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38章 神仙三十八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38章 神仙三十八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邺侯李泌:浮沉四朝的帝师传奇

唐中宗景龙年间,赵郡中山的李氏宅邸里,一阵清脆的婴啼划破了清晨的薄雾。吴房令李承休抱着襁褓中的男婴,看着妻子周氏苍白却带着笑意的脸,眼眶忍不住发热——这个孩子,足足让妻子怀了三年才肯降生。更奇的是,以往周氏生产后总要缠绵病榻数日,这次刚生下孩子,就能轻声说话,还伸手摸了摸婴孩的头发:“你看这孩子,头发竟长到眉梢了,倒像是个小大人。”李承休握着妻子的手,笑着给孩子取了小字“顺”,盼他往后一生顺遂,大名则依着家族排行,唤作李泌,字长源。

没人知道,这个迟来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带着一段奇缘。二十多年前,周氏还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时,泗州来了位云游的异僧,法号僧伽。那天周氏跟着家人去寺庙祈福,僧伽见了她,忽然停下脚步,目光定在她身上许久,才对她的父母说:“此女命格不凡,日后必嫁入李氏,生下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那个,切记不要让他穿紫色衣裳——他将来会身着金紫官服,做帝王之师,辅佐明君安定天下。”彼时周氏的父母只当是僧人讨赏的吉祥话,笑着谢过,没放在心上。可谁能想到,多年后僧伽的预言,竟一步步在李泌身上应验。

李泌的聪慧,仿佛是天生的。别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他就能跟着家人念诵诗词;三岁时拿起书本,只扫一眼就能记住内容,再难的字句,教过一遍就能背诵。到了六七岁,他已经能独立写文章,笔下的文字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连李承休的好友——当地有名的学者,见了他的文章都忍不住惊叹:“这孩子的才思,比许多饱读诗书的儒生还要敏捷,将来必定是栋梁之材。”

开元十六年的上元节,长安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唐玄宗李隆基在宫城的勤政楼上设宴,邀请百官同乐,还特意在楼下设了高座,召来儒、释、道三教的名士辩论经义,想看看三教之中谁的学识更胜一筹。那天夜里,月光如水,高座上的辩论声此起彼伏,台下的官员百姓听得津津有味。就在众人争执不下时,一个小小的身影忽然从人群里钻出来,悄悄爬上了高座。

这孩子正是李泌的表兄员俶,那年才九岁。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儒服,站在高座上,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开口便引经据典,反驳方才一位老儒的观点。他的声音清脆,却字字有力,条理清晰,把老儒说得哑口无言。紧接着,他又对佛教和道教的观点一一回应,言辞犀利,逻辑缜密,满座名士竟无一人能驳倒他。

台下的玄宗看得又惊又喜,连忙让人把员俶召进楼里。他拉着员俶的手,笑着问:“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这么有学问?是谁教你的?”员俶抬起头,脆生生地答道:“回陛下,臣的祖父是前朝的员半千,臣从小跟着祖父读书,祖父常说,学问不分年纪,只看用心不用心。”玄宗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是员半千的孙子!难怪有这般才学,真是虎父无犬子啊!”他又追问:“你家里还有像你这样的奇童吗?”员俶立刻想起了表弟李泌,连忙说:“陛下,臣的表弟李泌,比臣还要厉害!他七岁就能写文章,过目不忘,臣远远比不上他。”

玄宗听了,当即下令:“快,派人去赵郡,把李泌召来长安!朕倒要看看,这孩子是不是真有这么厉害。”

几天后,李泌跟着使臣来到了长安。当这个穿着布衫、头发齐眉的孩子站在勤政殿上时,百官都忍不住低声议论——这么小的孩子,真能像员俶说的那样有才华吗?玄宗也有些怀疑,他指着殿外的柳树,随口出题:“你能以这柳树为题,作一首诗吗?”

李泌没有丝毫犹豫,略一思索,便朗声道:“依依柳色变,处处春风起。借问送行人,明朝行几里?”

