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33章 落草

本自俱足 第33章 落草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夜色渐深。土炕烧得温热,炕桌上的油灯如豆,昏黄的光晕在低矮的土屋里晕染开一小片温暖的天地。

秀云盘腿坐在炕桌的一头儿,就着这微弱的光亮,低着头,全神贯注地缝补着德麟一双磨破了洞的厚棉袜。

针线在她粗糙却灵巧的手指间穿梭,发出细微的“嗤嗤”声。

德麟坐在炕桌的另一头儿,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冰冷的、边缘已经有些锈蚀的扁平铁皮盒子。

他小心地打开盖子,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叠盖着红印的布票。

昏黄的灯光下,那些小小的纸片边缘毛糙,却承载着一家人沉甸甸的生计。他轻轻推到童秀云的跟前。

秀云抬起头,疑惑地看向他。

德麟把那铁皮盒子又往她面前推了推,声音低沉而温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平静:“明天……抽空去趟城里吧。用这些布票,扯块好点的花布回来。”

秀云的眼睛微微睁大了些,不解地看着他。

德麟的目光越过昏黄的灯火,投向窗外浓得化不开的夜色,北风在窗棂缝隙间尖啸着穿梭,发出呜呜的悲鸣。

他顿了顿,声音更轻了些,却字字清晰:“给桂珍二姐……做件嫁衣。体面点儿的。”

秀云握着针线的手顿住了,她看着丈夫沉静的侧脸,那眉宇间似乎卸下了某种无形的重担,又似乎沉淀了更深的东西。

她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重新低下头,将手中那枚小小的针,更稳、更密地扎进厚实的棉布里。

炕稍角落,那个粗陶坛子里,自家腌渍的酸菜正无声地发酵着,在寂静的冬夜里,悄然弥散开一丝丝微酸的、属于生活的、踏实而温暖的气息。

天刚蒙蒙亮,德麟便踏着尚未散尽的寒意出了门。他怀里揣着任命书,脚步沉重地向八里地外的北大窑走去。

北大窑那巨大的烟囱老远就映入眼帘,如同沉默的巨人,将浓得化不开的黑烟源源不断地喷向铅灰色的天空,仿佛要将苍穹也戳出几个永恒的窟窿。

负责招工的王大善人还没到。院子里,只有个满脸麻子的工头,抄着手,斜倚在堆满破砖烂瓦的墙根下晒太阳,嘴里叼着半截烟卷,眯缝着眼打量每一个来寻活路的人。

看到德麟走近,麻子脸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目光像粗糙的砂纸一样在他身上刮了一遍。

“啧,身板子倒还行。”他喷出一口浓烟,烟雾在寒冷的空气里凝成一团灰白,“一天两块钱工,管一顿晌午饭,就这价儿。干不干?”

语气是毫无商量余地的生硬,仿佛在打发一件无关紧要的货物。

德麟在盘山县城里挑挑卖蒜苗印子多年,城里人大多混了个脸熟,这个麻子脸却没见过。

他沉默着,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窜上来。德麟忽然改变了主意,没有暴露自己新厂长的身份。

曾经挺得笔直的脊梁骨,仿佛被这冰冷的价码和麻子脸轻蔑的目光压得不堪重负,他想看看北大窑的水,有多深。

德麟缓缓地、几乎是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就在他下颌低垂的那一瞬间,脖颈深处传来一声极其轻微、却清晰无比的“咔哒”声。像是某根支撑了太久的、已然僵直的骨头,终于在这沉重的生活面前,无可奈何地弯折了下去。

傍晚时分,德麟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回到夏三爷家那间低矮的土坯房。门一推开,一股混合着柴火烟气和水汽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包裹了他冻僵的身体。

灶台前,秀云正佝偻着腰忙碌。锅里煮着的大半是白菜帮子,稀薄的汤水在灶火的舔舐下翻滚着,只可怜地漂着几点零星的油星子。

然而,就是这极其简单的味道,却香得让德麟鼻子猛地一酸,眼眶瞬间发热。

秀云听到动静转过身来,脸上带着疲惫却温柔的笑意。

她没说话,只是小心地从自己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用白布层层包裹的小包。

她解开一层又一层,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什么珍宝,最终露出了里面小心保存着的、大约只有半块深褐色东西。那是半块红糖。

