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45章 神仙四十五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45章 神仙四十五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仙踪宦海

滑州节度使贾耽,身披紫袍,手握重兵,却藏着一颗羡仙慕道的心。书房里兵书与道经杂陈,案头朱笔批阅军报,袖中却常揣着半卷《黄庭经》。

这日,他命心腹亲卫入内。亲卫见节度使取出一件簇新的鹿皮衣,针脚细密,柔韧非常,又递过一封蜡封密信,心下正自纳罕。贾耽目光投向窗外莽莽群山:“你穿上此衣,携此信入山。莫问路径,只拣荆棘最深、人迹最绝处去。寻一位张尊师,将此信交予他。无论多远,务必送达!”亲卫双手接过,只觉那鹿皮衣沉甸甸,信函更似有千钧重。

亲卫扎紧行囊,一头扎进莽林。荆棘如鬼爪,撕扯着崭新的鹿皮衣,留下道道白痕。他咬牙前行,攀绝壁,涉深涧,心中惶惑如野草疯长:那张尊师是人是仙?节度使为何如此?行约百余里,人已筋疲力尽,眼前忽现奇峰,半山腰云雾缭绕处,竟有一方天然石坪。坪上两道士正对弈,松风过处,衣袂飘飘,恍若画中之人。

亲卫如见救星,踉跄上前,扑通跪倒:“贾相公使者,奉书拜见张尊师!”其中一位清癯道士抬眼,接过书信拆开,览毕抚掌大笑,声震林樾。他随手折了片阔叶,指尖蘸取石上清露,于叶面簌簌疾书数行,交还亲卫:“烦请回禀贾相公:富贵如浮云,何苦恋栈不去?不如早归林泉!” 亲卫捧着这片湿漉漉的“回信”,目瞪口呆。

贾耽在府中坐立不安。待亲卫风尘仆仆归来,呈上碧绿叶片,他急急展读,脸上竟无愠色,反浮起一片复杂红晕,似羞赧,似恍然,又似深深触动。良久,只长叹一声,重赏了亲卫,将那片叶子收入锦匣,置于案头最深处。无人知晓他心中波澜。

又一日,贾耽屏退左右,独引一名最精悍的军卒至后园。园角一口枯井,黑洞洞深不见底。贾耽指井道:“下去。”军卒毫不迟疑,缚绳而下。井壁湿滑,寒气刺骨。降至井底,脚下并非淤泥,竟触到几卷以油布裹紧之物!提上来解开,赫然是数轴古旧道经,帛书泛黄,字迹却如云篆龙章,灵气逼人。贾耽大喜,如获至宝,急召十余名善书小吏入密室誊抄。

墨香盈室,抄录正酣。忽听“砰”一声巨响,密室门被一股无形之力撞开!一灰袍道士如旋风卷入,戟指贾耽,须发皆张:“贾耽!尔竟敢窃取天书!”声如雷霆,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落。誊抄小吏们吓得瘫软在地,笔砚滚落。

贾耽贵为节度,此刻竟慌忙离座,对着那怒目金刚般的道士深深一揖,面有愧色:“仙师息怒!弟子……弟子实乃仰慕道法,一时情切……”

道士怒气稍敛,冷哼一声:“哼!道不可轻传,法不落凡尘!速速归还!”袖袍一卷,案上原轴道经如被无形之手托起,倏忽飞入其袖中,密室顿失光华。道士身影亦如烟消散,唯余满室惊魂。

经此两番奇遇,贾耽慕道之心愈炽,却似被无形丝线牵绊,脱不得这身紫袍。他听闻郑州仆射陂东有古浮图(佛塔),甚为灵异,便郑重写下牒文,遣使送抵郑州官府,命择吉日,于浮图前设下香案祭品,刺史亲临主祭。