诗句刚落,殿内顿时鸦雀无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柳树的姿态,还融入了离别的情愫,字句浅白却意境深远,哪里像是一个七岁孩子写出来的?玄宗又惊又喜,连忙让他再作一首关于“方圆动静”的赋。李泌从容不迫地走到案前,拿起笔,片刻间就写好了。玄宗接过赋文,越看越满意,忍不住对身边的宰相张说:“这孩子的才思,比当年的东方朔还要敏捷,真是我大唐的祥瑞啊!”张说接过赋文,仔细读了一遍,也连连称赞:“陛下说得对,李泌不仅有才,还透着一股沉稳,将来必定能成大器。”

从此,李泌成了长安城里人人皆知的“神童”。王公贵族纷纷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个神童的风采;文人雅士也常与他探讨学问,每次都被他独到的见解折服。可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李泌渐渐生出了少年人的傲气。他觉得自己才华出众,将来必定能做大事,常常在文章里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志向,言语间难免带着几分张扬。

十五岁那年,李泌写了一首《长歌行》,其中“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几句,把他想要建功立业、不愿屈居人下的心思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很快在长安城里传开,有人称赞他有志气,也有人暗暗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锋芒毕露,怕是会惹来麻烦。

消息传到了张九龄耳中。这位素来赏识李泌的老臣,立刻让人把李泌请到了自己府上。张九龄坐在堂上,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长源啊,我知道你有才,也知道你有大志。可你要明白,过早成名,就像树上的果子过早成熟,容易被风吹落,也容易遭人嫉妒。锋芒太露,不仅会伤了自己,还会让别人对你产生防备之心。”

李泌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这些。张九龄又说:“古人常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不是懦弱,而是智慧。你现在还小,正是积累学问、磨练心性的时候,不该把心思都放在炫耀才华上。以后写诗作文,多写些山水风景、古今贤人的故事,少提自己的志向,学会藏住锋芒,才是长久之计。”

听着张九龄的话,李泌的眼眶渐渐红了。他忽然明白,那些称赞他的人,未必都是真心为他好;而张九龄这番看似严厉的话,才是真正为他着想。他站起身,对着张九龄深深鞠了一躬,哽咽着说:“先生的教诲,泌记住了。以后一定收敛心性,不再张扬。”

从那以后,李泌像是变了个人。他不再在文章里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志向,反而常常把自己的见解融入对山水、历史的描写中,文字变得含蓄而深沉。张九龄见他如此懂事,越发喜欢他,常常把他留在身边,和他探讨学问、议论政务。有时李泌发现张九龄处理政务时的疏漏,也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来。有一次,张九龄为了讨好权贵,想提拔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员,李泌得知后,立刻找到张九龄,严肃地说:“先生是宰相,当以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因为私人关系就提拔不合格的人?这样不仅会误了国家大事,还会让百姓失望。”

张九龄听了,先是有些生气,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李泌说得对。他不仅没有责怪李泌,反而对他说:“你说得没错,是我糊涂了。以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还要像现在这样提醒我。”从此,张九龄干脆喊李泌“小友”,把他当作忘年交,无论大事小事,都愿意和他商量。

后来,张九龄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为荆州长史。临走前,他特意找到李泌,说:“长源,荆州虽然偏远,但那里有很多藏书,也有不少有学问的人。你跟我去荆州吧,我带你多学些东西,对你将来有好处。”李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荆州的一年里,李泌跟着张九龄博览群书,不仅读了儒家的经典,还接触了道家的学说。张九龄常常带着他去拜访当地的隐士,听他们讲述修身养性的道理。渐渐地,李泌对功名利禄的兴趣淡了下来,反而对道家的修仙问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道家所说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一年后,张九龄要去其他地方任职,他把李泌送到了东都洛阳,让他在那里继续求学。可李泌却对张九龄说:“先生,我想先去游历名山大川,寻访隐士,学点修身养性的本事。”张九龄知道他的心思,没有阻拦,只是叮嘱他:“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记得保持本心。”

