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本自俱足 > 第31章 回家

本自俱足 第31章 回家

作者:小咪的衣食父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7:57:33

德麟蹲在通往后院的门槛上,后脊梁被日头晒得发暖,可脚底板还透着从砖缝里渗上来的寒气。

“哐当”一声,西屋的木门被推开,门轴干涩,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童秀云裹着那件靛蓝棉袄探出半截身子,怀里抱着刚拆洗过的蓝花被面,被面边角还带着皂角的清苦味儿。

她说话时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的水珠儿,沾在鬓角的碎发上:“德麟,二娘刚过来了,说要腾出这间屋子给桂珍二姐住。”

她抬手想把碎发捋到耳后,才发现指尖沾着浆糊,又讪讪地放下,鬓角那点草屑被风一吹,忽闪忽闪的,像只没站稳的小虫。

德麟没应声,只是搓了搓冻红的耳垂儿。

往年的这个时候,夏二爷该带着他起第三茬的蒜苗印子了。

那活计讲究得很,得把蒜瓣儿整整齐齐码进黑土槽里,覆上一层细沙,再压上草帘子。等蒜苗冒头,二爷就用小刀在蒜叶上刻记号——谁家订了几斤,几时长成,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的南北两个朝阴的里屋,还没堆满货物。靠墙摆着十几排木架,架子上码着瓷盆,盆里是掺了草木灰的黑土,蒜瓣儿埋在土里,露出半截白胖的芽。

二爷总说“这芽子得见着点儿光,又不能晒狠了,跟养孩子似的,经心儿”。

可如今,槽里的黑土泛着潮气。去年埋下的蒜瓣儿在春水里泡得发了绿,外皮软塌塌地裹着芽,一股辛辣的气息夹杂着寒意直往鼻腔里钻。再不动,怕是真要烂在土里了。

自从世道是太平了,夏二奶奶家祖孙三代传了百年的蒜苗印子手艺,就满足不了夏二爷的需求了。

凭手艺过活的人,向来是被抽了根筋,受苦受累,赚的又不多。蒜苗印子的生意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夏二爷头脑活络,转得快。先是赶着驴车去了几趟沈阳城。回来就把福记蒜苗印子铺的门面下了,换上了红漆黑底的福记杂货铺。

从沈阳城里进货来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便宜味儿好,品类繁多。夏二爷看出了门道,又借着盘山县城的铁路交通的便利,倒腾起了南北货。

上海的绒线团用牛皮纸包着,一捆捆码在墙角;天津的洋火盒印着红双喜,装在板箱里;吉林的木耳用棉纸裹成小卷,黑龙江的皮货挂在房梁上,貂皮、狐皮,毛茸茸的看着就暖和。

关里关外,南来北往的大小货物把南北朝阴的里屋堆得满满当当,连下脚的地方都快没了。

来买东西的人也真不少。有现钱就付,没有可以先赊着,秋后算账。

或者也可以换,换来的东西再卖出去。一来二去的,钱就转到了夏二爷的口袋里。

做杂货生意,来钱快,利润高,不需要体力,也不用太多人手。夏二奶奶是记账算账的行家。桂珍能干肯吃苦,里里外外完全忙活得开。

夏二爷的算盘珠子从来不会白拨拉。多余的就是德麟两口子,两张嘴的吃喝用度不算,来年再添丁进口。夏二爷想想都心口窝子疼。

德麟望着曾经喜气洋洋的西屋,那是他和秀云成亲时装修的。

檐角残留的红喜字被风吹得褪了色,边角卷起来,在风里簌簌作响。

他还记得收拾房子时,自己整整扣了两个月的土坯子。那雪水刺骨的冰冷,塘泥淤积的沉重,两只肩膀的骨头缝里钻心的疼痛,还是会在深夜里把他惊醒。

新婚媳妇穿着红棉袄,坐在炕沿上,脸红得像窗台上的贴梗海棠,还历历在目。

如今,这新房却要让给离婚了的桂珍二姐。

“愣着干啥?”童秀云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棉袄袖口沾着圈灶灰,刚从厨房过来。“二娘说二姐没处去,二爹这边......”她的声音突然低下去,像被风掐住了脖子,手指把蓝布围裙的边角绞成了麻花,“她说,咱该让着二姐。”

德麟抬头看了看天,日头往西挪了挪,老榆树的影子拉长了些,刚好罩住他的脚。

他没说话,起身往屋里走。秀云跟在他身后,脚步很轻,像怕踩碎了地上的冰水儿。

西屋里,樟木箱子敞着盖,那是秀云的陪嫁,红漆面上描着的缠枝莲还鲜亮。里面除了两套打了补丁的旧被褥,就剩叠得整整齐齐的两套婚服。他的藏青棉袍,她的大红夹袄,领口都绣着对鸳鸯,那是秀云熬了三个通宵绣的。这便是他们全部的家当了。

夜里,德麟躺在炕上,听见隔壁堂屋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那是桂珍二姐在收拾东西,铜盆磕在桌角上,“当啷”一声,惊得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了。

秀云在黑暗里翻了个身,温热的呼吸喷在他耳后:“要不……咱把炕柜腾出来给二姐?”

