是释摩腾,来自邻国,想求见你们的国王,有要事相商。”释摩腾语气从容,没有丝毫畏惧。

士兵们将信将疑,把他带到了国王面前。敌国国王见他孤身一人,穿着朴素的僧衣,不由得冷笑:“你一个僧人,能跟我谈什么?难道想用你的经文,让我退兵不成?”

“陛下,”释摩腾双手合十,缓缓说道,“两国相邻,本应互相扶持。若起兵戈,您的士兵会流血,百姓会流离;我的国家虽小,却也会拼死抵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不如我们罢兵言和,互通有无,让两国百姓都能安稳过日子,这难道不比打仗更好吗?”

他又说起《金光明经》里“慈悲为怀”“止戈为武”的道理,从日出讲到日落,把战争的危害、和平的珍贵,一字一句地说给国王听。敌国国王起初还带着敌意,可听着听着,竟渐渐放下了成见——他想起这些年连年征战,国内百姓怨声载道,国库也日渐空虚,若再打下去,确实不是长久之计。

“大师说得有理。”国王终于松了口,“我愿意退兵,与你们国家结为友邻,从此互不侵犯。”

就这样,释摩腾凭着一己之力,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消息传开后,无论是小国还是敌国的百姓,都对他充满感激。他的名声,也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天竺。

日子一天天过去,释摩腾依旧四处游历,直到汉明帝永平年间,一场跨越山海的缘分,悄然降临。

那天夜里,汉明帝做了个奇怪的梦:他看见一个浑身金光闪闪的巨人,踩着祥云从空中飞来,落在宫殿的上空,面带微笑地看着他。明帝醒来后,心里又惊又奇,第二天一早就召集大臣,让大家说说这个梦是什么预兆。

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是祥瑞之兆,有的说可能是神仙显灵,却没人能说清这“金人”到底是谁。这时,通事傅毅站了出来,躬身说道:“陛下,臣曾听说西域有一位神明,名叫‘佛’,身形高大,常以金色示人。您梦中所见的金人,恐怕就是佛啊!”

明帝听了,心中一动:“西域竟有这样的神明?那朕倒要派人去看看,将佛法请回中原,让百姓也能得到护佑。”

于是,他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带着礼物和随从,踏上了前往天竺的路程。从中原到天竺,要穿过茫茫沙漠,翻过险峻的高山,一路上风吹日晒,困难重重。可蔡愔等人想着明帝的嘱托,始终没有放弃,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抵达了天竺。

他们在天竺四处寻访,打听佛法的消息,很快就听说了释摩腾的名声——那个曾用佛法化解两国战乱的高僧。蔡愔等人立刻找到了释摩腾,恭敬地说明了来意:“我们来自东方的大汉,皇帝陛下梦见金人,知晓佛法高深,特命我们来请大师前往中原,传播佛法,让中原百姓也能听闻善念,得享安乐。”

释摩腾看着眼前这些远道而来的人,眼中满是动容。他早就听说过东方有个繁华的大汉,只是路途遥远,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前往。“传播佛法,本就是我的心愿。”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哪怕要穿越流沙,翻越高山,我也愿意去中原,让佛法在东方生根发芽。”

出发那天,天竺的信徒们都来为他送行,有人给他送上经卷,有人给他带上干粮,眼里满是不舍。释摩腾对着众人双手合十,轻声说道:“我此去中原,并非一去不返,而是要把佛法的种子带去更远的地方。待他日,或许我们还能在不同的土地上,共同守护这份善念。”

就这样,释摩腾跟着蔡愔等人,踏上了前往中原的旅程。一路上,他们走过滚烫的沙漠,沙粒磨破了鞋子,烈日晒伤了皮肤;他们翻过陡峭的雪山,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脚下随时可能踩空。可释摩腾从未抱怨,累了就坐在路边休息,给大家讲佛法故事;渴了就分享仅有的水,鼓励大家坚持下去。

