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书院后山的藏书楼在朦胧雨雾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座沉睡的古刹。苏明远手中握着周先生亲手写就的特许文书,心中涌起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能够进入这座传说中的藏书楼,对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是莫大的殊荣。
明达,你要记住,周先生的话语在雨声中显得格外庄重,藏书楼中的典籍皆为珍本,有些甚至是孤本。你虽有此特许,也当小心侍奉,万不可有丝毫损坏。
苏明远恭敬地接过文书,内心却波涛暗涌。自从上次与高世的学术争论后,他发现自己对古代典籍的渴求变得更加强烈。那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备考,更是一种说不清的探索**——他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了解那些被时间埋藏的真相。
踏进藏书楼的那一刻,苏明远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高大的书架直达房梁,密密麻麻摆放着无数典籍。空气中弥漫着古旧纸张特有的香气,那是时间的味道,是历史的沉淀。在昏暗的光线中,这些典籍仿佛有了生命,静静地述说着千年来的兴衰变迁。
又来了一个年轻人。一个苍老的声音从书架深处传来,带着某种洞察世事的沧桑,你便是周先生新收的那个得意门生吧?
苏明远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从书架后缓缓走出。他身材瘦削,眼神却异常明亮,仿佛能够看透人心的秘密。这便是藏书楼的管事——钱老先生,据说他在此守护典籍已有三十余年。
学生苏明远,见过钱老先生。苏明远恭敬行礼,但他敏锐地察觉到老者眼中闪过的某种探寻意味,仿佛在审视着他内心深处的动机。
呵呵,不必拘礼。钱老摆摆手,眼中却带着一丝玩味,周先生说你学问精深,特别是对史学颇有见地。老夫倒要看看,你这个年轻人能从这些古籍中看出什么门道来。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苏明远感到其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挑战。他小心地问道:敢问钱老,这楼中可有什么特别的典籍?
钱老诡秘一笑:特别的?这楼中的典籍,哪一本不特别?只是看你有没有眼力去发现了。说着,他指向楼梯深处,你且自去寻找,若有疑问,再来问我。
苏明远点头称是,开始在书架间游走。这里的典籍确实珍贵,不少都是他在现代时只能在图书馆特藏室中见到的善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每一部都是传世名着,每一本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然而,当他走到楼层最深处的一个偏僻角落时,却被一排看似普通的线装书吸引了注意。这些书册装帧简朴,甚至有些破旧,但不知为何,苏明远感到它们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
他随手取下一册,封面上写着《开宝遗事》。翻开扉页,发现这竟是一部记录太祖建国前后秘闻的野史笔记。苏明远心中一动,这类非官方史料正是他最感兴趣的。
开宝三年春,上微服私访民间,见贫民流离,心甚不忍。乃召近臣议曰:朕得天下,当以民为本。若使百姓流离失所,朕何以面对天下?遂下诏减赋税,开仓赈济...
这段记述与官方史书中的记载有着微妙的差异。官方史书往往强调君主的圣明和政策的完美,而这部野史却更多地记录了决策过程中的犹豫和困顿。苏明远越读越觉有趣,这种真实的历史细节,正是官方史书中往往被忽略的。
咦,你竟然找到了这本书。钱老不知何时走到了他身后,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和赞赏,这《开宝遗事》乃是当年一位翰林学士的私人笔记,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
确实珍贵。苏明远如获至宝,这种第一手史料,对于了解真实的历史极为重要。
钱老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你真的认为了解真实的历史很重要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苏明远不禁愕然。在现代学术观念中,追求历史真相当然是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但钱老的语气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深意。
学生以为,史学的价值正在于还原真相,让后人了解前人的得失。苏明远小心地回答。
还原真相...钱老缓缓摇头,年轻人,你可知道,有些真相是不需要被还原的?有些历史,是注定要被遗忘的?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一震。他忽然意识到,钱老可能在暗示什么。在古代,史学从来不是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敏感领域。那些被官方史书刻意忽略的史实,往往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
钱老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钱老的声音压得很低,读书人要有智慧,要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这《开宝遗事》你可以读,但要记住,有些东西只能装在心里,不能拿到外面去说。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瞬间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钱老是在提醒他,即使是学术研究,也要受到政治环境的约束。那些与官方叙事相冲突的史料,即使是真实的,也不能随意传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