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76章 北平的军队姓什么?

天幕上,朱迪钠根本未察觉自己先前关于姚广孝的言论在洪武十一年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仍然顺着“靖难”的话题继续深入,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

“各位网友,我们之前讨论了朱棣起兵前的准备,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就是在朱棣为了麻痹朝廷,被迫‘装疯’的那段时期,他是否在暗中联络北平周围的军队呢?”朱迪钠抛出问题,引导着讨论。

网友们立刻分成了两派:

【网友“谨慎派”认为:装疯时期应该是最危险的阶段,朝廷肯定盯得极紧,朱棣自身难保,怎么敢在这种时候冒险去联络军队?一旦被发现,就是立刻被擒杀的下场,他没那么傻。】

【网友“行动派”反驳:越是危险越要布局!不提前打好招呼,难道等起兵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肯定有秘密渠道在运作!】

两派争论不休,似乎都有道理。这争论让天幕下的朱元璋竖起了耳朵,他也很想知道,未来的老四在那种绝境下,究竟是如何操作的。

然而,接下来的网友发言,方向却陡然偏转,爆出了更惊人的观点。

【网友“军队归属论”发言:我觉得你们争论这个根本没意义!朱棣根本不需要特意去联络!知道北平周围的军队从谁开始经营的吗?是徐达徐大将军!这支军队从根子上就‘姓徐’!朱元璋把徐妙云指婚给朱棣,与其说是给儿子找了个王妃,不如说是……把朱棣‘入赘’给了徐家!有徐妙云在,有徐家在军中的旧部关系网在,北平的军队天然就是站在朱棣这边的!】

“入赘”?!

这两个字如同两块巨石,狠狠砸进了洪武十一年的时空!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瞳孔骤然收缩,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他一生强势,最重权威,将儿子“入赘”这种说法,简直是对他皇权、父权的最大侮辱!但……这番话却像一根毒刺,精准地扎进了他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他当初将徐达长女指婚给朱棣,确实有借助徐达在北方军中影响力的考量,是为了稳固北疆。可被后人如此直白、甚至带有羞辱性地解读出来,让他怒火中烧的同时,也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

燕王府内,朱棣听到“入赘”二字,羞愤得几乎要吐血!这是对他男性尊严和亲王身份的极度蔑视!他猛地看向身旁的徐妙云,徐妙云也是脸色惨白,连连摇头,眼中满是惊恐和委屈。

而此刻,最难受的莫过于魏国公徐达。他在奉天殿中如坐针毡,听着天幕上那诛心之论,只觉得浑身冰凉,万念俱灰。应天府内关于“处死朱棣,改立徐妙云为太子妃”的流言他已经知晓,如今又加上这“北平军队姓徐”、“朱棣入赘”的骇人说法……这简直是把徐家放在火上烤!他深知朱元璋的猜忌之心,这些言论叠加起来,徐家已是危如累卵。

徐达甚至产生了一个绝望的念头:或许……现在死了反而干净。至少能保住女儿和外孙的平安,也不用亲眼目睹未来那些自己女儿到底嫁给谁、身不由己的“糟心事情”。他疲惫地闭上眼睛,仿佛一瞬间老了十岁。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气氛中,又有网友的发言,看似在分析建文失败的原因,实则又往朱棣的“合理性”上添了一把火。

【网友“建文团队吐槽员”发言:其实我觉得朱棣根本不用费心联络。你们看看建文朝廷派到北平的都是些什么人?张昺、谢贵、张信……】

【网友“人事分析帝”接话:没错!这些人......张昺是工部侍郎,谢贵是河南卫指挥佥事调任的,张信从其父亲开始就是驻守贵州的世袭军官,他们要么是长期在中央、不通地方政务和军情的文官,要么就是来自其他防区、在北平毫无根基和威望的武将。指望他们去掌控徐达、朱棣“父子”两代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北平军政大权?简直是开玩笑!】

【网友“关键一击”指出:最讽刺的是,就连被建文秘密任命去逮捕朱棣的张信,都在最后关头反水,提前向朱棣告密表忠心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建文朝廷用人失察,不得人心!他派去的人要么威信不足无法有效掌控局面,要么连他自己的任命的人都对他缺乏信心!这样的对手,朱棣想不赢都难啊!建文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作出来的!】

这番分析,将建文朝廷的颟顸无能、用人不当暴露无遗。听在天幕下的朱元璋耳中,更是刺耳无比。他苦心建立的制度,精心选拔的官员(在他想象中),到了他孙子手里,竟然如此不堪?而老四,似乎只是顺应了“时势”,甚至是被建文朝廷的愚蠢一步步“逼”上了成功之路?