祭日,天朗气清。刺史率僚属肃立塔前,依牒文所嘱,备清水一大盆置于塔基。香烟缭绕,颂祷声毕。众人屏息仰望,静候神迹。

约莫一炷香光景,盆中清水无风自动,涟漪渐生。水中,竟缓缓映现出一座玲珑楼阁的倒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清晰可见,绝非浮图本身形貌。更奇的是,楼阁窗扉之内,隐约有一人凭栏远眺,身形气度,竟酷似节度使贾耽!水中贾耽之影,眉宇间无半分位极人臣的威仪,唯见一片出尘的淡然与隐隐的向往。

刺史与众官看得目瞪口呆,几乎忘却呼吸。水中景象持续片刻,如烟似雾,终随涟漪平复而消散。使者星夜回禀,贾耽闻之,独坐书房,抚摸着案头锦匣中那片早已干枯蜷曲的碧叶,望着壁上悬挂的节度使旌节,久久无言。烛火将他身影拉长,投在兵书与道经之间,一半明,一半暗。

锦匣中叶脉枯黄,犹印着清露写就的劝归之语。

贾耽一生徘徊于朱门与云窟之间,窥见仙踪,却终难割舍宦海浮沉。那浮图倒影中的楼阁,是他心之所向的镜花水月。

最深的羁绊,从不在仙凡路隔,而在人心取舍的方寸之地——贪恋繁华的手,如何捧得住方外的烟霞?

2、两尘约

西州采访使韦行式的府邸里,侄儿韦子威是个异数。弱冠年纪,不喜鞍马弓刀,偏在书斋里摆弄些泛黄的道经丹诀,眉宇间凝着与年纪不符的沉静。他身边有个步卒丁约,沉默寡言,执役勤勉,子威待他格外亲近些。

这日黄昏,丁约忽至书斋,面色惨淡,声音干涩:“公子,小人……要走了。”

子威正临帖,笔锋一顿,墨迹晕开:“走?你名在军籍,岂是说来就来说走便走?”

丁约眼神如古井深潭:“去意已决,不可留了。这两年承蒙公子照拂,未能忘情,思有一报。”他解下束腰旧带,小心摸索,竟抠出一粒粟米大小、浑圆乌亮的丹丸,“此药非能长生,但保公子限内无大恙。”他顿了顿,凝视子威,“公子道心纯粹,不欺暗室,终非俗世中人。只是……尚隔‘两尘’。”

“两尘?”子威不解。

“儒者谓之世代更迭,释家谓之劫数轮回,我辈则唤作‘尘’。”丁约语声低沉,“公子但能持守此心,亦足遐龄。五十年后,京畿左近,当再相逢,彼时望公子勿惊。”言罢,深深一揖,转身便走。

子威急追至院中,哪里还有人影?唯有暮色四合,手中丹丸微凉,带着丁约身上的汗味与尘土气。

岁月如河,五十年弹指而过。昔日的翩翩公子韦子威,已成皓首老翁,辞官归隐京郊。一日午后,坊间忽传御街将有叛逆伏诛,万人空巷。子威本不喜热闹,鬼使神差地,竟拄杖随人流涌向城西刑场。

断头台下,人潮如沸,亿万目光熔成滚烫的铜汁,灼烧着那片死亡之地。囚车轧轧驶来,子威被推搡着,身不由己。忽见第三辆囚车中,一披发囚徒蓦然抬头,目光如电,穿过汹涌人潮,直直钉在子威脸上!那囚徒面容枯槁,却对他露出一个极熟悉、极平静的微笑,颔首三次。

子威浑身剧震,手中竹杖“啪”地落地——丁约!竟是丁约!五十年沧桑,他竟在法场赴死?!

