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林氏集团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在朝阳下熠熠生辉。电梯门开,一群年轻员工鱼贯而出,脚步轻快,谈笑声在走廊回荡。
在人群最后,一个身形清瘦的年轻男子低着头,双手紧紧抱着一叠文件,快步走向设计部办公室。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领带打得一丝不苟,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局促。他的工牌上写着:“周明远,设计部助理,入职第17天”。
他是小周,公司新招的设计员,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的建筑系。入职以来,他从不主动发言,每次部门会议都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像一株被遗忘在阴影里的植物。
今天是设计部月度方案汇报会。
会议室里,六名资深设计师轮流展示自己的项目构思,PPT翻页声、键盘敲击声、讨论声此起彼伏。轮到小周时,他站起身,动作僵硬地走到投影前,点开自己的方案。
“各位……这是我为‘社区文化中心’项目做的初步设计……”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谁,“还很不成熟,如果您们有修改意见,请随时指出……”
屏幕上,是一组中规中矩的设计图:标准的矩形建筑、对称的布局、常见的材料搭配。整体稳妥,却毫无亮点。
林辰坐在会议桌主位,目光扫过每一张图纸。他并未打断,只是在小周汇报结束后,轻声说:“谢谢小周,辛苦了。”
小周迅速坐下,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笔记本边缘。
会议结束后,林辰回到办公室,翻开所有提交的设计稿,逐一审阅。
当他翻到小周的文件夹时,一份未命名的附录图纸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张手绘风格的设计图,线条流畅而富有生命力。画面中央是一座低矮的乡村图书馆,屋顶倾斜,形成巨大的悬挑结构,像一只张开的翅膀。最引人注目的是——整面南墙由透明玻璃构成,屋顶设有天窗,阳光可以毫无阻碍地洒进室内。建筑周围,是一片向日葵田,孩子们坐在窗边读书,影子被拉得很长。
图纸右下角,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光,是乡村孩子最不该缺少的东西。”
林辰的心猛地一震。
这张图,没有出现在正式方案中,而是夹在文件末尾,像是随手涂鸦,又像是被刻意隐藏。
他悄然开启读心术,回想起小周在会议上的表现,立刻捕捉到了他内心的声音:
【这张图太理想化了……以前在学校,老师说我“设计不切实际”“缺乏成本意识”……现在在大公司,更不能拿这种天马行空的东西出来……万一被笑话,连工作都保不住……】
林辰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知道,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创伤性否定——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因反复被否定而形成的自我压抑。小周不是没有才华,而是被过去的评价磨平了棱角,连尝试的勇气都失去了。
“来人,通知小周,十分钟后到我办公室。”林辰对助理说。
十分钟后,小周敲响了林辰办公室的门。
“林总,您找我?”他站在门口,声音有些发紧。
“进来,坐下。”林辰指了指会客区的沙发,语气温和。
小周拘谨地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像在接受审判。
林辰没有绕弯子,直接拿出那张乡村图书馆的设计图:“这张图,是你画的吧?”
小周一愣,脸色瞬间变了:“啊……那个……我只是随便画着玩的,还没完善,肯定不行……”
“为什么不行?”林辰打断他,目光直视,“采光设计非常出色,屋顶的遮阳结构兼顾了通风与隔热,周围的景观规划也考虑到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你为什么觉得它‘不行’?”
小周低下头,手指微微颤抖:“我……我怕不符合实际需求。乡村的预算有限,施工条件也差,这样的设计可能建不起来……而且……”他声音越来越低,“以前老师总说我的设计太理想化,不落地……”
林辰的心再次一紧。
他听懂了——小周不是怕设计被否定,而是怕自己被否定。
“小周,”林辰的声音沉了下来,“你知道吗?建筑设计的本质,不是迎合现实,而是引领现实。如果每个设计师都只做‘安全’的选择,那世界永远不会进步。”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一座老城区:“你看那边,十年前还是一片棚户区,现在是生态社区。是谁推动的?是一个当时也被说‘不切实际’的年轻设计师。他坚持认为,穷人也该有阳光、有绿地、有尊严的生活空间。现在,那里成了城市的典范。”
他转过身,直视小周:“你的设计里有光,有温度,有对使用者的深切关怀。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至于‘落地’,那是我们团队的责任,不是你一个人的负担。”
小周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很快又黯淡下去:“可是……我经验不足,怕拖累项目……”
“经验是可以积累的,”林辰微笑,“但眼光和初心,是天赋。这样吧,下周我们有一个‘乡村教育空间优化’的调研项目,去云岭乡小学实地考察。你跟我一起去,亲眼看看那里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然后告诉我——你的设计,是不是真的‘不切实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