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118章 千里赴考

知不可忽骤得 第118章 千里赴考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黎明时分,雾霭如轻纱般笼罩着县城的石板路。苏明远背着行囊,与同窗们在城门外汇合。今日便是启程赴省城参加乡试的日子。

诸位,时辰不早了,咱们该上路了。领队的是书院的一位老先生,他曾多次带学子赴考,经验丰富。

苏明远抬眼望去,同行的一共有十二人,除了书院的五位同窗外,还有来自附近几个县的学子。他们大多背着相似的行囊,脸上都带着紧张而兴奋的神色。

在下临安县萧文渊,见过诸位兄台。一位衣着朴素但举止优雅的年轻人主动上前见礼。他约二十出头,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一股坚韧。

萧兄客气了,在下本县苏明远。苏明远回礼道。他注意到萧文渊的话音中带着江南口音,与本地略有不同。

众人一一相识后,便踏上了前往省城的漫漫长路。

初春的道路泥泞难行,前几日刚下过雨,路面坑坑洼洼,稍不留神就会踏进水坑。苏明远小心翼翼地跟在队伍中,心中暗暗叫苦。在现代时,他习惯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如今要靠双腿走上数日,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明远兄,你这鞋子怕是不行。李文华指着苏明远脚上的布鞋说道,长途跋涉,最重要的就是一双好鞋。你看我这双,是专门找鞋匠定制的,鞋底加厚,还做了防水处理。

苏明远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子,确实显得单薄。不过既然已经上路,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了。

走了半个时辰,队伍来到一个小镇上休息。镇上已经有不少赴考的学子,三三两两地聚在茶摊边交谈。

听说今年主考官是翰林学士王禹偁,此人以文章见长,必定重视典故和辞藻。一位学子压低声音说道。

我听到的消息不同,另一位学子反驳道,说是礼部侍郎李至主考,此人向来务实,喜欢切中时弊的策论。

苏明远仔细听着这些议论,心中暗暗记下。张叔夜曾经说过,了解主考官的风格对考试成败至关重要。然而,这些消息真假难辨,反而增加了他的焦虑。

诸位兄台,萧文渊在一旁插话道,与其猜测主考官的喜好,不如专心准备自己的功课。毕竟真正的学问是不会变的。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苏明远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萧文渊虽然这样说,但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深思,显然对这些消息也很在意。

继续上路后,苏明远有意识地与萧文渊走在一起。通过交谈,他了解到萧文渊家境贫寒,父亲是个小商贩,为了供他读书,几乎倾家荡产。

兄台此次赴考,可有把握?苏明远试探性地问道。

萧文渊苦笑一声:说不紧张是假的。家中已经没有余力再支撑我下一次赴考了,这次算是孤注一掷。

那为何兄台刚才劝大家不要过分关注主考官的喜好?

萧文渊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因为即使知道了又能如何?临时改变自己的文风,反而可能弄巧成拙。不如坚持自己的所长,尽人事而听天命。

这番话让苏明远深有感触。他想起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历程,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到后来的虚心求教,再到现在的深度融入,每一步都是在适应这个时代的规则。但像萧文渊这样的人,似乎有着一种可贵的坚持。

中午时分,队伍来到一家客栈休息用餐。客栈里已经聚集了不少赴考学子,来自四面八方,口音各异。苏明远注意到,这些人的穿着打扮和气质也截然不同。

有些学子衣着华丽,随从众多,一看就是出身富贵之家;有些则衣衫朴素,独自一人,但举止间透着书卷气;还有些年纪较大的学子,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显然是屡败屡战的老考生。

这位兄台,可是从建康府来的?一位穿着绸缎长袍的年轻人主动与苏明远搭话。

在下本县人士,请问兄台如何称呼?

在下建康府钱塘县赵子昂,家父在朝中任职。年轻人说话时带着一种不自觉的优越感,听口音,兄台应该是本地人吧?本地的学风如何?