寒光一闪,刽子手鬼头刀高高扬起。就在霜刃劈落的刹那,子威分明看见,那刀锋之下,断的竟非脖颈,而是一杆蘸饱朱砂的判官笔!笔杆应声而断,朱砂如血泪迸溅!与此同时,丁约的身影似一缕轻烟,自人山人海的缝隙中悄无声息地滑出,如游鱼逆溯急流,转瞬已至街角酒肆檐下。

子威不顾老迈,奋力挤出人潮。奔至酒肆,只见丁约已安然坐定,旧囚衣不知何时换作整洁青衫,正笑吟吟斟满两碗浊酒,仿佛五十年前那个黄昏。

“公子别来无恙?”丁约举碗,声调竟带蜀音。子威喉头哽咽,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只颤巍巍接过酒碗。

“某自此云游矣。”丁约一饮而尽,目光越过子威苍苍白发,投向渺渺天外,“公子道心未改,甚好。然‘两尘’之隔仍在,尚需光阴磨洗。”他起身,将一件旧青衫脱下置于桌角,权作酒资,朝子威郑重拱手,“他日有缘,当奉候于昆仑石室。”

言毕,他步下酒肆台阶,混入西去的人流。子威目不转睛,只见丁约青衫背影在落日熔金中渐行渐远,不过数步,竟如薄雪入炉,悄然融化在长安城浩荡的暮色里,再无痕迹。

子威独坐酒肆,摩挲着桌上那件尚带余温的青衫。

法场刀光里遁去的身影,是丁约用五十年光阴为他点化的生死一课:仙凡之隔,不在云泥路远,而在心尘未净。

两尘之遥,原非关山阻隔,而是以时间熬煮妄念,待炉火纯青时,方见昆仑雪峰不过心中一点澄明。

3、懒徒弟的棋局

茅山云雾深处,黄尊师的草堂前跪着少年瞿道士。竹篾子抽在背上,噼啪作响。少年咬紧牙关,冷汗混着草屑粘在额角。

“入山三年,诵经打坐,心浮气躁!朽木!”黄尊师声如寒钟。这瞿道士是他最不成器的弟子,懒散疏怠,屡教不改。

瞿道士挨完打,踉跄起身,满腹委屈无处诉。瞥见草堂东侧,荒草掩着一个幽黑洞口,不过八尺高低,蔓草垂挂如蛇信。他心一横,埋头钻了进去——只想躲开师父冷厉的目光。

洞内腥气扑鼻,霉腐味浓得化不开。瞿道士深一脚浅一脚,惊起几只蝙蝠扑棱棱乱飞。他正后悔,脚下忽地一空!整个人如坠虚空,耳边风声呼啸,不知落了多久,终于“噗”地摔在厚软的苔藓上。

眼前豁然开朗。天光不知从何而来,映照着一片巨大石坪。坪上两位老者对坐,中间一局棋,黑白棋子竟似星辰镶嵌在玉盘上,熠熠生辉。瞿道士看得痴了,连滚带爬躲到一块钟乳石后。

“咦?有客至?”执白的老者银须飘飘,目光似笑非笑扫过瞿道士藏身处。另一黑袍老者浑若未闻,只拈起一粒黑子,“啪”地落下,声如碎玉。

瞿道士大气不敢出。不知过了多久,忽闻一声清越长笑:“好棋!好棋!只是腹中雷鸣,老友可有酒食?”银须老者抚掌,目光又飘向瞿道士藏身的钟乳石:“小友既来,何不共饮?”

瞿道士只得硬着头皮蹭出来,脸涨得通红。二老并不追问来历,只招呼他坐到石桌旁。银须老者袖中变戏法般取出三只玉杯、一壶琼浆、几碟异果。瞿道士战战兢兢接过,只觉那浆液入喉清冽如泉,果子甘美似蜜,一股暖流瞬间涤尽周身疼痛。

他低头扒食,不敢抬眼。隐约听二老口中论及“烂柯山樵夫观棋”旧事,又闻“洞中一日,世上千年”之语,心中越发惊疑。待腹中饱暖,他慌忙起身拜谢,只想逃离这诡异之地。

“慢着。”银须老者叫住他,从棋罐中拈起一枚黑玉棋子,塞入瞿道士汗湿的手心,“山野之物,留个念想吧。”