德麟没说话,只是伸手摸了摸她微微隆起的小腹。那里头有个刚成形的娃娃,像颗蒜瓣儿似的,正悄悄扎根。

次日清晨,北风卷着雪粒子,跟撒豆子似的直往领口里钻。德麟给驴套上缰绳,驴打了个响鼻,喷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了霜。

秀云把最后一件棉袄塞进箱子,蹲在地上扣锁扣,指节冻得发红,试了两次才扣上。

“咱爹家......能有空着的屋子吗?”她抬头问,眼里带着怯生生的担忧。

德麟往手心里呵了口热气,搓了搓,睫毛上的霜花簌簌往下掉。“那是咱亲爹,”他声音有点哑,“总能腾出个地儿。媳妇儿,走,咱回家。”

“德麟呐,”二大娘从东屋掀帘儿出来,手里攥着把瓜子儿,边走边嗑。

瓜子皮吐得满地都是,“这家里以后有活儿,你还得回来搭把手啊。”

她走到樟木箱子旁,手一扬,半把瓜子皮飞上了箱盖。“诶呀呀,你看看......”

她假模假样地用手扒拉着箱盖儿上的瓜子皮,顺势抬起箱盖儿往里瞅,眼神儿飞快地扫了一圈。见里面除了衣物再无他物。又伸出手去,按了按,并无长物。嘴角儿撇了撇,放了心。

“咳咳......”屋里传来夏二爷的咳嗽声,底气不足,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德麟呐,住不惯就回来。”

德麟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又酸又麻。他应了一声“知道了,二爹。”

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吹走。

秀云扶着箱子站起,棉袄后襟沾了片草屑,是方才蹲在地上蹭的。

德麟想伸手替她拍掉,手抬到半空,又收了回来。

他跳上车辕,童秀云挨着他坐下,棉袄里子的棉絮结了团,硌得慌。

“到了那边,我就把驴车送回来。”

德麟朝屋里喊了一声,没人应,只有算盘珠子噼啪作响,打得又急又快,像是在赶什么要紧的时辰。

他知道,二爷又在算南下的账目。那些赚差价的现钱,早就换成了沉甸甸的金溜子,藏在他贴身的羊皮袄夹层里,比当年传男不传女的蒜苗印子秘方还要金贵。

德麟甩了个鞭花儿,脆响在胡同里荡开。

驴车动了,车轮碾过青石板上的薄冰,细细碎碎的,像是谁在暗处嚼着冰碴儿。

雪片子突然大了起来,斜斜地打在脸上,有点疼。

他回头望向西屋,青砖墙上的喜字被风雪撕得豁了个口,红纸上的金粉被雪水浸得发乌,像块破布。

屋檐下挂着的紫皮蒜头在风里摇晃,蒜须上裹着的冰晶互相碰撞,叮铃铃的,像一串串冻住的小铃铛。

二大娘还站在门口,手搭在眉骨上望着,见他回头,扬了扬手里的瓜子壳,嘴动了动,不知说了些什么。

桂珍二姐蹲在堂屋地上,埋着头搓烟叶,脊背弯成一张弓,像是随时会被风雪压垮。

驴车出了胡同,往南走。雪越下越大,路两旁的白杨树落光了叶子,枝桠在灰色的天空上,划着凌乱的道道。

秀云把围巾往上拉了拉,遮住半张脸,只露出眼睛。“德麟,咱爹家......真能有地方?”

“有。”德麟说得肯定,心里却没底。

夏三爷分家后就搬出了老院子,夫妻俩磊了三间土坯房,东屋住人,西屋堆着柴火和农具,堂屋当灶房。

去年他成亲前回去过一次,见西屋的炕上铺着补丁摞补丁的席子,墙角堆着过冬的白菜,实在看不出能再容下两个人的空当。

可他不能说这话,秀云已经够委屈了。

驴车走了约莫一个时辰,雪小了些,风却更硬了。远远望见村口那棵老槐树,德麟心里一热——快到了。

再往前,就是夏三爷家的院门,木栅栏歪歪扭扭的,却扎得结实,是他小时候跟着爹一起栽的。

夏张氏正倚着门框纳鞋底,线绳穿过布面的声音“嗤啦、嗤啦”的。

她眼睛有点花,眯成一道缝儿,影影绰绰看见有驴车奔过来,车辕上的人影看着眼熟。

“娘!”德麟跳下车,喊了一声。

夏张氏手里的针线“啪”地掉在地上,她扑上来抓住儿子的胳膊,手糙得像砂纸,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德麟,我的儿啊......”她刚说了半句,眼泪就滚了下来,砸在德麟冻得通红的手背上,烫得他一哆嗦,“可算回来了......”