苏明远心中有些不快,但还是礼貌地回答:本地民风淳朴,学风也算踏实。

赵子昂点点头,却没有继续深入交谈,转而去找其他看起来更有身份的学子攀谈。

这种人见多了,萧文渊在一旁低声说道,仗着家世显赫,目中无人。不过也别小看他们,这些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我们不同,见识也更广博。

苏明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现代社会,他对这种阶层差异有着清醒的认识,但身处古代,这种差异显得更加明显和固化。

下午的路程更加艰难。天空开始飘起细雨,道路变得更加泥泞。苏明远的鞋子很快就湿透了,每走一步都感到不适。更要命的是,他开始感到疲劳,双腿酸软,背上的行囊也越来越沉重。

明远兄,坚持住,前面就有村庄了。李文华在一旁鼓励道。

然而,当他们到达那个村庄时,却发现客栈已经客满。原来有一队来自更远地方的学子先到一步,把所有房间都占满了。

没关系,咱们到祠堂借宿一晚。领队的老先生经验丰富,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

村中的祠堂虽然简陋,但至少能遮风挡雨。学子们在祠堂里铺上草席,围坐在一起。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精神头却很足,纷纷拿出各自的干粮分享。

来,尝尝我娘做的咸菜,王文远拿出一个小罐子,走了一天的路,吃点咸的开胃。

我这里有茶叶,大家一起喝点热茶暖暖身子。另一位同窗也拿出了自己的珍藏。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拉近了。苏明远发现,无论来自哪里,无论家境如何,此刻大家都是同路人,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和期望。

夜深了,祠堂里渐渐安静下来。苏明远躺在草席上,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

这次赴考之旅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交通的不便和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让他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学子的风貌。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群体,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其中的一员。

明远兄,还睡不着?萧文渊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

是啊,想得太多。苏明远轻声回答。

我也是。这一路走来,见识了各方学子,心中压力更大了。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勇敢地走下去。

萧文渊的话让苏明远想起了自己的初心。刚来到这个时代时,他怀着一种现代人的优越感,认为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可以轻松应对。然而,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练,他逐渐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挑战。

萧兄说得对,既然来了,就要全力以赴。苏明远坚定地说道。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天空露出久违的阳光。学子们收拾行囊,继续上路。经过昨夜的休息,大家的精神状态都有所恢复。

这一天的路程相对平坦,队伍的行进速度也快了不少。途中,他们遇到了更多的赴考队伍,有些来自相邻的州县,有些则来自遥远的边郡。

看那边,李文华指着远处的一支队伍说道,他们的行头可真不一般。

苏明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那支队伍约有二十多人,不仅学子衣着华贵,连随从都穿戴整齐。队伍中还有几辆马车,显然是大户人家的排场。

那是江南的世家子弟,一位路上结识的学子解释道,他们家族几代都有人在朝为官,根基深厚。

看着那些世家子弟意气风发的样子,苏明远心中不免有些感慨。在这个时代,出身往往决定了起点的高低。像他这样的寒门学子,要想出人头地,科举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羡慕也没用,萧文渊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咱们比的是学问,不是家世。再说,寒门出贵子的例子也不少见。

这话说得在理,但苏明远心中仍然有些不平。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更加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傍晚时分,队伍终于到达了一座较大的州城。这里的客栈条件好了许多,学子们终于可以睡在床上,洗个热水澡,吃顿像样的饭菜。

在客栈的大堂里,各路学子聚集一堂,气氛热烈。有人讨论学问,有人交流信息,有人吟诗作对,俨然一个小型的文人聚会。

苏明远参与其中,发现自己在这种环境中如鱼得水。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他不仅在学问上有了长足进步,在社交能力上也有了明显提升。

这位兄台的见解很有新意,一位来自川蜀的学子对苏明远赞赏有加,能否详细阐述一下对《孟子》中民为贵思想的理解?

苏明远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论述得头头是道。周围的学子纷纷点头称赞,让他颇有成就感。

然而,在这种成就感中,他也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他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已经与这个时代的学子没有太大区别。那种现代人的独特视角似乎正在逐渐淡化。

当夜,苏明远独自在房中反思。这次赴考之旅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位置。他不再是一个局外人,而是这个庞大的科举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认识既让他感到踏实,也让他隐隐不安。踏实的是,他终于找到了在这个时代的归属感;不安的是,他似乎正在失去某些原本属于他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他在心中自言自语道。

窗外传来打更人的声音,提醒着他夜已深了。明天他们还要继续赶路,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省城。

苏明远收起复杂的心思,开始为明天的行程做准备。无论如何,眼前最重要的是顺利到达省城,参加那场可能改变命运的考试。

其他的思考和困惑,都可以等到以后再慢慢理清。现在,他只想专心做好一个即将参加乡试的学子应该做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