瞿道士攥紧棋子,只觉温润沁骨。再抬头,石坪、棋局、二老,连同那玉杯果碟,竟如水中倒影般淡去!眼前仍是那个阴湿狭窄的蛇洞,洞口天光刺眼。他跌跌撞撞爬出,浑身沾满泥污草屑。

黄尊师正率众弟子焦急搜寻,见他狼狈而出,怒意又起。瞿道士慌忙摊开手掌,掌心那枚棋子乌黑润泽,隐有光华流转:“师父……洞里有人下棋,留我吃了顿饭,还给了这个……”

黄尊师接过棋子细看,入手温润沉重,绝非人间凡物,纹路如星轨交错,心中惊疑不定。他虽道法高深,也疑是山中精怪作祟,只冷着脸训斥几句,将棋子没收,此事暂压心底。

转眼又一年。八月中秋,茅山月色如银。子夜时分,草堂上空忽生异象!五彩祥云自四方涌来,汇聚于黄尊师静室的窗棂之外。云中仙乐缥缈,清越的诵经声如天籁降临。数百弟子齐聚院中,仰望这百年难遇的盛景,无不激动战栗——祖师苦修数十载,今夜定当飞升!

黄香袅袅,灯烛辉煌。黄尊师沐浴更衣,身着崭新法服,端坐蒲团之上,宝相庄严。他闭目凝神,等待接引仙鹤降临云台。弟子们屏息跪拜,只待那霞举飞升的刹那。

就在这万籁俱寂、人心悬于一线之际——

“师父!师父!棋!我的棋!” 一声突兀的呼喊撕裂了神圣的寂静!

众人惊骇回头。只见瞿道士竟从人群里连滚带爬冲出来,一把揪住黄尊师的法服下摆,满脸急切地叫嚷:“您收走的那枚棋子!还我!那是我的!”

满场哗然!黄尊师脸色铁青,气得胡须乱抖,几乎咬碎牙关。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尴尬时刻,更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瞿道士身上,毫无征兆地,迸射出万道柔和却沛然莫御的金光!那金光如有实质,瞬间推开围拢的众人,将他自己与惊怒交加的黄尊师笼罩其中!

瞿道士似乎浑然不觉,兀自仰头看着金光弥漫的虚空,脸上竟浮起如释重负的笑意,喃喃自语:“原来时辰到了……”

金光骤然大盛,刺得人睁不开眼!待光芒收敛,弟子们揉眼再看——蒲团上只剩目瞪口呆的黄尊师。瞿道士,连同他身上那件沾着泥点的破旧道袍,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余静室中央,一点微尘在月光下打着旋儿,缓缓飘落。

黄尊师僵硬地低下头,摊开手掌。那枚他疑为妖物、随手收起的黑玉棋子,不知何时竟回到了他掌心。棋子温润依旧,此刻却微微发烫,仿佛带着少年最后一丝体温。

窗外,那漫天的五彩祥云、缭绕的仙乐、庄严的步虚吟唱,竟也随着瞿道士的消失而悄然散去。月光冷冷清清,重新洒满庭院,仿佛刚才那场盛大的飞升预演,只是一场虚幻的梦。

黄尊师攥紧那枚棋子,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缓缓抬起头,望向瞿道士消失的虚空,目光穿过静室,投向草堂东侧那个荒草摇曳的幽暗洞口。良久,一声悠长复杂的叹息从他胸腔深处发出,散入清冷的山风里。

