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113章 科场模拟

知不可忽骤得 第113章 科场模拟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深秋的清晨,天色尚未大亮,苏明远便听到了书院钟楼传来的沉重钟声。这不是平常的上课钟声,而是三长两短的特殊节拍——这是书院举行重大考试的信号。

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心中既紧张又兴奋。经过上个月时文批改的磨练,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显着提高,对这次全真模拟科考充满期待。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诸位弟子,今日之考试将完全按照春闱规制进行。山长站在书院大门前,神情比以往更加严肃,从入场到收卷,从监考到评阅,一切都要严格遵循朝廷定制。望尔等端正心态,全力以赴。

苏明远环顾四周,发现今日的书院与往日大不相同。平时用作讲堂的大厅被重新布置,桌案整齐排列,每张桌案上都贴着号签。书院门前还设置了临时的搜检台,几位先生严肃地站在那里,手中拿着检查用的竹签。

入场搜检,任何违禁物品一律没收!一位监考先生大声宣布道。

同窗们开始排队入场。苏明远跟在队伍中,心跳不由得加快。虽然只是模拟考试,但这种严肃的氛围让他仿佛真的置身于春闱考场。

轮到苏明远时,监考先生仔细检查了他随身携带的物品——笔墨纸砚、干粮水壶,连衣服的袖口和靴子都要仔细查看。

苏明远,十七号位。检查完毕后,先生递给他一块竹牌,记住你的座位号,不得随意走动。

苏明远接过竹牌,按号入座。十七号位在考场的中间偏后位置,四周都是同窗,但按照考试规定,所有人都不能交头接耳。整个考场鸦雀无声,只能听到众人紧张的呼吸声。

时辰已到,现在发题!山长亲自担任主考,声音在大厅中回荡。

几名监考先生开始分发试题。苏明远接过试卷,心中暗暗叫好——今日的考试分为三个部分:经义、策论、诗赋,正是春闱的标准配置。

第一题是经义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试阐释此章要义,并论其在修身治学中的意义。

看到这道题,苏明远心中一喜。《论语》开篇这段话他再熟悉不过,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深入学习,他对其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提笔便写:夫学之道,在于反复温习,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孔子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盖谓真正的学问不在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日积月累之效......

正写到兴头上,苏明远忽然意识到时间的紧迫。他抬头看了看日晷,发现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时辰,而这只是三道题中的第一道。

不能再这样慢慢雕琢了。他心中警觉,开始加快写作速度。但越是着急,思路反而越不清晰,好几次都要停下来重新组织语言。

第二题是策论:当今边防屡有警报,军费开支日增,而国库渐趋紧张。试论应如何平衡富国与强兵之关系,并提出具体建策。

这是一道时政题,需要对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有深入了解。苏明远想起最近读过的一些奏章和史料,开始分析当前的困境:

臣以为,富国与强兵本为一体两面,不可偏废。盖国富则兵强,兵强则国安,国安则民富,此乃良性循环也。当务之急,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整顿税收,杜绝贪腐;其二,发展农桑,增加产出;其三,精简军队,提高效率......

然而,写到一半时,苏明远发现自己对军事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只能根据一般性的原则来论述,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这让他心中颇为焦虑。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监考先生提醒还有一个时辰时,苏明远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开始写第三题——诗赋。

第三题要求以秋山夜月为题,作七律一首,并作赋一篇。

诗词创作向来是苏明远的弱项。虽然他熟读唐诗宋词,但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合乎格律的佳作,还是相当有挑战性。

他闭目沉思片刻,脑中浮现出秋夜山景:明月高悬,秋风萧瑟,远山如黛,近水如银......

秋山寂寂夜无声,皓月当空照水清。 风过林梢惊宿鸟,霜侵草径冷虫鸣。 孤云缓缓天边去,远岫依依画里行。 此景此时堪永念,何须富贵与功名。

写完七律,他又匆忙开始作赋。然而,赋体文章要求用典精确,对仗工整,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他只能勉强完成,质量远不如平时练习时的水平。

时间到,收卷!随着山长的一声令下,所有人都必须停笔。

苏明远看着自己的答卷,心情复杂。经义部分发挥得还算不错,策论有些匆忙但观点明确,诗赋则明显准备不足。整体而言,这次考试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时间压力下的考试状态。

走出考场时,同窗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

第二题太难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军事建议。王文远一脸苦涩。

诗赋更难,李文华摇头叹息,平时练习时还能慢慢琢磨,考场上根本没时间。

苏明远默默听着同窗们的议论,心中若有所思。他发现,真正的考试与平时的练习确实有很大不同。平时写文章可以反复修改,慢慢完善,但考场上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平时积累到位,临场发挥稳定。

三日后,评阅结果公布。山长在讲堂中当众宣读成绩。

此次模拟考试,整体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现在公布前十名......

