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51章 神仙五十一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51章 神仙五十一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道院扫尘仙

永乐县道净院,松柏森森,檐角隐现于山岚之中,倒是个清幽所在。道士们本应潜心清修,可院中杂役侯道华,却成了他们呼来喝去的活靶子——晨昏洒扫,担水劈柴,稍有迟滞,轻则呵斥,重则推搡。他灰扑扑的身影总在众人视野里忙碌,如同道院墙角里一株被踩踏却总挺立起来的无名野草。

可怪的是,道华身上有股拧劲儿。纵使劳碌终日,他竟总在夜深人静时,借着廊下微弱油灯,展开一卷书。那书页已翻得毛了边,他却读得痴迷,口中念念有词。有次,一位师兄夺过书,见是《史记》,便嗤笑着用书脊敲他后脑:“洒扫道人,也敢窥探圣贤书?莫非想改行考状元不成?”哄笑声里,道华只默然接过书,轻轻拂去灰尘,低声应道:“天上没有愚蠢的神仙。”众人听罢,笑得前仰后合,只当这呆子痴语疯话。

更奇的是那蒲州名产大枣。此地枣子虽多,传说每年能得一二枚无核者,已是天幸。可道华,竟连着三年都得了这福缘。第一年,他扫落叶时,一枚浑圆饱满的枣子悄然坠入他怀中;第二年,山泉边汲水,又一颗无核枣正巧漂浮到他木桶里;第三年,他劈柴歇息,那枣子竟从高枝上稳稳落在他脚边。道士们围拢来啧啧称奇,道华只微笑不语,将那甘甜的果肉细细品咂,仿佛咀嚼着某种秘而不宣的仙机。

终于到了那日黄昏,道华持斧立于古松下。那松树虬枝盘曲,如老龙探爪。他挥动斧头,只听沉闷的“笃笃”声响起,木屑纷飞如雨。斧刃深深啃入树干,专拣那些低垂的老枝砍斫,旁枝碎叶簌簌而落,不多时,竟将古松粗壮的下垂枝杈削得干干净净,只留下光秃秃的断口。晚霞血一样泼在断枝处,院中道士们面面相觑,惊疑不定:“这呆汉,莫非真疯了?”

翌日拂晓,薄雾弥漫,道华那间狭窄的厢房已空空如也。众人寻至院中古松下,只见一张旧木案静静摆放,案上仅置一杯清水,清澈见底。案前,一双旧布鞋端端正正摆着,仿佛主人刚刚褪下。再抬头,道华平日所穿的粗布衣裳,赫然挂在削尽垂枝的松树高处,随风微动,像一面无声的旗帜。

松涛低语,案上留有一纸。墨迹新干,是一首诗:“帖里大还丹,世人都不识。焚时徒费力,争得免幽魂?” 那字迹平静而清晰,仿佛清晨松枝上凝结的露珠。

院中霎时死寂。那些曾以经卷敲打他后脑的手,那些曾嘲笑他痴心妄想的口,此刻都僵在原处。地上扫帚犹在,案上清水未干,而那个被踩进尘埃里的身影,却已如朝露,消散于松间未散的晨雾里。

道士们仰望着空悬的衣衫,恍然彻悟:他们日日焚香祝祷,叩问仙缘,却不知真正的飞升之路,从不铺设在云端与香火之上。它隐于尘埃深处,藏于被践踏却永不熄灭的求知眼眸里,存于卑微身躯中那份对天道至理孤绝的执着——愚昧,才是比任何地狱更深的地牢;而智慧,终将劈开凡尘的枯枝,引灵魂乘云而去。真正的飞升,原是要自己削断那些垂向大地的沉重**。

2、醺然化仙记

宜君县西有个王老,夫妇俩守着几亩薄田度日,日子虽不宽裕,心肠却极热乎。寒冬腊月收留过路冻僵的旅人,荒年时偷偷给揭不开锅的邻家塞粮袋,这些事他们做得如同呼吸般自然。村人笑他们痴,王老只是搓着粗糙的手憨笑:“都是黄土里刨食的人,搭把手,不算啥。”

那年深秋,篱笆门外来了个道士。一身道袍褴褛得不成样子,露出的皮肉上,竟溃烂着吓人的恶疮,脓血混着泥污,引来蝇虫嗡嗡打转,隔着几步远就闻到一股腐味。村人见了纷纷掩鼻绕行,王老夫妇却二话不说,将这落魄人搀进了自家最暖和的厢房。

