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天的跋涉,苏明远的马车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抵达了他的任职地——清远县城。远远望去,县城规模不小,城墙高大厚重,城门楼巍峨壮观,显然这里的经济颇为发达。
老爷,前面就是清远县城了。王二指着前方说道,听说这里商贾云集,是这一带的重要商埠。
苏明远掀开车帘,仔细打量着即将成为他官场生涯起点的地方。城门口车马络绎不绝,挑担的商贩、赶集的农民、来往的官员混杂其间,一片繁忙景象。城墙下还有不少摊贩在叫卖,声音此起彼伏。
确实比想象中要繁华。苏明远心中暗自思量,繁华意味着利益,利益多的地方往往关系复杂,这里的仕途恐怕不会平静。
马车刚到城门下,就有一队人马迎了上来。为首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官员,身着青色官袍,满面笑容。他身后跟着十几个衙役,个个精神抖擞。
可是苏大人的车驾?那官员上前拱手道。
苏明远下了马车,整理好衣冠,回礼道:正是在下。请问阁下如何称呼?
下官乃是清远县县丞李文华,奉知县大人之命,特来迎接苏大人。李文华恭敬地说道,知县大人正在县衙恭候,请苏大人移步。
苏明远打量着这位县丞。李文华相貌堂堂,举止得体,说话滴水不漏,一看就是个官场老手。不过他眼中偶尔闪过的精光,让苏明远意识到此人绝非善茬。
有劳李大人了。苏明远客气地回应,劳师动众,实在过意不去。
苏大人言重了!李文华摆手道,苏大人乃是新科进士,又是朝廷钦点的官员,我等理应迎接。请!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进了城。苏明远坐在马车中,透过车帘观察着街道两旁的景象。果然如王二所说,这里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有卖布匹的,有卖茶叶的,还有各种手工艺品店。街上行人熙攘,衣着比一般地方要华丽不少。
苏大人,李文华在马车旁边步行,边走边介绍,我们清远县地处要冲,南来北往的商队都要经过这里,所以商业发达,税收也比较充裕。
那真是个好地方。苏明远回应道,心中却在思考:税收充裕意味着油水丰厚,这样的地方往往贪腐严重。
很快,马车停在了县衙门前。苏明远下车一看,清远县衙比他想象的要气派得多。大门高大,门楼上清远县衙四个大字写得端正有力。门前还有两尊石狮子,显得威严肃穆。
苏大人,知县大人已在里面等候多时了。李文华引导着苏明远向内走去。
进了大门,是一个宽阔的院子,两旁种着梧桐树,现在正值春季,绿叶茂盛。穿过院子,来到正厅。只见一个五十来岁的官员已经迎到了门口。
下官清远县知县张怀德,拜见苏大人!那人朗声说道。
苏明远连忙上前回礼:下官苏明远,见过张大人。张大人客气了,在下初来乍到,还请多多指教。
张怀德上下打量了苏明远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意外。显然他没想到这个新来的同事如此年轻。不过他很快收敛了神色,热情地说道:苏大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啊!快请里面坐,下官已经备下薄酒,为苏大人接风洗尘。
三人进了正厅,分宾主坐定。苏明远仔细观察着这位知县大人。张怀德看起来文质彬彬,说话很有分寸,但苏明远注意到他的眼神有些飘忽,似乎在掩饰什么。
苏大人,张怀德开口道,听说大人一路上还遇到了水灾,还协助救灾?
苏明远心中一动,没想到消息传得这么快。他谦逊地说道:只是碰巧遇到,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苏大人的仁心令人敬佩。张怀德点头道,不过苏大人初入仕途,有些事情还是要多加小心。
这话的含义很明显,苏明远听出了警告的意味。看来这位张知县对他在路上的多管闲事并不赞赏。
张大人教诲得是。苏明远表面上谦逊回应,心中却提高了警惕。
对了,李文华插话道,苏大人的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县衙后面有个小院,环境清雅,很适合读书人居住。
多谢二位大人费心。苏明远道谢。
哪里哪里,都是应该的。张怀德摆手道,苏大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开口。
正说着话,外面传来通报声:启禀大人,县中诸位官员都已到齐,在外面等候拜见苏大人。
张怀德站起身道:苏大人,县里的同僚们都来了,要不要见见?
自然要见。苏明远也起身道,同在一县为官,理应相识。
很快,十几个大小官员鱼贯而入。有主簿、典史、县尉等县级官员,也有一些胥吏小官。大家依次向苏明远见礼,苏明远一一回应。
在这些人中,苏明远特别注意到了几个人。县尉马德是个四十来岁的武官,身材魁梧,看起来很有威严。主簿钱润之是个文官,约三十五岁,戴着眼镜,一副书生模样。典史王明则显得比较精明,眼神锐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