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77章 县试之约

知不可忽骤得 第77章 县试之约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春风又绿江南岸,柳絮飞舞如雪花。

苏明远立于村头的石桥上,手中紧握着一封来自县衙的公文。那薄薄的纸张在晨风中微微颤动,如同他此刻不安的心境。封面上县试通知四个大字,虽是寻常的官方字体,却在他眼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仿佛是命运的召唤书。

这就是我在古代的第一次正式考试。他在心中默念着,试图让现代理性思维压过内心的紧张,说到底也就是个考试而已,我又不是没考过。

然而,这种自我安慰在古代科举制度的威严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道门槛——跨过去,便是士人阶层,有了进一步向上攀爬的资格;跨不过去,便要在这乡野之间蹉跎岁月,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寒门的束缚。

桥下流水潺潺,如时光般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苏明远凝视着那清澈的水面,仿佛看到了自己这大半年来的种种经历——从初到古代的茫然无措,到逐渐适应古代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对科举制度的理论认知,到石文山血泪教训带来的深刻警醒;从夜读经典的孤独求索,到模拟考试后的深刻反思。

这些经历如水中的倒影,清晰又模糊,真实又虚幻。他不禁想起现代时在清华图书馆中挥汗如雨的求学岁月,那时的他何曾想过有朝一日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体验学而时习之的真谛?

明远,明远!

远处传来熟悉的呼唤声,打断了他的沉思。回头望去,只见王婆正提着一个食盒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李婶、张嫂等几位村中妇人。她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关切与不舍,如同送别远行的游子。

婆子听说你今日要去县城,特地给你准备了些干粮。王婆气喘吁吁地说道,将食盒递到苏明远手中,路上饿了就吃些,可别亏待了自己。

食盒沉甸甸的,透着温热的气息。苏明远接过来时,感受到的不仅是食物的重量,更是这些善良人们沉甸甸的期望与关爱。

诸位婶婆如此厚爱,明远实在惶恐。他恭敬地向众人行礼,心中涌起阵阵暖流,明远定当不负众望,努力应试。

说什么呢,孩子。李婶拍拍他的肩膀,咱们村里出了你这么个有学问的人,那是全村的光荣。你好好考试,咱们在家等你的好消息。

张嫂也在一旁附和:就是就是,明远这么有才华,肯定能考中。到时候咱们村里可就出了个真正的秀才了!

听着这些质朴的鼓励,苏明远心中既感动又忐忑。他想起石文山曾经说过的话——期望有时候是动力,但有时候也是枷锁。当所有人都对你寄予厚望时,失败的代价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挫折,更是对众多关爱者的辜负。

这就是古代社会中读书人的宿命吧。他在心中苦涩地想着,不仅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更要为整个社群的期望负责。成功了是光宗耀祖,失败了则是众人的耻辱。

正思索间,远处又传来脚步声。苏明远抬头一看,竟是周老秀才缓缓走来。老人今日换了一身较为正式的长袍,手中还拎着一个包袱,显然也是专程来送他的。

老师。苏明远连忙上前行礼。

明远,准备妥当了吗?周老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神色,既有期待,又有担忧,此去县城,路程虽不远,但考场如战场,万不可掉以轻心。

学生谨记老师教诲。苏明远恭敬地回答。

周老将手中的包袱递给他:这里面是一些文房用品,还有几本参考资料。记住,考试时字迹要工整,思路要清晰,切莫求新求异,但求中规中矩。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再次提醒苏明远要收敛自己的现代思维,按照古代的标准来应对考试。他郑重地接过包袱,如同接过一份沉重的嘱托。

还有,周老压低声音,凑近苏明远说道,我听说这次县试的主考官是新来的韩通判,此人出身科甲,文风较为保守。你答题时务必要中规中矩,切莫标新立异。

苏明远心中一震。这种关于考官喜好的内部消息,在现代考试中是绝对不可能提前泄露的。但在古代,特别是在这种人情社会中,这类信息的传播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让他再次感受到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性。

学生明白了。他点点头,将这个重要信息牢记在心。

村中的孩子们也闻讯赶来。小虎、二丫、春生等几个平日里最调皮的学生,此刻都显得格外乖巧,眼中满含着对老师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