不知走了多少个日夜,他们终于看到了中原的城墙。当马车驶入洛阳城时,释摩腾掀开帘子,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鳞次栉比的房屋,心中满是感慨——这就是东方的大汉,这就是他要传播佛法的地方。

汉明帝早已派人在城外等候,见到释摩腾,他亲自上前迎接,握着释摩腾的手说:“大师远道而来,辛苦了!朕能得见大师,真是三生有幸。”

明帝对释摩腾十分敬重,特意在洛阳城西门外修建了一座精舍,让他居住修行。这座精舍,就是后来着名的白马寺,也是中原大地上第一座佛教寺庙。从此,中原开始有了沙门,佛法的种子,正式在东方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释摩腾在白马寺里,每天都给前来求法的人讲解经文。他用中原百姓能听懂的语言,把《金光明经》《四十二章经》的道理讲给大家听,教人们要心怀善念,要和睦相处,要珍惜眼前的和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佛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他的讲解,学会了用宽容和慈悲对待身边的人。

后来,释摩腾一直在白马寺修行,直到圆寂。他虽然离开了,可他带来的佛法,却在中原大地不断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有人说,释摩腾是佛法的“摆渡人”,跨越山海,把善念带到了中原;有人说,他是和平的“使者”,用智慧化解战乱,让两国百姓免于灾祸。可对释摩腾自己来说,他只是一个坚守初心的僧人——他始终记得,佛法的真谛,是护佑众生,是传递温暖,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善念的指引下,过上安乐的日子。

其实这世间最珍贵的力量,从来不是刀枪剑戟,而是善意与智慧。释摩腾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哪怕一个人的力量再小,只要心怀善念,坚守初心,也能跨越山海,化解矛盾,把温暖和希望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就像一颗种子,哪怕落在陌生的土地上,只要有阳光和雨露,就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2、竺法兰

中天竺的雨季,总把竹林精舍的青石板润得发亮。每当这时,精舍里总会挤满前来求学的僧人——他们都是冲着竺法兰来的。这位僧人年过四十,鬓角虽有银丝,眼神却亮得像晨露,他手里捧着经卷,能将数万章经论随口道来,连最晦涩的义理,经他一讲,也变得像山间溪流般清晰。天竺的学者们都敬他为“师”,说“听法兰讲经,如饮甘露”。

竺法兰与释摩腾早有交情,两人常一起探讨佛法,也都有游化四方的心愿。那年,蔡愔带着汉明帝的嘱托,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天竺寻访佛法,先找到了释摩腾,随后便被引荐给了竺法兰。当蔡愔说明来意,恳请他与释摩腾一同前往中原传播佛法时,竺法兰没有丝毫犹豫:“佛法无国界,若能让东方百姓听闻善念,纵使远涉流沙,我亦愿往。”

可消息传到他的学徒耳中,却引来了一片挽留。有个跟随他多年的弟子,攥着他的衣袖红了眼:“师父,您若走了,我们去哪里再找像您这样懂经论的师父?中原路途遥远,万一有个好歹,可怎么办?”其他学徒也纷纷附和,有的甚至提议要拦着他,不让他启程。

竺法兰看着围在身边的弟子,心里满是暖意,却也态度坚定:“我教你们经论,是希望你们能将佛法传承下去,而非让你们把我困在这一方精舍。中原之地,尚无佛法普及,那里的百姓更需要有人带去善念与智慧。你们若真懂我,就该支持我,而非阻拦我。”

可学徒们终究不舍,眼看约定启程的日子越来越近,竺法兰知道,若再僵持下去,恐怕会误了行程。于是,在一个清晨,他趁着学徒们还在打坐,悄悄收拾了几卷核心经论,换上一身朴素的僧衣,从精舍的侧门离开了。他没敢回头,怕看见弟子们挽留的眼神,会忍不住动摇——他心里清楚,此行虽难,却是他必须走的路。

