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知不可忽骤得 > 第52章 地方官吏(下)

知不可忽骤得 第52章 地方官吏(下)

作者:信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5:57:32

忽然,刘知县话锋一转,问道:听闻贵村去冬今春多有旱象,庄稼生长不甚理想,可有应对之策?

村长和几位长者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旱情确实是村中的心头之患,但多年来一直靠天吃饭,哪有什么应对之策?

就在气氛略显尴尬之际,苏明远心中一动,想起了前世研究过的宋代水利技术。古代虽无现代的抽水设备,但也有一些巧妙的灌溉方法,如翻车、水车等。

他上前一步,拱手道:启禀大人,在下有一策,或可缓解旱情。

刘知县眼前一亮:哦?苏先生请讲。

苏明远心知这是一个展示才学的机会,不仅可以化解赵员外的指控,还能为村民谋福利。他思索片刻,清了清喉咙:

我村西北有一古井,水源充沛,却因地势较高,难以灌溉低洼农田。若能修建一座水车,引水入渠,可解百亩良田之渴。

刘知县目光如炬:水车?如何构造?

此车以木为轮,周设木桶,下汲水源,上泻入渠。利用畜力推动,一日可灌十余亩田。若数车并用,旱情当可缓解大半。

苏明远的描述简洁明了,却道出了水车的核心原理。这种灌溉工具在宋代已经出现,但在这个偏远的村庄却尚未普及。

刘知县听罢,面露思索之色,随后转向师爷:此法可行否?

师爷点头道:大人,此法确实可行。下官曾在《齐民要术》中见过记载,只是工料颇费,需银百余两。

苏明远心中暗叹,这正是问题所在。在物资匮乏的古代,一项看似简单的水利工程,对普通村民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刘知县沉吟片刻,突然拍案而起:好!此事就这么定了。县衙出资五十两,作为水车建造之用。余下部分,由村中富户按田亩多寡分摊。水车建成后,收益也按出资比例分配。

这一决定可谓雷厉风行,不给任何人反对的机会。赵员外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作为村中最大的地主,他拥有的田亩最多,自然要承担最大的出资。

大人!赵员外急忙上前,修建水车耗时费力,不如等来年春雨...

刘知县凌厉的目光打断了他的话:赵员外,你身为乡绅,当以村民疾苦为念。水利乃农桑根本,岂可迟疑?若你推诿不办,莫非有藏田漏税之嫌?

这句话如同一柄利剑,直指赵员外的要害。在古代,瞒报田亩、逃避赋税是重罪。赵员外脸色煞白,连忙跪地告饶:下官不敢!定当全力配合,绝不推诿!

刘知县这才面色稍霁:起来吧。此事便交由你和李村长负责,一月之内,务必完工。若有推诿拖延,定严惩不贷!

赵员外满脸苦涩地应下,心中却恨得牙痒痒。他狠狠地瞪了苏明远一眼,眼中满是怨毒。

苏明远心知自己又多了一个强敌,但为村民谋福利,这点风险值得承担。

议事结束后,众人恭送刘知县离去。刘知县却突然回首,对苏明远道:苏先生,请随本官一叙。

这一邀请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尤其是赵员外,脸色更是难看到了极点。苏明远虽然惊讶,但还是恭敬地应下了。

跟随刘知县的车驾,苏明远来到村外一处临时搭建的凉亭。衙役们守在外围,只有刘知县、师爷和几位心腹随从进入亭中。

苏先生,听闻你有意参加县试?刘知县开门见山地问道。

苏明远恭敬答道:正是。下月初五,在下将赴考。

刘知县点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你的才学我已领教。这水车之法,思路清晰,既解民忧,又合乎情理。若县试中能保持此等水准,功名指日可待。

苏明远心中一喜,没想到自己的建议竟得到了知县的认可。这无疑是对他即将到来的县试最大的鼓励。

多谢大人赏识。他由衷地说道。

刘知县摆摆手,突然话锋一转:先生可知,赵家已在本官面前告你三状?

苏明远心中一凛:请大人明示。

其一,言你教唆妇人识字,有违礼教;其二,言你与寡妇李氏有私,败坏风俗;其三,言你利用邪术修桥,有妖言惑众之嫌。刘知县一字一句地说道,眼睛紧盯着苏明远的反应。

这三条罪名,一个比一个严重。若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尤其是第三条,足以让一个无辜的人背上巫蛊的罪名,轻则流放,重则处死。

面对如此严重的指控,苏明远却异常平静。他深深一揖,声音坚定:

大人明鉴,这三条罪名皆是无稽之谈。教李氏识字,是为使她能教导幼子,避免重蹈其夫因不识字而被骗的覆辙。至于与寡妇有私一说,纯属造谣中伤,在下问心无愧。至于修桥用邪术......

他不禁失笑,这种指控荒谬至极:修桥一事,全村父老皆可作证,乃是群策群力,以匠人之法,何来邪术?若大人不信,可派能工巧匠前去查验,自见分晓。

刘知县静静地听完,忽然笑了:苏先生不必多解释。这三条罪名,本官自有判断。

他站起身,踱步至亭边,望着远处田野上劳作的村民:宋朝立国百年有余,民生尚且艰难。为官者若只知苛敛税赋,不思解民困,何以对得起朝廷厚恩?

