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的一个清晨,清远县衙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人是州府的急差,风尘仆仆,面带急色,手中捧着一份用黄绫包裹的紧急文书。
苏大人,州府急件!差役一进门就高声宣报。
苏明远正在书房处理公务,听到通报后心中一紧。在王安礼考察团离开后的这几天,他一直忐忑不安,不知道最终的考察报告会如何写。现在州府来了急件,很可能就是关于考察结果的消息。
快请进来。苏明远放下手中的笔,整理了一下衣冠。
差役走进书房,恭敬地将文书递上:大人,这是知州大人的亲笔急件,要求您立即过目。
苏明远接过文书,发现封印上还有朝廷的印记,显然这不仅仅是州府的文件。他小心地拆开黄绫,展开其中的文书,只见上面写着一行行工整的小楷:
清远县令苏明远:朝廷考察团已完成对你县政务的全面考察,现将考察结果通报如下:经实地考察和多方了解,认定苏明远在清远县任职期间,政绩显着,品行端正,改革有方,深得民心。特予以嘉奖,并上报朝廷备案。另,朝廷有意调用贤能,望做好交接准备。此谕急达。大宋熙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知州李承昭。
看完这份文书,苏明远的心情复杂至极。一方面,考察结果是正面的,这说明他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朝廷有意调用贤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他心中也大致有数了。
回禀知州大人,苏明远已收到文书,定当遵照执行。苏明远对差役说道。
送走差役后,苏明远独自坐在书房里沉思。三年前他来到清远县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县令,对古代的政治环境还不够了解。经过这三年的历练,他不仅在治理能力上有了长足进步,更重要的是对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深刻的认识。
正在思考中,师爷赵文渊匆匆走进来:大人,听说州府来了急件?
苏明远将文书给赵文渊看了看:文渊,看来我们在清远县的日子不多了。
赵文渊看完文书,脸上既有高兴又有不舍:大人,这是好事啊!考察团给了这么高的评价,说明您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只是...只是清远县舍不得您啊。
我又何尝舍得清远县?苏明远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景色,这三年来,我在这里倾注了太多心血。每一项改革,每一个政策,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要离开了,确实有些不舍。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但是,做官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舒适,那我完全可以在清远县安安稳稳地待下去。但如果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理想,为了帮助更多的百姓,那么走向更大的舞台也许是必然的选择。
赵文渊点头:大人说得是。以您的才能,确实应该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只是,清远县的这些改革事业怎么办?会不会因为您的离开而半途而废?
这个问题正是苏明远最担心的。任何改革都需要持续的推进和巩固,如果缺乏有力的后续支持,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这确实是个问题。苏明远深思道,我们必须想办法确保改革的延续性。一方面,要培养一批能够继续推进改革的干部;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减少对个人的依赖。
接下来的几天里,苏明远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交接工作。他将自己三年来的治理经验整理成册,详细记录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执行细节和注意事项。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县衙干部的培训,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离开后继续维护改革成果。
但真正让苏明远意外的,是来自京城的消息。
这天上午,一个穿着朴素但气度不凡的中年人来到县衙求见。他自称姓郑,是从京城来的,有重要消息要告诉苏明远。
苏大人,在下郑怀远,久仰大名。来人一见面就深深行礼。
苏明远仔细打量着这个人,发现他虽然衣着简朴,但举止间透露出一种书卷气和见过世面的沉稳。郑先生客气了,不知有何指教?
郑怀远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外人后,压低声音说道:大人,在下从京城来,带来了一些关于您前程的消息。
苏明远心中一动:请讲。
大人的《浮沉录》一文在京城引起了很大反响,王安石王相公对此文大加赞赏,认为体现了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郑怀远说道,而王安礼王大人回京后,对您在清远县的政绩也给予了极高评价。
听到这里,苏明远的心跳开始加速。王安石在朝中的地位他当然知道,如果能得到王安石的赏识,对自己的仕途发展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更重要的是,郑怀远继续说道,朝廷正在推行新政,急需一批有能力、有魄力的官员充实中央机构。您在清远县的改革实践,正好符合朝廷的需要。据可靠消息,您很可能会被调入京城,在重要部门任职。
这个消息让苏明远既兴奋又紧张。进入京城意味着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复杂的挑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