“娘晌午偷偷塞过来的,”她把糖块托在手心,递到德麟面前,声音轻轻的,“说你干的是重力气活,费身子,得补补。”

德麟伸出微微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掰下一小块,放进嘴里。

一股浓郁的甜味瞬间在舌尖化开,霸道地占据了所有的味蕾。

然而,这甜味滑过喉咙,落入空荡的胃里,却奇异地翻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深沉的苦涩,直冲上鼻腔,呛得他眼眶又是一热。

他用力地吞咽着,仿佛要将那点儿甜和那无尽的苦,一起深深地咽下去。

灶膛里跳跃的火光,暖暖地映照着秀云的脸。

德麟这才惊觉,不知何时,细细的皱纹已悄然爬上了她的眼角,如同初冬被寒霜打过的柳叶边缘,带着一种无声的脆弱和坚韧,默默地刻印着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重担。

夜里,疲惫的身体沉入温暖的土炕,德麟却陷入了光怪陆离的梦境。

梦里,夏二爷的身影清晰无比,他佝偻着腰,在那片熟悉的蒜苗印子里忙碌。

如血的夕阳惨淡地照着。二爷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握着小小的刀片,依旧是那么稳,那么准。刀尖在翠绿的蒜叶上缓缓移动,刻下的不是寻常的记号,而是一道道深深的、带着某种不祥意味的刻痕。一笔一画,都透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仿佛在无声地切割着无法挽回的过往。

德麟猛地从梦中惊醒,心口突突直跳,额上渗出冷汗。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枕头底下的任命书,热乎乎的任命书还在,德麟长吁了口气。

窗外,不知何时,雪已停歇,万籁俱寂。

清冷的月光透过窗纸,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转过头,望向窗外。院中那株老榆树光秃秃的枝丫,在惨白的月光下伸展着。枝杈狰狞,尖锐如刃,如同一柄柄被遗弃的、倒插在大地上的古剑,森然刺向深不可测的夜空。

他静静地躺在黑暗里,听着枕畔秀云均匀而细微的呼吸声。

望着窗外那些如剑的枯枝,白日里脖颈深处那声细微的“咔哒”声,此刻仿佛又在寂静中回响。

一股彻骨的冰凉,如同窗外渗入的寒气,缓慢而清晰地浸透了他的四肢百骸。

他终于彻彻底底地明白了,夏二爷刀尖下的决绝从何而来。

有些根脉,一旦被斩断,就永远地断了。

无论日后浇灌多少汗水,施予多少祈盼。那片曾经滋养生命的土壤,也再不可能生长出旧日的模样了。

断裂处,只剩下深入骨髓的空茫与寒凉,如同这北国永无尽头的冬夜。

德麟睁着眼睛,一直到天光吞噬了夜色。窗棂上重新映出明亮的温暖。

“秀云,收拾收拾东西吧,我们今天就搬走……”德麟说。

刚刚睁眼的童秀云还不是很清醒:“去哪儿?”她眼巴巴的问。

德麟从枕头底下摸出任命书给她看。

看着看着,童秀云的眼睛里蓄满了泪光。

吃过早饭,德麟一个人背着行李出了夏三爷家的院门,一路奔了场部。

童秀云没有和他一起搬出来。

她身体里的小生命一天天长大了。童秀云心里明白,帮不上德麟的忙,更不想拖他后腿。

“有家不回,去住场部?”夏三爷的眉毛拧着。

“要去你自己去,秀云身子重,没人照看可不行!”夏张氏更是舍不得大儿媳妇儿去受苦。

“秀云留下也干不了啥,还得让你们操心……”德麟嗫嚅着。

“我们不操心谁操心?你不让秀云操心就不错了。”老两口一唱一和,德麟只得作罢。

秀云留在了三爷家待产,德麟搬到场部宿舍,忙着筹备北大窑改制为砖厂。

这年秋天开始的时候,德麟和秀云响应国家号召,领了结婚证。

秋阳把场部门前的青砖地晒得发烫。德麟攥着童秀云的手,掌心的汗把粗布褂子的袖口洇出一小片深色。

两人站在写着“民政科”的木牌下,秀云的辫子梢沾着几缕金黄的稻穗。早上从田里过,被风吹上的。

“进去吧。”德麟喉结动了动,声音比平时沉些。秀云抬头看他,眼里映着檐角的灰瓦,轻轻“嗯”了一声。

办事的同志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接过两人的介绍信,在表格上一笔一划写名字。

钢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秀云盯着墙上“婚姻自主”的红标语,想起三个月前在苞米地里,德麟红着脸说“咱也领个结婚证吧,守守新规矩。”