一路向西,竺法兰很快与等候在半路的释摩腾、蔡愔汇合。三人带着随从,踏上了前往中原的漫漫征途。沙漠里的日头能把人晒脱皮,夜里的寒风又能冻得人牙齿打颤;遇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连口水都喝不上,只能靠随身带的干粮充饥。可竺法兰从未抱怨,每当蔡愔等人累得走不动时,他还会讲些天竺的佛法故事,给大家鼓劲:“我们此刻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中原百姓播撒佛法的种子,这点苦,算不得什么。”

更让人惊讶的是,抵达洛阳后没多久,竺法兰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有人好奇地问他:“大师刚到中原,怎么能把汉话说得这么好?”他笑着解释:“在路上时,我就跟着蔡愔大人学汉话,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记在纸上,有空就琢磨。既然要在中原讲经译经,总不能让语言成了阻碍。”原来,他早就为传播佛法做足了准备,连语言这关,都提前攻克了。

汉明帝见竺法兰与释摩腾一同到来,又听闻竺法兰精通经论、还懂汉话,心中大喜,当即安排他们住在洛阳西门外的精舍(后来的白马寺),还特意派人送来纸笔,供他们译经使用。蔡愔在西域时,曾搜集到不少梵文经卷,如今有了竺法兰这位“译经能手”,这些经卷终于有了被中原人读懂的机会。

译经的日子,枯燥却充实。竺法兰与释摩腾一起,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梵文与汉文差异极大,有些经文中的术语,在汉话里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他们就反复琢磨,有时为了一个词,要争论大半天。比如翻译“十地断结经”时,“十地”指的是修行的十个阶段,“断结”是斩断烦恼的意思,竺法兰先是直译,觉得不够易懂,又改成“修行十阶,断尽烦恼”,反复读了几遍,才觉得满意。

就这样,他们先后翻译出了五部经卷:《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诲藏经》《佛本行经》和《四十二章经》。每当译完一部,蔡愔就会立刻呈给汉明帝,明帝读后,总会赞叹不已,让宫人抄写多份,分发给王公大臣和各地的寺庙。佛法的光芒,渐渐在中原大地亮起。

可世事难料,没过多久,中原遭遇了移都与战乱。混乱中,《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诲藏经》《佛本行经》这四部经卷的原本不慎遗失,抄本也大多散落,没能传到江南一带。唯有《四十二章经》,因为篇幅较短,被有心人妥善保管,流传了下来。这部经卷只有两千多字,却字字珠玑,讲的是如何修行、如何断除烦恼、如何待人处世,成了汉地现存最早的佛经,也成了无数人接触佛法的入门之书。

除了译经,蔡愔在西域时,还曾得到一幅释迦牟尼佛的倚坐像。这幅像来历不凡,是优田王时期,一位着名的旃檀像师所做,而且是他的第四幅作品,工艺精湛,佛像的神情慈悲而庄严,仿佛能看透人心。蔡愔将这幅像献给明帝后,明帝十分珍视,立刻下令让宫廷画工临摹,分别安置在清凉台和显节陵上,供百姓瞻仰礼拜。只可惜,岁月流转,那幅原版的释迦倚像,后来不知遗失在了何处,只留下临摹本的传说。

竺法兰在洛阳的日子里,除了译经,还常去白马寺外给百姓讲经。他不像有些学者那样摆架子,总是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讲“善有善报”“待人宽容”的道理。有个脾气暴躁的屠夫,总爱跟人吵架,听了竺法兰的讲经后,竟渐渐收敛了脾气,还对他说:“大师,您说的对,我以前总跟人争对错,其实伤了别人,也累了自己。往后我要好好做人,多做善事。”

这样的改变,在当时还有很多。有人因为他的讲经,放下了心中的仇恨;有人因为他的劝导,开始善待家人;还有人因为读了他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竺法兰看着这些变化,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当初跨越山海来到中原,没有白费。

