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 第58章

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第58章

作者:韬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4:47:31

车内传来李牧淡淡回应:今日忌酒,改日罢。

望着绝尘而去的车驾,郭嘉唇角微扬:李显谋果然不同流俗。世人只见司马相如儿女情长,唯他洞察其中真意。可笑凡夫以管窥天,安知大雅之音?

正自语间,那群儒生已围拢上来。却见郭嘉拳脚生风,转眼间便将众人打翻在地。

谁规定读书人定要手无缚鸡之力?他仰首痛饮,衣袂翻飞间掷地有声:须知天生郭奉孝,文武自 !

远处虎贲士正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许褚略显惊讶:“郭嘉那身板瞧着弱不禁风,动起手来倒是干脆狠辣,毫不拖泥带水。”

李牧轻摇羽扇笑道:“许校尉,习武并非武夫专属。天下谋略之士,哪个不精通些拳脚剑术?否则如何践行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人士子可不容小觑啊。”

许褚挠头道:“那你为何还派虎贲卫暗中保护?”

“防着他遭人暗算罢了,猛虎难敌群狼,谨慎些总没错。”李牧望了望天色,“回司空府吧,主公该下朝了。”

司空府内。

曹操下朝归来,面沉如水。

刚踏进府门便拔剑出鞘,将案几劈成两半:“孔融竖子,吾必杀之!”

原来孔融快马加鞭赶回许都,比李牧早到两日。这厮刚至许都便四处拜访故旧,今日朝会时突然发难。虽有李牧密信预警,曹操对其举荐刘备任青州刺史一事未加阻拦。

谁知孔融得寸进尺,竟当廷指摘许都律法礼制诸多不合古制,更引经据典要求曹操效仿汉武帝下罪己诏。若非朝堂禁带兵刃,曹操险些当场斩了这狂生。

满朝公卿战战兢兢,司徒赵温更是冷汗涔涔——自己举荐的名士,竟将半数朝臣骂了个遍!

“主公,军师求见。”典韦前来禀报。

“不见!”曹操怒喝出声,待典韦退至廊下才猛然惊醒:“恶来,方才说谁来了?”

典韦立即回禀:“是军师在外候见。”

曹操眼中闪过喜色,对典韦道:“今后军师求见,不必通传,直接请入。”

典韦险些误事,但曹操并未责备,毕竟他只是恪守职责。

这份特许,独属李牧一人。

如今曹营上下,唯有李牧享有此等殊荣。

“军师,主公有请!”典韦再度禀报。

李牧折扇轻转,步入内厅,见曹操面带愠色,笑问:“明公因何动怒?”

曹操冷哼一声:“孔融这厮,我未追究他擅离职守,他反倒弹劾我屠戮徐州,还搬出汉武帝的罪己诏,质问臣子为何不能自省其过!”

“可恨!关中处决两百余人,本以为朝堂能清净些,偏又冒出这等迂腐之徒。”

“偏偏此人名满天下,杀不得,否则谁还敢来许都效力?”

曹操并非不想杀孔融。

只是孔融声望太高,许都朝廷初立,若因言获罪诛杀名士,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曹操?

这口恶气,他只能强忍。

李牧轻摇折扇:“若明公决意杀之,牧有三计。”

曹操目光骤亮:“当真可杀?”

李牧淡然道:“明公若有杀心,名士亦难逃一死。”

“速速道来!”曹操顿觉畅快。

果然,有显谋在侧,诸事皆可解忧!

李牧缓步而言:“下策,遣刺客假称替管亥复仇,私怨了结,死无对证。”

“中策,派孔融出使寿春,向袁术索要玉玺,借刀 ,再厚待其遗孀。”

“上策,散布流言,毁其清誉,令其羞愤自尽,此为诛心之策。”

寥寥数语,孔融已无生机。

曹操怔然,怒意渐消。

杀孔融本是泄愤之念,但李牧三策一出,反觉此人不足为虑。

怒气自然消散。

曹操展颜道:“刺客手段,未免小家子气。”

“上策诛心,倒是精妙。”

“不过这中策——显谋,你借孔融之死,莫非意在袁术?”

玉玺下落,早已不是秘密。

昔日孙坚私藏玉玺潜逃,虽遭刘表诛杀,但传国玉玺并未落入刘备之手。

如此看来,玉玺必定仍在孙坚后人手中。

孙策作为孙坚长子,现今正效力于袁术帐下。

虽无确凿证据,但推测玉玺下落并非难事。

明公辅佐陛下建立许都朝廷已逾三月,此前曾昭告天下,承诺归还玉玺者可封侯。

然三月过去,袁术始终未有归还之意,其私藏之心昭然若揭。

许都朝廷初立,正需树立威信,此时若能迎回玉玺,必将大大提升朝廷威望。

故此玉玺,袁术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

可遣孔融前往寿春索要玉玺,若能成功取回,可见其才干;若要不回,再行问罪不迟。

李牧略作停顿,继续道:若袁术拒不交出,明公可直接对其宣战!

曹操面露讶色:直接宣战?若袁术矢口否认,我军师出无名啊?

