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85章 靖难两大投资人:宁王与李景隆

天幕上,朱迪钠的解说伴随着画面中飘起的雪花和呼啸的北风:

“由于主帅李景隆的犹豫和指挥失当,北平保卫战从建文元年八月一直持续到了十一月。北方的严寒成为了守军的又一重考验,但也带来了转机。就在这个冬天,燕王朱棣,终于带着他从大宁‘争取’来的援军,返回了!”

画面切换,只见一支军容颇为雄壮的军队出现在北平外围,与朱棣原有的燕军会合,旌旗招展,士气高昂,总兵力已达十余万。这支生力军的到来,瞬间改变了北平周边战场上强弱对比的态势。

看到朱棣成功带回大军,天幕上的网友们立刻兴奋起来,弹幕纷纷要求主播详细讲讲这个过程。

【网友“吃瓜群众”喊话:主播主播!快讲讲朱棣是怎么把宁王朱权坑得裤衩都不剩的!单骑入城、卖惨、挖墙脚、绑票、画大饼……这套流程太经典了!】

【网友“权谋爱好者”附和:对啊!这才是靖难之役最精彩的心理战和权谋戏!比正面战场有意思多了!】

朱迪钠从善如流,笑着开始详细解说,天幕上也配合着出现了相应的情景再现:

单骑入城,示弱卖惨:画面中,朱棣仅带着少数随从,甚至可能如传说中那般“单骑”进入大宁城。他见到时年二十岁的弟弟宁王朱权时,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燕王,而是一副备受欺凌、走投无路的可怜模样。他拉着朱权的手,声泪俱下地控诉建文朝廷如何逼迫他们这些藩王,如何刻薄寡恩,成功地激起了朱权的兔死狐悲之感。

暗中运作,收买人心:就在朱棣与朱权把酒言欢、倾诉“兄弟之情”的同时,他带来的精锐部下(如朱高煦等)以及提前安插的暗线,正拿着朱棣带来的金银财宝,大肆结交、贿赂大宁都司的各级军官。这些军官很多本就是徐达、朱棣旧部,对年轻且根基尚浅的宁王本就缺乏绝对的忠诚,在朱棣的软硬兼施下,很快就被拉拢。

临别绑票,釜底抽薪:在朱棣“依依不舍”地告别,朱权出于礼节出城相送之时,变故突生!朱棣预先埋伏好的精锐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地将宁王朱权及其家眷、王府属官全部控制起来,强行裹挟带走。与此同时,城内那些已被收买的将领立刻控制了大宁城和军队。

空头支票,平分天下:画面中,被挟持的朱权又惊又怒,质问朱棣。朱棣则换了一副面孔,不再是之前的可怜兄长,而是充满霸气和“诚意”地安抚(或者说威胁)朱权,向他许下了“事成中分天下”的诺言。就这样,宁王朱权在懵懂与被迫中,连同他的八万精锐和三卫骁勇的朵颜骑兵,一起“加入”了靖难军的行列。

天幕下,朱元璋看着老四朱棣这一连串堪称教科书般的权谋操作,脸上并没有太多意外的表情。

“哼,装可怜,挖墙脚,绑票勒索,空口许愿……老四这套玩得倒是熟练。”他冷哼一声,语气中听不出是赞许还是鄙夷,“建文朝廷上下,连同他身边那些谋士,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何况朱权一个二十岁的娃娃?”

但说着说着,朱元璋的思路却跳出了眼前的权谋,转向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他忽然意识到,未来的宁王朱权,比他的孙子朱允炆还要小两岁!建文元年时,朱允炆二十二岁,而朱权才二十岁。

一个二十二岁的皇帝,面对着一群年纪比他大、辈分比他高、在藩国经营多年、手握兵权(至少在洪武朝是)的叔叔们……这压力可想而知。

“允炆那孩子,急着削藩,恐怕不只是因为他那些谋士的怂恿,更是他自己心里没底,害怕镇不住这些如狼似虎的皇叔啊……”朱元璋喃喃自语,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

随即,一个更强烈的念头涌上心头:如果……如果标儿不死呢?