后来,释摩腾圆寂后,竺法兰独自承担起了传播佛法的重任。他一边继续整理、补充佛经的翻译,一边培养懂梵文和汉文的弟子,希望能让佛法在中原长久地传承下去。直到年迈,他依旧坚持每天讲经、译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说,竺法兰是“译经之祖”,没有他,汉地百姓或许要晚很多年才能读到佛经;有人说,他是“佛法的播种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让善念在中原生根发芽。可对竺法兰自己来说,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他始终记得,自己离开天竺时的初心,是让更多人听闻佛法,是让更多人活得安乐、活得通透。

其实,这世间所有的文化传承与善意传递,都离不开像竺法兰这样的人。他们不畏艰难,跨越山海;他们耐住寂寞,默默耕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搭建起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也把温暖和希望传递给更多人。就像《四十二章经》里说的“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竺法兰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初心,坚守善念,哪怕只是做一件小事,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3、康僧会

吴地的初夏,总裹着层化不开的湿热。建业城的市集上,挑着担子的货郎喊着“新鲜梅子”,穿短打的船夫蹲在码头啃饭团,唯独城南那片刚辟出的空地旁,围着些探头探脑的人——几天前,有个穿僧衣的外乡人带着几个弟子,在这里搭了间简陋的草棚,说要“请舍利,建塔寺”,惹得满城人都来看热闹。

那外乡人便是康僧会。他的祖上本是康居国人,世代居住在天竺,后来父亲做买卖,把家迁到了交趾。康僧会十岁那年,父母双双离世,他穿着粗麻孝服,在父母坟前守了三年,日夜以泪洗面,却没忘了读书识字。服丧期满后,他望着空荡荡的家,忽然悟到:人世间的离别太苦,或许佛法能让人找到解脱的路。于是,他剃度出家,从此青灯古佛为伴。

他修行格外刻苦,天不亮就起来诵经,深夜还在研究经卷,不仅把三藏佛经读得滚瓜烂熟,连中原的六经、天文图纬都一并钻研。有人说他“贪多嚼不烂”,他却笑着说:“学问不分国界,能懂的多些,才能更好地帮人。”成年后,他带着几个弟子游历四方,听说孙权在江右建立了吴国,可那里的百姓大多没听过佛法,便决意去建业——他想把佛法的种子,播撒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刚到建业时,康僧会碰了不少钉子。百姓见他是外乡人,又穿着僧衣,都躲着走;官员们觉得他“谈空说玄”,不肯见他。直到有个老渔夫跟他说:“你要想让人信你,得先让吴王信你。吴王孙权最看重有真本事的人,你若能让他点头,这事就成了一半。”

康僧会听了这话,便带着弟子去王宫求见。可守卫见他衣着朴素,连宫门都不让他进。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却遇上了一个人——支谦。

支谦是月支人,也是个懂佛法的学者,早在汉朝末年就来到了中原。他的老师是支亮,支亮的老师又是当年译经的支谶,算得上是“佛法世家”。支谦不仅精通佛经,还会六国语言,世间的伎艺也懂不少,只是长得瘦小,皮肤黝黑,眼睛里白多黄少,看起来有些古怪。吴地的人都编了句顺口溜笑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可孙权却格外看重他的才学,封他做了博士,让他在宫里讲解经书。

那天支谦出宫办事,正好看见康僧会在宫门外徘徊,便上前询问。康僧会把自己想在吴地传播佛法的想法一说,支谦立刻来了兴致:“我在吴地多年,也想让更多人懂佛法,只是势单力薄。你若能说服吴王,我定当助你。”

在支谦的引荐下,康僧会终于见到了孙权。孙权坐在大殿上,看着底下这个外乡僧人,开门见山地问:“你说佛法能救人,可有什么凭证?若只是空口说白话,我可不会信你。”

