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城,梧桐叶黄,偶尔飘洒的细雨为这座繁华都市添了几分萧瑟。尚书省内,烛火摇曳,案牍堆积如山。苏明远伏案至深夜,却并非在处理公务,而是在一张白纸上反复涂改着什么。
又在那里胡思乱想什么?
一个略带调侃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苏明远抬头一看,却是同僚王通判推门而入。王通判年过四旬,在这个部门已有十余年,算得上是老资格了。
王兄,这么晚了还不回府?苏明远起身拱手,顺手将桌上的纸张收起。
王通判摇摇头,在一旁椅子上坐下:还不是那些公文,一日比一日繁重。你看这堆积如山的案卷,何时才能清理完毕?
苏明远闻言,心中一动。这正是他这几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部门内的文书处理效率极其低下,一份简单的公文,往往要在各个环节之间来回传递数十次,耗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错。
王兄所言极是,苏明远重新坐下,在下这几日正在琢磨这个问题。依兄之见,这文书处理的弊端何在?
王通判苦笑一声:还能在哪里?这套程序传承至今已数十年,各个环节都有既定规矩。你看,一份地方上报的公文进来,先要书吏登记,再交文案核实内容,然后分派给相应科房,科房审查后再报主事,主事再报郎中,郎中再报侍郎……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桌上画着复杂的路线图:这一圈下来,少说也要半个月。遇上内容有疑问需要补充说明的,那就更没个准了。
苏明远点头称是,但心中却在暗自思考。这套流程确实过于冗长,许多环节完全是重复劳动。以他在现代社会的见识,完全可以设计出更高效的处理流程。
那依王兄之见,这套程序就无法改进了吗?苏明远试探性地问道。
王通判一愣,随即摆摆手:改进?谈何容易!这可是祖宗之法,谁敢轻易更改?再说,上面的大人们都习惯了这套程序,贸然改动,岂不是自讨苦吃?
见苏明远若有所思的样子,王通判压低声音:明远兄,我知道你年轻有为,满腹才华,但在这官场上,有些事情还是要谨慎。你初来乍到,先安分守己,把份内之事做好就是了。至于这些改革创新的事情,还是少想为妙。
苏明远心中暗叹。王通判的话虽然出于善意,但正是这种安于现状的心态,才让整个官僚体系效率低下。不过他也不便反驳,只是点头称谢:王兄提醒得是,在下受教了。
王通判见他态度恭谦,也就放心了,起身告辞而去。
待王通判离去后,苏明远重新摊开那张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对现行文书处理流程的分析和改进设想。
他仔细梳理了一遍现行流程:地方公文到达→书吏登记→文案核实→分派科房→科房初审→主事复审→郎中终审→侍郎批示→发回执行。
这个流程看似严密,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重复审查。文案核实和科房初审往往是重复工作,完全可以合并。
其次是层级过多。许多例行公务,完全没有必要层层上报至侍郎,主事一级完全可以决断。
再次是缺乏时限。每个环节都没有明确的处理时限,往往一拖再拖。
最后是反馈机制不完善。公文处理完毕后,很少有及时反馈,导致后续跟进困难。
苏明远越想越觉得这套流程亟待改进。虽然王通判的提醒不无道理,但如果连小小的流程改进都不敢尝试,那他这个穿越者的优势又何在?
他重新拿起笔,开始设计新的流程方案:
地方公文到达→分类登记(按重要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直报侍郎,乙等报主事,丙等由科房直接处理→限期办结→及时反馈。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处理时间,还能让各级官员的精力更多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务上。
但是,如何推行这套新流程却是个难题。正如王通判所说,贸然推出必然引起争议,甚至可能被视为标新立异,弄巧成拙。
苏明远沉思片刻,决定先从自己负责的科房做起。他目前主要负责地方水利事务的文书处理,可以先在这个范围内试行新流程,如果效果良好,再考虑推广。
想到这里,苏明远精神一振,开始详细设计试行方案。他打算先制定一套详细的分类标准,然后设定明确的处理时限,最后建立反馈机制。
正当他埋头苦思时,门外又传来脚步声。苏明远抬头一看,却是直属上司李侍郎走了进来。
李侍郎四十出头,面容清瘦,双目有神,是个务实能干的官员。他平时待人和善,对下属也颇为宽容,因此在部门内威望很高。
明远,这么晚了还在忙碌?李侍郎和颜悦色地问道。
苏明远连忙起身施礼:下官见过侍郎大人。下官在整理一些文书,还请大人见谅。
李侍郎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自己则在椅子上坐下:你初来部中,工作如何?可还适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