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语气变得沉痛而富有深意:“各位网友,民间为何有那么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以及朱棣为何似乎终生被这个失踪的侄子所困扰。这一切的根源,其实与他刚进入南京时,为巩固权力而采取的激烈手段密不可分。”
他继续解释道:“朱棣通过‘靖难’进入南京,面临着巨大的合法性危机。他迫切需要迅速稳定局面,并赢得关键力量的支持。其中,在洪武朝后期及建文朝备受打压的淮西勋贵集团,是他必须争取的对象。而争取他们支持的最直接、最残酷的‘投名状’,就是彻底打击和清算他们所厌恶的江南文官集团。”
画面中浮现出列有诸多名字的名单,旁边标注着他们残酷的结局。
“于是,一场针对建文旧臣,尤其是江南籍文官领袖的清洗迅速展开。”朱迪钠沉声道,“被指为‘祸首’的黄子澄、齐泰,几乎被全族屠戮,鲜有幸存。此外,如兵部尚书铁铉、礼部尚书陈迪、大理寺少卿胡闰等众多曾坚决支持建文帝或与朱棣为敌的官员,都遭到了极其残酷的清算。一时间,南京城血雨腥风,人人自危。”
朱迪钠总结道:“这种株连广泛、手段酷烈的清算,固然迅速压制了公开的反对声音,但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它使得许多同情建文帝、或对朱棣得位方式心存疑虑的人转入地下或心怀怨恨,这为后来各种关于建文帝未死、流亡在外的传说提供了滋生和传播的土壤,也反过来加剧了朱棣内心的不安与猜忌,使他终生难以摆脱‘建文阴影’。”
此时,天幕上大量弹幕飘过,纷纷要求主播重点讲述其中一位标志性人物……
【网友“历史爱好者”发言:主播,讲讲方孝孺吧!他是这轮清算里最硬骨头、也最惨的一个!】
【网友“儒学后生”跟帖:对!方孝孺必须单讲,他的选择影响太大了!】
朱迪钠看着弹幕,点了点头:“好的,大家对方孝孺的关注度很高。他确实是这场清算中,最为特殊、其遭遇也最为后世争议和铭记的代表人物。那么,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天幕下的洪武朝堂,尤其是站在文官队列前方的宋濂,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紧紧盯着天幕,为自己的学生担忧。
朱迪钠继续讲述:“朱棣对方孝孺的态度起初是复杂的。他欣赏方的才华和声望,深知若能争取到他的支持,对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将大有裨益。因此,他多次派人劝降,甚至亲自召见,希望由方孝孺来为他起草登基诏书。”
听到这里,宋濂和不少文官都暗暗松了口气。既然燕王(未来的永乐帝)有意招揽,以方孝孺的才智,即便不肯合作,想必也能以言辞周旋,保全性命吧?毕竟,杀害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对任何统治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污点。
然而,天幕上紧接着播放的一段影视片段,彻底击碎了他们的幻想。
画面中,方孝孺被带上殿堂,他身穿孝服,悲声痛哭。朱棣亲自下殿安抚,并表示欲仿效周公辅成王。方孝孺厉声质问:“成王安在?!”(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彼**死。”(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紧逼:“何不立成王之子?!”(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语塞,勉强道:“国赖长君。”(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弟?!”(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一连串的质问,将朱棣“靖难”的遮羞布撕得粉碎,露出其**裸的夺位野心。
朱棣强压怒火,命人取来纸笔,要求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孝孺夺过笔掷于地上,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要杀就杀,诏书我绝不写!)
朱棣威胁:“汝独不顾九族乎?!”(你难道不顾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慨然应答:“便十族奈我何!”(便是诛我十族又能怎样!)
这句石破天惊的回答,彻底激怒了朱棣。
“好!我便成全你,诛你十族!” 朱棣怒吼道。
随着“诛十族”的定论,天幕上飘过大量网友的弹幕,充满了后世特有的戏谑与无奈:
【网友“第十族代表”发言:感谢方先生抬爱,让我们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学生也体验了一把皇室VIP诛杀套餐!】
【网友“族谱拓展者”调侃:方孝孺:朱棣,这是我为你打下的第十族!朱棣:我谢谢你啊!】
【网友“历史成本核算”:一次廷辩,牵连八百七十三人丧生,方孝孺这嘴炮成本史上最贵无疑了!】
这些调侃的背后,是对方孝孺刚烈气节的复杂评价,也是对那场惨剧的无尽唏嘘。
天幕下,奉天殿内死一般寂静。
宋濂老泪纵横,几乎站立不稳,被身旁的同僚扶住。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以气节学问着称的学生,未来竟会落得如此惨烈的下场!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目光最终落在了下方那个因为天幕预告而刚刚决定辞官、此刻脸色惨白如纸的方孝孺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