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14章 神仙十四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14章 神仙十四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6:09

1、萤火护心

世上真有刀枪不入的护身符么?汉朝的冠军将军刘子南,倒真有此奇遇。

他随道士尹公修习,得授一方秘药,名曰“务成子萤火丸”。此物可避百病瘟疫、毒虫猛兽,更能御刀兵凶煞。方子繁复,取雄黄、雌黄、萤火、鬼箭蒺藜、烧焦铁槌柄、丹炉灰、羚羊角等物研为细末,再调入鸡蛋黄与雄鸡冠血,最终揉成杏仁大小的丹丸。装入三角红绸袋中五枚,随身佩于左臂,军士缠腰,居家则悬于门楣——传说可御一切凶邪。

刘子南诚心佩戴。永平十二年,他于武威地界突遇胡骑,大军惨败,溃散如蚁。刘子南孤身被围,只见漫天箭雨泼落。可怪事骤生,箭矢未及身外数尺,便纷纷颓然坠地。敌骑见此神异,惊疑为天神,终于解围而去。

刘子南自此笃信不疑,将药方传予军中子弟。凡佩此丸者,竟果真皆得安然无恙。此物遂成家族传世之宝,光华如萤火,照亮兵戈血影下的生路……

古方神秘难解,战场神迹亦不可复求;然而,那贴身绛囊里盛放着的,岂止是药末?它是一念精诚所凝的盾牌——当心灵深处确信自己有所依恃,有所守护,人间万险皆如强弩之末,其势虽猛,其锋却难穿信念一寸。真正的护身符,从来生于心头,成于精诚一念。

2、人心如镜

余杭天柱山的密林深处,郭文举的寂静被一声低沉的虎吼打破。一头猛虎竟张口立在石室前,喉中骨鲠,痛苦低鸣。郭文举面无惧色,伸手探入那血盆巨口,取出了卡喉之骨。次日清晨,一只死鹿静静躺在石室外——虎的报恩,从此开始。

这头猛兽竟温驯如家犬,俯首贴耳随他穿行市井。郭文采买盐米,竹筐置于虎背,它便稳稳驮行,人潮中亦不惊不扰。晋帝闻此奇事,召他入宫:“先生有何驯虎妙术?”

郭文举淡然一笑:“何须术?人无害兽之心,兽便无伤人之意。抚之则顺如子民,虐之则仇如虎狼。”他望向殿外虚空,“治民与驯虎,本无二致。”

虎影随他重归山林,御座前空留余音:心若为镜,照出的是魔是佛,全在持镜之人一念之慈。

3、误坠仙窟

嵩山北麓有个深不可测的洞穴,年年引得百姓好奇围观。有位山叟不慎失足坠落,同伴们只能日日往洞中抛些食物。他摸索着前行,啃食残羹冷炙,在黑暗中苦撑了十多天。

忽然豁然开朗,眼前竟有草屋一座。两位仙人正对弈,棋枰旁搁着几杯琼浆。山叟乞水解渴,仙人递过一杯。饮罢,浑身疲乏一扫而空,力气陡增十倍。“可愿留下?”仙人问。山叟摇头。仙人向西一指:“行数十步有大井,莫惧井中异物,只管跃入。若饥,可取井底青泥为食。”

他依言跳井。井中蛟龙盘踞,见他竟纷纷退避让路。井壁附着香软青泥,食之饱腹。他沿着蛟龙让出的水道潜行,半年后竟从蜀地青城山钻出,徒步返回洛阳。

高人张华听闻后叹道:“那玉浆是仙馆至宝,青泥乃千载地髓——坠渊本是劫数,却成了他通仙的机缘。人间歧路,看似绝境处,谁料没有蛟龙让道、地髓养人呢?深渊尽头,未必不是青山。”

4、慧眼斩蛟

许真君乘龙舟穿行云海,本是仙家胜景。船夫却耐不住好奇,偷窥了云雾中若隐若现的龙身。刹那间风云翻涌,龙舟一震,竟被弃于庐山紫霄峰顶——真君叹息:“你这一眼,惊走了神龙。”船夫只得留在绝峰修行,那艘悬于万丈高崖的云舟,船底至今磨擦着峰岩。

真君下庐山,在豫章城遇见个翩翩少年,自称慎郎。只一番交谈,真君便看穿他骨相里的妖气。少年刚告辞,真君即对弟子道:“此乃兴风作浪的蛟蜃精!江西水患,皆因它而起。”蛟精感应到杀机,遁入龙沙洲,幻化成黄牛卧于沙丘。真君化黑牛直冲而来,牛角相抵,声震四野。蛟精心怯欲逃,真君掷出飞剑,一道寒光穿透牛腹。蛟精现出原形,血水漫过洲上石板。

百姓只见许真君剑尖滴落蛟血,却不知那双洞穿妖魅皮囊的眼睛更利——浊世纷扰,多少祸心披着人皮行走?慧眼如剑,专斩皮囊下的孽蛟。

5、画水渡魂

七岁的吴猛夏夜躺卧父母榻边,任由蚊蚋叮咬——他怕驱了蚊虫,反去噬咬双亲。这份赤子之心,竟是他日后通天彻地之能的根基。

成年后他投奔南海太守鲍靖,得悟道法真谛。某日欲渡钟陵江,但见烟波浩渺,他却不取舟楫,只以白羽扇凌空画水,踏浪而行,惊煞两岸行人。其道术之奇,不止于此。一回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吴猛疾书符咒掷向屋顶。青鸟衔符振翅而去,须臾风平浪静。众人惊问,他只道:“南湖有道友遇险呼救,符去救急。”后访查果如其言。

最令人瞠目者,是武宁县令干庆暴亡三月,尸身腐气弥漫,尚未下葬。吴猛伏尸痛哭:“县令命不该绝!”言罢竟卧于尸旁。数日后,腐坏之躯忽有动静,魂魄却嫌恶臭不愿归体。吴猛以道法强推其魂,硬生生将县令从鬼门关拽回人间。盛夏停尸百日而复生,腐肉重焕生机,满城皆谓神迹。

世人只见他画水成路、掷符止风、强令还魂,却不知那七岁孩童喂蚊的赤诚,早已贯通幽冥——心念所至,蚊蚋亦知悲悯,何况天地?