康僧会躬身答道:“启禀吴王,佛法流传千年,自有其道理。当年佛陀涅盘后,留下了舍利子,这舍利子坚硬无比,能显灵异,是佛法真实存在的凭证。我愿为吴王请出舍利,若能请出,恳请吴王允许我在吴地建造塔寺,传播佛法;若请不出,我甘愿受国法制裁。”

孙权听了,心里犯了嘀咕——他从没见过什么舍利子,只觉得这僧人是在夸口。可他又想看看康僧会到底有什么本事,便说:“好,我给你七天时间。若七天后你拿不出舍利子,可别怪我不客气。”

康僧会谢过孙权,带着弟子回到草棚,立刻开始准备。他让人把草棚打扫干净,又找来一个铜瓶、一张小几,摆放在棚子中央。“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他对弟子们说,“我们必须以至诚之心礼请舍利,若心不诚,不仅辜负了吴王的信任,也辜负了佛法的嘱托。”

接下来的七天里,康僧会和弟子们每天都在铜瓶前焚香、诵经,从日出到日落,从未间断。周围的百姓听说了这事,都来围观,有人觉得他们能成功,有人却等着看笑话。可七天过去了,铜瓶里依旧静悄悄的,连一点声响都没有。

弟子们慌了,拉着康僧会的袖子说:“师父,怎么办?七天到了,舍利子还没出现,吴王会不会真的治我们的罪?”

康僧会却很平静:“或许是我们的诚心还不够。我再去求吴王,多给我们七天时间。”

他再次来到王宫,向孙权说明了情况。孙权皱着眉,本想拒绝,可看着康僧会坚定的眼神,又想起支谦之前说的“此人有真才实学”,便松了口:“再给你七天。这一次,你可别再让我失望。”

第二个七天,康僧会和弟子们更加虔诚。他们不仅诵经,还戒掉了荤腥,每天只吃一顿素饭,夜里就睡在草棚里,连衣服都不脱。可即便如此,铜瓶里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到了第十四天,孙权派人来问情况,得知舍利子依旧没出现,顿时怒了:“这个康僧会,分明是在欺诳我!来人,把他抓来治罪!”

就在侍卫准备出发时,支谦连忙上前劝阻:“吴王息怒!康僧会是个有诚心的人,或许只是时机未到。不如再给他七天时间,若还是不行,再治罪也不迟。”

孙权想了想,觉得支谦说得有道理,便又给了康僧会七天时间,只是这次,他撂下了狠话:“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三七二十一天后,若再拿不出舍利子,我定要让他知道欺君之罪的下场!”

消息传到草棚,弟子们都吓得脸色发白。有个弟子甚至哭着说:“师父,我们还是逃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总比送命强啊!”

康僧会却摇了摇头,他看着弟子们,语气坚定:“孔子曾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如今佛法要在吴地流传,若我们都退缩了,还有谁能担起这个责任?就算吴王要治我们的罪,我们也要坚持到底,以死明志!”

接下来的七天,康僧会和弟子们几乎没合过眼。他们日夜诵经,声音沙哑了就含口清水润润嗓子,膝盖跪肿了就垫块布继续。周围的百姓看着他们这般执着,也渐渐从看热闹变成了敬佩,有人给他们送水,有人给他们送干粮,还有人跟着一起焚香祈祷。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铜瓶依旧没有任何变化。到了第二十一天傍晚,天渐渐黑了下来,草棚里的蜡烛忽明忽暗,弟子们的脸上满是绝望。康僧会看着铜瓶,心里也有些动摇——难道真的是自己的诚心不够吗?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打更声,五更天到了。就在打更人喊出“五更天”的那一刻,草棚里忽然传来“铿”的一声脆响,那声音不大,却格外清晰。

康僧会心里一动,连忙起身走到铜瓶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瓶盖。借着烛光,他看见铜瓶里躺着一颗小小的、圆润的珠子,那珠子通体洁白,在烛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晕——正是舍利子!

