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80章 孤立的“靖难”与李景隆挂帅

天幕上,画面跟随着朱棣的视角。在取得真定之战的胜利,吞并了耿炳文部分部队后,燕军的实力得到了一定增强,但朱棣脸上却看不到多少喜悦,反而笼罩着一层更深沉的忧虑。

朱迪钠的解说适时响起:“虽然初战告捷,但朱棣内心非常清醒。他深知,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大明帝国,胜算渺茫。此刻,他将希望寄托在了他的兄弟们、他的侄子们——那些同样被建文朝廷削藩、打压的藩王身上。他迫切地希望有人能像他一样举起‘靖难’的旗帜,形成燎原之势,共同向南京的朝廷施压。”

画面中,燕王的使者带着慷慨激昂的檄文,秘密奔赴各地藩王的封国。朱棣在北平翘首以盼,等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响应。

然而,现实给朱棣泼了一盆冰冷刺骨的冷水。

天幕上出现了一幅大明疆域图,上面标注着各个藩王封地以及他们在靖难之役开始时的态度:

辽王朱植:放弃封国,渡海南下,跑回南京支持建文帝。(地图上辽东区域标记为“南逃”)

宁王朱权:手握重兵(特别是朵颜三卫)以及八万精兵、革车六千,但却早被剥夺了兵权,关在府中,而且对靖难态度暧昧,首鼠两端,试图待价而沽,并未主动起兵相助。(大宁区域标记为“中立”)

谷王朱橞:见势不妙,同样放弃封地跑回南京。(宣府区域标记为“南逃”)

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等:则早在洪武三十一年就被建文朝廷提前下手,废为庶人,圈禁起来,失去了反抗能力。(封地标记为“已废”)

其他年幼或势力较弱的藩王:大多选择明哲保身,紧闭府门,对双方的争斗作壁上观。(标记为“中立”)

而二代秦王朱尚炳公开支持建文帝,声称要领兵讨伐自己的四叔。(标记为“支持建文”)

二代晋王朱济熺一面聚焦军队防备点火烧到自己身上,一边向建文帝表示决心。(地图标记为“武装中立”)

地图清晰地显示,除了朱棣自己,没有任何一位藩王公开站出来响应他、支持他。“靖难”的旗帜,在最初的阶段,是孤独地飘扬在北平上空的。

“废物!一群废物!”

奉天殿内,朱元璋看着天幕上那幅标注着儿子、孙子们各种“怂包”表现的地图,气得脸色铁青,忍不住低声骂了出来。

他看到的,不是儿子们明智的保身之道,而是懦弱和无能!

“老四好歹还敢站出来拼一把!他们呢?跑的跑,躲的躲,还有那个朱权(刚刚出生于洪武十一年五月一日),手握重兵却首鼠两端!咱怎么生了这么一群没卵子的货色!”朱元璋只觉得一股邪火无处发泄。在他看来,面对朝廷的压迫,要么像老四这样奋起反抗,要么就像……像他自己当年那样隐忍待机,但这些儿子们的表现,简直是把他老朱家的脸都丢尽了!

他完全沉浸在了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中,为儿子们的不争气感到深深的失望和耻辱。

就在这时,天幕上,朱迪钠仿佛听到了朱元璋的心声,用一种略带讽刺的语气点出了一个关键事实:

“各位网友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藩王面对建文削藩,大多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像朱棣那样硬刚呢?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因素,常常被人忽略——”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那就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一直到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之前,他已经通过一系列手段,比如调整王府护卫编制、调离善战将领、加强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控制等,极大地削弱和剥夺了各位藩王,尤其是边塞藩王的实际军权!等到建文上台进一步削藩时,很多王爷手里已经没多少真正能打的资本了。朱棣能成功,除了他个人能力和北平的特殊地位外,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在北平军中威望很高......”

这番解释,如同一声惊雷,在奉天殿内炸响!

刚才还在怒骂儿子们是废物的朱元璋,表情瞬间僵住了。

是……是咱?

是咱剥夺了儿子们的军权?

他猛地回想起来,天幕上此前的确说了自己在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一直在筹划如何防止藩王尾大不掉,如何确保中央集权……。

经天幕这一提醒,他才恍然意识到,未来孙子能顺利削藩,儿子们无力反抗,其根源,竟然早在自己这里就已经种下!