这让他对朱棣的杀心,在极致的愤怒中,反而掺杂进了一丝极其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绪。是该恨这个“逆子”,还是该恨那个“蠢孙”?或者,该恨那无形中操控着这一切的……命运?

就在天幕上的讨论几乎要将朱棣的“靖难”描绘成一场因对手太蠢而轻松获胜的漫步时,终于有相对冷静的网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试图将众人从“结果倒推”的惯性思维中拉出来。

【网友“历史风险分析师”发言:大家冷静点!我们是不是都被结果蒙蔽了?朱棣赢了不假,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觉得他赢得很容易,甚至理所当然!】

【网友“细节考据派”补充:没错!复盘整个靖难过程,朱棣几乎每一步都走在悬崖边上,容错率极低!建文朝廷坐拥整个大明的资源,他可以输十次、二十次,只要有一次能抓住朱棣的致命失误就够了。但朱棣呢?他一次都输不起!】

【网友“白沟河前夜”举例:别的都不说,就说决定性的白沟河之战前,朱棣有多少次险些全军覆没?多少次以少胜多、死里逃生?任何一次,只要建文军队的指挥稍微靠谱一点,或者运气不在朱棣这边,历史就要改写了!朱棣这不是在打仗,他是在用身家性命进行一场豪赌!】

这番从风险角度出发的分析,如同给沸腾的讨论浇了一盆冷水,也让天幕下的众人,从对朱棣“逆天”运势的惊叹中,稍稍清醒了一些。

奉天殿内,一直阴沉着脸的朱元璋,在听到这番关于“输不起”的论述时,紧绷的神色微微一动,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共鸣。

他下意识地转过头,对身旁同样面色凝重的魏国公徐达说道:“天德,听到没?后世这小子说的,倒有几分道理。”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郁,“当年咱们跟陈友谅在鄱阳湖血战,情形不也差不多?他陈友谅兵多船巨,输了一场两场,退回武昌还能卷土重来。但咱们呢?咱们输一场,就万劫不复!那时候,咱们不也就是在用命去赌?赌赢了,才有今天的大明江山。”

这番感慨,是朱元璋难得流露出的、对过往艰难岁月的情怀。他仿佛从朱棣那“一次失败就可能全盘皆输”的处境中,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这股共鸣极其微弱,远不足以抵消他对朱棣“野心”的愤怒和猜忌,但确实在他冰冷的杀意中,投入了一颗关于“不易”与“风险”的石子,激起了细微的涟漪。

徐达连忙躬身:“陛下圣明,当年确是步步惊心,全赖陛下洪福齐天,将士用命。”他心中却是一叹,陛下能理解当年创业的艰难,是否能因此对燕王多一丝……宽容?但这个念头刚起,就被他自己掐灭了,他知道这近乎奢望。

然而,朱元璋此刻还不知道,就在他因网友的分析而心生一丝微妙共鸣的时候,整个应天府,几乎只有他和马皇后、太子朱标三人,还被蒙在鼓里,对那个正在疯狂传播的、关于“处死朱棣,改立徐妙云为太子妃”的惊天流言一无所知。

这流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远超想象,勋贵府邸、文武衙门、甚至市井之间,都已暗地里传得沸沸扬扬。可偏偏,这消息就像被一堵无形的墙挡在了皇宫之外,尚未传到这权力中枢的顶端。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流言的内容太过骇人,牵扯太大。负责侦缉天下的锦衣卫,自然早已捕捉到了这股汹涌的暗流。但此刻,新上任不久的锦衣卫指挥使廖二虎,正面临着他职业生涯中最艰难、最危险的抉择。

他拿着那份记录了流言详细内容的密报,在自己的值房内坐立不安,冷汗涔涔。

报,还是不报?

如果报,该先报给谁?

直接报给皇上?廖二虎几乎能想象到朱元璋听到这流言后的震怒。盛怒之下,第一个被迁怒、被当作泄愤对象或者“办事不力”替罪羊的,很可能就是他这个负责情报的锦衣卫头子!那真是死路一条!

先报给太子?太子仁厚,或许能暂时压下一二,但此事关乎东宫,太子会如何反应?会不会觉得自己别有用心?

先报给皇后娘娘?娘娘贤德,或能转圜,但终究绕不开皇上……

廖二虎感觉自己手里捧的不是一份密报,而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无论他如何处理,都可能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知道得太多,有时候是一种巨大的灾难。他此刻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才能在这滔天巨浪中,找到一条最安全、哪怕只是能让他晚死一会儿的缝隙。

皇宫之内,暂时还维持着暴风雨前最后的、诡异的平静。而宫外,那足以掀翻许多人命运的流言,正在阴影中蓄势待发。廖二虎的犹豫,恰恰成了这短暂平静的最后屏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