李牧轻摇羽扇笑道:此乃袁术之忧,非明公之虑。

我军只需宣布开战,在颍水建造战船,并非真要立即出兵。

曹操恍然大悟:显谋之意,莫非借此机会为日后征讨寿春做准备?

李牧踱步摇扇,从容道:自许都出兵寿春,虽有颍水之便,但战船建造耗时费力,极易被袁术察觉。届时袁术必在下游布防,阻我军南下。

今借索要玉玺之机,佯装进攻寿春,既可暗中打造战船,又能令袁术耗费兵力布防。

兵法有云: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防备周全时,反而容易松懈;习以为常之事,常令人丧失警惕。

机密往往藏于公开表象之中,当表象达到极致,反成最佳掩护。

此即:瞒天过海之计!

曹操击掌赞道: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显谋此计明为索玺,实则麻痹袁术,使其难辨我军真实意图。

两军对垒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袁术布防之初士气最盛,但日久必生懈怠。

待战船建成,我军演练精兵,袁术必误以为将遭进攻,届时其军心士气已大不如前。

“此时我故意示弱,袁术必会小觑于我,以为我怯于南下。”

“然而这正是我军出击的绝佳时机!”

曹操轻抚长须,面露得色。

向李牧详细阐述战术布局,让曹操倍感参与之乐与成就之喜。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这正是善战者最引以为豪之事。

“主公英明。”

李牧倒执折扇,拱手称赞。

曹操龙颜大悦,当即命人设宴,要与李牧 长谈。

孔融之事,不过是曹操今日一时之忧。

这三月来积压的诸多疑难,曹操都要与李牧一一商议。

李牧亦不推辞。

他同样需要整合曹操掌握的情报,进一步洞察天下大势,方能为主公出谋划策。

次日。

曹操神采奕奕地上朝。

昨日因孔融而生的郁结,在与李牧畅谈后早已烟消云散。

尽管孔融依旧我行我素,在朝堂上高谈阔论,仿佛要向满朝文武证明,唯有信他孔融,方能治理天下!

“太尉,今日甚是蹊跷,司空昨日还怒不可遏,今日却对孔融视若无睹。”司徒赵温低声向太尉杨彪耳语。

杨彪亦觉诧异:“莫非昨日下朝后,孔融与司空达成了什么约定?但这不合常理,孔融那臭脾气连我都难以忍受,司空怎会容忍?”

赵温目光炯炯:“若非与孔融私下和解,那定是司空已有对策。若我所料不差,司空的谋士李牧,可能已返回许都。”

杨彪闻言一惊:“李牧回许都了?司徒从何得知?”

对于李牧,杨彪与赵温曾多次私下探讨,结论始终如一:李牧智谋如神,不可轻易招惹!

赵温面露得色:“近日考核一位青年才俊,昨日向我提及李牧。”

杨彪好奇道:“青年才俊?能入司徒法眼者,必非等闲之辈,不知姓甚名谁?”

赵温捻须微笑:“天机不可泄露!”

杨彪笑骂:“你这老狐狸,在我面前还卖关子。既有真才实学,何不征召入仕?”

赵温轻叹:“太尉有所不知,此子虽才华横溢,却流连风月之地。我暂且留他在府中,待教导些礼仪规矩,再征辟出仕不迟。”

正说话间。

孔融锐利的目光如刀般扫向二人,显然对杨彪与赵温的窃窃私语甚是不满。

刘协端坐于龙椅,心中却如芒在背。

这已是三月之内,他第二次感到朝会如此难熬。

前一日,孔融的言行几乎让他按捺不住怒火。那位大儒甫一上殿,便将半数朝臣斥责得体无完肤,令年轻的天子瞠目结舌。

待孔融言毕,刘协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曹操:司空可有建言?

曹操执笏出列:陛下明鉴,将作大匠所言字字肺腑,虽逆耳却乃忠言。臣闻其在北海筑城兴学,举荐贤能,政绩斐然。此等良才若不得重用,实为朝廷之憾。

臣请迁其为少府,位列九卿。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孔融本人亦面露讶色,不解地望向曹操。

更令人意外的是,孔融竟坦然受之:臣愿领少府之职,为陛下总揽财赋,征收山海之税,统筹宫廷用度。

这般直白索要财权之举,令太尉杨彪、司徒赵温与大司农周忠交换眼色。须知当朝财政实权早归尚书台执掌,由荀彧具体负责。

荀彧会意曹操眼神,上前奏道:若少府接管财赋,臣亦可专心其他政务。

正当众臣疑惑之际,一位少府属官突然抗声:臣有异议!

杨彪等人顿时了然——果然另有玄机。

那属官昂然道:下官虽不及孔北海名满天下,然以为官职当量才而授。自陛下定都许昌以来,财赋皆由尚书台经管。孔北海虽有清誉,却无实际政绩,骤然执掌财政,恐非妥当。

孔融冷笑一声:“那你倒说说,要当少府,需立何等功劳?”

属吏昂首道:“既然将作大匠说要执掌少府,那便该去寿春向袁术讨回传国玉玺。若能办成此事,少府上下必当心服口服!”

“否则,休想服众!”属吏梗着脖子,语带挑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