离开洛阳后,李泌先后游历了衡山、嵩山。这些名山里藏着许多隐士,他们有的擅长炼丹,有的精通医术,有的能看透世事。李泌跟着他们学习,不仅学会了道家的养生之术,还懂得了如何观察人心、判断局势。有一次,他在嵩山深处遇到了三位仙人——桓真人、羡门子和安期先生。那天清晨,李泌正在山中采药,忽然看到远处的山峰上出现了一片祥云,祥云中隐约有羽车驶过,车后跟着仪仗,神光映照山谷,整个山林都被笼罩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他知道这是仙人降临,连忙跪在地上,不敢抬头。过了一会儿,他听到有人对他说:“你心性纯良,有济世之才,日后定会辅佐明君,成就一番大业。但要记住,无论身处高位还是低位,都要保持初心,不可迷失自己。”等他抬起头时,祥云已经散去,三位仙人也不见了踪影。

这次奇遇让李泌更加坚定了修道的决心。他开始练习“绝粒”,也就是辟谷,常常几天不吃饭,只靠吸收天地间的气息维持身体。他还学会了导引之术,每天清晨都会在山中练习,运气时骨节会发出“珊珊”的声响,当地人见了,都称他的骨头是“锁子骨”,说他有仙人之姿。

天宝年间,李泌干脆搬到了衡山,住在一座破旧的寺庙里。寺庙里的僧人大多觉得他古怪——这个人每天不念经,也不干活,只是坐在那里打坐,有时还会半夜在山里散步,对着月亮发呆。只有一位叫明瓒的禅师,对李泌格外友善。明瓒禅师平日里总是睡不醒,身上的僧衣又脏又破,吃饭时也不和其他僧人一起,总是自己躲在角落里吃剩饭,寺里的僧人都叫他“懒残”,很少有人愿意和他说话。可李泌却觉得,这位懒残禅师不一般。

每天半夜,李泌都会听到懒残禅师在禅房里诵经。那经声穿透山林,时而凄怆,像是在诉说无尽的委屈;时而喜悦,又像是看到了希望。李泌精通音律,能从声音里听出人的境遇。他断定,懒残禅师绝不是普通人,而是被贬下凡的仙人,只是暂时被困在凡间,不久之后就会回到仙界。

有一天半夜,李泌鼓起勇气,悄悄来到了懒残禅师的禅房外。他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懒残禅师慵懒的声音:“进来吧。”李泌推开门,看到懒残禅师正坐在火边烤芋头,火塘里的火苗跳动着,映得他的脸忽明忽暗。

“你来做什么?”懒残禅师头也不抬地问。

李泌双手合十,恭敬地说:“弟子李泌,见禅师气度不凡,想来请教修行之道。”

懒残禅师笑了笑,从火塘里拨出一个烤得黑乎乎的芋头,递给李泌:“先吃了这个再说。”

李泌接过芋头,不顾烫手,剥了皮就咬了一口。芋头又香又甜,入口即化,他还没吃完,就听懒残禅师慢悠悠地说:“别多问,也别多想。你将来能做十年宰相,辅佐三位帝王,安定天下。但要记住,功成之后,一定要急流勇退,不可贪恋权势,否则会招来灾祸。”

李泌心中一惊,刚想追问,却见懒残禅师已经闭上了眼睛,靠在墙上睡着了,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李泌知道,禅师不会再多说了,他对着禅师深深鞠了一躬,悄悄退出了禅房。

从那以后,李泌再也没有主动提起过修道的事,只是默默地在衡山修行,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时机。他不知道,这场等待,很快就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乱而结束。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忧国之危”为由,在范阳起兵反叛。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洛阳,逼近长安。唐玄宗惊慌失措,带着杨贵妃和文武百官逃出了长安,逃往蜀地。途中,士兵们在马嵬坡发动兵变,要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唐玄宗无奈,只好赐死了杨贵妃,自己继续逃往蜀地。

