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 第91章

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第91章

作者:韬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4:47:31

27

罢了。郭嘉不再纠缠,将商议之事告知李牧。

李牧诧异:就为此事唤我前来?诸位未免太清闲了。

堂中众人一时默然。

曹操沉声道:显谋可有良策?

李牧从容道:何须对策?袁术已灭,河南已定,正当休养生息。此战关键,在于钱粮兵马。

荀彧急道:袁氏四世三公,世家依附,冀州富庶,若再得三州,其势难挡。

李牧轻笑:世家虽强,却重利趋利。明公且看我这新衣如何?

曹操蹙眉:此时哪有心思看衣裳?

荀攸忽然道:这绫纹甚是新颖。

李牧展扇笑道:公达慧眼。此乃新式织机所出,一月可织五匹。

荀攸震惊:寻常织机两月方得一匹,劣者更需三五个月。

荀彧恍然大悟:“原来你提议将马钧的俸禄提升至五经博士级别,并非仅仅因为他能造指南车?”

曹操面露疑惑:“指南车?那不是传说中的器物吗?这俸禄又是怎么回事?”

荀彧简洁地向曹操汇报了李牧为马钧争取加薪的经过。

这类琐事平日根本入不了曹操的眼。

曹操显得很吃惊:“显谋,你是说马钧不仅能造指南车,还改进了织绫机?”

但随即他又感到困惑:“可这与我们当前的议题有何关联?区区指南车和织绫机,怎能助我对抗袁绍?”

李牧含笑回应:“明公!在多数人眼中,工匠技艺不过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

“但在我看来,善用工匠之术,比熟读孙子兵法更能克敌制胜!”

“无论袁绍施展合纵连横之策,还是倚仗世家豪强之力,他所用的都是现有的陈旧武器。”

“他能用的,明公同样能用。”

“但更重要的是,还有尚未现世的——”

“前所未见之物?”

曹操、荀彧、荀攸、郭嘉和戏志才皆露出诧异之色。

李牧走近曹操,斟了杯茶,轻嗅茶香:“诸位不是追逐权势,就是贪图名利,却不懂享受生活!”

“茶叶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但直至今日仍属宫廷珍品,饮用方式粗陋,甚至被当作食材烹制,实在令人唏嘘。”

“而如今,你们却能品尝到这清香四溢的茶汤,既能提神醒脑,又可修身养性,更成为文人雅士间的风尚。”

李牧抿了口茶,轻轻放下茶盏。

随后拿起郭嘉整理情报的竹简:“竹简同样源自商周,可千百年过去,你们仍在沿用,不嫌沉重吗?书写时还要费心精简文字,明明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偏要浓缩成几个字。”

“结果连乡间亭长都得由士人担任,因为只有他们才有闲工夫钻研这些晦涩文字。”

荀彧忍不住反驳:“显谋,讨论归讨论,何必贬低竹简?若无竹简,先贤智慧如何传承?”

李牧不以为然:“竹简之前有青铜铭文,铭文之前有甲骨文,更早还有岩壁刻字。”

“竹简不过是知识载体罢了,难道荀尚书也赞同买椟还珠的做法?”

荀彧沉默不语。

再看文字之道,在秦皇统一六国前,赵地有赵篆,燕地有燕书,楚地有楚文,单是一个字,就有百种写法,更不用说那些已消亡的商周小国文字了。

始皇帝雄才大略,革除这些商周旧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汉承秦制,方有秦汉盛世气象。

李牧放下竹简,继续道:汉时已有造纸之术。

元兴元年,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法,以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为料献于和帝,世称蔡侯纸。可近百载过去,尔等仍用竹简,究竟是视蔡侯纸为奇技淫巧,还是至今仍不堪书写?

我岳父蔡邕,自诩善书,讲究纸笔相得益彰。非良工不落笔,非佳纸不挥毫。必用张艺笔、左伯纸及臣墨,三者齐备,方能尽显书法神韵。

难道这左伯纸,唯有蔡邕这般大儒才配使用?

左伯纸本可替代竹简,然观天下诸侯,纵是青州孔融、刘备,坐拥东莱地利,亦未推广此物。

个中缘由,我心知肚明。

若左伯纸盛行,行文便不必如经书般字斟句酌,那些皓首穷经、专事注解的大儒还有何用?

不过是墨守成规罢了。

李牧折扇轻合,转身道:光有纸还不够,书籍仍太少。

天下典籍多藏于世家豪强之手。即便是郭祭酒、戏志才这等奇才,若无荀尚书相助,岂有今日成就?

但若有一术,能似这织绫机般,将文字批量印于左伯纸上。

明公,诸位,可曾想过这会给世间带来何等巨变?