道士一住就是月余。白日里常与王老对坐屋檐下,一碟咸菜,一壶村酿的浊酒,也能聊得开怀。只是那身恶疮,非但不见好,反而日渐狰狞溃散,脓血浸透了王老妻每日换洗的干净布条,气味熏得人发昏。王老急得嘴角起泡,四处寻医问药,汤药一碗碗熬好捧去,换下的脏污布巾,妻子不声不响蹲在冰冷的溪水里搓洗。道士默默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微光闪动。

整整熬过近一年光景,眼见疮毒入骨,王老愁得夜夜难眠。一日,道士忽然开口,声音竟比往日清亮几分:“老哥莫再费心寻药了。我这病根儿,凡间草木治不得。若真想救我,便酿几斛好酒,容我浸身其中,或有一线生机。”

王老如闻纶音,倾尽家底,买来最好的粮食,夫妻俩日夜轮换着伺候火候,筛米、蒸煮、拌曲,一丝不苟。酒熟那日,满院异香。道士指着院中那只最大的酒瓮:“酒倒进去,我自有计较。”

清冽的酒浆汩汩注入大瓮,酒气蒸腾,熏人欲醉。道士深吸一口酒香,竟纵身一跃,直直没入那瓮口!王老夫妇惊得魂飞魄散,扑到瓮边,只听得瓮中传来一声喟叹:“莫慌,三日为期。” 那瓮口酒面归于沉寂,再无半点声息。

三日煎熬,漫长得如同三年。终于,瓮中“哗啦”一声水响,一个人影**地攀爬出来。王老夫妇定睛一看,几乎不敢相认——哪里还有半分恶疮脓血的影子!眼前人肌肤光洁如初生婴儿,白发转作乌黑,皱纹也舒展了,竟是个神采飞扬的年轻道人!他立在酒香氤氲的院中,周身似有莹润的光泽流转。

道人展颜一笑,指向那瓮:“此酒,已成仙醪。饮之,可脱此浊骨凡胎,直上云霄!” 他顿了顿,看着惊疑不定的王老,“老哥信我么?”

王老看着道人脱胎换骨的形容,又嗅着瓮中溢出的那股难以言喻的、勾魂摄魄的异香,心中再无半点犹疑,重重点头:“信!”

当初五斛清酒,如今只剩浅浅一层,不足二三斗,却澄澈如深山古泉,异香凝而不散。时值麦收,金黄的麦粒铺满晒场。王老叫来帮忙打麦的邻里,又唤过妻子,将瓮中仙醪小心舀出,分与众人。那酒入口清冽,一线温热直下肺腑,继而四肢百骸都暖洋洋轻飘飘起来。众人起初还笑着赞叹酒味奇佳,不过几碗下肚,便觉天旋地转,一个接一个醉倒在麦堆之上,鼾声四起。

道人见众人皆醉,微微一笑,端起最后半碗残酒,仰头饮尽。他放下粗陶碗,最后看了一眼这方熟悉的院落,那对鼾睡在麦垛间的淳厚夫妻,眼神温和如春水。忽见他双袖一展,竟平地涌起一股淡蓝色的烟气,托着他清癯的身形,如一片被风吹起的羽毛,向着高天白云悠悠而去,转瞬便融入了碧空深处,再无痕迹。

赛场上鼾声依旧,麦浪泛着金子般的光泽。那空空的酒瓮静立院中,残余的酒香丝丝缕缕,缠绕着麦秸的清甜气息,在风里低回不去。

人间至善,原是一味最醇厚的引子。它悄然沉入岁月深处,终会酿出凡俗难解的奇迹——纵使肉身沉重如麦捆,那一点不染尘埃的赤诚,亦能托起灵魂,醺醺然飞渡云海,直抵红尘之外的无垠澄明。

3、金碗仙缘

豫章城外官道边,梅家客舍的灯笼,终年亮着赶路人的暖意。店主梅翁有副软心肠,僧道投宿,分文不取。他常说:“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

