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感念的洪流并未带来祥和,反而化作一股沉重的压力,笼罩在三十六村每一个人的心头。
劫后余生的喜悦迅速被一种更深沉的惶恐所取代——如何才能报答这份天大的恩情?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
三日后,三十六村的村长与族老们齐聚涪水渡口,经过彻夜合议,一个决议被敲定:立碑!
要立一座前所未有的巨碑,名为“针祖碑”,将涪翁的生平伟绩凿刻其上,让子孙万代,永世铭记。
最好的石匠被请来,连夜于渡口旁的野地开工。
铿锵的凿石声,如密集的战鼓,一连数夜,震动四野。
村民们夜不能寐,那声音仿佛不是凿在石头上,而是敲在他们每个人的心坎上。
村口那个瞎了眼的小童,耳朵比谁都灵。
他每晚都坐在自家门槛上,侧耳倾听。
他听到的,不止是凿石声。
他听到碑下的地脉正因巨石的镇压而发出紧张的呻吟,更听到百里之内,无数村民的心跳,正因“将被铭记”这个念头而疯狂加速。
那不是激动,而是一种名为“名惧”的恐慌。
他们怕自己做得不够好,配不上这份恩情;怕自己的名字与涪翁并列于碑上,是一种亵渎;更怕后代子孙忘了这份恩情,让祖辈的誓言蒙羞。
一个深夜,一个驼背的老农,借着月色,在自家菜地里挖了一个深坑。
他颤抖着手,将一坛珍藏了三十年的老酒埋了进去,嘴里喃喃自语:“针祖啊,我不敢站到你的碑前去……那年发赈粮,我饿昏了头,偷偷多抓了一把米……我脏,我没脸见你……”说罢,他重重磕了几个头,泥土沾满了额头,老泪纵横。
这股愈演愈烈的“名惧”,终于传到了涪翁的妻子柳氏耳中。
柳妻,一个平日里只管浆洗缝补的寻常妇人,在听闻此事后的第二天清晨,一言不发,拿起了院里劈柴的斧头,径直走向了那片热火朝天的工地。
此时,巨碑已现雏形,几个石匠正悬在半空,精雕细琢碑文。
最顶上八个大字,已经凿出七个半——“涪翁一针,活人万”。
那最后一个“千”字,笔画刚起。
“住手!”柳妻一声清喝,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
众人哗然,纷纷停手侧目。
只见她走到碑前,仰头看着那句刺眼的碑文,眼中没有丝毫敬畏,只有一片冰冷的平静。
她没有多言,只是举起了手中的斧头,在一片倒吸冷气声中,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劈向了那个刚刚成型的“万”字!
“铛!”一声巨响,斧刃与坚石碰撞,火星四溅。
那“万”字的一横,应声断裂,一道狰狞的裂痕撕裂了碑面。
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是要干什么?毁掉针祖的功德碑,这是疯了吗?
柳妻扔掉卷刃的斧头,纵身一跃,竟站上了那半人高的碑座。
她环视着一张张惊愕、愤怒、不解的脸,声音清亮如水:“我问你们,你们立这座碑,究竟是为了记住恩情,还是为了找一个神,一个能让你们永远跪着仰望的人?”
一句话,问得全场死寂。
“他救了你们,你们便把他刻在石头上,日夜焚香,把他变成一个故事,一个传说?”柳妻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那以后呢?再遇灾病,你们是去求这块冰冷的石头,还是自己去学,去想,去找到活下去的办法?当你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名字上时,你们自己,就先死了!”
她指着身后残破的碑文,一字一句道:“这碑,要改!此地无人名,唯记一句真话!”
在她的坚持下,那座即将完工的“针祖碑”被彻底改造。
所有关于涪翁的称颂都被磨平,最终只留下了一行深刻的大字:“天灾无情,人当自救。”
不仅如此,她还带着众人拆掉了村里刚刚建起一半的“针祖祠”,将那些上好的木料,在村子中央改建成了一座四面透风的“说话屋”。
屋里没有神像,只有一圈圈的木凳。
任何人,心里有话,有苦,有难,都可以来这里说,让大家一起听,一起想办法。
那盲童,在柳妻断斧之后,第一次敢走近那块被改造的石碑。
他伸出瘦小的手,轻轻抚摸着那粗糙的石面。
当他的耳朵贴在石头上时,他听到的不再是地脉的呻吟和人心的恐慌。
他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微震,一种远比工匠凿击更深沉、更广阔的脉动。
这不是一个人的心跳,而是方圆百里内,无数颗心脏同频共振的和鸣!
在这股和鸣中,他清晰地分辨出几股异常沉稳有力的脉动,与他记忆中“守言人”和“听根坛”那些执事者的心跳一模一样。
那一刻,盲童豁然开朗。
他悟了!
真正治好这场瘟疫的,不只是涪翁一人。
还有那些在黑夜里默默陪伴孤寡老人的少年,有那些为嘶哑失声的邻居奔走代诉的妇人,有那些自创呼吸吐纳之法教给全村的顽童……他们都是医者,都是活人无数的无名英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