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日,清远县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清晨。天空虽然阴沉,但县衙门前却聚集了比往日更多的人群。消息已经传遍了全县——今天,是苏明远离任的日子。
苏明远早早起床,最后一次穿上那件熟悉的绯色县令官袍。三年来,这件官袍见证了他在清远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第一次升堂断案的紧张,推行改革时的坚定,面对考察时的从容,以及现在离别时的不舍。
大人,所有的行李都准备好了。王伯轻声报告道,声音中带着明显的哽咽。
苏明远点点头,走到书房的窗前,最后一次眺望清远县城的景色。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古朴的县城镀上了一层金辉。远处的义学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水库边的农田在晨光中显得生机勃勃,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宁静。
三年了。苏明远轻声自语,三年的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
这时,师爷赵文渊走进来,手中捧着一个精美的木盒:大人,这是我们几个人合力制作的,里面装着您在清远县三年的所有重要文档副本,包括改革方案、政绩记录、百姓来信等。希望您在京城时,能够偶尔翻看,回忆起清远县的这段时光。
苏明远接过木盒,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些文档,更是三年来所有回忆的载体。
文渊,多谢你们的用心。苏明远真诚地说道,这些年来,有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在清远县有所作为。
大人言重了。赵文渊眼中含泪,是您带领我们改变了清远县,我们应该感谢您才对。
正在此时,县衙外传来一阵骚动。王伯匆匆进来报告:老爷,外面来了好多百姓,说是要为您送行。
苏明远走到院子里,看到县衙门前聚集了数百名百姓。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商户,有的是手工业者,还有义学的师生。虽然没有统一组织,但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情感——不舍。
人群中,张里正手捧一面锦旗走上前来:大人,这是我们几个村联合制作的,上面写着清廉爱民四个字。您为我们做的好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苏明远接过锦旗,看着上面工整的绣字,心中涌起阵阵暖流。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古代社会,能够得到百姓如此真诚的认可,是比任何官职都更宝贵的财富。
乡亲们,苏明远的声音有些颤抖,明远即将离任,心中万分不舍。这三年来,承蒙大家支持,才有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人群中有人喊道:大人,您走了以后,谁来为我们主持公道?
大人,义学还会继续办下去吗?
大人,您能不能不走?
面对这些质朴的声音,苏明远深深地鞠了一躬:乡亲们,我虽然要离开了,但清远县的事业会继续下去。新来的官员是个好人,大家要像支持我一样支持他。而且,我们建立的那些制度会保护大家的利益,义学也会继续办下去。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改革的成果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清远县的未来需要大家共同建设。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清远县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番话让在场的百姓都深受感动。虽然舍不得这位好县令离开,但他们也为他能够到更大的地方发挥才华而高兴。
义学的孩子们在李夫子的带领下,齐声背诵起苏明远当初为义学题写的校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稚嫩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清晰而动人。这些孩子可能还不完全理解这些话的深刻含义,但他们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苏明远的感激和不舍。
小石头从人群中跑出来,拉着苏明远的衣角:县令老爷,您到了京城,会不会忘记我们?
苏明远蹲下身子,摸着小石头的头:不会的,老爷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做有用的人,这样老爷就高兴了。
我们会的!小石头用力点头,李夫子说,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将来也能像您一样做大官,帮助更多的人。
这种纯真的话语让苏明远既感动又欣慰。种子已经种下,假以时日,必将开花结果。
在百姓们的注视下,苏明远进行了最后一次升堂。这次不是为了审案,而是为了进行正式的离任仪式。
在大堂内,县衙的所有官员整齐排列。新任代理县令也在其中,准备正式接手县政。
诸位,苏明远站在熟悉的公案后面,最后一次以县令的身份发话,今日是明远在清远县的最后一天。三年来,承蒙诸位支持,得以推行一些改革措施。虽有成效,但仍有不足,深感愧疚。
他从怀中取出县令印信,郑重地交给新任代理县令:清远县印,明远在任三年,未敢有丝毫懈怠。今日交还朝廷,愿新任官员能够继续为民造福。
新任代理县令双手接过印信:苏大人,您的政绩有目共睹,在下深感敬佩。一定会继承您的事业,不负百姓重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