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妻的身影散入江风已是第三日,涪水上游憋了整个春日的雨意,终于化作一场不眠不休的暴虐,一夜之间,河水疯涨。
浊浪滔天,冲垮了旧的堤岸,裹挟着泥沙,以雷霆万钧之势,强行在村口那片宽阔的沙洲上撕开了一条崭新的河道。
次日清晨,雨歇风止,村民们推开门,无不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那条新生河道如一条巨蟒横卧,而在河床最是平缓开阔的中心,奔涌了一夜的河水竟鬼斧神工般,冲刷出了一道深邃而圆润的弧形凹痕。
那起笔处仿佛千钧重压,沉稳有力,行至末端却猛然一提,带出一股凌厉的上挑之势。
村里识字的老人一眼便认出,这分明就是“教”字右下角的那一笔断钩!
这惊世骇俗的一笔,恰与数年前老农在田间犁出的那块石碑残角遥遥相对。
一个残缺的起笔,一个孤零零的收尾,横亘在岁月与生死之间,仿佛两段被强行割裂的对话,在此刻,终于隔着村落,接上了断续的声息。
若是柳妻还在,她定会瞬间辨认出,这断钩的走势与力道,与她焚毁的那卷《针经·引言》手稿末笔的顿挫节奏,竟是分毫不差。
可惜,她已不在。
唯有几只被惊醒的白鹭,优雅地立于水畔,用它们细长的喙,轻轻啄点着湿润的泥面,仿佛在临摹这天地间无人能识的笔意。
村里的孩童们却不知这份天地震动的敬畏,见新河水浅,便赤着脚,三五成群地嬉笑着踏入其中。
一个名唤“狗子”的瘦小男童,胆子最大,一路踩着水花跑到了河心那道“教”字断钩的浅滩上。
突然,他“哎呀”一声,一屁股坐进水里。
旁人问他怎么了,他却只是挠着脚心,满脸困惑地说:“麻了,像有好多蚂蚁在爬。”他蹲下身,好奇地用手去摸脚底的河床。
这一摸,更奇特的感觉传来。
他掌心的纹路,竟与河底那些被水流冲刷得极其细腻的沙粒纹理,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共鸣。
那些沙粒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排列成一种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微缩网状脉络,其走向,赫然便是医书中所绘的“足少阴肾经”!
狗子不懂这些,他只觉得脚底发麻的地方,正是那沙纹脉络的起点——涌泉穴。
他站起身,试着继续往上游走。
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每当他向前迈出一步,脚下的水流便会自然形成一股巧劲,顺势推着他前行。
他想往左拐,一股缓流便温柔地托着他转弯;他想往右边靠,一股微弱的暗涌便会轻轻将他拨回正途。
这河水,竟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在循循善诱地引导着他的步伐。
狗子浑然不觉这其中的玄机,只觉得好玩至极,兴奋地冲着岸上的伙伴们大喊:“快来看啊!这河在帮我跑!”他笑闹着,一路溯流而上,在他赤足踏过的地方,河床竟悄然加深了寸许,那道原本模糊的沙纹脉络,变得愈发清晰,宛如一条真正的经脉,正在被一寸寸地开凿出来。
与此同时,村西那座废弃了七十二年的医坊旧址,一个曾在此打杂的药童,正佝偻着身子拾捡枯柴。
他抱起一大捆干枯的艾草,习惯性地从里面抽出几根最柔韧的,想搓成绳子捆扎。
然而,当他的指尖开始翻飞,那早已成本能的动作却发生了微妙的偏离。
草茎在他的指间交错、绞合,竟不受控制地自动形成了一种又一种奇异的结法。
第一个结螺旋收紧,形如刺穴的毫针;第二个结尾部带刺,酷似破痈的铍针;第三个结环环相扣,宛若按摩的圆针……一连九种,九种不同的结法,不多不少,其排列的顺序,竟与那本早已失传的《针经·九针篇》中所述的施治次第,完全一致!
药童对此一无所知,他只是凭着感觉,觉得这样打出的结似乎比往日更加牢固结实。
绳子搓成后,他随手将其挂在断裂的屋梁上,转身背着柴火离去。
那草绳在风中摇曳,日晒雨淋,到了夜晚,竟有几只萤火虫循着那九个绳结的轨迹盘旋飞舞,忽明忽暗的光点连成一线,宛如一根无形的银针,在虚空中游走于经络之间。
季夏时节,雷雨再临。
这一次的雨势比之前更为狂暴,涪水彻底泛滥成一片昏黄的汪洋。
子时三刻,天地间电闪雷鸣,就在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夜幕的瞬间,宽阔的河面上,忽地浮现出无数细碎的金色光斑。
这些光斑随着波涛疯狂跳跃,起初散乱如星,渐渐地,仿佛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它们开始聚合、排列,最终竟在咆哮的江流之上,连成了一行横贯两岸的金色大字:“观息以耳,听脉以心,非手之能,乃神之所临。”岸边一位懂医理的老药工,恰在此时为护药田而出,亲眼目睹此等神迹,顿时老泪纵横,双膝跪地,朝着江心叩拜。
这十六个字,正是医道奉为圭臬的《诊脉法》开篇亡佚的总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