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远县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县城的街道上就已经人影攒动。百姓们都知道,今天朝廷的考察团要到了,这关系到他们敬爱的苏县令的前途命运。
苏明远早早起床,穿上最正式的官袍,在县衙门前等候。按照礼制,他需要率领全县官吏出城十里迎接。但他的心情却比想象中要平静得多——经过这些天的充分准备,他已经做好了面对一切的准备。
大人,仪仗队已经准备好了。张德明前来报告。
苏明远点头,正要出发,却看到县衙门前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百姓。他们自发前来,虽然没有组织,但神情都很严肃。
县令老爷!人群中有人喊道,我们也要去迎接朝廷的大人!
苏明远有些意外:诸位乡亲,你们...
大人,我们知道有人在背后说您的坏话。张里正挤过人群说道,我们不能让那些小人得逞!我们要让朝廷的大人知道,您是个好官!
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支持让苏明远深受感动,但他也知道,这种场面可能会被有心人利用,说他收买民心作秀表演。
乡亲们,我理解大家的心意。苏明远大声说道,但是,朝廷的考察有其规制,大家就在家里等消息吧。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真相总会水落石出的。
虽然有些不甘心,但百姓们还是听从了苏明远的劝告,逐渐散去。只有少数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如各村的里正,被允许参加迎接仪式。
巳时三刻,远方传来马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声音。考察团的仪仗缓缓出现在地平线上,为首的是一面绣着二字的大旗。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率领官吏上前迎接:下官清远县令苏明远,率全县官吏恭迎钦差大人!
考察团停下,从第一辆马车上走下一位四十多岁的官员,正是监察御史王安礼。他身材中等,面容儒雅,眼神锐利而深邃,给人一种既威严又亲和的感觉。
苏县令有礼了。王安礼微微点头还礼,本官奉朝廷之命,前来考察地方政务,还望多多配合。
下官定当全力配合,绝无隐瞒。苏明远恭敬地回答。
简短的见面礼后,一行人回到县城。沿途所见,街道整洁,百姓有序,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但苏明远注意到,王安礼的目光很敏锐,不断观察着路边的情况。
苏县令,王安礼忽然开口,听闻你在清远县颇有政声,具体都做了些什么?
这是第一个正式的询问,苏明远早有准备:回禀大人,下官到任三年,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赋税制度,让负担更加公平;二是兴办教育,建立义学;三是整治司法,打击贪腐;四是兴修水利,改善民生。具体情况,下官已经准备了详细的汇报材料。
王安礼点头:很好。不过,本官不只是要看材料,更要看实际效果。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真实情况。
这句话让苏明远更加确信,王安礼是一个务实的官员,不会被表面文章所蒙蔽。这对他来说既是好事,也是挑战。
回到县衙,王安礼等人稍事休息后,正式开始考察工作。第一项就是听取苏明远的详细汇报。
在县衙的正堂里,苏明远站在中央,面对着考察团的几位官员。除了王安礼,还有州府通判张景先、知州幕僚刘德华等人。他们的表情都很严肃,笔录员已经准备好了记录工具。
诸位大人,苏明远开始了他精心准备的汇报,下官苏明远,熙宁元年三月到任清远县令,至今已满三年。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情况如实汇报。
他首先展示了财政数据:三年来,清远县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熙宁元年为一万二千贯,二年为一万五千贯,三年预计可达一万八千贯,较下官到任前增长五成。
王安礼问道: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清查隐匿田产,增加了税收基数;二是通过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扩大了税源;三是通过提高征收效率,减少了流失。苏明远如实回答。
张景先接着问:清查隐匿田产,有没有引起争议?
这个问题很尖锐,但苏明远早有准备:确实引起了一些争议。部分拥有大量田产的富户对此不满,认为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但下官认为,税负应该公平,不能让少数人逃避应尽的义务。而且,通过调查发现,普通百姓对此是支持的。
刘德华记录着苏明远的回答,然后问道:你说普通百姓支持,有什么证据?
苏明远拿出了民意调查的结果:下官特地组织了民意调查,随机访问了二百户百姓。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的被访者对税收改革表示支持或基本支持。
这个数据让考察团的官员们有些意外。在古代,很少有官员会主动进行民意调查,更不用说公开这些数据了。
民意调查?王安礼饶有兴趣地问道,这倒是个新鲜的做法。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苏明远详细解释了调查的方法和过程,强调了客观性和随机性。他还特别提到,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批评意见,并如实记录了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