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苏明远身上,他正端坐在新换的举人服前,凝视着那身代表全新身份的深青色袍服。衣料质地精良,袖口和领边都有精致的云纹刺绣,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代表举人身份的图案。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他在这个时代获得认可的有形证明。
苏举人,知府大人有请。门外传来差役恭敬的声音。
这个称呼让苏明远心中一动。从昨日放榜到现在,他已经听过无数次苏举人这个称谓,每一次都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得如此自然,仿佛他生来就应该享受这样的尊重。
换上举人服,苏明远走出客栈。街道上的人们看到他的服饰,纷纷侧身行礼,眼中满含敬意。一个卖菜的老妇甚至放下手中的活计,深深一揖:见过举人老爷!
这种被人敬仰的感觉让苏明远内心深处涌起一阵暖流。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知道这种等级制度的弊端,但亲身体验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人性中对于尊重和认可的渴望,在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
知府衙门庄严肃穆,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门前站着数名衙役。看到苏明远到来,门房连忙迎上前去:苏举人里面请,知府大人已经恭候多时了。
步入衙门,苏明远被引导到花厅等候。这里已经坐着十几个人,都是今科新中的举人。大家见面都格外亲热,毕竟从今往后,他们就是同年同科的袍泽兄弟了。
明远兄来了,陈彦回起身相迎,快来坐,知府大人马上就到。
不多时,知府韩明德步入花厅。这是一个年约五十的中年人,面容威严但不失和蔼,举止间透着官场老手的圆融。
诸位新科举人,韩知府拱手道,恭喜诸位高中,为我府增光。今日设宴,一来为诸位庆贺,二来也想与诸位结识一番。
众人连忙起身回礼。苏明远注意到,知府对他们的态度非常客气,几乎是以平等的身份在交流。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举人身份的重要性——即使是知府这样的地方大员,也要对举人们礼遇有加。
宴席开始后,韩知府逐一与每位举人交谈,询问他们的家世背景、学习经历和未来打算。轮到苏明远时,知府的态度格外亲切。
苏举人年纪轻轻就能高中,实在难得,韩知府赞叹道,听说你的策论写得颇有见地,可否谈谈对当前时政的看法?
苏明远心中一凛,知道这是一个考验。他谨慎地组织语言:学生才疏学浅,不敢妄议时政。只是觉得当今圣上英明,朝政清明,我等读书人当以报国为己任,不负所学。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忠诚,又避免了敏感话题。韩知府满意地点点头:苏举人谦逊有度,必成大器。将来若有机会入朝为官,定能为国分忧。
宴席结束后,韩知府私下留住了苏明远。
苏举人,老夫看你气质不俗,想必家学渊源?
苏明远微微一愣,随即想起自己现在的身份背景:家父早逝,全靠慈母含辛茹苦,才有今日。
难得,难得,韩知府感慨道,寒门出贵子,更见真才实学。苏举人,老夫有句话想说——功名只是开始,如何运用这份功名才是关键。望你谨记。
这番话意味深长,苏明远恭敬地应道:学生定当铭记大人教诲。
回到客栈,苏明远开始整理这几日收到的各种邀请和拜帖。中举之后,他的社交圈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物,现在都主动向他示好;以前那些平等交往的同窗,现在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敬意。
最让他感慨的是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信是他的写来的,字里行间满含喜悦和骄傲:
吾儿高中举人,母心甚慰。乡邻皆来道贺,言我教子有方。然母知此皆为儿之努力所得,非母之功也。望儿莫忘初心,将来为官一方,当以百姓为念,莫负所学...
读着这封信,苏明远心情复杂。这个时代的对他寄予了厚望,而他确实也在这个身份中找到了归属感。但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彻底融入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
那种融入是如此自然,如此令人满足。当人们称呼他苏举人时,当知府对他礼遇有加时,当乡邻为他感到骄傲时,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尊重,更是内在的认同。
傍晚时分,苏明远独自漫步在省城的街头。夕阳西下,古城在金辉中显得格外庄严。他想起初来这个时代时的惶恐和不适,想起在县学时的迷茫和挣扎,想起为了适应科举制度而做出的种种妥协和改变。
现在,这一切都有了回报。他不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穿越者,而是一个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这种融入的代价是什么?他似乎已经不太在意了。
明远兄!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回头一看,是李知书正快步走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知书兄,恭喜恭喜,苏明远拱手道,今日可有什么安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