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苏明远在客栈中醒来,宿酒未消,头脑却异常清醒。昨夜醉仙楼的宴席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回放,那些觥筹交错间的细微表情和话语背后的深意,让他对即将踏入的官场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当他在窗前静思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沉思。开门后,却见是李文华的书童,神色匆忙地递上一封信函。
苏公子,我家老爷请您午后到府中一叙。书童恭敬地行礼道。
苏明远接过信函,心中不禁疑惑。状元公亲自相邀,这在同年之中可算是不寻常的殊荣。他拆开信封,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明远兄台鉴:昨夜雅集,深感兄台见识不凡,胸怀高远。愚兄有要事相商,敬请午后莅临寒舍一叙。李文华顿首。
字里行间透着真诚,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谨慎措辞。在这种政治敏感的时期,每一次私人会面都可能蕴含着深层的政治含义。
午后时分,苏明远依约来到李府。这是一座典型的京城贵族宅邸,门第森严,装饰典雅。门房见到他,立刻恭敬地引路,显然已经得到了主人的吩咐。
穿过几进院落,苏明远被领到一间书房。房内书香墨韵,墙上挂着名家字画,书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处处透露着主人的文化修养。李文华正在案前研墨,见他进来,立刻起身相迎。
明远兄,有失远迎,恕罪恕罪。李文华的态度依然谦和,但苏明远注意到他的神情比昨夜更加深沉,眼中带着某种若有所思的神色。
两人寒暄几句后落座,茶香袅袅中,李文华终于开口道:昨夜听兄台诗作,深感钦佩。能在得意之时仍心怀民生,实属难得。
苏明远谦逊地摆手:状元兄过誉了,明远不过是有感而发,不敢当如此美誉。
李文华摇头道:兄台太过谦逊。实不相瞒,我李家世代簪缨,对朝政颇有了解。如今天下表面太平,实则暗流涌动。边患未平,民生多艰,朝中党争日烈。我等新科进士即将入仕,如何在这复杂局面中立身处世,实需深思熟虑。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一震。李文华的坦率远超他的预期,显然是把他当作了可以信任的人。但同时,这种信任也意味着某种责任和风险。
兄台所言极是。苏明远慎重地回应道,明远虽然学识浅薄,但也深知当今时局之复杂。只是不知兄台有何见教?
李文华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的梧桐,缓缓说道:兄台可知,朝中现有几大派系?
这个问题触及了政治核心,苏明远不敢掉以轻心。他仔细斟酌着词句:愚兄知之甚少,还请兄台指教。
大致而言,有主战派与主和派之争,有新法派与守旧派之别,还有诸多地域和师承的派系林立。李文华转身面对苏明远,眼神严肃,我等初入官场,若不谨慎选择,很容易被卷入其中,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苏明远点头表示理解,但内心却在快速思考。李文华主动透露这些敏感信息,显然是想要与他结成某种政治联盟。但这种联盟的性质和目的,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那么兄台以为,我等当如何自处?苏明远试探性地问道。
李文华沉吟片刻,然后说道:愚兄以为,我等当坚持三个原则:其一,忠君爱国,以国家大局为重;其二,保持中庸,不轻易站队;其三,注重实干,以政绩说话。
这三个原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微妙之处。保持中庸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往往是最难做到的,因为不表态本身就是一种表态。而以政绩说话虽然理想,但在党争激烈的时候,政绩未必能保护一个人。
兄台高见,明远深受启发。苏明远表面上表示赞同,内心却在评估这位状元的真实意图。
李文华似乎看出了他的谨慎,微微一笑:明远兄不必多虑,我今日与兄台推心置腹,只因昨夜感受到兄台的品格和才华。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属不易。
文华兄的信任,明远铭记在心。苏明远真诚地回应,但同时也在心中提醒自己保持清醒。
接下来的谈话转向了更具体的话题。李文华详细分析了朝中各大臣的政治立场和派系归属,让苏明远对复杂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也暗示了一些即将到来的人事变动和政策调整,显示出李家深厚的政治底蕴和消息来源。
听说明远兄希望到地方任职?李文华话锋一转。
确有此意。苏明远坦率地承认,觉得在地方更能直接为民办事。
李文华点头道:这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京官虽然显贵,但也更容易卷入党争。地方官若能干出政绩,反而更容易获得升迁机会。
然后他压低声音说道:不过,地方任职的具体去向,也大有学问。有些地方虽然偏远,但民风淳朴,易于治理;有些地方看似繁华,却复杂难管。愚兄家中略有薄面,若兄台需要,或可略尽绵薄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