草堂东侧的小洞,荒草依旧低垂。

黄尊师攥着那枚棋子,触手温润,似有余温——它哪里是妖物?分明是一把钥匙,只开有缘人混沌的心锁。

瞿道士以懵懂之身误入仙机,恰似无心落子反成妙手。原来最深的道缘,不在苦求云端的鹤驾,而在低头时,看见脚下一粒被遗忘的微尘正熠熠生光。

4、垂手引

郢州城南有家“王记酒肆”,店主王卿酿得一手好酒。每逢佳节,总有个邋遢道士踩点而来,三碗黄汤下肚,抹嘴便走,径直出南城门,消失在郊野。这般风雨无阻,竟过了数年。

这年端午,道士身影又在店门口晃动。王卿心头那点埋藏多年的火星“腾”地烧了起来。他匆匆交代了伙计,扎紧衣带,远远跟了上去。那道士行路看似随意,脚下却生风,转眼已出城廓。

跟了数里,道士猛然回头,眼中精光一闪:“店家何故尾随?”王卿扑通跪倒尘埃,额头触地:“仙师!小子愿为仆役,只求随侍左右!”

道士摇头如拨浪鼓:“不可不可!速回!”王卿只当没听见,爬起来紧追其后。前头一道深涧横亘,宽逾丈余。道士袍袖微拂,身如落叶飘过。王卿心一横,眼一闭,纵身跳去——竟也稳稳落在对岸!脚下虚浮未定,又遇峭壁拦路。道士如壁虎游墙,瞬息登顶。王卿手脚并用,磨破十指,只攀得丈余便力竭,悬在半空,进不得退不能。

崖顶传来道士叹息:“何苦来哉?归去吧!再跟,怕要粉身碎骨了!”

王卿仰头哀告:“仙师!来时险阻全仗您冥冥指引,如今归路茫茫,进退都是死路一条!求仙师垂怜!” 涕泪纵横,声嘶力竭。

崖顶静默片刻。一只枯藤般的手忽然垂下,悬在王卿眼前。“闭眼,伸手,莫怕。” 道士的声音仿佛带着魔力。王卿依言闭目,指尖刚触及那掌心冰凉的肌肤,一股沛然巨力猛地将他提起!耳边风声呼啸,身体轻如飞蓬,再睁眼时,人已立于百丈崖顶。

眼前豁然开朗。平野如茵,烟霞氤氲,奇花异草缀满流光,绝非人间景象。王卿如在梦中,随道士又行十余里,至一处精舍。庭院洁净得不染微尘,道士却只让王卿在门外草丛等候,神色肃然:“你尘心未净,此间非你久留之地。我去取些饭食,你用了便回。切记,所见所闻,万勿窥探,更不可与人言!否则大祸立至!” 言毕闪身入门。

王卿蜷在柔软如毯的草甸上,鼻尖萦绕着从未闻过的清甜花香,心中又敬又畏。不多时,门内隐约飘出奇香,非兰非麝,勾魂摄魄。接着,环佩叮咚、笑语喧哗之声渐起,似有盛会。王卿喉头滚动,想起道士严训,强忍好奇,只盯着脚边一株发着微光的蓝色小草。

忽闻环佩声近在咫尺!几个彩衣童子端着玉盘鱼贯而出,盘中珍馐蒸腾热气,异香扑鼻。童子们将玉盘置于王卿面前草地上,嬉笑着看他一眼,又翩然隐入门内。王卿腹中雷鸣,正待举箸,目光却被童子们最后端出的一盘牢牢钉住——那盘碧绿如最上等的翡翠,盘中物事却令人毛骨悚然:赫然是几段粉嫩如婴儿的手指!指尖还凝着鲜红的血珠!

王卿胃中翻江倒海,“哇”地一声,刚入口的珍馐全吐了出来!他魂飞魄散,连滚带爬远离那玉盘,缩在草丛深处瑟瑟发抖。

门扉轻响,道士飘然而出,脸上笑意全无,只余一片冰寒。“叫你不看不听,偏生管不住眼耳!” 他声音不大,却如冰锥刺骨,“此乃仙家丹材,岂是凡眼能窥?你既见之,此地便容你不得了。”