“找到了!我们找到舍利子了!”康僧会激动地喊了起来,弟子们也围了过来,看着铜瓶里的舍利子,眼泪都流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康僧会带着舍利子去见孙权。孙权听说他真的找到了舍利子,心里半信半疑,便让他把舍利子拿出来看看。康僧会把铜瓶递给孙权,孙权接过瓶子,小心翼翼地把舍利子倒在铜盘里。

就在舍利子落在铜盘上的那一刻,只听“咔嚓”一声,那坚硬的铜盘竟被舍利子砸出了一道裂痕!孙权瞪大了眼睛,拿起舍利子仔细看了看——这颗小小的珠子,竟有如此大的力量!他再也不敢轻视,连忙站起身,对着舍利子躬身行礼,感叹道:“这真是希世之瑞啊!我以前不信佛法,今日才算见识到了佛法的神奇。”

康僧会趁机说道:“吴王,舍利子是佛陀的遗化,建造塔寺供奉舍利子,不仅能让百姓瞻仰,更能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慈悲。如今舍利已得,恳请吴王允许我建造塔寺,让佛法在吴地流传,护佑吴国的百姓。”

孙权当即答应:“好!我不仅允许你建造塔寺,还会派人帮你,给你提供木材和工匠。你要建多大的塔寺,尽管跟我说。”

得到孙权的支持后,康僧会立刻开始筹备建寺的事。百姓们听说要建塔寺,都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运木,有的甚至捐出了自己的积蓄。支谦也时常来帮忙,给康僧会出谋划策,还帮他翻译佛经,让更多人能看懂。

没过多久,一座宏伟的塔寺就建成了。孙权给塔寺取名为“建初寺”,这是吴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寺里供奉着舍利子,每天都有百姓来上香、祈福,康僧会则在寺里给大家讲经,教大家要心怀善念、待人宽容。

有一次,一个农夫因为自家的庄稼被邻居的牛踩坏了,气得要跟邻居拼命。康僧会听说了,便把他请到寺里,给他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还跟他说:“邻里之间,和睦最重要。你若跟邻居闹僵了,不仅伤了和气,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跟邻居好好商量,让他赔偿你的损失,以后大家互相照应,不是更好吗?”

农夫听了康僧会的话,心里的火气渐渐消了。他回去后,主动跟邻居道歉,邻居也很愧疚,赔偿了他的损失,还帮他重新种了庄稼。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还经常一起去建初寺听康僧会讲经。

这样的故事,在当时还有很多。有人因为康僧会的讲经,放下了心中的仇恨;有人因为读了他翻译的佛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还有人因为受到佛法的影响,开始乐于助人、行善积德。佛法就像一股清泉,渐渐滋润了吴地百姓的心田。

后来,康僧会一直在建初寺修行、讲经,直到圆寂。他虽然离开了,可他建造的建初寺,却一直矗立在建业城,成了吴地佛教的发源地。他翻译的佛经,也流传了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有人说,康僧会是“吴地佛教之祖”,没有他,佛法或许很难在吴国流传;有人说,他是“慈悲的使者”,用自己的诚心和坚持,给吴地百姓带来了善念与希望。可对康僧会自己来说,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他始终记得,自己出家时的初心,是让更多人摆脱痛苦,是让更多人活得安乐、活得通透。

其实,这世间所有的美好与改变,都离不开像康僧会这样的人。他们不畏艰难,敢于坚持;他们心怀诚心,永不放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偏见与隔阂,也把温暖和希望传递给了更多人。就像那颗小小的舍利子,看似平凡,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只要我们心怀诚意,坚守初心,哪怕面对再多的困难,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也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与温暖。

4、支遁

东晋永和年间的建康城,总飘着股淡淡的墨香与茶香。每当文人雅士聚在乌衣巷的茶馆里谈诗论道,总有人会提起一个名字——支遁。有人说他是陈留人,也有人说他祖籍河东林虑,可无论出身何处,人们都知道,这个法号“道林”、本姓关的僧人,是个连谢安、殷浩都要另眼相看的奇人。

