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用一种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继续讲述安南局势的急转直下。
“其实啊,在永乐初年那个阶段,”朱迪钠分析道,“对于刚刚经历靖难、又要防备帖木儿的大明来说,永乐皇帝朱棣是真不想在遥远的南疆再开战端。哪怕陈天平已经逃到了南京,哪怕证据确凿地指控黎氏篡逆,朱棣最初的处理方式还是相对克制的。”
画面中出现了朱棣召见安南使臣的场景。
“朱棣开出的条件,在当时看来,甚至算得上‘宽宏大量’。”朱迪钠解释道,“他并没有要求黎季犁父子立刻下台滚蛋,只是要求他们必须‘还政于陈’,也就是让陈天平回去当名义上的国王。至于实际的权力,朱棣暗示,仍然可以由你黎氏担任丞相之类的要职来把持。说白了,就是要个名分,维持表面上的‘正统’,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就行。”
“然而,”朱迪钠的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安南的黎季犁父子,不知道是过于自信,还是错误判断了形势,或者干脆就是脑子进了水,竟然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堪称自取灭亡的决定!”
天幕画面变得紧张起来,显示出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的明军队伍,在边境地区遭遇伏击的场景。
“他们表面上假意同意迎接陈天平回国,却在边境地区设下埋伏,突然袭击了护送的明军!”朱迪钠的语气带着震惊和一丝荒谬,“护送军队措手不及,寡不敌众,陈天平本人被安南军队俘虏。”
“更令人发指的是,”朱迪钠沉痛而愤怒地说,“黎氏政权不仅俘虏了陈天平,还公然以极其残忍的酷刑——凌迟,将他处死!这已经不是在挑战大明的底线了,这简直是把大明的脸面按在地上,还狠狠踩了几脚!”
“消息传回南京,”朱迪钠描述着朱棣可能的反应,“可以想象,永乐皇帝会是何等的震怒!他之前为了大局,已经做出了让步,只求一个名义上的‘正统’。可黎氏父子非但不领情,反而用如此狠毒和羞辱的方式,回应了他的‘宽容’。”
“伏击天朝军队,杀害大明承认并护送归国的合法君主继承人,还是用凌迟这种方式!”朱迪钠强调,“这任何一个行为,都足以构成大明兴师问罪的理由,更何况是三罪并罚!黎氏父子的这一系列操作,彻底堵死了和平解决的道路,也亲手将安南拖入了与庞大明帝国战争的深渊。”
朱迪钠最后总结,带着一丝历史的讽刺:“所以说,有时候,作死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步一步,通过一系列愚蠢的选择,硬生生把自己逼上绝路。黎氏父子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冷笑一声:“蠢货!给脸不要脸!这等情况下,老四若再不出兵,他这个皇帝也不用当了!” 他甚至觉得,这黎氏父子比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还要混账,至少他那几个儿子(目前看来)还没蠢到主动去挑衅一个根本无法战胜的庞然大物。
就在朱迪钠准备继续往下讲时,一条弹幕迅速引起了注意。ID名为【考据强迫症晚期】的网友提出:“主播,说到安南之战的导火索,你得详细讲讲永乐派去的那两个使者是怎么死的啊!尤其是那个薛嵓(yán),他的经历简直可以单独写本书了!”
这条评论立刻得到了众多网友的附议,还不等朱迪钠翻找资料,热情的网友们已经开始“科普”起来。
ID【历史圈吃瓜群众】率先发言:“这个薛嵓可是个妙人!靖难之役的时候,他受建文帝之命去北平跟朱棣和谈。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居然私下印了几千份策反传单,跑到朱棣地盘上散发,号召燕军将士‘弃暗投明’!直接被朱棣手下绑成了粽子送到朱棣面前。就这,他还能脸不红心不跳,梗着脖子等朱棣砍他,简直是视死如归!”
紧接着,【今天也不想上班】补充道:“这完全是大汉使者的风骨啊!我估计他出发前就跟建文帝谈好条件了——万一我死了,史书上必须给我单独立传,名字得写醒目点!不过朱棣那时候还承认建文这个皇帝,看他拿着建文的节杖,居然没杀他,把他放了。”
【爱嗑CP的史官】接力道:“等朱棣打进南京坐了天下,薛嵓可没像方孝孺那么头铁。他觉得这是老朱家叔侄内部矛盾,谁当皇帝不是当?于是果断转变阵营,继续在永乐朝当官。这次出使安南,他表现得特别积极,我严重怀疑他就是想出名想疯了,憋着劲要青史留名呢!”
气氛到了这里,ID【大明影帝培训班】的网友甚至开始了即兴创作,模仿起一段对话:
(模仿使者语气)使者:陛下,此去南越,山高路远,蛮夷凶顽,臣恐怕……不能生还矣!
(切换汉武帝威严口吻)汉武帝:无妨,朕许你青史留名。
(使者声音顿时激昂)使者:臣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