童秀云的嘴角忍不住往上翘。

红色的硬皮结婚证递过来,德麟的手晃了一下。展开来看,繁体字的“夏德麟”与“童秀云”并排挨着。背景是“自主自愿”四个宋体字格外挺括,像四个站得笔直的见证人。

证书边缘绣着缠枝莲,间或缀着饱满的麦穗,金色的描画在阳光下闪。

秀云指尖划过麦粒的纹路,忽然想起额娘说的“过日子就像种麦子,得两人攥着劲”。

秋收的时候,夏三爷家的土坯房里飘起艾草的香。

秀云躺在铺着新谷草的炕上,粗布褥子被汗浸得发潮。炕沿边,夏张氏把第二捆谷草抖松,嘴里念叨着“谷草接地气,孩子落草才稳当”。

德麟蹲在门槛外,耳朵贴在门板上,听见秀云压抑的喘息声,心里既心疼又愧疚。

窗棂透进的天光慢慢斜了,忽然一声清亮的啼哭撞出来,像颗小石子砸在院子里。

德麟猛地站起来,膝盖撞在门板上也没觉疼。

夏张氏撩开门帘,满脸是笑,手里裹着块红布:“是个小丫头,嗓门亮堂着呢!”

德麟踉跄着往里闯,被娘一把拉住:“别急,先挂红布。”

夏张氏早备好的红布条,是秀云陪嫁的红绸剪的,这会儿系在门右的木栓上,风一吹,红得像团跳动的火苗。

“丫头挂红,日子红红火火。”她拍了拍德麟的肩,“进去吧,轻点儿。”

炕沿边的谷草上,小婴儿裹着红布,眼睛还没睁。小拳头攥着,哭声却一点不含糊。

秀云累得睁不开眼,嘴角却弯着,伸手碰了碰孩子的脸蛋:“叫啥名好?”

德麟蹲在炕沿,盯着女儿皱巴巴的小脸,忽然说:“叫穗儿吧,你看她哭起来,像咱家麦穗灌浆时那么有劲儿。”

穗儿落草的当天晚上,夏张氏揣着两斤红糖,往村东头的老张家去了。

“得请你家三嫂子来开奶。”夏张氏拉着老张三嫂的手,“你看你,仨娃养得壮实,身子骨又利索,穗儿沾沾你的福气。”

张三嫂是村里有名的利索人,挽着袖子就跟着来了。进门先洗了手,接过夏张氏递来的小米粥喝了半碗,才挨着炕沿坐下。

她解开衣襟,把穗儿轻轻抱在怀里,指尖拢着孩子的小下巴:“丫头别怕,三大娘给你送口甜的。”

穗儿像是闻到了味,小嘴巴吧嗒着凑过去,吃得急,小腿儿还往三嫂的胳膊上蹬着。

秀云看着,眼眶忽然热了。

想起额娘说过,头口奶得请有福气的人喂,孩子将来才结实,原来这就是“开奶”。是把旁人的福气,一口口喂进自家孩子的嘴里。

开奶刚完,院门外传来脚步声。夏张氏眼睛一亮,迎出去:“他李叔来啦?”

夏三爷和村西的李木匠进来了,李木匠为人憨厚,家里俩儿子一个闺女,样样周正。

“特意挑的你。”夏张氏把穗儿抱过来,“咱穗儿得像你,实诚,手巧。”

李木匠搓着手,笑得有些腼腆,往前凑了凑。

穗儿刚好醒着,乌溜溜的眼睛瞅着他,忽然咧嘴笑了。

“哎,这丫头认人呢!”李木匠乐了,从身后拎出包红糖,“给穗儿的见面礼。”

夏张氏赶紧接过来:“采生人给的糖,甜到心尖尖儿上。”

李木匠是“采生人”,往后穗儿的性子,便要带着这份憨厚和周全了。

三天后的清晨,铜盆里的水冒着白汽。

夏三爷早早去村口采了槐树叶和艾蒿,泡在水里,绿得发亮。

炕梢坐着的王老太太,是十里八村里有名的接生婆,也是最年长的长辈。鬓角虽白,眼神却亮。

手里攥着块新布,慢悠悠擦着铜盆沿。“洗三洗三,洗掉晦气,留住福气。”