而太子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于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登基后,看着残破的江山,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要想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必须要有有才华、有谋略的人辅佐。这时,他忽然想起了当年在长安见过的那个神童李泌。“李泌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懂得审时度势,若是能让他来辅佐我,必定能平定叛乱。”肃宗立刻下令,派人去衡山寻找李泌。

接到诏书时,李泌正在山里采药。当使臣告诉他安史之乱爆发、肃宗即位的消息时,李泌心中一紧。他知道,此时的大唐正处于危难之中,自己不能再隐居山林,不管不顾。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收拾行装,星夜兼程赶往灵武。

一路上,李泌看到的是一片破败的景象——村庄被烧毁,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有的孩子因为没有食物,饿得哇哇大哭;有的老人因为失去了家人,坐在路边默默流泪。李泌的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辅佐肃宗平定叛乱,让百姓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几天后,李泌终于赶到了灵武。肃宗听说李泌来了,亲自到城门口迎接。当他看到李泌穿着一身布衫,风尘仆仆地走来时,激动得快步上前,一把拉住李泌的手,眼眶通红地说:“长源,你可来了!如今国难当头,只有你能帮我了。”

李泌看着肃宗憔悴的面容,心中也十分感慨。他对着肃宗深深一揖,说:“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当天夜里,肃宗把李泌召到自己的寝殿,两人围着篝火,彻夜长谈。肃宗详细询问了各地的战局,李泌则根据自己一路上的观察,以及对叛军的了解,为肃宗分析了局势。他说:“安禄山虽然势大,但他的叛军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士兵,没有凝聚力,而且安禄山为人残暴,不得人心。陛下只要能团结民心,整合兵力,以逸待劳,分兵牵制叛军,不出三年,必定能平定叛乱。”

接着,李泌又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臣建议,先派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大将分别出兵河北,攻占叛军的根据地,牵制安禄山的兵力;再让陛下在灵武整肃军纪,安抚民心,招募士兵,训练军队;同时,派人去江淮地区筹集粮草,保证军队的供给。等各地援军汇合,粮草充足后,再集中兵力攻打长安、洛阳,一举收复失地。”

肃宗听了,连连点头:“长源说得太对了!朕之前一直没有头绪,听你这么一说,心里豁然开朗。就按你说的办!”他当即任命李泌为广平王(后来的唐代宗)的行军司马,让他统领禁军,参与军机要务。

不久后,肃宗决定迁都凤翔,以便更好地指挥战局。出发前,肃宗让李泌统领禁军先行出发,清理行宫,接管城门钥匙,确保肃宗的安全。李泌领命后,立刻率领禁军出发。一路上,他严格要求士兵,不许骚扰百姓,不许抢夺财物,遇到流离失所的百姓,还让人给他们送去食物和衣物。百姓们见官军纪律严明,都十分感动,纷纷说:“有这样的官军,我们一定能打败叛军。”

走到保定郡时,连日赶路的李泌实在太累了。他安排好士兵的宿营后,就在驿站的房间里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感觉有人轻轻托住了自己的头,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到肃宗正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把他的头放在自己的膝盖上。

李泌吓得连忙想起身,肃宗却按住了他,笑着说:“你连日操劳,辛苦了,让你多睡一会儿。朕看你睡得香甜,不忍心叫醒你,就只好让你枕在朕的膝盖上了。”

李泌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他知道,肃宗这是把他当作了心腹,当作了可以依靠的人。他哽咽着说:“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定当肝脑涂地,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肃宗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朕相信你。只是眼下还有一事,朕总放心不下——这一路西行,叛军虽未紧追,可沿途州郡人心惶惶,不少官员要么弃城而逃,要么暗中通敌。你既统领禁军,又懂谋略,往后行宫的安全、沿途的布防,朕都交给你了。”

