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98章 山水之间

知不可忽骤得 第98章 山水之间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春分时节,和风甫暖,书院外的柳絮如雪花般漫天飞舞。苏明远站在院门前,看着师门众人正在准备出游的行囊,心中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期待。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参加文人雅集,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走出书院的围墙,真正融入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明达,你可带了纸笔?今日山水清嘉,正是吟诗作画的好时节。周先生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温和中带着某种深意,仿佛在暗示这次出游并非简单的踏青游玩。

学生已备妥当。苏明远回身答道,手中确实握着一个装有文房四宝的锦囊。然而他心中却有些忐忑——在这种传统的文人聚会中,他能否真正融入其中?那些深藏于内心的现代痕迹,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一行十余人,师生相携,缓缓向城外的青云山进发。晨光初透,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这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让初次真正领略古代山水之美的苏明远不禁心旌摇动。在现代,他虽然也见过不少名山大川,但总是匆匆而过,囿于功利的目的。而此刻,他第一次以一种纯粹欣赏的眼光来观照自然。

苏师弟,你看那山势如何?走在身旁的赵德指着前方的青云山主峰,声音中带着某种近似虔诚的意味。

苏明远顺着他的手势望去,只见群峰叠翠,云雾缭绕,确实有种超脱尘世的神韵。但更让他震撼的是赵德眼中那种发自内心的陶醉神情——这种对自然美的纯粹欣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极其罕见了。

确实壮美。苏明远如实回答,却发现自己的语调中不自觉地带上了这个时代特有的那种从容与雅致。

队伍在山腰的一处亭台处停下。这里视野开阔,可俯瞰山下的江水蜿蜒,远眺对岸的村舍炊烟。亭中早已摆好了石桌石凳,显然是周先生事先安排好的雅集场所。

今日天清气朗,正是论道的好时节。周先生在亭中正座,其他师生依次落座,我们何不以山水为题,各抒胸臆?

话音刚落,便有几名学生跃跃欲试。苏明远注意到,在这种超越了日常学业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似乎都显露出了不同的面貌。平日里严肃的陈默眼中带上了少见的温和,而向来活跃的李文反倒显得沉静内敛。

学生先献丑一首。一名年长的学生起身,清了清嗓子,开始吟诵:

青山不老水长流, 白云深处有人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何日归来话桑麻?

诗虽然平常,但在这山水环境中吟出,却有一种天然的和谐感。众人纷纷点头称赞,气氛渐趋热烈。

接下来,几名学生轮流献诗,有咏山的,有颂水的,有抒怀的,有言志的。苏明远静静聆听着,发现古代诗歌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确实有种特殊的美感——那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明达,你也来一首如何?周先生忽然点名,眼中带着期待和试探的神色。

苏明远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这种文人聚会中,诗词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他必须展现出足够的才华,但又不能过于突兀。

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眼前的山水美景,忽然想起了在现代时读过的那些描写自然的诗句。但他知道,简单的模仿是行不通的,他必须找到一种既能体现古代诗歌传统,又能融入自己真实感受的表达方式。

学生不才,斗胆一试:

云山淡淡水悠悠, 古道新亭共话幽。 纵使千年人事改, 青山依旧向东流。

这首诗一出,亭中顿时安静下来。苏明远能感受到众人复杂的目光——有赞赏,有思索,也有某种说不清的深意。

周先生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名状的神色:好诗!意境深远,词句清新。特别是纵使千年人事改,青山依旧向东流一句,颇有哲理意味。

其他学生也纷纷称赞,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赞美中似乎带着某种微妙的距离感。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诗中那种超越时空的思考角度,可能又暴露了现代人的痕迹。

明达兄这诗确实不错,陈默在一旁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只有苏明远才能听出的复杂情绪,只是那种沧桑感,似乎超出了我们这个年纪应有的阅历。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瞬间明白了问题所在。他诗中体现的那种历史感和时空意识,确实不像一个二十来岁的古代青年应该具备的。

陈兄说得对,苏明远连忙补救,学生近来读史颇多,或许受了些影响,显得老气横秋了。

这个解释勉强说得过去,众人的神色也稍有缓解。但苏明远心中却涌起深深的警觉——即使在这种看似轻松的文人聚会中,他也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防止暴露身份。

日渐西斜,众人开始收拾准备下山。但在临别之前,周先生提议大家在亭中石壁上题诗留念。这是古代文人雅集的传统项目,既是对这次聚会的纪念,也是对彼此才华的永久见证。

苏明远看着那些在石壁上流淌的墨迹,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些诗句将在此地存留多年,见证着一代代文人的来往。而他,一个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异乡人,也将在此留下自己的印记。

当他提笔在石壁上写下自己的诗句时,一种莫名的情感涌上心头。那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赞美,更是对这个时代、这种生活方式的某种认同。在这个瞬间,他忽然感觉到自己与这些古代文人之间的精神距离似乎缩短了。

今日之游,受益良多。归途中,赵德走在苏明远身边,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感慨,平日里埋首书本,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来欣赏自然之美,体验文人之雅。

确实如此。苏明远深有同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日山水之间的这堂课,比在书院中读多少典籍都要有意义。

然而说出这话的同时,他心中却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他发现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认同这种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那种将自然美、诗歌艺术和精神修养融为一体的文化传统。这种认同是真诚的,但也是危险的,因为它意味着他正在进一步远离自己的现代身份。

夜幕降临,众人回到书院。苏明远独自坐在房中,回味着今日的经历。那些山水美景仍然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而更让他难忘的是众人在自然中表现出的那种纯真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聚会往往会带有某种功利色彩——网络社交、学术交流、商业合作等等。但今天的雅集却完全不同,它纯粹是为了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交流。这种纯粹性让他既感动又不安。

他提笔想要记录今日的感受,但却发现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内心的复杂情绪。最终,他只是简单地写道:

今日山水之游,深感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妙。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的完美结合,确实是人生一大享受。

写完这句话,他忽然停住了。这样的表述方式,这样的价值判断,真的还是他原本的想法吗?还是他已经完全接受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标准?

窗外传来夜虫的啁啾声,月光如水般洒在桌案上。苏明远望向窗外的夜空,那里有他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也有他正在逐渐遗忘的自己。

今日的山水之游给了他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魅力。但同时,这种体验也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发生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单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现代学者,而是正在变成一个能够欣赏古典美学、认同传统价值的古代士人。

这种变化既是收获,也是失去。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他也在失去批判的锐度;在融入群体的同时,他也在失去独立的个性。而最可怕的是,这种变化是如此自然、如此愉悦,以至于他几乎不愿意去抗拒。

夜深了,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沉重而悠远。苏明远知道该休息了,明天还有繁重的学业等着他。但他也知道,经过今日的山水之游,他与这个时代的精神距离又缩短了一分。

在那些美丽的山水之间,一个现代灵魂正在经历着最温柔也最彻底的改造。就像那些在石壁上流淌的墨迹一样,这种改造将成为永久的印记,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同化力量和一个个体的精神蜕变。

而明天,当阳光重新照亮大地的时候,他还要继续在这条看似美好实则不归的路上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