她话音刚落,门口的亲戚邻居们就挨着往里进,手里都拿着东西:二婶拿着块花布,三姑揣着袋花生,连邻家的小柱子都举着个红皮鸡蛋,踮着脚要往盆里放。

“添盆喽!”王老太太一声喊,铜钱“叮当”落进水里,花生浮起来,鸡蛋在盆底转着圈。

秀云抱着穗儿凑过来,小家伙似乎被热闹惊着了,小嘴瘪了瘪。

王老太太伸出手,先用温水给孩子擦了擦额头,又蘸着带艾叶香的水,轻轻揉她的小胳膊:“这丫头,皮肤嫩得像豆腐。”

正说着,穗儿忽然“哇”地哭起来。哭声又响又脆,把盆里的水波都震得跳了跳。

“好!好!响盆了!”夏张氏拍着手笑,“这是老天爷应了,咱穗儿将来定是个有福气的!”

王老太太也笑了,用软布把孩子裹好:“响盆响,家业旺,这丫头是来给你们撑门户的。”

第七天,房梁上多了个“小船”。

那悠车是夏三爷请李木匠做的,椴木板子削得薄,边沿儿漆着红,上面用金粉画了缠枝莲,还写着“长命百岁”四个小字。

李木匠特意在两端刻了小鲤鱼,说是“鱼在水里游,孩子睡得稳”。

德昇踩着梯子,悠车挂在房梁的挂钩上。夏张氏站在底下扶着梯子,仰头看那悠车,像看着一艘要载着穗儿,驶向好日子的船。

穗儿被放进悠车时,小手抓着车沿儿的红漆,眼睛瞪得溜圆。

夏张氏往车里铺了谷糠袋,又塞了个小米枕头:“睡这儿,后脑勺能睡平,将来梳辫子好看。”

她用蓝布带子轻轻把穗儿的胳膊肘和脚脖子系在车帮上,“别嫌绑着,这样骨头长得直,将来走路稳当。”

秀云拉了拉悠车的绳,车子轻轻晃起来,像在水里漂。

穗儿的哭声慢慢小了,没多久就打了个小哈欠,在艾草香和木头的清香里,眼皮越来越沉。

秀云坐在炕沿边,看着悠车晃啊晃,忽然想起了德麟,这当爹的忙着公家的事,还没看上一眼刚落草的闺女。

满月那天,夏三爷家的院子里摆了三桌席。德麟放下手里的工作,风尘仆仆的跑回来了。

亲戚们带来的下奶礼堆在堂屋:张家的小米,李家的鸡蛋,还有秀云娘家捎来的红糖。

夏张氏把门口的红布条解下来,系在房梁的“子孙绳”上。

那绳子上已经挂着德麟小时候的弓箭穗子,现在添了穗儿的红绸,风一吹,两个布条挨着晃,像在说话。

酒过三巡,德麟和秀云抱着穗儿给长辈们磕头。

王老太太摸出个银锁,挂在穗儿脖子上:“锁住福气,长命百岁。”

穗儿似乎懂了,抓着银锁摇得叮当响,惹得满院子都是笑。

三个月后,德麟赶着驴车,载着秀云和裹在红布里的穗儿,往秀云娘家去。

到了童家窝棚,秀云的额娘早等在门口,接过穗儿就往院里走。

进了堂屋,秀云抱着穗儿,轻轻往房柱上撞了撞,嘴里念叨:“在姥姥家扎根,长命百岁。”

穗儿咯咯地笑,小手拍着柱子,像在应和。

日子就像悠车一样,晃着晃着,穗儿就会坐了,会爬了。

等她再大些,德麟会给她做个小秋千,让她在院里荡着玩。

等她十六岁,夏三爷会给她佩上野猪门牙的灵佩,告诉她:“从今天起,你就是能顶起门户的姑娘了。”

夕阳正透过窗棂,照在悠车上。穗儿在车里咂着小嘴,悠车晃啊晃,把满屋子的艾草香、木头香,还有德麟和秀云的笑声,都晃成了日子该有的模样。像那结婚证上的麦穗,饱满,实在,还带着金闪闪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