李泌坐起身,拱手道:“臣定不辱使命。明日一早,臣便派人去勘察前方路况,联络沿途守将,确保陛下一行万无一失。”

果然,在李泌的统筹下,肃宗一行顺利抵达凤翔。抵达当日,李泌便着手整顿军务:他先是严明军纪,将几个趁乱抢夺百姓财物的士兵当众斩首,震慑了全军;又亲自去军营慰问士兵,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还把肃宗赏赐给他的金帛全部分给了将士们。士兵们见李泌不仅有谋略,还体恤下属,都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意为国效力。

不出李泌所料,抵达凤翔后不过十日,西域和河陇的援军就陆续赶到,江淮地区的粮草也顺着运河源源不断地送来。肃宗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军队和满载粮草的马车,激动得对身边的李泌说:“长源,你看!援军到了,粮草也到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李泌却摇摇头:“陛下,这不是臣的功劳,是陛下的仁德感召了天下将士,是百姓们不愿看到大唐覆灭,才纷纷支持我们。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肃宗知道李泌素来谦逊,也不再多言,只是拉着他的手,走进了议事厅。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泌陪着肃宗日夜操劳,制定作战计划,调配兵力粮草,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肃宗心疼他,夜里议事时,总会让人备些点心,知道李泌练习绝粒,很少吃荤腥,就亲自为他烤梨。每次烤好两个,刚好够李泌垫垫肚子,自己却一口也不吃。

有一次,颖王李璬、兖王李僴和泾王李侹三位皇子听说肃宗在给李泌烤梨,也跑过来凑热闹。颖王仗着自己是肃宗的弟弟,笑着说:“皇兄,您偏心!只给李先生烤梨,不给我们吃,是不是觉得我们不如李先生重要啊?”

肃宗放下手里的烤梨,假装生气地说:“你们三个天天大鱼大肉,还缺这一个梨吗?先生连日操劳,又不怎么吃饭,这梨是给先生补身体的,你们凑什么热闹?”

颖王还想撒娇,李泌连忙笑着说:“三位王爷若是不嫌弃,臣这里还有一个梨,就送给王爷们分着吃吧。”

肃宗却拦住了他:“不用给他们!他们就是想跟朕闹着玩,你自己吃。”说着,把烤好的梨递到李泌手里,又对三位皇子说:“你们要是真闲得慌,就去军营里看看士兵们的训练,学学怎么带兵打仗,别总想着吃的。”

三位皇子见肃宗动了真格,只好吐了吐舌头,乖乖地退了出去。看着他们的背影,肃宗无奈地对李泌说:“朕这些弟弟,从小娇生惯养,没经历过什么风浪,让你见笑了。”

李泌却摇摇头:“王爷们本性不坏,只是缺乏历练。等平定叛乱后,陛下可以让他们去地方上任职,多接触些百姓,自然就会明白治国的不易。”

肃宗点点头:“你说得对,还是你考虑得周全。”

日子一天天过去,唐军的实力越来越强,收复长安的时机也渐渐成熟。李泌向肃宗建议:“陛下,如今叛军主力被困在河北,长安的守军兵力不足,正是收复长安的好时机。我们可以派郭子仪率领大军从正面进攻,再派一支奇兵从侧面偷袭,前后夹击,定能一举收复长安。”

肃宗采纳了李泌的建议,任命郭子仪为兵马大元帅,率领大军进攻长安。开战前,李泌亲自为郭子仪送行,详细叮嘱他作战时要注意的事项,还为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郭子仪对李泌十分敬佩,一一记下,带着大军出发了。

不出所料,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长安城外。叛军守将见唐军来势汹汹,吓得魂飞魄散,连夜打开城门逃跑了。收复长安的消息传到凤翔时,肃宗正在和李泌议事,他听到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把抱住李泌:“长源!我们收复长安了!我们终于收复长安了!”