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涌上朱元璋心头,有愕然,有恍然,还有一丝被戳破心思的恼羞成怒。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无从驳起。他只能铁青着脸,将目光死死盯在天幕上,不再去看台下任何人的表情。

原来,困住鹰隼的笼子,正是驯鹰人自己亲手打造的。这个认知,让这位强势的帝王,第一次在面对未来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憋闷和……宿命般的讽刺。

天幕上,画面转向了南京城,建文朝廷的气氛因为朱棣的孤立无援而变得乐观起来。

朱迪钠解说道:“见燕王朱棣的反叛并未得到其他藩王的响应,形单影只,虽然前面已经有了耿炳文战死,但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团仍然信心大增。他们不仅正式下旨,公告天下,将朱棣废为‘燕庶人’,剥夺其王爵,更决心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将这场叛乱彻底碾碎!”

画面中,象征着军队调动的令旗飞快传递,来自全国各地卫所的兵马开始向北平周围集结,烟尘蔽日,旌旗招展,规模空前。

“这一次,建文朝廷集结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朱迪钠报出这个数字时,语气也带着一丝惊叹。

“五十万?!”

这个庞大的数字如同重锤,狠狠敲击在天幕下所有洪武勋贵的心头。冯胜、傅友德等久经沙场的老将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大明立国以来,就算与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的决战也未曾动用过如此规模的军队?这简直是将整个帝国的战争潜力都动员起来了!看来建文朝廷是真的被朱棣的胜利刺激到了,不惜代价也要毕其功于一役。

而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这支空前大军的统帅人选。

“统率这五十万大军的,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

奉天殿内,几乎所有勋贵脑海中都立刻浮现出不久前的画面:在老曹国公李贞的府门前,那个十几岁的少年,和其父李文忠一起,死死抱着盛怒的朱元璋大腿,哭求皇帝不要以重孝入府……

就是那个半大的孩子?

再联想到天幕之前透露,李文忠将于洪武十七年去世,那么到了建文元年,李景隆确实已经继承曹国公爵位十多年,正值壮年。

“陛下这是……要将他当成未来辅佐新君的勋贵第一人来培养啊!”有勋贵低声感叹,语气复杂。

仔细一想,合情合理。曹国公一脉,是皇帝陛下真正的母族亲戚(李贞是朱元璋二姐夫),血脉之亲,在勋贵中无出其右。李景隆与太孙朱允炆同辈,若由他执掌军权,既是皇亲,又相对年轻易于控制,无疑是朱元璋为孙子留下的“自己人”。

可问题是……

“若他真是陛下亲手挑选、着力培养的栋梁,为何……为何手握五十万大军,竟然还会败给只有一隅之地的燕庶人朱棣?”一个巨大的疑问在所有人心头升起。

这已经不是双方兵力、资源差距的问题了。这简直就是拿着传国玉玺去跟人比谁印章更Nb,结果还比输了!除非……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天幕上,充满了难以理解的好奇。

难道真如之前网友调侃那般,燕王朱棣一家五口(朱棣、徐妙云、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个个都是逆天的存在,以至于连五十万大军和洪武皇帝钦定的“辅政人选”都无法抗衡?

是朱棣用兵如神,已入化境?

是朱高炽在后方提供了超越想象的支撑?

是朱高煦在战场上勇不可挡,能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

还是那位“天命之女”徐妙云,真的有什么冥冥中的气运加持?

又或者,问题出在李景隆自己身上?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国公,是否只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五十万大军在他手中,非但不是助力,反而成了指挥失灵、互相掣肘的泥潭?

各种猜测在众人心中翻腾。他们既想知道这位“勋贵第一人”为何会遭遇如此惨败,也隐隐期待着,想看看那位被天幕描绘得神乎其神的燕王朱棣,究竟要如何面对这看似绝境的局面。

朱元璋的目光也变得更加深沉。他对自己这个外甥孙(李景隆)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聪慧伶俐的少年阶段,未来能否担此重任?而老四,又会使出何种手段来破解这五十万大军的围剿?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天幕揭晓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