一日薄暮,来了个破衣烂衫的道士,浑身尘土,道袍补丁摞补丁,散发着一股难闻的酸腐气。梅翁照例热茶热饭,腾出间干净屋子。道士一住多日,寡言少语,只每日对梅翁拱手作个揖,算是谢意。梅翁也不以为意,照旧一粥一饭地供给。

忽一夜,道士破例敲开梅翁房门,神色郑重:“贫道明日设一小斋,想向居士讨二十只新瓷碗,另加七双竹筷。若得闲暇,居士也不妨移步一聚,到天宝洞前寻访陈师便是。”梅翁满口应承,当下便去库房挑了最细白光洁的一套新碗筷,用布裹了交予道士。

那道士接了包裹,也不多话,竟径直出门,朝着黑黢黢的江岸走去。只见他身影一晃,踩上江面薄雾,如履平地,几步便融入了江心茫茫夜色里。梅翁立在门口,揉揉眼,疑是花了眼,只余江风呜咽。

翌日,梅翁依言寻至天宝洞前。但见荒草萋萋,乱石嶙峋,哪有什么村舍人家?四下打听,乡人皆摇头:“天宝洞?这荒山野岭,只闻其名,谁也没见过洞府!”梅翁心下纳闷,踌躇着正要回转,忽见脚边荒草丛中,隐约现出一条小径,白石铺就,光洁得不染纤尘,蜿蜒探入山林深处。

他心头一动,沿路前行。不过半盏茶功夫,眼前豁然开朗。修竹掩映中,竟是一处清雅院落。一位青衣童子正倚门相候,眉眼含笑:“贵客可是来寻陈师?”梅翁惊疑不定,随童子入院。但见亭台玲珑,仙气氤氲,与洞外的荒凉判若云泥。

厅堂内,一位道人端坐,衣冠似雪,云纹缭绕,神采照人,正是那褴褛道士形容,却又脱胎换骨。他含笑请梅翁落座。未几,童子捧上一只热气腾腾的大盘,置于案上,揭开银盖——梅翁只觉一股奇香直冲脑门,定睛一看,盘中竟是一个蒸得熟透的胖大婴儿!眉眼宛然,皮肉粉嫩!

梅翁“啊呀”一声,魂飞魄散,连连摆手,冷汗瞬间湿透后背。陈师也不勉强,示意童子撤下。俄顷,又端上一盘,香气更甚,揭开却是只蒸熟的小狗崽,蜷缩如初生之态。梅翁胃里翻江倒海,紧闭双眼,再不敢看。

陈师长叹一声,拂袖而起,似有无限惋惜。他命童子取来一物,正是梅翁昨日所赠的布包。解开一看,哪里还有什么粗瓷?二十只碗筷,尽数化作沉甸甸、光灿灿的黄金之物!

“居士是至善之人,”陈师将金碗推至梅翁面前,目光深邃如古井,“然仙缘未至,强求不得。那盘中物,实乃千岁人参所化婴孩,万年枸杞凝成犬形,天地间至宝。惜乎,你连看一眼都惊惧至此,遑论食之?此乃命数之分,非人力可移也。”

梅翁怀抱冰冷金碗,恍恍惚惚被童子引出庭院。回头再看,小径、院落、童子,尽数隐入苍翠山岚,唯余荒草摇曳,山风呜咽。那对金碗从此成了梅家客舍的镇店之宝,沉甸甸地锁在柜中,映着烛光,也映着梅翁眼中挥之不去的惊悸与惘然。

仙缘如露,只在电光石火间映照本心。善行可积福德,然勘破尘障、直面天地造化之奇的那一点慧光与胆魄,却非善念可强求。梅翁怀中金碗灿然,照见的终究是人间烟火,而非云外玄机——那扇门曾为他开启,他却因心中根深蒂固的“常理”与“怖畏”,在门槛外止步,徒留满室金光,诉说着咫尺天涯的永恒怅惘。

4、硫磺劫

虔州城被围得铁桶一般。刘信的兵卒像蚁群啃噬朽木,昼夜不息。军士陈金跟着伍长巡哨,眼尖地瞥见乱草坡上一处塌陷——那土色异样地新,裂口处隐约露出青砖的边角。

“头儿,底下有货!”陈金压低嗓子,眼里窜着火苗。

月黑风高,五个黑影如狸猫般溜下盗洞。撬开沉重棺盖的刹那,一股白气猛地喷涌而出,带着一股奇异的暖香,直冲得人头脑发昏。待白雾散开,棺中景象让几个兵痞子倒抽凉气:哪里是枯骨朽木?分明躺着个银须白发的老者,面色红润如酣睡,通身裹着簇新的白罗衣,仿佛下一刻就要睁开眼斥责这不速之客。