造纸术,印刷术。

变革世间的神物。

此言一出,曹操与荀彧等四人皆为之色变。

织绫机能化蚕丝为绫罗,改良后的织绫机更使产量倍增,意味着穿绫罗者将日益增多。

左伯纸可替笨重竹简,而显谋的印刷术能让文字跃然纸上,意味着购书之人将越来越多。

学富五车将成为往事。

世家豪强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在于门生故吏识文断字,这正是显谋所言现存死物

袁绍能用,明公亦能用。

有了左伯纸与印刷术,明公可在短期内培养大批通晓文墨之士。这才是开创未来的利器。

郭嘉语气凝重,透着七分惊异。

戏志才声音颤抖:“不止如此!青冀幽并四州那些求学无望之人,都会蜂拥投奔明公。这些人里既有渴望识字的,也有识字后想研读典籍的。”

“这是在掘袁绍的根基啊!”

“显谋,这就是你说的比《孙子兵法》更能克敌制胜的倚仗吗?”

袁绍倚仗四世三公之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本是他最大的优势。

但造纸与印刷之术的问世,将彻底动摇袁绍这一根基。

正如李牧所言,世家大族再强,终究逐利而行。

那些依附袁绍的门生故吏,本就是各地大小士族豪强。

他们拥护袁绍,不过是为利所驱。

就像当年拥立刘秀一般!

并非忠于汉室,只因王莽变法触怒了所有世家,他们需要推举刘秀来维护自身利益。

整个东汉,几乎都是 与世家共治天下。

否则何来四世三公之说!

如今李牧彻底打破了旧制。

知识不再被世家垄断,中小士族与渴望晋升之人,必将转投曹操麾下寻求机遇。

这与王莽时期截然不同!

王莽新政虽利国利民,却无力培养新的士人阶层。

当时识文断字者皆为士族,而王莽却将他们都得罪了。

再好的政令经士人曲解,传到百姓耳中就变成了王莽乃贪婪窃国之贼。

最终士人反王莽,百姓亦反王莽。

而今李牧让曹操拥有了培养士人的能力!

这些新兴士人虽非世家出身,却正是曹操眼下最需要的中下层士人。

他们才是维系各阶层的核心力量。

袁绍耗费数代积累的门生故吏,曹操将在短期内批量造就!

这简直是天壤之别!

郭嘉与戏志才出身寒门,对此感触最深。

他们都曾为求学四处奔波,为借阅典籍不得不依附世家。

即便如此,郭嘉戏志才的学识也只能走谋士之路,远不如荀彧那般渊博全面。

郭嘉戏志才做不得尚书令,而荀彧可以。

这不是才智的差距,而是知识传承的鸿沟!

此刻荀彧的神色却略显异样。

李牧的言论对荀彧冲击极大。

作为荀子后裔,荀氏一族已延续数百年。造纸术与印刷术的推广,不仅动摇袁绍根基,同样威胁荀氏传承。

沉默许久,荀彧终于开口:“显谋,此举若行,明公麾下士族将有多少人反对?王莽旧事,岂可不察?”

曹操静默不语。

曹氏亦是世家大族,此举伤敌亦伤己,近乎两败俱伤。

然而出于对李牧的信任,曹操未置一词,只静观荀彧与李牧交锋。

李牧轻摇折扇,从容踱步:“王充《论衡·道虚》有言:一人得道,鸡犬 。”

“明公与荀尚书皆出身百年世族,或以为此乃自损之举,既掘袁绍根基,亦损自身利益。”

“然我看法不同!”

“诸位皆为既得利益者,若以道家之言,诸位已是得道之士,而追随明公的士族,亦随之受益。”

“既享造纸、印刷之利,又有谁会反对?”

“再者,由此培养的士人遍布乡野,或从政,或务农经商,那些固步自封的士族再难曲解政令, 。”

“至于反对者,何须在意?”

荀彧再度沉默。

李牧之言冲击太大,他需时间消化。

此时,荀攸开口:“昔日商鞅变法,主张弱民强国。《商君书》亦言驭民五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显谋欲开民智,不怕民强而国弱?”

李牧朗声一笑:“荀公达,你非商鞅门徒,何必谈驭民之术?”

“借荀子之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上天育民,非为君主;立君之主,当为民谋利。”

“又曰: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既以民为本,为何不可开民智?”

荀攸拱手:“显谋博通百家,佩服!明公,造纸与印刷之术,可行!”

他向来寡言,此刻却明确支持李牧。

荀攸的一席话令荀彧恍然大悟:公达见笑了,我虽承家学,竟忘了先祖教诲。

荀子虽宗儒家,却不拘泥旧说,其学说中更融入了法家精髓。与其称荀子为儒门学者,不如说是集百家之长的大家。

荀彧心中豁然开朗,向李牧拱手道:今日与显谋论道,获益良多。明公,此事确实可行!

曹操见众谋士皆被李牧说服,欣然道:若能推广造纸印刷之术,何惧袁绍?任他千般算计,我自以实力胜之!显谋,这左伯纸与印刷书籍,何时能让我一观?

李牧合起折扇,轻咳道:明公误会了。左伯纸与印刷术尚在构想,还未着手研制。

众人闻言愕然。

郭嘉忍不住道:显谋方才侃侃而谈,结果竟是空谈?莫不是在戏弄我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