夫子,你什么时候回来?小虎仰着小脸问道。

考完试就回来了,不会太久的。苏明远摸摸他的头,你们在家要好好听话,认真读书,等我回来检查你们的功课。

夫子,你一定能考中的对不对?二丫怯生生地问道。

面对这样纯真的期待,苏明远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说一定能考中,未免太过自信,万一失败了如何交代?说不一定,又会让孩子们失望。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模糊的回答:夫子会尽最大的努力,你们也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要参加考试。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送别的人群渐渐增多。几乎全村的人都来了,有的送礼物,有的说祝福的话,有的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用眼神表达着支持和期待。

这种场面让苏明远想起现代高考时家长送考的情景,但那种被整个社区支持的感觉,却是现代社会很难体验到的。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他不仅仅是苏明远个人,更是全村人希望的寄托,是他们梦想的延伸。

时候不早了,该出发了。周老看看天色,提醒道。

苏明远深深地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大半年的村庄,看了一眼那些关心他的善良面孔,心中涌起难以名状的情感。这种情感复杂而深沉,有感激,有不舍,有期待,也有忐忑。

诸位乡亲,明远告辞了。他向众人深深一揖,此去县城,若有所成,定不忘乡梓之恩;若有不测,也请大家不要责怪。

说什么呢,孩子!王婆连忙摆手,一定会有好结果的,我们等你的好消息!

众人纷纷点头,口中念着吉利话,目送着苏明远踏上了前往县城的道路。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青翠的田野和零星的农舍。春风徐来,花香阵阵,本该是赏心悦目的景致,但苏明远此刻却无心欣赏。他的思绪如潮水般翻涌,时而回忆过往,时而憧憬未来,时而又为即将到来的考试而忐忑不安。

走了约莫一里路,他回头望去,村庄已经变得模糊,但那些送别的人们似乎还站在原地,如同一幅定格的画面。这幅画面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在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无论结果如何,这段经历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在心中默默说道,这些善良的人们,这份真挚的情感,这种古朴的生活方式,都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路上偶遇几位同样前往县城应试的考生。他们年龄不一,有十七八岁的少年,也有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但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同样的紧张和期待。大家相互打了招呼,便结伴而行,一路上交流着各自的准备情况和对考试的看法。

兄台看上去很面生,是哪个村的?一个穿着蓝色长衫的年轻人问道。

在下苏明远,乃是柳村人氏。苏明远拱手回礼,敢问兄台贵姓?

在下张文华,家住东村。那人回礼道,久闻柳村出了位才子,想必就是苏兄了。

听到这话,苏明远心中既意外又忐忑。意外的是自己的名声竟然已经传到了邻村,忐忑的是这种名声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压力。

张兄过誉了,在下不过是略通文墨而已。他谦逊地回答。

一路上,几个考生互相交流着备考心得,讨论着可能的考题,气氛倒也融洽。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种表面的友好背后,隐藏着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毕竟,他们都是竞争者,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残酷之处。他在心中思索着,它不仅考验个人的才学,更考验人性的复杂。朋友与敌人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接近中午时分,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县城。城墙高大雄伟,城门口车马熙攘,一派繁华景象。与乡村的宁静相比,这里显得喧嚣而热闹,到处都是商贩的叫卖声和行人的脚步声。

苏明远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古代的城市生活。街道虽然不如现代城市宽敞,但规划井然有序;建筑虽然不如现代高楼壮观,但古朴典雅,别有韵味。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各式各样的招牌和匾额,上面的书法或工整秀丽,或龙飞凤舞,展现着这个时代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就是北宋时期的县城啊。他在心中感叹着,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善的商业和文化功能。

按照事先打听到的信息,几个考生找到了一家专门接待考生的客栈。这家客栈位置不错,距离考场不远,而且价格相对便宜,是考生们的理想选择。

办理入住手续时,苏明远注意到客栈里已经住了不少考生。有的在房间里埋头复习,有的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有的三五成群地讨论着考试相关的话题。整个客栈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氛中。

安顿好行李后,苏明远独自走到房间的窗前,望着窗外的街景。夕阳西下,给古老的县城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悠扬而深远,仿佛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明天就要考试了。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全力以赴。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那些信任我、支持我的善良人们。

夜幕降临,县城渐渐安静下来。但苏明远知道,在这宁静的表面下,有多少考生在挥汗如雨地做最后的准备,有多少心灵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这一夜,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不仅对他,对所有的考生来说,都是如此。

窗外月色如水,洒在古老的街道上,见证着这个时代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追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