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34章 地位最稳固的开国太子

天幕上,朱迪钠在投下“太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这颗重磅炸弹后,并未立即深入其死因,而是话锋一转,开始回顾这位帝国储君那不平凡的一生,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感慨与惋惜。

“要说清楚太子朱标之死对大明王朝的巨大影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朱元璋对这位长子,是寄予了何等深厚的期望,投入了何等巨大的心血。”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那时,朱元璋还只是红巾军郭子兴麾下的一名将领,正率军攻打集庆(即后来的应天府)。长子诞生的消息传来,正值战事紧张之际,据说朱元璋当时正在一座山上督战,闻讯后兴奋不已,当即在石壁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以抒胸臆。朱标的降生,对于当时根基未稳的朱元璋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吉兆,是事业传承的象征。”

“而更彰显朱标独特地位的,是朱元璋称吴王后,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立年仅十岁的朱标为世子。这并非简单的立嫡立长,而是在朱元璋集团草创阶段,就明确无误地确立了继承人的身份,向所有文臣武将宣告了政权的延续性,极大地稳定了内部人心。”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应天登基,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就在登基大典的同一天,朱元璋便册立年仅十四岁的朱标为皇太子。” 朱迪钠强调道,“开国即立太子,并且是以如此郑重、如此同步的方式,这在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中,是极其罕见的! 这一举动,无疑向天下宣告,朱标就是这新生帝国无可争议的下一代主宰,其地位之稳固,从大明开国的那一刻起,便已奠定。”

“纵观历史,无论是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后对太子刘盈的犹豫,还是唐高祖李渊诸子间的激烈争斗,亦或是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的疑云,开国太子的地位往往伴随着各种明争暗斗和不确定性。但朱标,却是一个例外。在朱元璋多达二十六子的庞大皇子群体中,朱标的储君之位,从未受到过任何实质性的挑战。他的兄弟们,或许各有封地,享有荣华,但在皇位继承权这个问题上,所有人都清楚,大哥朱标是那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为了将朱标培养成理想的守成之君,朱元璋可谓倾注了毕生心血,打造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系统而严密的培养体系。”

朱迪钠详细阐述道:

“教育上:朱元璋延请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儒宋濂等人为太子师,讲授经史子集,灌输儒家治国理念。他要求朱标不仅要通晓文韬,更要熟悉武略、律法、农桑,力求全面发展。朱元璋甚至亲自撰写或指定一系列教材,如《储君昭鉴录》等,将自己创业的艰辛、治国的经验、对前朝兴亡的思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太子。”

“政务实践上:朱元璋让朱标很早就开始接触和处理实际政务。‘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日常政务先由太子处理,然后再向他汇报。这不仅锻炼了朱标的理政能力,更是在文武百官面前,不断强化和巩固太子的权威与地位。朱元璋外出巡幸时,也多次命太子监国,总揽朝政,赋予其极大的信任和权力。”

“东宫班底上:朱元璋为朱标配备了堪称豪华的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生前)兼太子少保……这几乎是将当时大明最顶级的文武人才,都挂上了东宫的职衔,既是辅佐,也是为未来的权力交接铺路,确保太子拥有最强大的支持力量。”

“与朱元璋的严苛、雄猜不同,朱标在其精心培养下,形成了温和仁厚、谦恭有礼的性格。”朱迪钠的语气带着赞赏,“他对待兄弟友爱,对待臣下宽和,常常在朱元璋盛怒欲行严刑时,从中劝谏,保全了不少人的性命。这种‘仁君’风范,不仅让他在朝臣中威望极高,也使得他与那些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开国勋贵们,形成了一种互补与制衡的关系。许多人都将大明王朝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在这位仁德的储君身上。”

朱迪钠总结道,声音中充满了历史的遗憾:

