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 > 第93章 小心翼翼抬参宝,传统规矩不能忘

系在六品叶参王茎秆上的那根红绳,在幽暗的林间洼地里,如同一道神圣的契约,无声地宣告着这棵山林至宝的归属。程立秋心中的狂喜如同奔涌的岩浆,却被他强大的意志力死死压住,凝固成一种近乎虔诚的冷静和专注。此刻,任何一丝急躁和疏忽,都可能亵渎了这份天赐的厚礼,甚至毁掉这价值连城的参宝。

他缓缓直起身,并没有立刻动手挖掘,而是先示意孙猛几人再次后退,保持距离。然后,他极其郑重地从随身携带的楸树皮桶里,取出了那枚磨得光滑温润的“压口钱”——一枚古老的铜钱。他小心翼翼地将铜钱压在系着红绳的参茎下方,贴近地面的位置。这是老辈放山人传下的规矩,“钱压福地”,既是镇住宝参防止它“跑掉”,也是用这带有“金气”的铜钱,表达对山神慷慨馈赠的敬谢和一种古老的“等价交换”理念。

做完这一切,程立秋才长长地、无声地吐出一口浊气。他没有急着去动那棵参王,而是先走向旁边那棵最先发现的“灯台子”。

“先拿这棵练练手,找找感觉。”他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醒了沉睡的宝参,“抬参是细活,急不得。”

他蹲在灯台子旁边,并没有立刻使用鹿骨钎子,而是先用手极其轻柔地、一点点地拂开参苗周围的落叶和浮土,露出下面颜色更深、更湿润的土壤。他的动作轻柔得如同抚摸婴儿的脸颊,全神贯注,眼神锐利地观察着土壤的结构和可能存在的须根走向。

孙猛、魏建国和王栓柱围在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喘,眼睛死死盯着程立秋的每一个动作,学习着这古老而神圣的技巧。黑豹也似乎感受到了气氛的庄重,安静地趴卧在一旁,只有湿润的鼻头偶尔轻轻抽动一下。

程立秋开始使用鹿骨钎子。他并没有像挖土豆那样直接从根部下钎,而是从距离参苗一尺多远的地方开始,极其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拨开土层,动作慢得令人窒息。每拨开一点土,都要仔细观察是否有细小的须根出现。一旦发现须根,就要立刻改变方向,顺着须根的走向慢慢清理,确保每一根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参须都完好无损。

这是一场对耐心和技巧的极致考验。汗水顺着程立秋的额角滑落,他也顾不上擦。他的世界仿佛只剩下眼前这方寸之地和那逐渐显露的、黄白色的参体。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只有鹿骨钎子刮过泥土的极其细微的沙沙声。

终于,那棵灯台子的主体被完整地清理出来,虽然不大,但形态优美,须根完好。程立秋用新鲜的苔藓小心地将其包裹好,轻轻放入楸树皮桶中垫着的软布上。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程立秋的心更定了。他如法炮制,又将那棵“四品叶”和“二甲子”小心翼翼地抬了出来。每一次成功,都让他的手法更加娴熟,信心也更足。

现在,终于轮到那棵系着红绳的六品叶参王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程立秋在动手前,甚至闭上眼睛,默默静立了片刻,像是在祈祷,又像是在凝聚所有的精神。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眼神已经变得如同古井深潭,波澜不惊,只剩下绝对的专注和沉稳。他蹲在参王面前,动作比之前更加轻柔、更加缓慢。

这棵参王的根系远比之前那几棵庞大和复杂得多。露在外面的参体就比拇指还粗,下面的主体和须根必然深扎地下,盘根错节。程立秋摒弃了一切杂念,将全部心神都灌注在手中的鹿骨钎子上。

他从更远的地方开始下钎,一圈一圈地、由外向内、由上往下地慢慢剥离土层。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太阳在树梢间缓缓移动,林间的光线逐渐变得倾斜昏黄。

程立秋的腰早已酸麻不堪,手臂也因为长时间保持精细动作而微微颤抖,但他依旧稳如磐石。孙猛几次想替换他,都被他用眼神制止了。抬参最忌换手,不同人的手感和力道稍有差异,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

随着土层被慢慢清理,这棵参王的真容逐渐显露出来。它的主体粗壮饱满,呈现出一种健康的黄白色,上面布满了紧密的环形纹路(铁线纹),这是年份的象征。芦头又长又密,节节分明,记录着它历经风雨的岁月。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须根,如同老人的长髯,又如同精美的艺术品,纤细而柔韧,密密麻麻却又条理清晰地向四周伸展。

程立秋更加小心,遇到特别纤细的须根,他甚至不用钎子,而是用嘴轻轻吹去浮土,然后用特制的小毛刷一点点清理。他的呼吸都调整得极其轻微。

当天色彻底暗下来,不得不点燃松明火把照明时,这棵六品叶参王终于被完整无缺地请出了它生长了不知多少年的土地!

在火光的映照下,这棵参王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形态优雅而有力,须根完整如初,散发着淡淡的、独特的药香。它静静地躺在程立秋铺好的苔藓和软布上,如同一位沉睡的君王。

程立秋几乎虚脱,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脸上却洋溢着无法形容的满足和自豪。成功了!他完整地抬出了这棵参王!

孙猛几人围上来,看着那棵堪称艺术品的野山参,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有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程立秋休息片刻,郑重地将参王用苔藓层层包裹,放入楸树皮桶的最中央,用软布填塞固定好。然后,他才开始处理挖掘后的土坑,仔细地将泥土回填,尽量恢复原状。这是放山人的另一个规矩,“取宝不留痕”,是对山林的尊重,也是为后人留福。

做完这一切,夜色已深。四人虽然疲惫至极,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们打着火把,背着沉甸甸的、装着无价之宝的楸树皮桶,踏着夜色,朝着屯子的方向走去。

脚步虽然疲惫,却充满了力量。这一次,大山给予的馈赠,厚重得超乎想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