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110章 经师宿儒

知不可忽骤得 第110章 经师宿儒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秋日的书院里,桂花飘香,却掩不住众人心中的激动。一大早,苏明远便听闻一个令全院师生振奋的消息——当朝经学泰斗孔从之先生要来书院讲学。

孔老先生可是当今经学第一人啊!同窗王文远压低声音说道,听说连朝中大臣都要向他请教经义。咱们能听到他的讲学,真是三生有幸。

苏明远点头应和,心中却五味杂陈。前些日子,他刚因为在经义解读上的标新立异被山长严厉批评,说他好为人师,不知敬畏。如今这位以守旧着称的经学大师亲临,想必又是一场对传统解读的强化洗礼。

书院的讲堂被重新布置过,主位上摆放着一张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两侧点着香炉,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苏明远与众同窗早早到场,恭敬地坐在下首,等待这位传说中的学界泰斗。

午时刚过,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只见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者在两名弟子的搀扶下缓缓入场。孔从之先生身材清瘦,须发皆白,但双目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威严。他身着一袭深蓝色的长袍,腰间系着古朴的玉佩,整个人散发着深厚的学者气韵。

弟子们不必多礼。孔老先生摆摆手,声音虽然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老朽今日来此,是想与诸位后学论道,共同温习圣贤教诲。

他在太师椅上落座,略作沉吟,便开始了今日的讲学。

《大学》开篇便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诸位以为,何谓?

苏明远听着这熟悉的问题,不禁想起自己初读《大学》时的理解。在他看来,应该是人的理性光辉,是独立思考和道德自觉的体现。然而,经过这段时间在书院的学习,他已经学会了标准答案。

果然,有师兄起身回答: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孔老先生满意地点头:朱子注解得好。明德乃天理在人心中的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然而,明德易蒙尘,故需要明明德,即要不断地擦拭心灵,使天理常明。

苏明远静静听着,心中却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这样的解读固然深刻,但似乎过分强调了天理的绝对性,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现代的学术训练中,他习惯于批判性思维,习惯于多元解读,但在这里,一切都有标准答案,一切都要服从权威。

那么,何谓?孔老先生继续发问。

这次是另一位师兄回答:程子以为,当作,新民也。谓推己之明德以觉斯民,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而自新也。

善哉!孔老先生抚须而笑,新民之说,深得圣人之意。治国平天下,正在于此。君子修身齐家,推己及人,使天下之民皆能自新,这便是王道的体现。

讲到这里,孔老先生的语调变得更加庄重:当今之世,邪说横行,有人妄图以夷狄之学乱华夏正道,有人标新立异,不知敬畏。殊不知,圣人之道历经千年传承,岂是后学可以随意改动的?

苏明远听到这里,不禁心头一紧。这话分明是在批评那些敢于质疑传统的人,而他自己不正是其中之一吗?然而,细想之下,老先生的话也不无道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

敢问孔老先生,苏明远鼓起勇气站起身来,语气恭敬却透着一丝坚持,后学有一疑问。《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温故而知新知新二字,是否说明学习不应该只是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应该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这个敢于在经学泰斗面前提出问题的年轻学子。苏明远感到无数道目光投向自己,心中不免忐忑,但他还是挺直了腰板,等待着孔老先生的回答。

孔从之先生缓缓转向苏明远,目光如炬,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良久,老人脸上露出一丝欣赏的神色:这位小友的问题倒是有些意思。你是哪一位的弟子?

晚生苏明远,是山长门下。苏明远躬身答道。

苏明远......孔老先生念了一遍这个名字,若有所思,听闻山长门下有一后学,文才出众,见解独特,想必就是你了。

苏明远心中一惊,没想到自己的名字竟然传到了这位大儒的耳中。

你的问题很好,孔老先生慢条斯理地说道,温故而知新确实是圣人的教诲。但这的,并非标新立异之新,而是领悟之新,体验之新。同样的经典,不同的人生阶段读来,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道理,不同的境遇下体悟,会有不同的深度。这便是。

苏明远若有所悟,但仍有些不甘:那么,如果后学在研读经典时,发现了前人注解中的疏漏之处,是否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讲堂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不少师兄都投来责怪的目光,仿佛在说:你怎么敢如此冒失?

