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朱元璋沉默了许久,那沉重的压力几乎让汤和再次瘫软。最终,这位洪武皇帝才从牙缝里,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抑郁和烦躁,吐出了几个字:
“既然……既然老十那个兔崽子,与信国公之女命相不和,这门婚事,就此作罢罢!”
他没有明确承认李善长的推论,但这“命相不和”与“婚事作罢”,已然是一种默许和放过。此时此刻的朱元璋,内心充满了无力感。
自天幕出现以来,他这位九五之尊就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昨日太子妃的提前血崩,更是给他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让他对“天命难违”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他生怕任何过激的“逆天”行为,会招致更可怕的后果,尤其是……会让他提前失去他的妹子。在这种心态下,放过一个可能本就“命不该嫁”的信国公之女,似乎也成了某种无奈的妥协。
天幕上,朱迪钠并未在意这地面上的小小插曲,继续着他的死亡宣告:
“好了,我们继续大明皇室88种死法的第13讲。这一次,死的同样是两个人,也是一对夫妻。”
朱元璋在龙椅上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心中暗道:又来了!就不知道这次是咱的哪个女儿女婿,还是儿子儿媳妇。唉,子女多了,真是前世欠下的债!
朱迪钠没有卖关子,直接公布了答案:
“这一次死的是朱元璋的第八个儿子,潭王朱梓,以及他的王妃,於氏。”
天幕下,奉天殿前的勋贵们迅速在脑中检索。“於氏?”很快,众人便想起了这是谁家的闺女——前军都督府佥事於显的女儿!
这个姓在大明官场上也就是只他一家了,一个区区正二品武官,在今日这公侯云集的奉天殿前,连上殿的资格都没有。不少人心中甚至掠过一丝轻视,可怜那於显,此刻恐怕还在宫外某处值守,对自己女儿和女婿未来的悲惨命运尚且一无所知。
朱迪钠的话语也带着一丝点评:
“从这位潭王妃的出身,我们就可以看出,潭王朱梓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是多么的不受重视。鲁王的岳父是信国公汤和,而他潭王的岳父,仅仅是一个没有爵位的正二品武官。这在‘公侯满地走,世袭不如狗’的洪武朝,简直是不入流的存在。”
这句来自后世的顺口溜,让殿下的勋贵们不由得发出了一阵低低的、带着自嘲意味的笑声。仔细一想,也确实如此。大明开国至今,真正的公侯勋贵也就那么几十家,而皇帝的儿子也不过才26个(洪武十一年才16个),但凡受点重视,配个侯爵之女是起码的。正二品,若是文官,如六部尚书,那已是位极人臣;但作为没有爵位傍身的武官,在这勋贵圈子里,确实“不如狗”。
朱迪钠继续讲述着这对夫妻的背景:
“或许正因为不受重视,潭王朱梓与王妃於氏,在史书中的记载也显得格外老实本分。他们于洪武十八年就藩长沙后,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都踏踏实实地待在封地,没有像秦王那样僭越妄为,也没有像鲁王那样追求长生。他们没有秦、晋、燕那些塞王般巨大的权势和军事压力,在长沙那片土地上,倒也过得算是自得其乐,与世无争。”
然而,他的语气随即一转,带上了命运的残酷:
“然而,很多时候,麻烦并不是你不去招惹它,它就不会找上你。虽然他们自己安分守己,但一场不可避免的巨大麻烦,还是从天而降,将他们这对可怜的夫妻,彻底吞噬。”
“麻烦找上了不惹事的亲王?”
“还是夫妻一起死的大麻烦?”
天幕下,奉天殿内的勋贵们刚刚因信国公之女可能获救而稍缓的心神,瞬间再次紧绷起来!连潭王这样看似边缘、与世无争的亲王都会遭遇灭顶之灾,那他们这些树大招风的功臣呢?会不会也被那未知的“麻烦”所牵连?
这股寒意,不仅笼罩着奉天殿,也同样笼罩着正在应天府某处街巷带队巡视的前军都督府佥事於显。
於显自然也听到了天幕的声音。当听到自己女儿和潭王女婿的名字被点出,并冠以“死法”时,他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手中的刀柄几乎都要握不住!他这样小心翼翼、兢兢业业才爬到今天位置的武官,最怕的就是被卷入是非之中。而对于一个不惹事的亲王而言,最大的麻烦来源,往往就是……王妃的家族!
难道……难道是我於显未来犯了什么滔天大罪,牵连了女儿和潭王?!
於显脸色煞白,站在寂静的街头,仰望着那散发着不祥光芒的天幕,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恐惧与茫然。
天幕上,评论区再次活跃起来,网友们将潭王夫妇的悲剧与另一位亲王的着名事件联系了起来。
【网友“明史爱好者”发言:说起来,虽然湘王朱柏夫妇在靖难时的举宫**最为着名,被后世文艺作品多次渲染,显得悲壮无比。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湘王夫妇**的八年前,就已经有潭王朱梓和王妃於氏**而死了!都是烈火焚身,真是可叹又可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