王卿吓得魂不附体,只顾磕头如捣蒜。道士袍袖一卷,王卿顿觉天旋地转,狂风扑面。再睁眼时,人已跌坐在自家酒肆后院泥地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后院熟悉的酒糟味混着泥土气息涌来,真实得令人心头发颤。

他挣扎爬起,踉跄奔回前堂。柜台上,那道士常坐的位置空着,只余半碗冷透的残酒,映着窗外一片血色残阳。

后院泥地上,王卿的脚印深陷。

那惊鸿一瞥的玉盘血指,如冷水浇头,霎时熄了他心头灼烧多年的仙缘妄火。

原来最深的道途,不在追随飘渺云踪,而在认清凡胎本相——当人不再仰望虚妄的琼楼,脚下的尘土方显踏实。

5、衡山隐者

衡山深处云遮雾绕,古寺悬于半山腰,钟声清越,穿透林海。寺中僧人常见一位卖药人往来寄宿。此人一身粗布麻衣裹着清瘦身子,背个半旧的药囊,风尘仆仆,却总沉默寡言。他姓甚名谁,无人知晓,只唤他一声“隐者”。最奇的是,他常一连四五日粒米不进,只在禅房静坐,面色如常。起初僧众惊疑,只当是怪癖,久而久之,见他气定神闲,步履轻捷,便知是遇着了异人,愈发恭敬起来。

一日,寺里来了对走江湖卖艺的夫妇,带着个正当妙龄的女儿。那姑娘唤作小玉,生得明眸皓齿,似山涧里一朵初绽的野百合,清新得晃人眼。消息不胫而走,引得好些浮浪子弟垂涎,连带着几个山下富户也动了心思,纷纷遣人提着礼盒登门求亲。小玉父母虽在风尘中打滚,却把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咬定了非五百贯聘金不嫁。这数幕吓退了众人,古寺终于恢复了清静。

那隐者卖药归来,听僧人闲谈此事,竟也踱步到了小玉一家暂居的僧舍外。恰见几个油头粉面的商人正围着姑娘言语轻佻,小玉窘迫地垂着头,手指紧紧绞着衣角。隐者目光落在她局促不安的侧影上,微微一凝。

次日,隐者径直寻到小玉父母面前。他不多寒暄,只从怀中取出两锭沉甸甸、黄澄澄的金块,轻轻放在桌上:“此金足值七百贯,权作聘礼。”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令媛,老朽欲聘之。”那金锭在幽暗禅房里闪着温润厚重、不容置疑的光。小玉父母惊得面面相觑——七百贯!远超过他们所求!再看眼前这清瘦老者,目光沉静如山间深潭,毫无轻浮之态。夫妇俩踌躇片刻,又望向女儿,小玉脸颊微红,却轻轻点了点头。婚事,竟就这样仓促定下。她父亲因是官家乐籍,身不由己,须即刻赶回应差,只得含泪匆匆与女儿话别。

临行前,小玉母亲拉住隐者衣袖,泪眼婆娑:“先生,小女……就托付给您了。他日若思念,该往何处寻访?”

隐者遥指东南:“此去四十余里,入得山中,自然知晓。”他顿了顿,又温和道,“不必忧心。”

数月后,思念女儿成疾的父母再也按捺不住。凭着记忆,夫妻俩互相搀扶着,一头扎进隐者所指的莽莽山林。山路崎岖,藤蔓纠缠,走了大半天,人迹愈见稀少,正惶惑间,忽见前方云雾缭绕处,豁然开朗——数株千年古松掩映之下,赫然矗立着一座气派的宅院!朱漆大门厚重威严,琉璃瓦顶在云隙透下的阳光里流光溢彩,竟似天宫琼宇跌落凡尘。

夫妻俩惊疑不定地叩响门环。门扉轻启,隐者与小玉双双含笑立于门内。小玉扑入母亲怀中,容颜比离家时更显丰润娇艳,眉梢眼角尽是恬然喜色。院中奇花异草馥郁芬芳,仆从无声却进退有度。更奇的是,一餐山野清蔬、几盏山泉香茗之后,连日赶路的饥渴疲惫竟一扫而空。一连盘桓五六日,每日虽只清淡饮食,却再无半点饿意,通体舒泰,神清气爽。

临别依依,隐者捧出一只光华流转的五色宝箱,郑重递给小玉母亲:“此间幽深,终非久居之所。些许薄礼,聊表心意。此后,不必跋涉相寻了。”箱中竟是五锭与当初聘礼一般无二的金锭!