支遁打小就透着股不同寻常的灵气。别家孩子还在玩泥巴时,他已经能捧着家里的佛经读出声;十岁出头,便能跟父亲讨论经文中的义理,说出来的话常让长辈惊讶:“这孩子的心思,怎么比大人还通透?”他家世代信佛,耳濡目染间,他早早就悟透了“世事无常”的道理,总说“外物皆虚,唯心是真”,惹得家里人既欣慰又心疼——欣慰他有慧根,又心疼他小小年纪就少了些孩童的活泼。

等长到十几岁,支遁更是出落得眉目清俊,气质清雅,说话时条理分明,哪怕是最晦涩的经卷,经他一讲也变得浅显易懂。他第一次到京师建康时,太原名士王蒙特意登门拜访,两人从佛经聊到玄学,一聊就是大半天。送走支遁后,王蒙对着家人感叹:“这年轻人对‘精微之理’的领悟,一点都不比当年的王弼(字辅嗣,三国玄学大家)差!”

这话很快传开,连素来眼高过顶的陈郡殷融也动了心。殷融早年常与“玉人”卫玠交往,卫玠去世后,他总说“后辈里再难见到这般神情隽秀、心思透彻的人”。可见到支遁后,他握着对方的手连连叹息:“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卫玠那样的人了,没想到今日竟遇到了你!”

虽受名士追捧,支遁却没留在繁华的京师。他说“市井喧嚣,扰人心神”,转身去了余杭山隐居。山里的日子清苦,他却过得自在——白天在竹林里打坐诵经,对着山风琢磨《道行经》《惠印经》里的深奥义理;傍晚就坐在溪边,看着夕阳染红水面,偶尔还会提笔写几句诗,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与“本心”的感悟。有人说他“故作清高”,他却不在意:“我只是想找个能让心安静的地方,这跟清高无关。”

在余杭山待了几年,支遁对佛法的领悟愈发深厚。二十五岁那年,他正式剃度出家,穿上僧衣的那天,他对着佛像发誓:“此生定当弘法利生,不辜负这一身袈裟。”

出家后,支遁常去各地讲经。他讲经有个特点:不执着于逐字逐句的解释,反而擅长抓住经文的核心主旨,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深层义理讲透。有时为了突出重点,他还会故意省略一些不重要的章句。这让那些死守经文、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守文派”很不满,背地里说他“不懂装懂”“治学不严谨”。

消息传到谢安耳朵里,这位后来辅佐东晋、名满天下的名臣却笑着说:“你们这是不懂支道林啊!他这就像古人相马——不看重马的毛色是黑是黄,只看它是不是能一日千里的骏马。讲经也是一样,纠结于字句反而会丢了根本,能抓住核心才是真本事!”有了谢安这话,那些非议渐渐少了,更多人开始佩服支遁的“不拘一格”。

当时的谢安、殷浩、王羲之等名士,都喜欢跟支遁交往。他们不把他当普通僧人,反而像对待知己一样,常约他一起游山玩水、谈玄论道。有人说“僧俗有别,不该走这么近”,支遁却笑着反驳:“道无分别,只要心意相通,僧人与名士又有什么不同?”

有一次,支遁在白马寺做客,恰逢刘系之、孙登等几位名士也在。几人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庄子·逍遥游》。刘系之先开口:“我觉得‘逍遥’就是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各做各的事,不被外物束缚,这就是逍遥了。”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觉得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可支遁却摇了摇头:“不对。你们说的‘各适性’,其实还是有‘待’的——鸟要靠翅膀才能飞,鱼要靠水才能游,这都是依赖外物的‘逍遥’,不是真正的自由。”

众人都愣住了,刘系之连忙追问:“那依你之见,什么才是真逍遥?”