“德麟?!”夏三爷披着件灰扑扑的棉袄从屋里跑出来,棉袄前襟磨得发亮,袖口打了三个补丁。

他搓着冻僵的手,声音发颤,“你咋回来了?孩子,冻坏了吧,快进屋,快进屋!”

三爷接过驴缰绳,把驴牵到窗根底下,又转身搬樟木箱子。

箱子不算沉,可他还是喘着粗气,厚实的手掌在箱盖上留下几个灰扑扑的指印,像朵没开的花。

秀云红着脸,跟在后头,低着头,看见地上的雪被三爷踩出一串深深的脚印。

东屋里,土炕烧得滚烫,席子边缘卷了边,露出底下的谷草。火盆里的炭块噼啪作响,窜起细小的火苗。

德昇和德兴看见哥哥和嫂子回来,很开心,上蹿下跳的不得消停,惹得童秀云笑声不断,倒是没了拘谨。

德麟脱了棉鞋,脚底板刚贴上席子,就烫得赶紧缩了缩,又忍不住往热处挪了挪,暖烘烘的热气顺着脚底板往上爬,把骨头缝里的寒气都逼了出来。

夏张氏从灶房端来两碗姜汤,粗瓷碗边缺了个口,姜汤里飘着几片姜,辣得人舌尖发麻。

夜里,德麟和秀云住在了西屋。刚烧的炕,热乎气儿还没散匀净。秀云裹着夏张氏找出来的补丁棉被,翻来覆去睡不着。

德麟知道她在担心什么。

夏三爷家的东屋腾出了半间,可炕席下的谷草都露了头,墙角堆着的土豆发了芽,屋梁上悬着的老玉米串子干得发硬。

这日子,和夏二爷那边没法比。

“要不我明天去还驴车时,顺便去找找活计?”德麟望着梁上的老玉米,突然开口。玉米须子垂下来,扫着房梁上的蛛网。

秀云翻身坐起,油灯昏黄的光落在她脸上,能看见颧骨上的红晕。“我听娘说,爹和德昇在北大窑扣坯子呢,烧砖,一天咋也给一两块。”她的声音带着试探,手指绞着被角。

德麟沉默了。北大窑比北大庙还远着呢,离家有八里地。路不好走,而且烧砖是重活,他倒是能扛,可秀云一个人在爹娘的家里……

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被角的补丁,那补丁是夏张氏用百家布拼的,红一块绿一块,倒也暖和。

窗外传来夜猫子的叫声,“嗷呜”一声,又尖又长。远处不知谁家的狗被惊了,吠了两声,很快又归于寂静。

东屋里夏三爷的呼噜声均匀而沉实,像老屋梁上的木头在喘气。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德麟赶着驴车,踩着薄霜出了门。

雪停了,风却更冷,刮在脸上像小刀子。经过村口的老槐树时,他忽然歇住了脚。

树杈上挂着个草编的蝈蝈笼,笼口系着的红绸带褪成了粉白色,在风里飘啊飘。

他想起十岁那年,他学着编蝈蝈笼子的情景。

他记得清清楚楚,那天是二爷让他跟着学编蝈蝈笼,他手笨,编出来的笼子歪歪扭扭,蝈蝈放进去转个身就能把笼壁撞出个洞。二爷把笼子扔在地上,骂他“榆木疙瘩脑袋,啥也学不会,不如德胜哥”。他蹲在老榆树底下哭了好久,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转天,三爷就拿着编好的蝈蝈笼来找他,笼身编得圆滚滚的,笼门还留了个小机关,说是怕蝈蝈跑了。

“咱不学那精细活儿,”三爷摸着他的头说,“咱有咱的活法,实在,稳当。”

德麟站在树下,望着那个晃悠的蝈蝈笼,突然笑了。

那笼子本来是翠绿翠绿的,过了些日子就变得枯黄。

风卷着霜花掠过树梢,老槐树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应和。

德麟紧了紧棉袄,甩了个鞭花儿,驴车飞快的跑起来,朝着盘山县城的方向。

车辙碾过冻硬的土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每一步都走得很实在。

他知道,往后的日子或许会难些,但这里有热炕,有姜汤,有等着他回家的人。这就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