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大典上的不欢而散,如同一道深深的裂痕,刻在了顾氏家族看似和睦的表象之下。叔公顾宏盛那番以“规矩”和“根基”为名的发难,虽然没有当场逼沈清辞就范,但其产生的冲击波,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迅速而隐蔽地扩散开来,目标直指沈清辞和李明轩正在全力推行的集团内部改革。
顾宏盛为首的家族长老会,其根基远不止于宗祠之内。他们在顾氏集团内部经营数十年,门生故旧遍布各个部门,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悠久、技术壁垒高但相对保守的业务板块,影响力根深蒂固。这些元老,很多是跟随顾北辰父亲甚至祖父打天下的功臣,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论资排辈和人情管理,对李明轩引入的、强调数据、效率和绩效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本能地感到抵触和不安。
顾宏盛从祭祖现场回去后,并没有偃旗息鼓。他利用自己在族内的威望,开始频繁约谈集团内那些对改革心存不满的顾家元老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谈话的地点,不再是正式的办公室,而是私密的茶室、高尔夫球场,甚至是某些元老的家中。
谈话的内容,也极具煽动性。他不再直接攻击沈清辞,而是将矛头巧妙地指向了李明轩和其推行的新政。
“那个李明轩,一个外姓人,懂什么顾家的传统?”顾宏盛端着紫砂壶,慢条斯理地品着茶,对一位负责传统制造业板块的元老叹息道,“他搞的那套KPI,冷冰冰的,完全不讲情面!我们当年跟着老董事长打天下的时候,靠的是兄弟义气,是同甘共苦!现在倒好,动不动就末位淘汰,让那些为公司服务了一辈子的老伙计们,脸往哪搁?”
他忧心忡忡地摇头:“再这么搞下去,人心就散了!顾家的根基,就要被这些外人给挖空了!清辞那孩子,还是太年轻,被那个李明轩的花言巧语给蒙蔽了。”
这番话,精准地戳中了许多元老内心的痛处和对未来的恐慌。他们习惯了安稳,害怕变革,更无法接受自己多年的资历和贡献,被一套冰冷的数字考核体系所衡量和可能否定。
于是,一场无声的抵抗运动,在顾氏集团内部悄然兴起。抵抗的武器,不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更加隐蔽和顽固的“非暴力不合作”。
李明轩主导推行的新绩效考核制度,在几个关键的传统部门遭遇了巨大的阻力。部门负责人阳奉阴违,以“需要时间适应”、“情况特殊”等各种理由拖延推诿。基层的老员工们则在一些有心人的暗示和鼓动下,集体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态度——不公开反对,但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对新流程能拖就拖,对需要填报的数据能糊弄就糊弄。
供应链管理部,几个资深采购经理以“维护多年供应商关系”为由,拒绝使用新的线上招标系统,坚持线下操作,导致流程混乱,数据无法统一。
生产车间,一些老师傅对新引入的自动化检测设备抱有抵触情绪,操作敷衍,甚至暗中破坏,导致产品次品率不降反升。
财务部门,几位老会计对新的ERP系统极不配合,报表延迟,数据错误频出,严重影响了集团的财务分析和决策效率。
整个集团的运营,仿佛陷入了一种无形的泥沼。表面上看,一切照旧,但内里的效率却在不断流失,改革的步伐被严重拖慢。李明轩和他的改革团队焦头烂额,他们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阻力,却像拳头打在棉花上,难以找到发力点。
“沈董,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李明轩在董事长办公室,向沈清辞汇报最新进展,眉头紧锁,“阻力主要来自几个传统板块的元老。他们不直接对抗,但用各种方式软抵抗,新制度根本无法有效落地。再这样下去,不仅改革会夭折,整个集团的运营效率都会受到拖累。”
沈清辞听着汇报,面色平静,但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示着她内心的凝重。她早就预料到改革会遇到阻力,但没想到会以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出现,而且背后明显有顾宏盛等人的影子。
强行镇压?不行。这些元老在集团内部根基深厚,强行处理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动荡,甚至可能被扣上“清洗功臣”、“数典忘祖”的帽子,正中顾宏盛下怀。
放任不管?更不行。改革停滞,集团将失去活力,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必须破局!但需要策略。
沈清辞没有立刻下达指令,而是让李明轩先稳住局面,她自己则开始了更加细致和隐秘的行动。她没有召开大会,也没有下发文件,而是采取了“怀柔 分化”的策略。
她让助理整理了一份集团内所有资深元老及其直系子女的详细档案。然后,她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亲自逐一登门拜访那些影响力较大、但态度尚可争取的元老。
拜访时,她绝口不提改革冲突,而是以晚辈的姿态,真诚地感谢他们多年来对顾氏的贡献,耐心倾听他们对公司发展的看法和担忧。她充分尊重他们的经验和情感,肯定他们的历史功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