当念到第一名时,苏明远屏住了呼吸。

第一名,李文华。经义深刻,策论切实,诗赋工整,为此次考试之佳作。

苏明远心中一沉,随即又为好友感到高兴。李文华确实功底扎实,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第二名,苏明远。经义见解独到,策论立意高远,然诗赋稍显匆忙,时间把握尚需改进。

听到自己的名字,苏明远既高兴又有些不甘。名列前茅固然可喜,但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还是让他感到遗憾。

下课后,李文华主动找到苏明远。明远兄,咱们交换一下答卷看看吧,互相学习。

苏明远欣然同意。仔细比较两人的答卷后,他发现了明显的差距。

李文华的经义部分虽然没有太多创新见解,但论述扎实,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而且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最重要的是,他在时间分配上做得很好,三个部分都完成得比较充分。

反观自己的答卷,经义部分确实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但论述不够严密;策论部分立意虽高,但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诗赋部分更是明显匆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平仄错误。

文华兄,你是如何分配时间的?苏明远虚心请教。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李文华谦逊地说道,我就是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练习。经义用两个时辰,策论用一个半时辰,诗赋用一个时辰,留半个时辰检查修改。

原来如此。苏明远恍然大悟,我平时练习时总是想把每道题都写得完美,结果反而影响了整体进度。

还有一点,李文华继续说道,考场作文贵在一气呵成,不要过分追求辞藻华丽。实用性和完整性比文采更重要。

这番话让苏明远深有感触。他意识到,自己在时文批改中学到的技巧虽然重要,但在实际考试中,策略和心态同样关键。

当夜,苏明远在房中仔细总结这次模拟考试的得失。他拿起笔,写下了详细的反思:

此次模拟考试,虽得第二名,然与第一名相比,差距甚明显。主要问题有三:

其一,时间分配不当。过分追求经义部分的完美,导致后面时间紧迫,影响整体发挥。

其二,策论部分准备不足。对时政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提出的建议过于空泛,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其三,诗赋基础薄弱。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但在格律、用典方面还需大力加强。

写到这里,苏明远停下笔来,陷入沉思。这次考试让他认识到,科举不仅仅是学问的比拼,更是综合能力的较量。时间管理、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些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看来,我还需要更加系统的训练。他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苏明远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他开始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练习,每天模拟一场考试,从时间分配到答题策略,都要严格按照实战要求。

同时,他还增加了对时政的关注。除了经典着作,他开始大量阅读朝廷公文、奏章和史料,力求对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诗赋方面,他找到了书院中精通此道的老师,系统学习格律知识和用典技巧。每天晚上,他都要完成一首诗和一篇小赋的练习。

这样的训练强度很大,但苏明远却甘之如饴。每当感到疲累时,他就会想起考场上那种时间紧迫的压力,想起与李文华的差距,这些都激励着他继续努力。

一个月后,书院又组织了一次模拟考试。这一次,苏明远的时间分配明显改善,三个部分都完成得比较充分。虽然仍有不足,但进步是明显的。

明远兄,你这次的策论写得真好!李文华看完苏明远的答卷后赞叹道,对边防问题的分析很深入,提出的建议也很实用。

苏明远谦逊地笑了笑:还是从你那里学来的。实用性确实比文采更重要。

这次考试的结果还没有公布,但苏明远心中已经有了底。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次模拟考试,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对科举考试有了更实际的心理准备。

夜深人静时,苏明远站在窗前,望着满天繁星。明年的春闱越来越近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经过这两次模拟考试的历练,他对自己的实力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轻声念道,心中充满了斗志。

窗外传来打更人的声音:三更天,平安无事——

苏明远收回目光,重新坐到书桌前。明天山长要讲解《孟子》中的重点章节,而下个月还有一位从京城来的名士要来书院指点学子。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知识要学。

在昏黄的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仿佛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时代的学者生活。远处,偶尔传来同窗们温书的低声诵读声,提醒着他这条求学之路上并不孤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