支遁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缓缓说道:“真正的逍遥,是‘无待’——不依赖任何外物,不被名利、得失、生死束缚,让心像天地一样广阔,像风一样自在。就像《逍遥游》里的大鹏,看似要靠风才能起飞,可它的本心早已超越了‘风’的限制,这才是真正的逍遥。”

这番话一出口,满座皆惊。刘系之愣了半晌,才叹道:“以前读《逍遥游》,总觉得懂了,今天听你一说,才知道自己以前都读浅了!”从那以后,支遁对“逍遥”的解读,成了当时名士圈里最热门的话题,连王羲之都说:“听支道林谈逍遥,比喝了好酒还让人痛快!”

除了谈玄,支遁还喜欢养鹤。他在余杭山隐居时,曾养过两只丹顶鹤,每天清晨都会放它们去山间飞翔,傍晚再看着它们归巢。后来有人劝他:“鹤是山野之鸟,关在笼子里多可惜,不如放了它们吧。”支遁却笑着说:“我不放它们,不是要关着它们,是想看着它们自由飞翔的样子——看着它们,我就想起‘逍遥’的道理。”

有一次,一只鹤的翅膀受伤了,没法飞了。支遁每天亲自给它上药、喂食,还特意在院子里搭了个棚子,让它能晒到太阳。等鹤的翅膀痊愈,能重新飞翔时,支遁却对着它流泪了。弟子不解,问他为什么哭。支遁说:“我既高兴它能飞,又难过它要离开。可转念一想,它本就属于山野,让它飞走,才是对它最好的‘逍遥’,我又何必难过呢?”说完,他亲手打开院门,看着那只鹤振翅飞向远方,直到看不见影子才转身回去。

后来,支遁离开余杭山,去了剡县的沃洲山。那里山清水秀,更适合修行。他在山里建了座小小的寺庙,取名“支山寺”,每天除了讲经,就是跟来访的名士谈玄,偶尔还会带着弟子去山间采药,帮附近的百姓治病。有个村民得了怪病,浑身疼痛,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治好。支遁听说后,带着弟子上山采了几种草药,熬成药汤给村民喝。没过几天,村民的病就好了。他感激涕零,要给支遁送钱送粮,支遁却拒绝了:“我帮你,不是为了回报,只是想做些能帮人的事。你若真想谢我,就多做些善事,帮衬身边有困难的人。”

支遁的名声越来越大,连远在长安的人都听说了他的事迹。有人劝他去长安,说“那里名士更多,能更好地传播佛法”,支遁却拒绝了:“传播佛法不在于地方大小,而在于能不能让人听懂、能不能帮到人。沃洲山虽小,可这里的百姓需要我,这就够了。”

他在沃洲山住了很多年,直到晚年身体渐渐衰弱。临终前,他把弟子们叫到身边,手里握着一本《道行经》,轻声说道:“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只是一直在追寻‘道’的真谛。你们要记住,佛法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救人的;玄理不是用来空谈的,是用来安身立命的。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守住本心,别被外物迷惑。”

说完,他闭上眼睛,安详地圆寂了。弟子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了沃洲山的竹林旁,墓碑上只刻了“支遁道林之墓”六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

后来,有人路过沃洲山,还能看到那座小小的支山寺,听到村民们说起支遁的故事。有人说他是“玄佛合一”的先驱,有人说他是“名士中的僧人,僧人中的名士”,可更多人记得的,是那个不执着于名利、不纠结于形式,既能跟名士谈玄论道,又能给百姓治病送药的支道林。

其实,支遁的一生,从来不是为了“出名”或“求道”的虚名。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逍遥”的样子——不被身份束缚(僧人与名士的界限),不被外物困扰(名利与非议),不被执念牵绊(鹤的离去与自己的生死)。就像他说的“真逍遥在于无待”,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拥有多少,而是放下多少;真正的智慧,也从来不是懂得多少道理,而是能把道理活成自己的人生。

支遁或许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逍遥”之道,却像沃洲山的竹子一样,一年又一年地生长着,提醒着后来人: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守住本心,活得通透、活得自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