孔老先生却并未生气,反而陷入了沉思。半晌,他才开口:小友之问,切中要害。他顿了顿,老朽以为,经典注解确有可商榷之处,历代大儒也并非全无分歧。然而,质疑前人,需要三个条件:其一,对经典的理解要足够深入;其二,对前人的学说要充分了解;其三,提出的新见要经得起推敲。

更重要的是,孔老先生的语调变得严肃起来,质疑应当出于求真之心,而非逞强好胜之念。如果只是为了标新立异而质疑,那便失去了学术的本意。

苏明远默默点头,心中五味杂陈。孔老先生的话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学术态度。确实,他有时候质疑传统,更多的是出于现代人的优越感,而非真正的求学之心。

那么,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继承与创新呢?苏明远继续问道。

孔老先生微微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好。老朽以为,继承如扎根,创新如开花。没有深厚的根基,花朵再美也只是昙花一现;没有花朵的绽放,根基再深也只是死水一潭。真正的学者,应该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守正道。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豁然开朗。他开始明白,真正的学问不在于推翻一切,而在于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古人的智慧经过千年传承,自有其深刻的道理,而后学的责任,是在理解和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让这些智慧焕发新的光彩。

接下来的讲学中,孔老先生又谈到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说:学问之道,不外乎这五个步骤。博学是基础,审问是方法,慎思是过程,明辨是关键,笃行是目的。缺一不可。

当今后学,往往急于求成,不愿在博学上下功夫,总想着一蹴而就。殊不知,知不可忽骤得,真正的学问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厚积薄发。

听到知不可忽骤得这几个字,苏明远心中一震。这不正是他这段时间学习的切身体会吗?刚来到这个时代时,他以为凭借现代的知识储备,可以轻松应对古代的学问。然而,几次挫折让他明白,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智慧,都需要用心去体悟,去学习。

讲学接近尾声时,孔老先生的目光再次落在苏明远身上:苏小友,你今日的问题都很有见地,可见平时用功不少。不过,老朽有一句话要送给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学问之路漫长,需要与同道中人相互切磋,相互砥砺。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才华而孤芳自赏,也不可因为一时的挫折而自暴自弃。

苏明远深深一拜:弟子受教。

讲学结束后,孔老先生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了讲堂。苏明远却还坐在原地,细细回味着刚才的对话。他发现,这位被称为守旧的经学大师,实际上并非顽固不化,而是有着深刻的学术见解和开放的胸怀。

明远兄,你今日可真是大胆!王文远凑过来,既佩服又担心,竟敢在孔老先生面前提出那样的问题。

苏明远苦笑一声:我也是鬼使神差,不知怎么就问出口了。不过,孔老先生的回答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确实,另一位同窗感慨道,我以前总以为孔老先生只是死守古制,没想到他对学术问题的看法如此深刻。

夜深人静时,苏明远一个人在房中整理今日的收获。他拿起笔,想要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却发现笔下的文字不知不觉间已经带上了古人的韵味。

今日聆听孔老先生讲学,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先生虽以守旧着称,然其学问之深,见识之广,实非常人所能及。吾初以为先生必然固执己见,不容异说,然经过今日论辩,方知先生虽守正道而不失开明,虽尊古制而不拒新知......

写到这里,苏明远忽然停住了笔。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已经习惯了用这样的文言文来思考和表达。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思维方式已经如此深刻地被这个时代同化了?

然而,这种同化似乎并非全然的坏事。通过今日与孔老先生的对话,他开始明白,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而在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平衡。古人的智慧有其深刻之处,值得尊重和学习;而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新的思考和实践。

想到这里,苏明远不禁想起了山长曾经说过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的学者,应该在学习和思考之间找到平衡,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窗外秋风渐起,带来阵阵桂花香。苏明远收起笔墨,却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同窗们讨论明日功课的声音。他忽然意识到,明天山长要检查大家对《孟子》的背诵情况,而他还有几段没有完全记熟。

看来,今夜又要秉烛夜读了。苏明远苦笑着摇摇头,重新点亮油灯,取出《孟子》开始背诵。在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仿佛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时代的书生生活。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苏明远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他此刻复杂的心境。他知道,今日与孔老先生的对话,将成为他求学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今以后,他将学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新知,在古今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

不过,对于明日的背诵考查,他还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