如果太子朱标能顺利继位,以他嫡长子的名分、多年太子的威望、以及他相对宽仁却又足够沉稳的性格,来驾驭这些弟弟们……局面将会完全不同!朱标有能力,也有手腕让弟弟们既发挥作用,又不敢生出异心。削藩或许依然会进行,但绝不会如此激烈和仓促,更不会引发如此规模的内战。

一切的根源,似乎都指向了那个让朱元璋痛彻心扉的未来——太子朱标的早逝。

想通了这一点,朱元璋看向身旁太子朱标的目光,变得更加深沉难测。保住标儿,或许才是避免未来那场浩劫最关键的一步。只是,该如何逆天改命?

天幕之上,画面随着朱棣率领燕宁联军返回北平外围而陡然转变。

原本将北平围得水泄不通、旌旗招展的五十万朝廷大军营寨,在得知朱棣主力返回的消息后,竟未做任何像样的抵抗或调整部署,反而呈现出一片混乱景象。

朱迪钠的解说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调侃:“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面对挟胜而归、士气正旺的燕宁联军,手握五十万大军的曹国公李景隆,几乎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阻击或防御,直接就……下令撤退了!而且不是有序的后撤,是近乎仓皇的南逃!”

更让天幕上下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李景隆逃跑得是如此“匆忙”和“彻底”,以至于他将堆积如山的粮草、军械、营帐等大量军事物资,几乎原封不动地留给了朱棣!

画面中,燕军兵不血刃地开进朝廷军遗弃的营垒,看着那足以支撑数十万大军数月之用的物资,许多燕军将领的脸上都露出了狂喜和不可思议的表情。朱棣骑在马上,望着这“天降横财”,眼神复杂,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一丝对对手如此“配合”的荒谬感。

这一幕,立刻在天幕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狂欢式讨论:

【网友“理性分析帝”发言:大家别骂李景隆了!他只是一个打工的(大将军),难道还能带着五十万大军直接阵前倒戈,投靠朱四叔吗?不可能嘛!他能做到这个地步——把主力部队安全带走,避免无谓损失,再把所有物资“送给”朱棣,已经是他权限范围内能做的最大限度的“帮忙”了!堪称靖难隐形的首功之臣!】

这番看似为李景隆“辩护”的言论,实则充满了反讽和戏谑。

然而,立刻有网友表示,这才哪到哪:

【网友“剧透党”跳出来:楼上别急着下结论!你们太小看咱们的“二丫头”了!(注:网友对李景隆的戏称)他这波操作只是开胃菜!后面还有更“精彩”的表演等着呢!】

【网友“封神榜”跟帖:没错!记住他现在的称号——“大明战神”!李景隆!他用他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一次次地帮助朱四叔化险为夷,走向胜利!战神之名,当之无愧!】

“大明战神”?

这个称号一出来,天幕下的洪武勋贵们,包括李文忠在内,都悚然动容!

战神!这是何等崇高、何等逆天的赞誉!纵观历史,能当得起这两个字的,无不是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那般功盖寰宇、用兵如神的绝世名将!难道……难道他们之前都看走眼了?李景隆这孩子,未来在军事上竟有如此惊天的造诣?能让后世之人尊称为“大明战神”?

一股混杂着震惊、疑惑甚至些许期待的情绪,在一些勋贵心中蔓延开来。

但是,也有心思更为缜密敏锐的人,如徐达、冯胜,乃至龙椅上的朱元璋,却从那些网友刷“二丫头”、“大明战神”的弹幕语气中,品出了一丝不对劲。

那语气……似乎并非纯粹的敬仰和赞叹,反而带着一种戏谑、调侃,甚至……某种难以言说的鄙夷?就像是在称呼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滑稽角色,却偏偏冠以最顶级的名号,形成一种极其强烈的、不协调的反差。

朱元璋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他几乎是立刻就明白了这“大明战神”背后蕴含的讽刺意味。以他对李景隆那孩子(目前看来)的了解,以及刚才那番不战而逃、资敌以粮的“壮举”,他几乎可以断定,这个“战神”称号,绝非褒义!

“好啊,好一个‘大明战神’!”朱元璋低声冷笑,“咱倒要看看,这个李文忠的好儿子,未来还能给咱,给大明朝,带来多少‘惊喜’!”

他心中对李景隆的评价,已经跌至谷底。一个能被后世如此“赞誉”的统帅,其实际能力与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他对建文朝廷用人识人的眼光,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

李景隆的第一次表演,以一场匪夷所思的溃败和“慷慨”的馈赠告终,而他那充满争议的“战神”之名,却已提前在洪武十一年的朝堂上,引发了无尽的遐想(更多的是不好的预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