6 、仙音绝响

万宝常此人,来历不明,却天生一副通晓音律的奇耳,八音六律无师自通。一日野径独行,忽见十余人华服丽车,麾幢森严,似专候于彼。宝常欲避,早被召至近前。为首者道:“天帝知你秉性通音,特命传八音妙理于季世,救将颓之乐。然正始元声,你尚未彻悟,故遣钧天之官,示你玄微真谛。”言毕,命他席地而坐。

霎时间,仙乐如天河倾泻,历代宫商、盛衰之音,丝丝缕缕汇入耳中,直透心魂。宝常神凝意守,尽数刻印灵台。待仙踪杳然,回神已在家中,竟过去五日。自此,人间凡响,在他耳中皆如庖丁解牛,脉络分明。

最是平常饭食间,无琴无瑟,他信手取碗碟杯箸,竹筷轻叩,叮咚错落。粗陶糙器竟自成宫商,清越如金石,婉转似丝竹,满座惊为天人。他遍历北周、隋代,才高天妒,始终落魄不沾官袍。

隋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新定礼乐,献于文帝。文帝召宝常问其优劣。宝常聆听片刻,眉峰深锁:“此亡国之音,哀怨浮靡,戾气暗藏,岂可奏于升平之世?”直斥其非。文帝不悦,郑译更是衔恨。

当权者岂容异声?宝常所改新乐,不合权贵脾胃,终被弃如敝屣。他贫病交加,妻子离散,唯有满腹乐理与满腔忧愤相伴。弥留之际,悲愤如沸。他将毕生心血所着乐谱堆于病榻前,一把火映亮枯槁的面容。烈焰吞卷纸页,他喃喃道:“瑰宝何用?人间难容,不如携归高穹!”青烟缭绕,如同仙使昔年驾临的云驾。未几日,人踪杳然,唯有那未烬的焦痕,烙着千古遗恨。

万宝常一生,是天音误落尘寰的劫数。他耳中自有天籁,笔下流淌仙律,却在人间的嘈杂里寸步难行。当凡俗的耳朵听不见云端的清响,那焚书的烈焰,便成了最痛彻的绝唱——真正的知音,或许本就不在这浊世,而在渺渺青冥之上。

7 、真经在骨

李筌踏破无数名山,所求不过神仙之道。那日在嵩山虎口岩,苔痕斑驳的深处,一方玉匣幽光微现。启之,赫然一卷素绢——《黄帝阴符经》。朱漆轴,题款森然: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寇谦之藏此以待有缘。

绢本早已朽烂,字迹如虫蚀蚁蛀。李筌如获至宝,日夜誊抄苦诵数千遍,墨痕浸透指尖,经文却如铜墙铁壁,字字认得,句句茫然。他揣着这卷天书入了秦地,行至骊山脚下,心神恍惚。

忽见路旁老树遗火**,焦烟升腾。一位蓬发老妪拄杖而立,破衣烂衫,顶心一个孤髻,半垂灰发拂过肩头。她凝视火中枯枝,喃喃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李筌浑身剧震,如遭雷击——这分明是《阴符经》上句!他抢步上前:“此乃黄帝秘文,婆婆从何得知?”

老妪缓缓转身,目光如古井寒潭:“此符传我之手,已历三元六周甲子矣。”一千多个春秋在她唇齿间轻飘飘滑过,“少年郎,你这书,从何得来?”

李筌扑通跪倒,竹筒倒豆子般道出嵩山奇遇。老妪枯瘦的手指忽然点向他眉心:“你额角峥嵘,骨相清奇,血脉未枯,心镜未染,是个好道种子。”她嘴角微扬,“可知为何苦读无解?经文本是引子,真义只在天地呼吸之间。”

暮色四合,山风卷起焦灰。老妪以杖叩地,霎时玄机迸现:星辰流转作棋局,山河起伏成经络,兵戈杀伐化阴阳消长。她口中字字如斧凿,劈开李筌脑中混沌——“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宇宙呼吸原来就在血脉奔涌中;“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耳目口竟是通天门户!李筌五内如沸,多年死磕的文字轰然崩解,天地至理如清泉灌顶。

待他大汗淋漓抬起头,老妪踪迹杳然,唯余杖痕深深印在焦土上。怀中那卷奉若至宝的烂绢,此刻轻如鸿毛。他抽出火折,焰舌温柔舔上残破经文——千年墨迹在火光里蜷曲飞舞,化作青烟直上云霄。

李筌望着星斗粲然的夜空,哑然失笑。真正的天书从未锁在玉匣里,它刻在人的骨相上,藏在草木燃烧的噼啪声中,写在每道山脊起伏的线条里。迷时字字是障,悟后卷卷皆空。那骊山的一把野火,烧尽了纸上的天机,却在他血脉深处,点燃了亘古长明的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