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古穿今之可爱小厨娘的腹黑影帝 > 第129章 两位导师

古穿今之可爱小厨娘的腹黑影帝 第129章 两位导师

作者:小阿琳儿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10 07:43:17

大学生活的序幕正式拉开,紧接着的一项重要事宜,便是拜会导师。中文系和音乐系分别安排了时间,汤予竹需要与两位指导她未来学业方向的老师见面。

首先是中文系的导师——杜衡教授。他的办公室位于文学院老楼的顶层,是一间被岁月浸润得格外沉静的房间。推开门时,一股混合着旧书纸张、墨香与淡淡龙井茶气的味道扑面而来,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阳光透过高窗斜斜洒入,空气中浮动着细小的尘埃,在光束中缓缓旋转,像无声的舞者。四面墙壁高耸至天花板的书架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古籍线装书、现代学术专着以及泛黄的期刊合订本,有的书脊已经磨损,显出常翻阅的痕迹;有些书甚至没有书套,随意插在缝隙里,像是随时等待被抽出细读。桌角一只紫砂茶壶正冒着细烟,氤氲出温润的气息,旁边还搁着一方砚台,墨迹未干,一支湖笔横卧其侧,笔尖微湿,似刚从文字的河流中抬起。

杜教授年约五旬,身形清瘦,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眼神温和而深邃,透着学者特有的沉静气质。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藏青色衬衫,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结实的手腕。见汤予竹进来,他轻轻放下手中的毛笔,从砚台边抬起头,嘴角浮现出一丝浅笑:“来了?坐吧。”

他在窗边为她准备了一张老旧却保养良好的藤椅,椅面微凹,显然是长期使用所致,藤条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吸收了无数个午后静思的气息。杜教授亲自取来一只素白瓷杯,放入茶叶,注入刚煮沸又稍凉片刻的水,动作从容不迫,如同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仪式。水流倾泻而下,茶叶在杯中轻旋舒展,清香随之弥漫开来。“这是明前龙井,尝尝看。”他说。

汤予竹双手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瓷器传来的温度,轻啜一口,舌尖先是一缕微涩,随即回甘涌上,清香在口腔中缓缓化开,心也随之安定下来,仿佛纷乱的思绪也被这杯茶熨帖抚平。

“汤予竹同学,我看过你的入学档案,还有你附上的那篇关于《诗经》中比兴手法的短论。”杜教授语调平缓,像山涧溪流般清澈,“文字干净,思路清晰,尤其对‘关关雎鸠’一句的情感铺垫分析得很到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说明你不仅有功底,更有灵性。”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几分审视,也带着几分期许:“双修意味着你要走一条更难的路。中文学习讲究积累与沉淀,不能急于求成。我希望你能先打好基础——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理论这三块必须扎实掌握,不可偏废任何一环。知识如树,根深才能叶茂。”

说着,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手写的书单,纸张略泛黄,字迹工整有力,每一笔都透着严谨与认真。上面列着从《说文解字注》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等数十本书目,每一本旁都用红笔标注了阅读建议顺序和重点章节,有些地方还加了简短批注,比如“此书宜精读前三章”“可结合《文心雕龙》对照理解”。这些细密的笔迹,像是一条条通往幽深学问之路的标记。

他将书单递给她,语气认真却不严厉:“这是我为你初步拟定的拓展阅读清单,除了课内必读之外,这些书可以帮助你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读书要静心,要有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读过’这个层面。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对话,是思想的碰撞。”

汤予竹郑重接过书单,指尖抚过那一行行娟秀的字迹,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庄重感——这不像简单的师生交流,倒像是某种传统的传承仪式,是师父将衣钵交予弟子时的郑重托付。只不过在这里,没有繁复礼节,只有平等尊重与精神共鸣。她低头道:“谢谢杜老师,我会认真对待每本书,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离开文学院老楼时,阳光正斜斜洒在石阶上,树影斑驳,风吹过檐角铜铃,发出细微清响。她抱着书单缓步前行,内心充盈着一种踏实的力量,仿佛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多了一份坚定的方向。