归途上,小玉母亲抱着那沉甸甸的五色箱,心头却像压了块石头。隐者临别那番话,总让她觉得透着永诀的意味。行至半途,林中雾气渐浓,白茫茫一片,连来路都模糊了。她心绪不宁,忍不住停下脚步,颤抖着掀开了那华美的箱盖——

刹那间,夫妻俩如遭雷击,僵在当场!箱中哪里还有什么灿灿黄金?只有五片硕大的树叶,脉络清晰,颜色却异常鲜艳,呈现出一种近乎诡异的金黄、朱红、深紫、靛蓝与翠绿,正是那五色箱的色泽!它们静静地躺在箱底,散发出山野草木特有的、微带苦涩的清新气息。

她猛地回头,望向那仙宅的方向。只见来时山路已被浓得化不开的云雾彻底吞没,哪里还有半点朱门崇丽的影子?唯有衡山群峰寂寂,层林莽莽,如同一个巨大而沉默的谜。风过林梢,发出呜咽般的低鸣,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小玉母亲紧紧抱着那只空余树叶的五色宝箱,冰凉的手指抚过那些鲜亮的叶脉。她想起女儿倚在朱门边那恬静满足的笑脸,想起在仙宅中饮下的那盏清茶熨帖了四肢百骸的暖意,想起隐者沉静如深潭的目光……她忽然不再颤抖了,一种奇异的明悟涌上心头。那沉甸甸的黄金是幻影,可女儿安然无恙的幸福,仙宅中那几日身心被涤荡的宁静,却是真的。仙缘如雾,终将散去;可为人父母者,所求的,不就是儿女一生顺遂安康么?这,比千两黄金更重,更暖。

她将一片金黄的树叶轻轻贴在胸口,那叶脉的纹路,竟像极了一条蜿蜒回家的路。她抬头望向云雾深处,低声呢喃:“小玉,只要你安好,娘便安心了……” 林风骤起,卷起箱中其余四片异彩的叶子,打着旋儿,飞向衡山亘古苍茫的峰峦深处,如同仙人收回的几笔绚烂余墨。

6、梅真君

汝阴城东的崔景唐,富甲一方,却无半分骄矜。他宅院深处那株老槐树荫下,常设粥棚施舍。城中人提起崔大官人,都道一声善人。

这年深秋,雨丝细密如银针,檐下滴滴答答。家人引进来一位清瘦道士,自称姓梅,青布道袍已洗得泛白。崔景唐见对方眉眼疏朗,气度不凡,便留他住下。寒来暑往,梅道士竟在崔家西厢住了数月,每日不过读书静坐,闲谈时偶露峥嵘见识,似能窥见天地玄机。

一日,崔景唐在市集购得一具玉鞍,温润如脂,光彩照人。他决意携此物远赴寿春,献给节度使高审思。临行前,他对梅道士道:“先生只管安心住下,我此去寿春不过旬月即归。家中儿侄定会尽心侍奉,先生无需忧虑。”

梅道士闻言,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光:“巧了,贫道亦是寿春人氏。此番正要归乡访友,也快动身了。崔公不妨先行一步。”他顿了顿,似有所思,“叨扰贵府多时,无以为报。崔公府上,可有水银?”

