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远县衙,朔风呼啸,但大堂内却温暖如春。苏明远正在处理例行公务,师爷赵文渊在一旁整理着年终的各项统计数据。自从上个月与陈老爷等豪强的对峙之后,县里的局势虽然表面平静,但暗流汹涌,每个人都知道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大人,州府的信使到了。门外传来衙役的通报声,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
苏明远放下手中的笔,心中一紧。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州府来信绝不会是什么好消息。他整理了一下官袍,沉声道:请进来。
进来的是一个穿着州府差服的中年男子,神情严肃,手中捧着一份用黄绫包裹的公文。他向苏明远深施一礼:下官州府司吏钱文正,奉知州大人之命,特来传达重要文书。
苏明远起身接过公文,心中暗想:果然来了。他拆开黄绫,展开文书,只见上面写着工整的小楷:
兹奉朝廷圣旨,为加强地方治理,选拔贤能之士,特派遣考察团赴各县巡视。清远县令苏明远,政声颇着,治绩可观,特列入此次考察范围。考察团将于十日后抵达,届时将对县政得失进行全面评估。望认真准备,如实汇报。此谕。大宋熙宁二年十二月初八日,知州李承昭。
看完这份文书,苏明远的心情复杂至极。一方面,这说明他的政绩确实引起了上级的注意,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在当前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次考察的背景和动机就很值得玩味了。
钱司吏,敢问这次考察团的规格如何?都有哪些大人参与?苏明远小心地询问道。
钱文正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道:苏大人,据下官所知,这次考察团规格很高。为首的是朝廷派来的监察御史王大人,还有本州的通判张大人,以及几位资深的州府官员。
监察御史!苏明远心中一震。监察御史是朝廷专门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重要职位,能够直接向皇帝汇报。这样的人物亲自来考察一个小小的县令,说明这件事的重要性远超他的想象。
王大人...是哪位王大人?苏明远继续打探。
是王安礼王大人,王安石王相公的胞弟。钱文正的话如雷鸣一般在苏明远耳边炸响。
王安礼!王安石的弟弟!苏明远瞬间明白了这次考察的深层含义。王安石正在朝中推行新政,需要地方上有能力、有魄力的官员来配合。而他在清远县的改革实践,显然已经传到了京城,引起了改革派的注意。
但是,这也意味着风险。如果王安礼对他的改革给出负面评价,那他的仕途就会遭受重创。更可怕的是,如果保守派势力在背后操作,将他塑造成一个、的形象,那后果不堪设想。
钱司吏,这次考察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苏明远问道。
钱文正从袖中又掏出一份文书:这是具体的考察要求,请苏大人过目。
苏明远接过文书,仔细阅读。只见上面详细列出了考察的各个方面:财政收支情况、民生改善状况、教育发展水平、司法公正程度、社会稳定情况,以及官员品行操守等。每一项都要求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具体的事例。
最让苏明远注意的是最后一条:考察期间,考察团将深入民间,直接了解百姓对地方官员的真实看法,不得有任何干预。
这条规定让苏明远既紧张又欣慰。紧张的是,如果百姓中有人对他的改革措施不满,在考察团面前说出来,可能会影响考察结果。欣慰的是,如果百姓真心支持他,那么这种直接的民意表达反而是最有力的证明。
苏大人,下官还要赶回州府汇报,就不多叨扰了。钱文正起身告辞。
钱司吏,多谢传达。路上小心。苏明远送走了钱文正,然后回到大堂,召集县衙的主要官员。
不一会儿,师爷赵文渊、主簿李仲文、县尉张德明等人都聚集在大堂内。苏明远将州府的文书给大家传阅,然后说道:诸位,朝廷的考察团十日后就要到了。这次考察关系重大,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赵文渊首先发言:大人,我们应该如何准备?是不是要将这三年来的政绩好好包装一下?
李仲文也附和道:是啊,大人。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漂亮的数据,把成绩尽量突出,把问题尽量淡化。
张德明更是直接:大人,要不要先和那些可能说坏话的人打个招呼?毕竟考察团要直接接触百姓,万一有人乱说话...
听到这些建议,苏明远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这些下属的想法都很,在官场中也确实是常见的做法。但是,这正好触及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根本问题:在政治生涯中,他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诸位的建议我都听到了。苏明远缓缓说道,但是,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这三年来在清远县做的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
赵文渊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对的!大人的改革措施让百姓受益,让县里发展,怎么会错?
既然是对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包装?为什么要隐瞒?苏明远反问道,真金不怕火炼,如果我们做的确实是好事,就应该堂堂正正地展示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