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嘈杂声越来越大,夹杂着官兵的喝令声和百姓的惊呼声。杨文昭皱眉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季华走到窗边向下望去,脸色顿时变了:是巡城司在抓人!看样子是在搜查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都有些紧张。在这个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前程。
我们继续谈论学问便是,赵子厚强作镇定地说道,想必不会牵涉到我们。
然而话音刚落,楼梯上就传来沉重的脚步声。片刻后,几名差役出现在门口,为首的是一个面色严肃的捕头。
诸位进士,捕头拱手道,有扰清雅,实在抱歉。听闻诸位在此议论朝政,上面有令,需要了解一下谈话内容。
杨文昭起身迎上前去:这位大人,我等只是在讨论学问,准备殿试,并无不妥之处。
捕头点头:杨进士莫要紧张,例行公事而已。听说诸位刚才讨论了边防和财政问题,能否详细说说都谈了些什么?
房中一时安静下来,众人心中都明白,这恐怕不是什么例行公事。在殿试前夕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必有深意。
苏明远心念电转,迅速分析着眼前的情况。这很可能是朝中某些势力的试探,想要了解新科进士的政治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说话必须格外谨慎。
大人,苏明远站起身来,声音平和而恭敬,我等确实在讨论边防等时政问题,但都是从学理角度出发,并无妄议朝政之意。
捕头的目光落在苏明远身上:你就是苏明远?听说你在刚才的讨论中很活跃,能否具体说说你的观点?
苏明远心中一凛,看来自己已经被人注意到了。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缓缓说道:在下认为,无论是边防还是财政,都应该以国家大局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念。具体的策略虽有不同,但忠君爱国的初心是一致的。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没有具体涉及政策细节,又表达了正确的政治立场。
捕头点点头:那你们对西夏问题是怎么看的?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苏明远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对西夏问题的态度很可能暴露一个人的政治倾向。
在下以为,苏明远字斟句酌地说道,西夏问题应当遵循陛下的圣明决策。作为臣子,我们的职责是执行朝廷的政策,而不是质疑或改变它。
这个回答再次巧妙地回避了具体的政策讨论,而是强调了对皇帝权威的服从。
捕头又问了几个问题,苏明远都巧妙地应对过去。其他进士见状,也都效仿苏明远的做法,用一些模糊而正确的表态来回应。
最终,捕头似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拱手道:打扰诸位清谈了,告辞。
待差役们离去,房中众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刚才真是惊险,陈君实擦着额头的汗珠,幸好明远兄应对得当。
杨文昭也点头赞同:明远兄的应对确实巧妙,既没有暴露我们的具体观点,又表明了忠诚立场。
但李季华却皱着眉头:这件事不寻常。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来查我们?
赵子厚若有所思地说道:或许是有人故意为之。在殿试前夕,任何风声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前程。
苏明远也在思考这件事的深层含义。他意识到,京城的政治环境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即便是进士聚会讨论学问,也可能被人利用或针对。
诸位,苏明远说道,今夜之事让我们都学到了一课。在京城,任何言论都可能被人有心曲解。我们今后说话做事,都要格外谨慎。
众人都深以为然。
那我们还继续讨论吗?杨文昭问道。
苏明远思考片刻:当然要继续,但方式需要调整。我们不必讨论具体的政策主张,而是研究如何在殿试中恰当地表达观点。
这个建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接下来的讨论,就不再那么直接了,而是更多地关注表达技巧和政治分寸。
比如说,苏明远举例道,如果殿试题目涉及改革,我们不应该直接批评现行政策,而是要从古代先贤的思想中寻找依据,用历史典故来包装自己的观点。
陈君实接着说道:而且要特别强调对皇帝的忠诚和对朝廷的感激,这样即便观点有些新颖,也不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还有一点很重要,赵子厚补充道,就是要体现我们的学问功底。引经据典、诗词歌赋,这些都能显示我们的文化素养。
李季华也说道: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不可过于直白。有时候,暗示比明说更有效果。
这些讨论让苏明远深有启发。他发现,这些同科进士虽然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在应对政治环境这方面,都显示出了相当的智慧和成熟度。
我们再来模拟一下,杨文昭提议,假设殿试题目是论治国之要道,诸位会如何作答?
这个题目很宽泛,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正因为如此,更需要谨慎应对。
赵子厚首先发言:我会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角度入手,强调君主的品德修养对治国的重要性,然后自然而然地赞颂当今圣上的德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