这番话虽不是直接回应苏明远的辩解,却透露出刘知县的为政理念——一个真正关心民生的地方官。

本官为官二十载,所见所闻无数。那赵员外巧取豪夺,欺压百姓,早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只是苦于无据,难以治罪。刘知县叹息一声,今日借水车一事,也算是给他一个教训。

苏明远心中恍然,难怪刘知县会如此雷厉风行地拍板水车建设,原来是借机削弱赵家的影响力。

至于苏先生的事情......刘知县转身,目光如炬,教妇识字,于礼或有不合,但于情于理,无可厚非。本官虽为一县之长,但也知道世间自有公道。赵家的指控,我不会轻信。

苏明远心中大石落地,郑重拜谢:多谢大人明察秋毫。

刘知县摆手示意他起身:不必多礼。县试在即,先生当专心备考,莫要为这些闲言碎语分心。本官期待你的佳绩。

这番话等于给了苏明远一张护身符,有了知县的支持,赵家再想作梗,也要掂量掂量后果。

正当苏明远感激不已之际,刘知县忽然话锋一转:对了,苏先生既通晓水利,可否为本官绘制一份详细的水车图纸?我欲在全县推广此法,造福更多百姓。

这个请求让苏明远略感意外,但他很快就明白了刘知县的用意——这是在考验他的真才实学。若他真有本事,自然能绘制出详细可行的图纸;若是虚张声势,也会在这一关暴露无遗。

大人放心,在下这就回去绘制,三日内呈上。苏明远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虽然他不是工程师,但对宋代水车的基本构造还是有所了解的。再加上前身留下的一些农书,绘制一份简易的水车图纸应该不难。

刘知县满意地点点头:好,我等你的图纸。若真能行得通,必有厚报。

告别刘知县,苏明远心情复杂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次与地方官员的近距离接触,让他对古代官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刘知县虽然正直,但行事手段却颇为老练,既打击了赵家的嚣张气焰,又不动声色地考验了他的才能。

路过村口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路边——是李氏,她怀中抱着年幼的儿子,眼中带着忧虑。

苏先生。她向苏明远行礼,声音低沉,今日多亏先生出面,水车一事才有着落。我等小民,感激不尽。

苏明远连忙还礼:李娘子言重了。水车建成,旱情可解,乃是全村之福。

李氏摇摇头,眼中带着复杂的情绪:先生有所不知。自从识字之事传开后,村中已有人对我避而远之,视我如妖邪。若非先生今日得了知县赏识,恐怕我母子难以在此立足了。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一痛。一个只想让儿子识字的母亲,竟因此被村民排挤,这不正是礼教的荒谬之处吗?现代人追求知识的权利,在古代竟成了的标志。

李娘子勿忧。知县大人明察秋毫,不会听信谣言。待水车建成,旱情缓解,村民自会明白识字的重要性。

李氏感激地点点头,却又担忧地说道:先生要小心赵家。他们吃了这样大的亏,绝不会善罢甘休。

苏明远知道她说的是实情。刘知县虽然力挺他,但官员总有离任的一天。一旦刘知县调离,赵家必定会对他秋后算账。

多谢提醒。我自会小心。他望着李氏怀中的孩子,心中柔软了几分,你儿子识字如何了?

李氏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已经能认得几十个字了,还会写自己的名字。先生的恩情,我们母子永世难忘。

看着李氏和她儿子远去的背影,苏明远心中感慨万千。在这个时代,知识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改变命运,也可能引来灾祸。李氏为了儿子的未来,冒险学字,这种母爱的力量,超越了时代的桎梏。

回到家中,苏明远立刻开始着手绘制水车图纸。他翻阅前身留下的农书,结合自己对宋代水利技术的了解,一笔一画地勾勒出水车的构造。

深夜,月光透过窗棂,洒在铺满图纸的桌案上。苏明远放下笔,揉了揉酸痛的肩膀。三幅详细的水车图纸已经完成,从整体结构到各部件尺寸,再到安装步骤,一应俱全。

透过窗外的月光,他望向村西北方向,那里有一口古井,将成为水车的水源。不远处,是一片干旱的农田,正渴望着甘霖的滋润。

或许,这就是我穿越到这个时代的意义吧。用现代知识,改善古人的生活,弥合时空的裂隙。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渐渐清晰。或许他永远无法回到现代,但他可以在这个古老的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为这片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们带来一些改变。

窗外,夜色深沉,星辰闪烁。苏明远凝望良久,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个古老世界的未来轨迹——科举之路的艰辛,官场的波涛汹涌,以及...那个在月下送他香囊的少女身影。

他轻轻抚摸着案头的图纸,心中既充满希望,也隐含着未知的忧虑。这场与地方官吏的初次接触,仅仅是他漫长旅程的开始。

远处传来模糊的鸡鸣,东方泛起微微的亮色。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