下午,她前往音乐系教学区。琴房集中在一栋独立的小楼里,走廊铺着吸音地毯,脚步声几乎被完全吞没,连呼吸都显得格外清晰。空气中飘荡着断续的琴声,有时是肖邦夜曲的柔情低语,有时是巴赫赋格的严谨律动,偶尔还能听见某间琴房传来反复练习某个乐句的片段,节奏精准,却带着一丝焦灼。

林薇副教授的琴房在二楼尽头,门牌上贴着她的名字和课程表,字迹利落。推门进去,一架黑色施坦威三角钢琴静静伫立在房间中央,琴盖打开,黑白键光洁如镜,映着窗外透进来的光线。墙上挂着几幅她在国际比赛中的获奖证书,相框简洁大方,还有一张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照片,她身着黑色礼服,指尖悬于琴键之上,神情专注而沉静。整个空间明亮开阔,窗帘半开,阳光洒在乐谱架上,映出跳跃的光点,像音符在纸上轻轻跃动。

林老师正在整理一叠曲谱,听见声响便抬起头来。她约莫三十五六岁,一头齐肩黑发利落地别在耳后,身穿剪裁合体的米灰色套装,眼神锐利却不失亲和。“汤予竹?”她声音干脆,不带多余修饰,“坐这边。”

她指了指琴凳。汤予竹依言坐下,手指不自觉地搭在膝上,指尖微微发紧。

“我听过你入学考试的录音。”林薇翻开笔记本,语气平稳却直击要害,“一首肖邦《降E大调夜曲》,一首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技术上有几个错音,踏板控制也不够细腻,收音时略显仓促,但整体乐感很好,尤其是夜曲那段弱音处理,情绪很稳,有内在张力,能听出你在用心表达。”

她合上本子,直视汤予竹,目光如炬:“双修的学生我带过不少,但能坚持到最后的不多。原因很简单——时间不够用。所以你必须学会高效练琴。从今天开始,每天早晨七点到八点,是你雷打不动的基础训练时间:音阶、琶音、哈农指法练习,至少一小时。这不是建议,是要求。”

她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厚重的曲集递给她:“这是你本学期的主要曲目计划,包括舒伯特即兴曲、李斯特《爱之梦》和德彪西《月光》。我会根据你的进度动态调整。记住一点:技巧只是工具,真正的音乐来自内心的表达。不要让自己变成只会机械弹奏的机器。”

她停顿片刻,忽然问:“听说你古文很好?”

汤予竹点头:“中学时比较喜欢古典诗词。”

“那就试着把那种意境带进演奏里。”林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语气也柔和了几分,“比如《月光》,它不只是旋律优美,更是画面与心境的融合。你可以想象李白‘床前明月光’的那种孤寂,或是苏轼‘转朱阁,低绮户’的婉转情思。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让手指自然流淌出来。音乐不是手指的运动,而是灵魂的呼吸。”

汤予竹心头一震,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灯。她一直试图在文学与音乐之间寻找桥梁,而此刻,这座桥似乎已在眼前缓缓展开,清晰可见。

“我明白了,林老师。”她坚定地说,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动摇的决心,“我会合理规划时间,绝不松懈。”

走出琴房时,夕阳已染红天际。晚风拂过校园小径,带来阵阵桂花香气,沁人心脾。汤予竹站在台阶上,回头望了一眼那扇透出灯光的窗户,心中前所未有地明晰。

两位导师,风格迥异。一位如春风化雨,以渊博学识引领她步入浩瀚文海;一位如劲风砺刃,以严格要求鞭策她攀登艺术高峰。他们都没有否定她的选择,反而给予理解、支持与切实可行的路径。

前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她不再迷茫。有了明师指引,方向已然清晰。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风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