崔景唐虽有疑惑,仍立即命人取来水银十两奉上。梅道士也不多言,在静室中置一小巧铜鼎,引燃炭火,将那水银倾入鼎内。崔景唐立于一旁,只见鼎中银雾氤氲,似有活物游走其中,渐渐凝作一泓流动的月华。道士袍袖轻拂,炉火陡然炽烈,鼎中物事翻腾变化,不过一炷香工夫,鼎中再无半分流动之态,赫然凝成十锭光洁耀眼的雪花纹银!油灯昏黄的光晕里,白银幽幽地反射着烛火,映得梅道士眉目间有种非人间的清冷。

梅道士拈起一锭白银,递与崔景唐:“些许银两,权作崔公路途盘缠。他日到了寿春,不妨往城东寻访梅家寒舍,容贫道稍尽地主之谊。”言罢,飘然一揖,竟自提了行囊,与崔景唐在宅门前作别,身影很快消失在雨雾迷蒙的巷口。

崔景唐到了寿春,交割玉鞍,便依梅道士所言,直奔城东。他逢人便问“梅家宅院”,可一连数日,足迹踏遍城东街巷,问遍路人商贩,得到的回答却出奇一致:“此地并无梅姓人家,更不曾听说有甚道士居住。”

眼看日头西斜,他疲乏地倚在一株苍老槐树下歇息。几个村中老叟正坐在树下闲谈,听他又问“梅家”,彼此对视,眼中俱是惊异之色。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捻须沉吟半晌,缓缓道:“客官,这城东确无梅姓住户。不过……”老人抬手指向远处苍山隐约处,“淮南岳庙中,倒有一尊梅真君神像,受此方百姓香火供奉久矣。您寻访的,莫非是这位仙真?”

崔景唐闻言,心头一紧,似有预感,却又不敢相信。他辞别老者,依言寻至那隐于半山腰的岳庙。庙宇不大,古木森森,香火倒还缭绕。他步入略显幽暗的正殿,目光急切地扫过神台——就在殿宇深处,端坐着一尊泥塑金身的神像。崔景唐趋前几步,仰头细看,刹那间如遭雷击,整个人僵立当场,连呼吸都忘了。

那神像的面容、眉宇间的神气,分明与西厢里住了数月、为他点化水银的梅道士,毫无二致!只是此刻,这面容凝固在香火缭绕的幽光里,显出无悲无喜的永恒肃穆。他仿佛又听见那清朗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往城东访吾家也。”

崔景唐踉跄着,几乎是扑跪在神像前的蒲团上。他颤抖着伸出手,指尖触到的,是冰冷而粗糙的泥胎。殿宇寂静,唯闻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和远处断续的鸟鸣。他茫然四顾,目光最终落在神像脚下那只斑驳的铜香炉里——香灰积得厚厚的,几炷残香兀自燃着,袅袅青烟笔直地升腾而起,在幽暗的殿顶梁木间悄然弥散,无痕无迹。

崔景唐呆望良久,想起梅道士临别赠银时那锭白银的微光。他下意识探手入怀,那锭道士所赠的盘缠,依旧贴身带着,沉甸甸地硌在胸口,他却分文未动。此刻,这金属的凉意隔着衣衫传来,竟如神像的泥胎一般,有种难以言喻的疏离与缥缈。

原来数月善缘,朝夕相处,竟是一场人生际会。他供奉的粥棚温暖了寒士的身,无意中开启的柴门,竟迎入了一尊真神。那十两白银,非为盘缠,原是神只在尘世行走留下的一偈无言的点化。

崔景唐缓缓起身,点燃三炷清香,插入炉中。新烟与旧烟缠绕着,再次向那深不可测的殿宇高处升腾、弥散。他久久伫立,心头澄澈如洗,再无半分惶惑与寻觅的焦灼。

香燃尽了,芬芳却已渗进梁木;人间善行如炉中之烟,看似无痕无迹,终将缭绕于神明的眉目之间,化作一缕会心的笑意。这笑意,便是凡俗生命所能触及的最高回响——善念初动时,神恩已悄然行过人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