棺内并无金银珠玉,唯棺盖内层附着一层薄薄的淡黄色粉末,凑近了,一股刺鼻的硫磺味儿直钻鼻孔。陈金心头猛地一跳,想起老家药铺郎中的话:“古墓硫磺,乃固本培元的神物!”他再顾不得许多,扯下自己沾满汗渍和泥污的军服下摆,将那层硫磺粉胡乱刮下包好,紧紧揣进怀里。众人见无甚油水,骂骂咧咧重新掩埋了墓穴。

回到营中,奇事发生了。往日汗臭、血腥、土腥混杂的营地,竟被一股若有似无的奇异香气笼罩。兵卒们抽着鼻子,议论纷纷:“怪了,莫非是城里飘出来的焚香?”陈金摸着怀中那包硬物,心知肚明。他寻了个破瓦罐,每日偷偷舀了浑浊的营中饮水,将那硫磺粉末一点点和水吞服。那粉末入口辛辣微苦,顺着喉咙滑下,却渐渐化作一股奇异的暖流,散入四肢百骸,连日鏖战的疲惫竟一扫而空。他不管不顾,直把那包硫磺粉吃得干干净净。

虔州城破,兵乱稍息。陈金随军暂驻城外一座荒废古寺。断壁残垣间蛛网密布,唯有个老僧守着几尊蒙尘的佛像。一日闲聊,陈金鬼使神差提起了那座怪墓。老僧浑浊的眼珠骤然亮起,枯槁的手一把攥住陈金胳膊,声音发颤:“你……你说那墓主通身白罗衣?面如生人?墓开有异香冲天?”

陈金愕然点头。老僧长叹一声,合十道:“那是城中巨富的远祖啊!子孙代代相传,言其祖痴迷仙道,曾遇异人授以秘法,日日服食硫磺精炼之物。异人断言,三百年后墓开之日,便是他尸解成仙之时!算来……今岁恰是三百年整!”

陈金如遭雷击,浑身血液都涌到了头顶。他拽着老僧,跌跌撞撞重回那乱草坡。盗洞犹在,泥土犹新。二人合力,再次撬开那沉重的棺盖——

棺内,那身簇新的白罗衣依旧舒展如云,静静铺陈。衣冠之下,却空无一物!那位沉睡三百年的老者,连同他等待了整整三百年的一场羽化,已然渺无踪迹,仿佛从未存在过。唯有棺盖内壁残留着几道浅浅的刮痕,无声地诉说着陈金那日贪婪又懵懂的攫取。

破庙里油灯如豆,映着陈金失魂落魄的脸。他低头看着自己那双曾握刀枪、也曾掬取仙药的手。那硫磺粉末粗粝的触感,那混着泥沙的浑水滋味,仿佛还在唇齿间回荡。

老僧的声音带着宿命的悠远,在空寂的佛堂里低回:“异人授药时曾言……此物非凡胎能消受,唯待三百年劫满,硫磺化尽凡躯,方得解脱。你……你竟提前取走了它!”

陈金怔怔地望着虚空。原来冥冥之中,他莽撞闯入的并非一座坟墓,而是一场跨越三百年的等待;他盗取的也非寻常之物,竟是一位求道者苦熬光阴、以身为鼎炉炼就的最后一点飞升之引!他无意间截断了那缕仙缘,却也懵懂地吞下了那点硫磺余烬,成了这古老预言里,一个最荒诞也最意外的句点。

那夜之后,陈金再未归营。有人说他疯了,在荒野里游荡;也有人说曾见他盘坐在那空坟前,如同守着一段无解的因果。唯有一点确凿无疑:那具空棺,那身白衣,成了虔州城破后最诡谲的传说。它冷冷地昭示着,世间至宝,有时并非璀璨的金玉,而是时间深处静待开启的玄机。纵使近在咫尺,若强取的不是时候,所得也终成一场空幻,如同那棺中消散的形骸,徒留一件空荡荡的罗衣,嘲笑着凡尘的急切与懵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