“可以说,朱元璋几乎是将自己所有的理想、对‘完美继承人’的想象,都浇筑在了太子朱标的身上。朱标的存在,本身就是大明王朝稳定延续的最大保证,是连接开国与守成的关键桥梁。他的地位之稳固,所受期望之深,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太子中,无出其右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寄予厚望、几乎完美无瑕的储君,却最终……” 朱迪钠的话语在这里顿住,留下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沉默,也将所有人的心,再次提到了那即将揭晓的、关于太子死因的残酷真相面前。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但那双深邃眼眸中翻涌的,是唯有他自己才懂的复杂情绪。天幕所言,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标儿,确实是他毕生最完美的作品,是他对这个新生王朝未来所有的寄托。他为标儿铺就的道路,给予的信任与权力,确实超越了历代开国帝王。他从不怀疑,标儿会成为一个完美的守成之君,将大明江山稳稳地传承下去,甚至比他这个开国皇帝做得更好。

然而,正是这份极致的认可与期望,使得天幕宣告的“洪武二十五年”那个终点,显得愈发残酷和不可接受。那感觉,仿佛是自己呕心沥血、即将完成的传世杰作,被人当面宣告将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轰然崩塌,碎成一地瓦砾。这种预知的、却似乎无法阻止的失去,比突如其来的噩耗更加折磨人。他紧握扶手的手背上青筋虬结,一股混杂着滔天愤怒、无尽悲痛和一丝对命运无力感的寒意,在他胸中疯狂冲撞。

站在御阶下的太子朱标,听着天幕对自己生平的评价,以及父皇那倾注心血的培养,心中亦是百感交集。他向着龙椅上的朱元璋,深深地、郑重地行了一礼,眼中充满了真挚的感激。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父皇对他寄予了何等厚望,为他扫清了多少障碍。这份沉甸甸的父爱和君恩,他无时无刻不感念于心。

但与此同时,“死于洪武二十五年”这七个字,也像一道冰冷的枷锁,套在了他的脖子上。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许并不算特别强健,但也从未想过自己的生命竟会如此短暂?只剩下十四年了吗?他还有那么多抱负未曾施展,还有那么多想为大明、为父皇做的事情……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与不甘,悄然爬上他的心头。他下意识地深吸了一口气,努力维持着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指尖,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而天幕之下,远在各地的秦晋两位藩王,在听到朱迪钠对太子大哥地位那不容置疑的描述时,反应各异,内心深处却都不约而同地涌起同一个念头。

西安秦王府。朱樉撇了撇嘴,虽然不服气,但也不得不承认天幕说得对。“哼,要不是大哥……要不是他走在父皇前头,”他灌了一口酒,眼神闪烁,“那个位置,谁他娘的敢想?老子也就敢在梦里琢磨琢磨!” 他现在所有的野心和算计,都是建立在“大哥不在了”这个残酷的前提之下。

太原晋王府。朱棡轻轻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他与太子大哥关系尚可,也深知大哥的仁德与能力。“大哥在位,便是国本,无人可撼。”他低声自语,“若非天不假年……我等兄弟,谁又真敢生出那般大逆不道的心思?” 他此刻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忧虑,以及对大哥可能早逝的惋惜。

应天皇宫内。朱棣垂手立于殿柱的阴影里,低眉敛目,仿佛要将自己隐藏起来。天幕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在他的心上。“……历朝历代开国太子中,从来没有一个太子像朱标这样,地位有如此稳固……” 他心中默念着这句话,一股苦涩与无奈蔓延开来。是啊,只要有大哥在,那个位置就是镜花水月,遥不可及。他所有的抱负、所有的能力,都只能在藩王的框架内施展。他从未,也不敢,在大哥健在时,对储位有半分非分之想。即便是那“明成祖”的预言,此刻在他听来,也更像是建立在“大哥早逝”和“侄子削藩”这两个前提下的、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无奈反抗,而非主动的野心。

天幕的揭示,像是一道强光,照进了这些藩王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他们未来可能产生的一切波澜,无论是朱樉幻想的“靖难”,还是朱棣被预言的“篡位”,其根源,都始于那座名为“太子朱标”的、原本应屹立不倒的泰山,提前崩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