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京城的晨雾尚未散尽,苏明远便已整装待发。今日乃是殿试之日,他身着新制的青色官袍,腰佩文房四宝,神情肃穆而坚定。昨夜与三位好友的深谈,让他对即将到来的考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准备。
寓所外的街道上,已有不少同样身着正装的进士陆续走出,他们的目标都是同一个——位于京城东南的贡院。这座平日里戒备森严的建筑群,今日将迎来大宋最有才华的一批年轻人。
苏明远沿着朱雀大街向南而行,一路上遇到许多熟悉的面孔。有昨夜聚会的同伴,有会试时的同窗,还有许多只是点头之交的进士。大家都神情严肃,偶尔交换一下眼神,却都不敢多说什么,唯恐影响了临场的心境。
明远兄!身后传来呼唤声,苏明远回头一看,原来是昨夜的好友杨志行快步赶来。
志行兄,苏明远等他走近,睡得可还安稳?
杨志行苦笑一声:哪里睡得着?整夜都在想着今日的考题。不过经过昨夜长谈,心中倒是踏实了许多。
两人并肩而行,渐渐接近贡院。远远望去,那高大的围墙和威严的门楼让人肃然起敬。贡院门前已经聚集了数百名进士,黑压压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如此多的人,杨志行感叹道,想来全国各地的精英都汇聚于此了。
苏明远点头,目光在人群中扫视。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面孔:有意气风发的少年才子,风华正茂,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有饱经沧桑的中年举人,白发已现,却依然执着于功名之路;有出身显贵的世家子弟,举止优雅,谈吐不凡;也有来自寒门的学子,衣着朴素,但眼神中透着坚毅。
看这些人,苏明远低声对杨志行说道,真是各色人等都有。有的人或许是第一次参加殿试,有的却可能已是数次落第重来。
正说话间,人群中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被人搀扶着走来,众人纷纷让路。苏明远仔细一看,不禁动容——这位老者须发皆白,步履蹒跚,但依然身着整齐的官袍,手中紧握着文具,神情坚毅。
那位是谁?杨志行也注意到了这位老者。
旁边一位进士低声回答:那是来自江南的王老先生,今年已是第七次参加殿试了。听说他年轻时便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如今年近花甲,依然不肯放弃。
苏明远心中肃然起敬。这位老者的执着让他深受触动,同时也让他深感科举制度的残酷。在这个以文取士的时代,有多少才华横溢之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埋没?又有多少人为了一个功名而耗费了大半生的光阴?
明远兄,你看那边。杨志行指向人群的另一边。
苏明远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几位年轻的进士被众人围在中央,正在高谈阔论。其中一位面容俊美、气度不凡的青年正在侃侃而谈,周围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那是谁?苏明远问道。
听说是当朝宰相之子,杨志行压低声音,此人从小就有神童之称,会试时更是名列前茅。很多人都认为,他很可能是今科的状元人选。
苏明远仔细观察着那位宰相之子。此人确实气度不凡,谈吐间显露出深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养。但不知为何,苏明远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傲气,仿佛这次殿试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走过场的仪式。
出身确实重要,苏明远感叹道,但希望这次殿试能够真正以才取人。
杨志行点头赞同:是啊,如果仅仅因为出身就能轻易获得功名,那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又有什么希望?
正在这时,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传出太监尖细的声音:新科进士依次入场!按姓氏排列,不得喧哗!
人群开始涌动,但秩序井然。苏明远注意到,贡院门口站着许多身着官服的监考官员,他们神情严肃,目光锐利,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进入的进士。
明远兄,杨志行紧张地说道,检查得如此严格,想必防作弊的措施比会试时更加严密。
苏明远点头。他记得李德修曾经提到过,殿试的检查程序极为严格,不仅要检查随身物品,还要检查衣服、鞋帽,甚至连文房四宝都要仔细查验,确保没有夹带任何违禁物品。
轮到苏明远时,一位面色严肃的监考官仔细检查了他的文具。那官员拿起他的毛笔,仔细查看笔杆,又检查了墨锭、砚台,甚至连纸张都要一张张翻看。
这位进士,监考官严肃地说道,请伸出双手。
苏明远依言伸出双手,监考官仔细检查了他的手掌和袖子,确认没有藏匿任何小抄或者作弊工具。随后,又让他转了一圈,检查衣服是否有异常。
可以进去了。监考官最终点头放行。
进入贡院后,苏明远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里比乡试和会试的贡院更加宏大,院内建筑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最引人注目的是院子中央的一座高大建筑,那就是传说中的明德殿——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