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丞相的突然出现如投石入水,瞬间改变了整个聚会的气氛。原本轻松雅致的文学交流,在这位朝廷重臣的威严注视下,变得微妙而紧张。苏明远能感觉到,在场每个人的神态都有了细微的变化——更加谨慎,更加克制,仿佛每一句话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王大人,您来得正好,杨安石率先打破沉默,我们正在讨论经典的理解与实践问题,想必您一定有精辟的见解。
王丞相缓缓坐下,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在苏明远身上:老夫倒是很想听听苏大人的高见。刚才在外面,隐约听到你对学而时习之的解读颇为独特。
苏明远心中一凛。王丞相说是隐约听到,但很可能早就在暗中观察了很久。这种精心安排的偶遇,在政治场合并不罕见。
下官不敢称高见,只是一些粗浅的理解。苏明远恭敬地回答,以为学问之道,在于知行合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这个字,既包含温故知新,也强调实践运用。
知行合一?王丞相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遍,这个概念倒是新颖。不过,苏大人可曾想过,如果过分强调实践,会不会导致对传统的冲击?
这个问题带着明显的政治含义。在当前新党旧党争议激烈的背景下,任何关于传统与变革的讨论都可能被解读为政治立场的表达。苏明远必须极其谨慎地回应。
王大人所虑极是,苏明远缓缓说道,但下官以为,真正的实践恰恰是对传统的最好传承。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不正是因为他能将古代的礼乐文明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吗?
这个回答很巧妙,既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又避免了与传统对立的嫌疑。在场的众人纷纷点头,显然对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表示认可。
王丞相沉默了片刻,然后突然转向了另一个话题:听说苏大人在地方任职时,推行了一些新的政务措施,效果如何?
这个问题直接触及了苏明远的政治经历。在场的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因为这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文学讨论,而是对实际政绩的考察。
承蒙王大人关心,下官在地方确实尝试了一些改进措施。苏明远如实回答,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教育普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取得了一定效果。
具体都有哪些调整?坐在一旁的赵明诚好奇地问道。作为文人学者,他对具体的政务细节并不十分了解,但显然对苏明远的实践经验很感兴趣。
苏明远简要介绍了自己在下县推行的几项主要措施:建立详细的户籍档案、简化税收征收程序、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兴办义学等等。他特意强调这些措施都是在传统框架内的改进,而非革命性的变革。
这些措施确实很有见地,杨安石点头赞许,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没有违背基本制度。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值得推广。
渐进式改革...王丞相若有所思地重复着这个词,苏大人对当前朝廷的一些政策辩论,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当前朝廷内部关于财政改革、军政体制等问题争议激烈,任何明确的表态都可能被视为选边站队。苏明远必须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避免过度暴露政治倾向。
下官位卑言轻,不敢妄议朝政,苏明远谨慎地回答,只是觉得,无论推行什么政策,都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这个回答模糊而安全,既没有明确支持某一派观点,也表达了一种温和理性的态度。但王丞相显然不满足于这种外交辞令。
苏大人的谨慎可以理解,王丞相缓缓说道,但有时候,过分的谨慎也可能错失良机。比如说,如果确实发现了某些制度的弊端,是应该立即改革,还是继续观望?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几乎是在逼迫苏明远表明立场。在场的其他人都感受到了这种紧张气氛,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专注地倾听着这场隐秘的政治试探。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必须给出一个既能展现自己见识,又不会过度暴露立场的回答。
王大人,下官以为,这要看具体情况。苏明远缓缓说道,如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弊端,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但如果只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就需要权衡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最重要的是,任何改革都要以百姓福祉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
这个回答很有水平,既表达了改革的必要性,又强调了改革的审慎性,最后还上升到了为民的高度。王丞相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
说得好,王丞相点头,改革的根本目的确实应该是造福百姓,而不是其他。苏大人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难得。
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但苏明远知道,真正的考验还没有结束。果然,王丞相接下来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问题。
苏大人,假设让你负责设计一套新的人事考核制度,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