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朝中暗流涌动。
表面上,三司会审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方都在等待最终的调查结果。
但私底下,各种小动作从未停止。
杨尚书那边,不断有人来试探苏明远的底线,有的是明着来拉拢,有的是暗中威胁。
苏大人,杨尚书让我带个话。一个兵部的侍郎找到苏明远,他说,大家都是朝廷命官,何必闹得这么僵?若是苏大人愿意退一步,杨尚书也可以不再追究此事。
退一步?苏明远冷笑,怎么退?放过那些贪官污吏?
苏大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那侍郎劝道,杨尚书在朝中经营多年,得罪他对你没有好处。
多谢好意,恕不奉陪。
类似的拉拢有好几次,苏明远都拒绝了。
但威胁也随之而来。
这天夜里,苏明远府中突然失火。
虽然很快被扑灭,但事后查明,是有人故意纵火。
大人,这是警告。李安忧心忡忡,对方这是在威胁您,若是再不妥协,下次就不只是烧房子了。
他们敢。苏明远冷冷道,这是京城,天子脚下。他们若敢对我怎么样,就等于公然挑战朝廷。
可是……
不要怕。苏明远道,加强府中的防卫,同时让御史台派人保护。另外,把这次纵火的事报上去,看看圣上如何处理。
果然,皇帝知道此事后大怒,下旨严查纵火案。
御史台雷厉风行,很快就抓到了纵火的人。
但那人只是个被收买的地痞,根本查不到背后的主使。
不过,这件事还是起到了震慑作用。至少明面上,没有人再敢对苏明远动手了。
但暗地里的较量还在继续。
杨尚书开始在朝中散布流言,说苏明远借反腐之名,行排除异己之实;说他野心勃勃,想要独揽大权;甚至暗示他与某些皇子走得太近,有结党营私之嫌……
这些流言蜚语,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在朝中不胫而走,对苏明远的声誉造成了一定影响。
大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李安急道,若是任由他们造谣中伤,大人的名声会被毁掉的。
流言止于智者。苏明远平静道,越是辩解,越是显得心虚。我们只要坚持做对的事,谣言自然会不攻自破。
可是……
去帮我约几个人。苏明远道,李及、薛奎、胡旦,还有张齐贤。就说我想请他们喝茶,商讨国事。
张齐贤?李安一愣,他不是中立派吗?
正因为中立,才更重要。苏明远道,我需要争取中立派的支持。
几天后,苏明远在府中设宴,邀请了这几位重臣。
席间,众人先是闲聊,谈论诗文、历史、时局,气氛融洽。
酒过三巡,苏明远切入正题。
诸位,明远请诸位来,是想听听诸位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他开门见山,明远与杨尚书的矛盾,想必诸位都知道。明远想知道,诸位以为,此事该如何收场?
众人面面相觑。
良久,李及才开口:苏大人,您是想听实话,还是客套话?
当然是实话。
那我就直说了。李及道,依我看,您和杨尚书都有道理,但也都有问题。
此话怎讲?
您查办贪官,是对的。李及道,但方式方法确实有些激进。您微服私访,当场革职,虽然看起来雷厉风行,但也确实有擅权之嫌。
杨尚书维护门生,是人之常情。他继续道,但若明知门生有罪还要包庇,那就是错的。
所以,你们两个都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只能越闹越僵。
苏明远点头:李大人说得对。那依李大人之见,该如何解决?
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折中方案。李及道,既能惩治贪腐,又不会过分扩大化;既能维护您的原则,又能给杨尚书留些面子。
具体如何做?
我有个建议。张齐贤忽然开口,不如由三司会审给出一个处理意见——对那些确有证据的贪官,严惩不贷;对那些证据不足或罪行较轻的,酌情处理。
他顿了顿,同时,建议朝廷建立一套更完善的监察制度,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惩治**的目的,又把重点转向了制度建设,而不是纠缠于个人恩怨。
这个建议很有建设性。
苏明远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张大人的建议很好。但我还有个想法。
请讲。
当前朝廷面临的问题,不只是内部的**,还有外部的威胁。苏明远道,西夏蠢蠢欲动,边防吃紧。与其在朝堂上为了内部矛盾争执不休,不如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您的意思是……
我准备向陛下上奏,提出一个边防改革方案。苏明远道,这个方案涉及军事、财政、外交多个方面,需要朝中各派通力合作。若能推行此方案,不仅能解决边防危机,也能让朝中各派有个共同的目标,暂时搁置内部矛盾。
众人眼睛一亮。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外部威胁是所有人的共同关切,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不希望国家面临危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