李泌也十分激动,他对肃宗说:“陛下,收复长安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收复洛阳,平定河北的叛军,让百姓们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肃宗点点头:“对!我们还要收复洛阳,平定河北!等天下太平了,朕一定好好赏赐你,让你做宰相,辅佐朕治理天下。”

可李泌却摇了摇头:“陛下,臣志在修道,不求功名利禄。等天下太平了,臣想回衡山继续隐居,潜心修道。”

肃宗愣住了,他没想到李泌会这么说:“长源,你为大唐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能说走就走呢?朕离不开你啊!”

李泌笑着说:“陛下,天下有才之人比比皆是,只要陛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一定能治理好天下。臣虽然隐居山林,但也会时刻关注大唐的安危,若是陛下有需要,臣随时都会回来。”

肃宗知道李泌心意已决,只好不再挽留。不久后,唐军又收复了洛阳,河北的叛军也陆续被平定,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回到长安后,肃宗多次挽留李泌,想任命他为宰相,可李泌都婉言拒绝了。最终,肃宗只好赐给李泌金帛无数,派人护送他回衡山,并在山中为他建了一座道观,让他安心修道。

可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李泌终究无法一直隐居山林。唐代宗即位后,因为藩镇割据的问题十分头疼,他想起了李泌,又派人把他请回了长安,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李泌虽然不想出山,但看着大唐又陷入危机,还是答应了代宗的请求。

在代宗朝,李泌多次为代宗出谋划策,平定了好几起藩镇叛乱,还改革了税收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代宗对李泌十分信任,凡事都要和他商量,甚至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

到了唐德宗时期,李泌更是被拜为宰相,真的应了当年懒残禅师“十年宰相”的预言。做宰相时,李泌依旧保持着修道人的本色,生活简朴,不贪财物,还常常直言不讳地指出德宗的过错。有一次,德宗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做节度使,李泌知道后,立刻劝谏道:“陛下,节度使手握重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必须选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担任。您的亲信虽然忠诚,但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若是让他担任节度使,不仅会误了国家大事,还会引起其他将领的不满,甚至引发叛乱。”

德宗听了,很不高兴:“朕提拔自己的亲信,难道还有错吗?”

李泌却毫不畏惧:“陛下,您是大唐的皇帝,心里应该装着天下百姓,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亲信。若是因为私人感情而不顾国家安危,那就是陛下的错了。”

德宗被李泌说得哑口无言,仔细想想,觉得李泌说得很有道理,只好放弃了提拔亲信的想法。事后,德宗对李泌说:“朕以前总觉得治理国家很难,可自从用了你之后,才明白治国的道理原来这么清晰。你真是上天赐给朕的贤臣啊!就算是当年的管仲、商鞅,也比不上你。”

李泌却摇摇头:“陛下过奖了。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若是陛下能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大唐一定会越来越兴盛。”

在李泌的辅佐下,德宗时期的藩镇叛乱渐渐平息,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安定下来,大唐终于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可就在此时,李泌却因为常年操劳,病倒了。德宗十分担心,亲自去探望他,还派了最好的御医为他诊治,可李泌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临终前,李泌把自己写的文集交给了德宗,说:“陛下,这是臣多年来对治国理政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陛下有所帮助。臣死后,希望陛下能继续虚心纳谏,善待百姓,让大唐长治久安。”

德宗握着李泌的手,泪流满面:“长源,你放心,朕一定会记住你的话,好好治理天下,不辜负你的期望。”

不久后,李泌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赐谥号“文贞”,还让史官把他的事迹写进国史,编成《邺侯外传》,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为大唐鞠躬尽瘁的贤臣。

李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七岁成名的神童,却能在盛名下收敛锋芒;他是潜心修道的隐士,却能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他是四朝元老,却能始终保持初心,不贪功、不恋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辅佐三位帝王平定叛乱、安定天下,为大唐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泌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锋芒毕露,而是懂得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真正的忠诚,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分忧;真正的人生价值,不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能力为百姓谋福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只要心怀家国、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成为照亮时代的光。而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也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