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 > 第29章 并肩作战的夜晚

林浩的建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苏晓月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镀碳膜?”她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在她的领域,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操作。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免任何可能的外来污染,而林浩,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要主动“污染”样品。

这个想法,很疯狂,但又似乎……蕴含着一种破除常规的、野蛮生长的力量。

“可是……碳膜会不会影响观察样品本身的结构?”苏晓月提出了最关键的疑问。

“肯定会有一点影响,”林浩解释道,“但我们可以把碳膜镀得非常薄,比如只有一个纳米厚度。这样,它既能起到导电的作用,又不会对几十个纳米厚度的样品,产生太大的衬度干扰。而且,碳是轻元素,在tEm下的散射能力也比较弱。我觉得……值得一试。”

苏晓月看着林浩那双真诚而又充满自信的眼睛,又看了看自己实验台上那一堆失败的样品,心里那道名为“常规”的枷锁,在这一刻,被彻底打破了。

她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好,就按你说的办!”她看着林浩,眼中闪烁着一种名为“冒险”的光芒,“死马当活马医了!”

于是,一场奇特的、跨界的“不务正业”合作,就在这个深夜的电镜室里,拉开了序幕。

林浩对真空镀膜设备非常熟悉,这与他天天打交道的真空熔炼炉,在原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将苏晓月的柔性薄膜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然后用高纯的石墨靶材,通过电子束蒸发,在样品上下表面,精准地镀上了一层只有一两个纳米厚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非晶碳膜。

他的动作,沉稳而又精确,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让一旁观看的苏晓月,再次对他刮目相看。

镀好膜后,轮到苏晓月“主刀”了。她将这片经过“特殊处理”的样品,再次送入了离子减薄仪中。

两人紧张地盯着屏幕,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当离子束打开的那一瞬间,奇迹,发生了。

屏幕上,之前那如同“地震”一般剧烈漂移、抖动的图像,此刻,竟然变得无比稳定!那层微薄的碳膜,像一个神奇的“接地网”,完美地导走了所有的荷电,让样品最真实的形貌,清晰地呈现在了他们眼前。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苏晓月激动地低呼一声,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喜悦。她立刻开始熟练地调整离子枪的角度和能量,进行最后的减薄穿孔。

几分钟后,一张高质量的、中心区域有数个微小穿孔的tEm样品,完美地诞生了。

“林浩,你简直是个天才!”苏晓月转过头,看着林浩,眼中充满了由衷的钦佩,“我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快两个月,查遍了所有文献,问遍了所有老师,都没能解决。没想到,被你用一个这么简单直接的方法,就给搞定了!”

“嘿嘿,野路子,都是野路子。”林浩被她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心里却乐开了花。

这次意外的成功,让两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无比融洽和亲近。苏晓月心中那点作为“学霸”的骄傲,在林浩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鬼才”面前,荡然无存。

“不行,”苏晓月突然一拍手,表情变得异常认真,“我不能白占你这么大个便宜。你那个tEm制样,现在是什么情况?”

林浩有些窘迫地把自己的“惨状”说了一遍。

苏晓月听完,立刻大包大揽地说:“交给我了!今天晚上,我非帮你把样品做出来不可!就当是……报答你的‘救命之恩’了!”

她这番话,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属于女孩的娇憨和豪气,让林浩的心,不由自主地漏跳了一拍。

于是,角色互换。这一次,轮到苏晓月“主刀”,林浩在一旁当起了学徒。

苏晓月不愧是电镜室的“老手”,她的操作,比林浩要精细一百倍。她没有用林浩那种蛮力研磨的方法,而是教他如何利用一种特殊的凹坑仪,先在样品中心磨出一个半球形的凹坑,再用极细的砂纸,从背面进行减薄。

她的手指,纤细而又稳定,在处理那薄如蝉翼的样品时,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微雕手术。

“你看,手腕要放松,但指尖要用力。感觉,要用心去感觉……”她在旁边,耐心地给林浩讲解着每一个细节。

林浩学得异常认真,他发现,很多时候,缺的不是努力,而是正确的“心法”。

在等待离子减薄的漫长时间里,两人在空无一人的电镜室里,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敞开心扉的深入交流。

他们聊各自的课题。林浩知道了苏晓月正在研究一种可以像皮肤一样拉伸的、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柔性传感器,他觉得那简直酷毙了。苏晓月也第一次知道了林浩正在做的,是一种强度和塑性都远超常规的、神秘的新型合金。

他们聊科研的苦与乐。苏晓月说,她最痛苦的,不是实验的失败,而是在李瑞阳团队里,那种无处不在的、以文章影响因子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巨大压力,让她有时候会忘记科研最初的乐趣。

林浩也第一次吐露了自己从“咸鱼”到“挣扎”的心路历程,他坦言自己也曾想过放弃,是陈默的纯粹和苏晓月无意的鼓励,才让他坚持到了现在。

他们聊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林浩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做出一种真正有用的、能改变人们生活的材料,哪怕发不了顶刊。苏晓月说,她希望有一天,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而美的实验室,可以自由地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不再被“项目”和“KpI”所束缚。

夜色渐深,两颗年轻的心,在冰冷的机器和闪烁的屏幕之间,靠得越来越近。他们发现,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圈子”,有着不同的际遇,但内心深处,对科研最本真的那份热爱和对未来的那份期许,却是如此的相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