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裹挟着山间的寒意,无声地拂过三十六村的每一寸土地。
这份异样的安宁,像一层薄冰,覆盖在所有人的心头。
女医堂派出的探子返回,带来的消息令人费解:“柳溪村内,人人康健,并无疫症。”可这份回报,非但没有驱散疑云,反而让百草盟的气氛愈发凝重。
江畔,夜凉如水。
一个眼覆白纱的盲童侧卧在竹席之上,风声、水流声、虫鸣声,万籁交织,在他耳中却清晰分明。
忽然,他身下的竹席传来一阵极其细微的共振,那不是大地的脉动,而是一种被极致压抑后的呼吸,断续如游丝,藏在风的缝隙里。
他猛然坐起,侧耳凝神,将全部心神沉入这片寂静的海洋。
一夜未眠,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他终于从无数杂音中剥离出那缕诡异的频率——来自西北方向,十七里外的柳溪村。
那里的心跳,成百上千,竟齐整得如同军阵鼓点,分毫不差。
这不是健康,这是被无形枷锁操控的死寂。
次日,盲童执意要前往柳溪村。
柳妻,百草盟中以智谋着称的女医,亲自前来劝阻:“阿音,探子已回报无恙,你又何必涉险自扰?”
盲童摇了摇头,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声音却异常坚定:“柳姨,《针歌》有云:‘安者非安,静者非宁’。他们……太安静了。”
就在盲童动身的同时,一道黑影如鬼魅般蛰伏在俯瞰柳溪村的山脊之上。
程高,这个游离于百草盟之外的神秘传承者,已经在这里静观了三日。
他从不入村,只信自己的眼睛和感知。
夜半时分,他猛地驻足,瞳孔骤缩,死死盯住柳溪村的方向。
只见村中几户人家的烟囱里,炊烟笔直地升起,如同一根根灰色的标枪,刺向夜空,竟无一丝风吹的歪斜。
风起而不乱烟,除非……人心平息。
程高身形一晃,如墨滴入水,悄无声息地潜行至村外的密林。
他没有靠近村落,而是俯下身,将宽大的手掌贴在一条虬结的老树根上,闭目凝神。
刹那间,大地的微弱震动通过树根传入他的掌心。
百余人的呼吸,百余颗心脏的搏动,被调校成同一个频率,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扼住了所有人的喉咙,操控着他们的生死节律。
这脉象,他在师门绝学《心火录》中见过——“郁闭之象”,心火被强行压制,生气渐绝,乃大凶之兆。
他不打算闯入这片死寂。
思忖片刻,程高折下三段长短相若的竹枝,走到村口那条必经的小径中央,将竹枝摆成一个“井”字。
随后,他从怀中取出一页泛黄的《心火录》残页,用一块卵石压住一角,使其半掩半露地躺在“井”字中央。
做完这一切,他再次退入林中,身影迅速被浓雾吞噬。
盲童阿音抵达柳溪村时,看到了一幅令他毛骨悚然的景象。
村民们正在田间列队劳作,无论是挥锄还是播种,动作都如出一辙,整齐划一,仿佛提线木偶。
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交谈,脸上是同一种麻木的平静。
而村中最中心的祠堂,本该是香火鼎盛之地,此刻却大门紧锁,从地窖的通风口隐隐传来微弱的呻吟——病者,竟被当成异类锁了起来。
阿音没有去敲任何一扇门,他知道不会有回应。
他只是走到村口那块大青石上坐下,将那根探路的竹杖,轻轻地、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
笃,笃笃,笃……然后,他开口了,哼唱起《针歌》中最狂放不羁的一节——“风从东方来,吹我心火开!不问生死路,但求一念快!”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这潭死水。
起初,无人理会。
村民们依旧麻木地劳作,仿佛他是空气。
阿音不急不躁,日复一日,只在村口敲杖,哼唱。
第三天黄昏,一个正在织布的妇人手中穿梭的木梭,突然“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她维持了数日的平稳节奏,第一次出现了错乱。
第五天清晨,一个踢着毽子的孩童,踢着踢着,竟不自觉地跟着阿音的调子哼唱起来。
时机到了。
阿音停下竹杖,用尽全身力气,朝整个村庄高声喊道:“你们,多久没哭过了?”
这一声问,如惊雷炸响在每个人心头。
田间的锄头停了,织布机旁的妇人僵住了,所有人的动作瞬间凝固。
他们怔怔地站着,麻木的表情开始龟裂。
终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再也抑制不住,捂住脸,发出了第一声压抑了太久的呜咽。
这声呜咽,如同堤坝上崩开的第一道裂口。
瞬间,山洪暴发。
整个柳溪村,上百名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齐刷刷地跪倒在地,伏地痛哭。
哭声震天,充满了委屈、恐惧和被释放的狂喜。
那郁结在天地间的死气,随着这惊天动地的哭嚎,轰然泄去。
祠堂地窖的门,被人从里面撞开,几个面色灰败的病者爬了出来,大口呼吸着久违的空气,气息竟也渐渐活络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